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抑制動物午睡的基因

2020-12-02 人民網

  新華社北京5月13日電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果蠅體內有一個抑制午睡的基因,能根據外界溫度調節果蠅在白晝的行動,炎熱時多睡,涼爽時少睡。

  許多動物有白天午睡的習慣,氣溫越高睡得越多,可能是為了避免在午間的陽光下活動,減少曝曬和高溫帶來傷害的風險。

  美國羅格斯大學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當代生物學》雜誌上發表論文說,他們發現果蠅體內有一個基因,它會在天氣涼爽時被激活,抑制果蠅的午睡傾向,但對夜間睡眠沒有影響。研究人員給它起名為「白晝清醒」,英文簡稱dyw基因。

  該基因使果蠅能根據氣溫靈活調整日常活動,炎熱時躲避午間陽光,涼爽時則利用這段時間覓食或求偶等。研究人員認為,果蠅祖先從赤道地區向溫帶擴張的過程中,這個基因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這項發現還顯示,動物的夜間睡眠和午睡由不同機制調控。

  研究人員說,雖然人體內不存在dyw基因,但可能有著類似的生理機制。對人類來說,白天偶爾小睡對記憶和學習能力有益,但白天睡得過多會增加患糖尿病和帕金森病等疾病風險。

(責編:田婉晴(實習生)、樊海旭)

深度閱讀

國際人士積極評價中國經濟活力和發展預期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政府工作報告對2018年政府工作成果進行了提綱挈領的回顧總結,並對2019年工作計劃進行了謀篇布局,不僅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也列出一份詳盡的行動表。海外輿論高度關注今年中國兩會,期待中國出臺新政策、帶來新機遇,釋放更多積極信號,同時對2019年中國的經濟活力和發展預期表達了樂觀態度。專家表示,未來「中國怎麼走,世界其他地方就會怎麼走」【詳細】

