首創生態微環境理念,海歸教授被譽「克霧霾專家」

2021-01-09 鳳凰網

從2013年開始,頻頻發生的霧霾天氣逐漸成為世界認識中國的一個新標籤,在經濟大跨步向前發展的同時,中國的環境問題日益凸出。從曾經為國人驕傲的世界工廠,淪為不能安全呼吸的霧霾家園,持續出現的霧霾讓我們清醒的認識到:「清潔的空氣,暢快的呼吸」對於當下追求幸福感的中國人已近乎成為一種奢望。

此時,「PM2.5口罩」的熱銷也成為中華大地上一道新的「風景」,曾經電影裡出現的昏天暗地般世界末日鏡頭,因為霧霾而真實的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大街上的人們步履匆匆,各種防霾口罩變成了人們之間的溝通屏障,但是對於霧霾的防護,一個簡單的口罩就真的能解決所有問題嗎?答案是否定的。

近日我們有幸結識了江蘇省特聘教授李海濤,他不僅首次在國內提出適宜人們更好保護自身健康的「生態微環境」理念,而且利用石墨烯等新材料的深度開發利用,研發了一系列用於霧霾防護的新型器具和技術成果,因此,他也被大家譽為「克霧霾專家」。

那麼是在怎樣的一種機緣巧合之下,李教授從一個癌症早期預防與治療領域的專家轉向克霧霾領域的研發?這就要從李教授的「留洋」經歷說起了。

初見李海濤教授,是在徐州,一身簡單的裝束,一個黑框眼鏡,是他給大家留下的第一印象,也許是曾經的特殊經歷,他與以往的學者教授感覺似乎不太相同,簡單隨意間散發著特有的英倫氣質。1994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李海濤教授赴瑞典林雪平大學求學深造,並師從諾貝爾物理獎評審委員會主席英格瑪倫德斯特姆,從事超低溫汽車尾氣催化降解課題,後來受邀到德國多特蒙德大學及以色列魏茲曼科學院從事「生物蛋白分子功能」博士後研究。因其出色的工作表現,2002年他接受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劍橋大學戴維克萊蒙教授的邀請出任首席研究員,並從2005年開始擔任英國劍橋大學化學系生物物理化學實驗室副主任在國外科研領域取得至高榮譽與成就的同時,李教授一直心懷科研報國夢想,希望有一天能夠把自己在國外所學帶回祖國。無獨有偶,2012年,江蘇師範大學開展的海外高級人才回歸工程中,李教授感受頗深,「祖國需要我,我就要回家」,幾千幾萬裡也阻隔不了對於祖國母親的思念,放棄了劍橋大學的優渥待遇,他帶著自己多年研究成果毅然回國,並以江蘇省特聘教授的身份,任職於江蘇師範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回國初期,李海濤教授深深的感受到中國城市的變化、經濟的發展,但是國人的身體健康、醫療研發、對於疾病的治療等領域卻仍舊依賴國外的技術和設備,因此,他便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早期癌症的診斷與治療上面,並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研發給國人的大健康保駕護航。

對於土生土長的徐州人來說,這座歷史底蘊豐厚的城市對他並不陌生,然而,一個小小的生活習慣,卻最終讓他的研究重心偏離預定的軌道。習慣室外運動的李教授,在英國的時候經常跑步,偶爾還要參加一些半馬拉松的比賽,所以只要天氣好的時候,他總要出去跑一圈,鍛鍊身體。但是回到國內之後,他發現氣候上面竟然有些不太適應,特別是到了11、12月份霧霾嚴重的時候,室外的空氣汙染指數爆表,根本無法再進行體育鍛鍊。這時,他看到了很痛心的一幕:大街小巷、不分男女老幼,大家全部以口罩遮面,但是作為專業的研發人員,他深深的知道,霧霾天空氣中的微粒附著到皮膚上、角膜上、耳道等部位,當這些超細微霾顆粒深層次滲入到血液或是大腦裡面時候,他對人體的危害遠大於我們呼吸道所吸入的顆粒危害。而如今市面上對於霧霾的防護裝置卻還停留在單純的吸入式防護上面,這樣的防護對於保障人們的健康還遠遠不夠。

