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抗菌素能抑制癌基因活性

2021-01-07 生物谷

根據芝加哥伊利諾州大學醫學院研究者研究發現,一種罕見的抗菌素有望成為抗癌劑,在大多數人類腫瘤中,有一個基因比在正常細胞中表達水平要高,而抗癌劑正是抑制該基因的表達。這項研究發表在《癌症研究》10月1日期刊上。

UIC醫學、微生物學和免疫學副教授Andrei  Gartel作為該研究的主要研究者,他說,「我們選擇在癌細胞中過量表達的基因作為靶基因,通過研究有望發現抗癌劑。」

FoxM1基因是負責啟動細胞增殖的必須基因,同時負責關閉阻斷細胞增殖的基因。不受抑制的細胞增殖是癌細胞的一個特徵。

在天然螢光蛋白螢光素酶的基礎上,研究者發展了一種新的篩選系統,此系統可以用來鑑定抑制啟動和關閉基因蛋白的小分子。研究者用這個系統鑑定一種抗菌素:鹽層黴素A,它可以特異性地識別結合FoxM1而不影響其他細胞功能。

在進一步的組織培養實驗中,研究者發現,鹽層黴素A誘導癌細胞發生細胞凋亡,但不影響正常細胞的活性。

新的篩選方法為研究者提供了一條發現致癌基因因子的快捷途徑。Gartel認為,用此方法發現的第一個化合物是鹽層黴素A,鹽層黴素沒有毒性有望成為一種有效的抗癌劑。

在計劃實施人體試驗之前,鹽層黴素A必須首先在實驗室進行抑制其他細胞系的試驗和初步的動物實驗。

英文原文: 

Antibiotic inhibits cancer gene activity

A little-known antibiotic shows early promise as an anti-cancer agent, inhibiting a gene found at higher-than-normal levels in most human tumors, according to researchers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 College of Medicine.

Their findings appear in the Oct. 1 issue of Cancer Research.

"We chose to target a gene believed to be over-expressed in cancer cells to screen for promising anti-cancer agents," said Andrei Gartel, assistant professor of medicine and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at UIC and principal investigator on the study.

The FoxM1 gene is responsible for turning on genes needed for cell proliferation and turning off genes that block proliferation. Uncontrolled proliferation is characteristic of cancer cells.

The researchers developed a new screening system, based on a naturally fluorescent protein called luciferase, to identify small molecules that inhibit proteins that turn genes on and off. Using this system, they identified an antibiotic, siomycin A, that specifically targets FoxM1 without affecting other cell functions.

In further experiments in tissue cultures, the researchers found that siomycin A induced cancer cells, but not normal cells, to commit suicide in a process called apoptosis.

The new screening technique, Gartel said, gives researchers a rapid way to find agents that target oncogenes -- genes believed to cause cancer. He said siomycin A, the first compound found with the method, "is particularly promising because we know that it is not toxic."

Siomycin A must now be tested against other cell lines in the laboratory and in preliminary animal experiments before human trials could be planned. Only a tiny fraction of promising candidate drugs enter clinical trials, and few of those are ever approved.

Gartel said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late Robert Costa, professor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genetics at UIC and a leader in research on FoxM1, was critical for the success of the project thus far.

Senthil Radhakrishnan, a visiting bioinformatics expert at UIC, is first author of the paper. Uppoor Bhat, Douglas Hughes and I-Ching Wang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study.