妙語連珠回應媒體關切 佳句頻出亮出中國主張3月8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記者會,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就「中國外交政策和對外關係」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會上,王毅就中外記者提出的國際熱點問題進行回應,全程妙語連珠、佳句不斷,亮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立場和主張。【詳細】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抑制動物午睡的基因 能根據外界溫度調節果蠅在白晝的行動
    研究發現抑制動物午睡的基因 能根據外界溫度調節果蠅在白晝的行動 來源:新華網 • 2019-05-13 16:28:35
  • 意想不到,動物的午睡也由基因調控!
    在《自私的基因》中有一個重要觀點,就是基因控制著生物的諸多行為,比如它通過動物照料後代的這種利他行為完成自身的複製,並儘可能地延續下去。最新的研究表明,午睡行為也是有基因參與控制的。2019 年 5 月 10 日,Current Biology期刊發表了羅格斯大學高級生物技術和醫學中心的這項研究,研究人員在果蠅中發現了一種午睡抑制基因——Daywake,揭示了幫助包括人類在內的許多生物平衡午睡和白天完成重要活動的生物學機制。
  • 研究發現抗菌素能抑制癌基因活性
    根據芝加哥伊利諾州大學醫學院研究者研究發現,一種罕見的抗菌素有望成為抗癌劑,在大多數人類腫瘤中,有一個基因比在正常細胞中表達水平要高,而抗癌劑正是抑制該基因的表達。這項研究發表在《癌症研究》10月1日期刊上。
  • 德科學家發現對抑制細胞凋亡起決定作用的基因
    新華網柏林4月15日電 (記者劉向) 德國科學家日前表示,在C線蟲身上發現了對抑制細胞凋亡起決定性作用的基因,通過調控這個名為「SGK-1激酶」的基因,可大大延長C線蟲的壽命。  胰島素是一種具有很強代謝作用的激素,它控制著生物體內葡萄糖分解、吸收和產生能量的水平,在機體衰老過程中起主要作用。
  • 研究發現決定家蠶食性的主效基因
    研究發現決定家蠶食性的主效基因 2019-03-01 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根據以上證據,研究人員推測GR66是家蠶針對非宿主植物的一個取食抑制因子,突變後其抑制作用消失,導致突變體可以無差別地取食桑葉及其它食物。該研究發現苦味受體基因GR66在家蠶食物選擇中起決定性作用,為昆蟲食性以及植物-昆蟲互作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由於土地資源的限制、季節性的影響以及人力成本的上升,桑葉的供應已成為制約規模化和工廠化養蠶的重要因素。
  • B肝在研新藥2項發現和抑制特異性HBV基因
    近期,科學家發現一種新治療慢性B肝策略,即肽核酸(PNAs)和小分子非編碼RNA(包括小幹擾RNA)一類新的寡核苷酸。這項研究發現是由加彭利伯維爾醫學院細胞和分子遺傳學生物學系等研究人員發表在2020年12月21日的Pharmaceuticals上。
  • 午睡時間控制在多久之內合適?午睡睡得好,有哪些好處?
    相信很多人在平時的工作、學習中都有午睡的習慣,但是有的人午睡以後,活力滿滿,幹勁十足。有的人午睡結束以後,神情倦怠,目光呆滯。而之所以會出現這兩種情況,是因為午睡之間控制得不好,午睡時間過短或者過長,對健康都是不利的。那麼,午睡時間應該控制在多少以內最合適?午睡睡得好,身體會有什麼變化?
  • 《Nature》:已發現抑制多種癌症的新基因
    我們希望在這項研究中發現的基因們可以為前列腺癌和其他癌症的治療方法的發展提供一些思路。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703/345705.htm  前列腺癌是英國男性第二常見的癌症(為中國男性第6常見癌症)。在英國每年約有4萬7千人被診斷為前列腺癌。
  • 研究發現CRISPR轉錄的關鍵抑制因子
    研究發現CRISPR轉錄的關鍵抑制因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6 14:14:30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Alan R.
  • 生長抑制特異性基因(GAS5)的功能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生長抑制特異性基因(Growth Arrest-specific Transcripts, GAS)在進化過程中結構和功能高度保守,其家族成員眾多,它們的基因編碼產物在微絲組裝、細胞生長分化或凋亡、細胞周期調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功能
  • 2類沒被發現癌症的動物,它們的抗癌基因,對人類有什麼意義
    大象的體型大且壽命長但是卻極少得癌,通過基因學與進化學的研究發現大象癌症罕至的原因與基因有關係,原來人體細胞內只有一份的p53基因在大象的細胞內居然多達20份!p53基因到底是何方神聖?實際上p53基因被譽為是抑制癌症的最強而有力且重要的基因,p53基因中的蛋白p53被激活以後可以抑制帶有色體畸變或DNA損傷的細胞異常分裂,最大程度上阻止畸變傳遞給子細胞並保護健康細胞不會發生癌變。相反方細胞中缺乏p53基因就會讓健康細胞失去保護並有較大的機率患上癌症。所以與大象的20份p53基因相比我們人類僅有一份p53基因就顯得十分不足了。
  • 午睡雖好,但有個壞處!2類人千萬別午睡,尤其第一類人
    1、提高記憶力研究表明,午睡可以消除疲勞,增強記憶力。經過一上午的工作或鍛鍊、聊天等,大腦都會有一種短暫性的疲勞。所以對於中老年人來說,午睡可以讓大腦從疲勞中得到充分的休息,讓大腦的記憶力自然增強。記憶力的提高也可以降低患老年痴呆症的風險。
  • 科學家發現抑制致癌基因途徑 人類有望根治癌症
    如今,英美科學家經過對老鼠的實驗發現,人類有可能找到「關閉」引起致命的癌症基因的途徑。一旦這種抑制誘發癌症的基因的活性的藥物問世,那將給人類戰勝癌症帶來巨大的福音。  「Myc」基因  去年,英國科學家們提出了一種嶄新的見解:一種稱為「Myc」的基因可能促成治療癌症的新方法。
  • 新型抑制弓形蟲生長的藥物靶點被發現
    這一研究結果不但對治療弓形蟲的藥物研發具有指導作用,也對頂復門其它原蟲,例如瘧疾等的藥物研究有一定借鑑意義。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著名國際學術期刊《國際寄生蟲學雜誌》上。  據該所天然免疫聯合實驗室基礎免疫創新團隊賈洪林博士介紹,該研究採用的基因敲除技術是基因編輯技術領域的最新技術,是2013年自然科學領域十大學術成就之一。
  • 長江所在生長抑制特異性基因(GAS5)的功能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生長抑制特異性基因(Growth Arrest-specific Transcripts, GAS)在進化過程中結構和功能高度保守,其家族成員眾多,它們的基因編碼產物在微絲組裝、細胞生長分化或凋亡、細胞周期調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功能。
  • 研究揭示組蛋白乙醯化對大腦炎性衰老相關基因抑制的新模式
    研究人員通過對人和小鼠大腦中H3K27ac和基因表達數據的整合分析,發現隨衰老上調和下調的基因上具有完全不同的H3K27ac修飾模式。與啟動子區H3K27ac的轉錄激活功能不同,基因體超乙醯化抑制了炎性衰老相關基因的過度激活,並且基因體上的H3K27ac水平,可以用來預測基因在衰老過程中的變化方向。
  • 最新研究發現:野生動物攜帶耐藥基因的奇異變形桿菌
    近日,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野生動物疫病與免疫研究中心王承民研究團隊首次發現野生動物來源的動物攜帶重要的耐藥基因blaOXA‐1和blaNDM‐1奇異變形桿菌。該研究成果於2020年12月2日發表在生物學1區(中科院JCR)期刊Integrative Zoology上。
  • 最新研究發現:野生動物攜帶耐藥基因的奇異變形桿菌
    近日,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野生動物疫病與免疫研究中心王承民研究團隊首次發現野生動物來源的動物攜帶重要的耐藥基因blaOXA‐1和blaNDM‐1奇異變形桿菌。該研究成果於2020年12月2日發表在生物學1區(中科院JCR)期刊Integrative Zoology上。
  • 腦科學日報:機器人也開始"怕疼"了;午睡時間與代謝疾病的關係
    研究發現數次面對低溫或高溫脅迫,野生動物及其腸道菌群更易適應這種環境脅迫,菌群及其代謝產物的動態變化賦予宿主應對溫度波動時產熱調節的可塑性,特別是對於恆溫動物提高在低溫環境下的生存適合度至關重要。這一發現不僅揭示了腸道菌群對宿主表型可塑性的調節作用,而且揭示了低溫可能是驅動腸道菌群與恆溫動物共生的關鍵信號,對於理解腸道菌群與宿主共生的進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 研究發現修復基因印記異常大幅提高動物克隆效率
    2006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周琪課題組合作發現,儘管小鼠克隆胚胎的著床前發育率可達相當水平,但其移植後的「生根」過程,即著床後的發育存在顯著的異常,而這些異常主要體現在胚外組織的發育異常。受限於研究手段,當時難以對克隆胎盤缺陷的本質做進一步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