既然癌症的早期診斷與治療可以減輕人們被病痛折磨的程度,那何不在生態環境沒有得到改善之前,在癌症未發生之前,利用自己所學為人們營造一個健康的「生態微環境」?帶著這樣一個思索,他憑藉深厚的學識和豐富的研究經驗,毅然將研究方向轉向霧霾防護領域,利用石墨烯的高吸附性,柔韌性,超薄以及環保綠色的優勢,將其作為一種過濾材料的核心,選舉粒徑為500nm的石墨烯碎片,通過一種特殊的物理技術,把石墨烯碎片送入活性炭的細孔並附椎在內表面上,達到增加過濾材料的表面積,改善過濾效果,研製出一種功能性材料——石墨烯炭分子篩。李教授利用以上特性,首次在國內提出「生態微環境」理念,並在此理念的基礎之上帶領研發團隊,開發出了一系列克霧霾防護器具:防霧霾頭套、夾克等,其中頭套包括帽子本體、筒狀面罩、透明視窗和防水口袋。帽子本體包括帽冠和帽簷兩個部分,帽簷一周與筒狀面罩利用拉鏈或扣子等連接。現有的霧霾防護產品有很多缺少面部遮擋,防護效果較差,本產品不僅可全覆蓋、有面部遮擋,且能面罩夠自由拆卸,便攜帶、易清洗,面罩未拆卸時可在霧霾天氣時對佩戴者進行霧霾防護,拆除面罩後的帽子本體方便在非霧霾天氣佩戴,一帽多用;面罩材質有四層,其中包含一層我們自主研發的新型無害納米碳材料濾層,對霧霾顆粒有較強的吸附過濾能力,綜合過濾效果達到了歐洲EN149:2001 FFP3標準,切實保障了佩戴者的呼吸健康,同時該材料透氣性好,可在達到防護目的的前提下,使佩戴者呼吸自然,不會感覺悶熱,這是其他霧霾防護產品難以做到的;透明視窗位於筒狀面罩頂部靠近帽簷處,視窗材料輕便,透光性好,既保障了本品卓越的防護效果,又不會遮擋佩戴者視線,保障了佩戴者出行安全;在筒狀面罩透明視窗的下方有一防水口袋,口袋中放置有一尺寸匹配的浸溼的吸水海綿。浸溼的吸水海綿中富含有小分子水,小分子水是由5-6個水分子構成的,可以快速揮發,吸附霧霾顆粒使其沉降,從而達到淨化帽內空氣的能力,同時可維持帽內溼度,使呼吸更加舒適,減小霾天氣乾燥多塵的空氣對人體健康的損害;在口罩換氣閥部位換上氧化石墨烯碳分子篩,氧化石墨烯碳分子篩是一種比表面積大的粉末狀的微孔材料,因而表面能和活性增大,吸附性能良好;且其化學穩定性強、耐高溫水浸、用法靈活多變、費用低廉,可有效吸附過濾掉霧霾細顆粒物的同時,使得透氣性能更佳、成本更低。;防霾夾克包含太陽能矽板,PM2.5、溫度、溼度傳感器,換氣扇和螢光帶;太陽能矽片電池板裝置於衣服背面,可滿足夾克上用電設備的供電需求;於夾克後腰兩側內嵌兩個換氣扇,當夾克內變得悶熱時,可智能啟動風扇進行換氣,維持夾克內環境的含氧量、透氣性和舒適性;自主開發一APP軟體,實現智能控制和顯示夾克上各種功能設備。夾克上的監測數據可通過藍牙傳送到APP軟體中,並經過計算,測出該環境下對人體分子式的影響,進而估測出霧霾天氣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進而實現霧霾天氣下人體分子式的實時監測並進行疾病診斷;針對霧霾天氣能見度低致使車禍發生率增高且行人人身安全遭受威脅的問題,在夾克前後和兩袖縫製有反光帶和螢光帶,一定程度上保護路人或特殊工作者(如交警和清潔工等)的人身安全。此外,夾克配備有PM2.5、溫度、溼度傳感器,可實時監測使用者所處外環境和夾克內環境的空氣品質,此項研發更具有實用性,相信通過大力推廣之後,必將惠及於民,在民用開發方面帶來極大的市場收益。

說到石墨烯碳分子篩(Carbon Molecular Sieve,CMS)李教授也做了特別詳細的介紹:廣義上是擁有納米級超細微孔的一種非極性炭質吸附材質,狹義上是微孔分布較均勻的活性炭,因其由無定形炭與結晶炭組成,所以碳分子篩的孔隙結構很發達,並且具有獨特的表面特徵。因為CMS 的楔形微孔與被吸附分子直徑大小接近,大部分是有效微孔,並且具有根據分子大小調整CMS 孔徑大小的特點,從而具有篩選分子的能力;石墨烯及其衍生物氧化石墨烯等具有高比表面積和高反應活性特性,可作為一種優異的吸附材料廣泛的應用於汙染治理領域。氧化石墨烯具有豐富含氧基團、良好的化學可修飾性、比石墨烯具有更好的親水性,也廣泛用於吸附中。我們想,能否把兩者的優勢結合起來,得到一種新型的功能性材料?這就是後來我們研發的功能性材料——石墨烯炭分子篩。我們發現,碳分子篩具有較大的比表面,對抗生素具有較大的吸附性能,且價格低廉。而通過氧化石墨烯改性碳分子篩,製備成氧化石墨烯碳分子篩,可有效增大其比表面及親水性能,使得抗生素過濾效果增大了至少十個百分點,最終過濾效果>99%,結果表明,氧化石墨烯碳分子篩對於抗生素的過濾具有一定的潛在商業價值。石墨烯炭分子篩具有很多優點:比如碳分子篩的製備材料種類很多,從自然的產物到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均可。例如:各種不同煤化程度的煤(包括泥煤、 褐煤、 長煙煤、 煙煤、 無煙煤等);天然植物,主要是植物的核或堅果殼,如核桃殼、木料、椰子殼等各種果殼以及植物纖維素;有機高分子聚合物,如酚醛樹脂、薩蘭樹脂、芳香族聚酸胺纖維等。它的生產工藝簡單、操作方便、應用靈活多變,可針對吸附物質的不同選擇不同的原料,也可根據過濾對象的需求製備成顆粒狀或膜狀。最後一點,它的吸附性能比同等吸附材料有較大的改善和提高。

我們常說不以犧牲環境利益來實現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但實踐表明,中國在快速發展的同時確實也丟掉了一些東西:比如潔淨的水源、安全的食品以及可以順暢呼吸的空氣。在國內環境汙染日益凸顯的今天,如何能夠讓國人生活的更健康、更幸福,李海濤教授坦言,相關霧霾防護器具只是他科研報國的第一步,受此啟發,他還希望能夠把自己創立的「生態微環境理念」推廣出去,讓更多的人去認識、接受這種理念,進而更好的保護好自己的健康。在真正踐行科研項目服務社會這一理念的基礎上,李教授及其團隊利用石墨烯的高吸附性、柔韌性、超薄性以及低廉綠色的優勢,將其作為一種濾材料,用於霧霾細顆粒物的過濾。潛在產品包括防霧霾口罩、帽子以及紗窗等。同時,石墨烯還可用於空氣淨化器以及汽車換氣系統中濾膜的開發。中國各地大氣汙染很嚴重。其實,行駛中的汽車內部環境空氣汙染更加嚴重!防止空氣汙染對人的傷害,首先應消除自家車內空間這個微環境的各種汙染物。但是傳統的空氣淨化和空調濾網產品根本無法清除各種有害氣體和徹底過濾空氣中的PM2.5等顆粒物汙染。李海濤教授利用石墨烯分子篩技術,開發了一系列微環境超級空氣淨化產品,在汽車尾氣排放管內加入多層分子篩分解過濾排放汙染物,汽車車廂內加入功能化石墨烯分子篩過濾掉或避免霧霾顆粒進入汽車,並提出了系列解決方案,以徹底解決上述微環境汙染難題,為消費者提供一種清新的車內環境,達到開車人健康,車外人也健康的雙贏局面。相信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一定會將克霧霾進行到底!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企業觀點,與鳳凰安徽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中西部首個「海歸小鎮」落戶西安國際社區,實探該板塊!
    爭取五年內在海歸小鎮內建設多家專業化科研機構、海歸企業總部及不同產業類型的「雙創」孵化器、高端海歸公寓及人才高品質居住區,形成海歸創新要素集聚,創新能力領先、創新體制機制健全,創新環境良好的開放式的全球化協同創新報國示範基地。
  • 專家呼籲霧霾治理應考慮地質因素
    根據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最新預報會商結果,11月30日至12月2日全省大部分區域可能出現中至重度汙染過程。「霧霾與地質關係密切。」11月29日,常年從事霧霾與地質關係研究的省地礦局二級教授盧予北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地上空間的人類活動及汙染物排放易發現和治理,而地球深部的地質作用則不易發現和治理。「霧霾的形成是地質、人類活動和氣候氣象共同作用的結果,缺一不可。
  • 霧霾季如何保護自己? 環保專家走進校園上"霧霾課"
    圖說:環境科學專家給學生們上課。 圖片來源:張江中心小學【新民晚報·新民網】11月4日,申城迎來今秋第一場霾,一直持續到6日才結束,而10日起,隨著冷空氣撤退,空氣又會變得靜穩,包括上海在內的長三角地區又會出現一場輕霾。
  • 韓國霧霾是中國「吹過去的」?中國生態環境部公開用數據回應
    近期,韓國部分地區遭遇霧霾過程,有韓國媒體認為韓國的霧霾是中國「漂洋過海吹過去的」。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28日在生態環境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在中國空氣品質持續大幅改善的情況下,韓國首爾細顆粒物(PM2.5)濃度基本穩定並略有上升。另外,從近期案例看,首爾汙染物主要來源於本地排放。
  • 西安霧霾什麼時候散?生態環境部門最新預測數據來了…
    生態環境部門最新預測數據來了… 2019-12-23 17: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生態環境部用數據回應「韓國霧霾怪不得中國」,韓媒:我不信
    來源:環球時報「中國政府首次公開駁斥韓國霧霾『來自中國』的說法」,韓國KBS電視臺28日稱。當天,中國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列舉事實表示,韓國的霧霾怪不得中國,首爾汙染物主要來源於本地排放。而韓國媒體28日展現出全體一致的態度:不信。
  • 首創·譽華洲9.9元遊雲南,首批旅遊團圓滿出行,二批火熱報名
    首創置業︱首新事業部昆明【首創·譽華洲】特別策劃了「9.9元帶您遊雲南」活動,一經推出立刻引爆市場,短短3天時間,50席名額搶購一空,足見大家的熱情。2020年11月27日,首創·譽華洲「9.9元遊雲南」首批旅遊團從北京順利抵達昆明,來自北京的客戶齊聚譽華洲星嶼會客廳,感受春城魅力!
  • 王濟光委員: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更多優質生態產品
    但自然狀態下的生態產品在數量、質量和區域分布上已經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為此,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政協副秘書長王濟光建議,堅持問題導向,主攻薄弱環節,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  在我國很多地區,尤其是在對自然生態影響較大的區域,比如大江大河源頭地區、溼地保護區、重要農業區、主要製造業集聚區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修復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貫徹不夠,為求經濟發展不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粗放式開發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破壞的情況時有發生,一些重點水域汙染嚴重、部分城市霧霾天氣增多、自然災害頻發。
  • ...召開: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兩山」理念的生態價值...
    中國經濟導報訊 記者白雪報導 近日,第13屆中國能源環境高峰論壇(以下簡稱「峰會」)暨《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研究》重大項目開題論證會召開。在本屆峰會上,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能源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林智欽申報的項目《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研究——基於「兩山」理念、生態優先、價值轉化的視角》開題論證,該項目被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確定為2020年重大項目,項目周期3年。林智欽介紹了項目情況、回答了諮詢專家的有關問題。
  • 中國霧霾影響韓國?環境部回應了,這鍋不背!
    針對「中國霧霾影響韓國」的評論,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上午表示,近年來,在中國空氣品質持續大幅改善的情況下,韓國首爾細顆粒物PM2.5濃度基本穩定並略有上升。另外,近期首爾市發生的重汙染天氣過程中,汙染物主要來源於其本地排放。
  • 智庫動態|改善城市生態環境需將建築設計理念市場化
    建築設計中是否有新技術可以改善城市生態環境?2019年11月4日,上海交通大學-弗勞恩霍夫「城市生態發展」項目中心啟動儀式暨學術論壇在上海設計中心召開。中德兩方專家圍繞「智慧城市、綠色建築、城市治理」展開了討論。
  • 專家論生態恢復與環境保護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前不久發布了《國務院關於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明確提出,到2010年,重點地區和城市的環境質量得到改善,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到2020年,環境質量和生態狀況明顯改善。   姜春雲同志長期關注我國生態和環境問題,約請多位專家學者深入研究,歷經多年,完成了《中國生態演變與治理方略》一書。
  • 專家:生態治理中存在「偽生態」行為(圖)
    大片的硬化土地帶來城市生態空間受到擠壓,地下水穩定的補充空間缺乏,城市熱島效應也日益突出,出現城市缺水與內澇並存,缺水城市不斷製造「海景」的尷尬局面。  汙染跨區傳播。城市的連片發展強化了汙染的程度和影響範圍。以霧霾為例,最初是以北京、石家莊、濟南等單個城市發生短暫霧霾天氣為典型,後來是整個華北地區的霧霾時常發生,到整個中國城市化地區霧霾天氣的常態化。
  • 以生態理念引領城市化進程
    景觀設計要符合生態原則意格國際的臺灣專家黃仕倩認為,成功的景觀是以人為出發點設計的景觀,具有環境上的生態性、社會上的人性化,人們會主動使用、喜歡並自覺維護這個環境。因此,人性化設計至少要從經濟、社會和生態三個層面考慮。
  • 「環境哲學/環境倫理學與綠色發展理念」學術研討會
    會議預通知 尊敬的先生/女士:黨的十九大報告肯定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顯著成效,指出全黨全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狀況明顯改變。4)環境方法論的綠色發展2.綠色發展的環境哲學(1)綠色發展的本體存在論(2)綠色發展的過程哲學(3)綠色發展的複雜性哲學(4)綠色發展的生態哲學(二)環境倫理學與綠色發展1.環境倫理學的綠色發展問題2.環境倫理學的綠色發展定位3.環境倫理學的綠色發展信念和態度
  • 專家:氣象條件是華北霧霾發生主因
    專家表示,霧霾成因既與汙染物排放源強度和分布有關,也與不利氣象條件等有關,受諸多因素影響。應提前做好應對準備,最根本的在於抓好汙染減排,保護公眾健康。  汙染物排放未明顯增加的前提下,霧霾多發與不利氣象條件等直接相關  入秋以來,北京等地多次發布空氣重汙染黃色預警,京津冀地區霾天數與去年同期相比偏多。不少網友疑惑:近期京津冀等地霧霾天氣為何頻發?對此,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科學系教授劉樹華向記者表示,秋冬季節本來就霧霾多發。
  •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布會介紹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展等情況
    生態環境系統建立強有力的監督體系和監督機制,對於統籌做好陸海生態環境保護,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還老百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碧海藍天、潔淨沙灘具有重要意義。關於第二個問題,陸海打通,就是我們常說的陸海統籌。從廣義上來講,其實質是在陸地和海洋兩大自然系統中建立資源利用、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生態安全的綜合協調關係和發展模式,是世界沿海各國在制定和實施陸海發展戰略所應當遵循的根本理念。
  • 陳百明: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應樹立生態環境理念
    核心提示:樹立生態環境理念的重要性就在於從系統性、整體性、關聯性的視角看待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問題區分生態與環境的內涵,是探討耕地質量與生態環境關係的前提。只有在生態環境理念的指導下,建立以土壤培肥、水利保障、配置調整、災害防治、汙染治理等相結合的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體系,才能保證耕地質量。生態和環境的區別與聯繫「生態」一詞源於古希臘文字,原指一切生物的狀態,以及不同生物個體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 ...霧霾 逆溫 大氣環境容量 逆溫層 氣溶膠粒子-中國新聞-東方網
    「到底是哪些原因導致這麼嚴重的霧霾?」「這幾年治霾究竟有多大成效?」「什麼時候能一直呼吸潔淨的空氣?」……當空氣重汙染過程頻發時,不少人發出疑問。  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之下,和「心肺之患」相關的這些問題,也是本報記者心中的問號。連日來,記者專訪了多位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  一起來看看專家學者們的詳細分析。
  • 網友投訴成都城區霧霾嚴重,市生態環境局回應
    網友反映近期成都市主城區的霧霾很嚴重,希望部門進行治理。市生態環境局:您好!感謝您對我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根據您的來信,我局作出如下回覆: 2020年12月中旬以來,受不利氣象條件影響,四川盆地出現入冬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程度最重的一次區域性汙染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