相關焦點

  • 癌基因敲除可完全抑制肺癌發生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記者趙漢斌)肺癌是所有腫瘤病症中致死率最高的惡魔。日前,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傳來了好消息,該所腫瘤幹細胞生物學學科組已成功揭示癌基因維持肺癌的發生機制。該成果已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治療診斷學》。
  • 獸用大環內酯類抗菌素臨床使用需注意的一些技術點!
    獸用大環內酯類抗菌素臨床使用需注意的一些技術點!而在畜禽呼吸道病的高效治療方面,大環內酯類抗菌素就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這類抗菌素在國內外獸醫治療臨床,都是獸醫們比較常用的一類藥物。
  • Angew Chem Int Edit:研究發現能抑制白血病細胞分裂的新活性物質
    2013年11月28日訊 /生物谷BIOON/--近日,Freiburg大學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新的活性物質,能抑制白血病細胞的細胞分裂,提示該活性物質可能會在抗擊癌症鬥爭中發揮重要作用。 研究小組的研究結果發表在雜誌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
  • 研究發現抑制動物午睡的基因
    新華社北京5月13日電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果蠅體內有一個抑制午睡的基因,能根據外界溫度調節果蠅在白晝的行動,炎熱時多睡,涼爽時少睡。   許多動物有白天午睡的習慣,氣溫越高睡得越多,可能是為了避免在午間的陽光下活動,減少曝曬和高溫帶來傷害的風險。
  • 研究人員發現"瘦體素":抑制食慾刺激多動
    美國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藥,在老鼠身上實驗後發現,它不僅能抑制食慾,還能刺激它們多動。  少吃多動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對一組「先天不足」的老鼠進行實驗。研究人員在養殖它們時「動了點手腳」,使老鼠體內或是缺少一種控制食慾的激素「瘦素」(又稱瘦體素),或是無法對瘦素作出反應。因此這些老鼠嚴重肥胖,還患有糖尿病。
  • 研究發現抑制動物午睡的基因 能根據外界溫度調節果蠅在白晝的行動
    研究發現抑制動物午睡的基因 能根據外界溫度調節果蠅在白晝的行動 來源:新華網 • 2019-05-13 16:28:35
  • 研究發現CRISPR轉錄的關鍵抑制因子
    研究發現CRISPR轉錄的關鍵抑制因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6 14:14:30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Alan R.
  • 工程化改造的噬菌體可抑制細菌抗性
    工程化改造的噬菌體可抑制細菌抗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5 18:07:03 近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Timothy K.
  • 研究:科學家首次發現薑黃素因晶體結構而抑制癌細胞
    醫學研究表明,薑黃素具有降血脂、抗腫瘤、抗炎、利膽、抗氧化等作用。▲圖為:經x射線晶體學獲得的3D圖像,在原子層面上顯示了薑黃素(黃紅色)結合到DYRK2(白色),圖片來源:UC San Diego Health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與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X射線晶體學和激酶抑制劑特異性分析,發現薑黃素抑制癌症的晶體機理。
  • 學者研究發現:瑞得西韋和磷酸氯喹能在體外有效抑制新冠病毒
    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學研究中心與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國家應急防控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開展聯合研究,在抑制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藥物篩選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Remdesivir and chloroquine effectively inhibit the recently emerged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in vitro」(《瑞得西韋和磷酸氯喹能在體外有效抑制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為題發表在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際知名學術期刊Cell Research(《細胞研究》)上。
  • 研究顯示:鱷魚血能抑制蛇毒中的關鍵毒素
    鱷魚血能抑制蛇毒中的關鍵毒素新的研究表明,鱷魚的血液具有可能幫助其在被毒蛇咬傷後生存的特性。美國阿拉巴馬奧本大學的生物學家約翰·芬格說:"這可能會讓鱷魚在接觸到有毒的蝮蛇後不怕被咬。"芬格研究短吻鱷已有13年多了。這種爬行動物有時會吃毒蛇,他想知道鱷魚是如何生存的。他和同事決定測試鱷魚血清,這是一種包括蛋白質和抗體的血液成分。他們對噬魚蝮蛇、銅頭蛇和響尾蛇等蝮蛇毒液中存在的兩種成分的特性進行了研究:溶血毒素和蛇毒金屬蛋白酶。芬格在實驗室中將這些毒液成分添加到鱷魚血清中,然後將其與暴露於相同化學物質的小鼠血清的反應進行了比較。
  • 研究發現:巖藻多糖可抑制肝纖維化
    近年的基礎和臨床研究表明,如果能給予有效的病因治療,或能直接抑制細胞外基質的合成和/或促進其降解,則已經形成的肝纖維化甚至早期肝硬化也是可以逆轉的。 五、巖藻多糖可抑制肝纖維化 多項研究表明,巖藻多糖通過消除肝臟中的脂質過氧化來減輕肝硬化。
  • 復旦大學發現綠茶提取物能抑制HIV病毒複製
    這項研究確定了磷脂醯乙醇胺結合蛋白1(PEBP1)是一種可以誘導HIV休眠的新基因。更重要的是,研究團隊還發現綠茶提取物EGCG可以誘導激活PEBP1,進而PEBP1再通過抑制HIV的轉錄和失活MAPK/NF-κB信號通路促使HIV繼續潛伏。論文作者表示,對這一通路的的靶向治療或將成為控制HIV患者發病進程的新選擇。
  • 研究發現白介素對間充質幹細胞免疫抑制機制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上海交大醫學院健康科學研究所時玉舫研究組在承擔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科技部「973」重大科學研究計劃等項目中獲得最新研究成果,研究揭示了白介素
  • 【盤點】腫瘤抑制因子p53亮點研究一覽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一篇研究文章中,來自索爾克研究所的研究者表示,p53或許和CHARGE綜合症的發病直接相關;這項研究中研究者開發了一種p53突變的小鼠模型,目的是想調查p53在抑制腫瘤發生過程中的作用,研究者發現僅能表達該突變蛋白的小鼠可以存活,而對於異質體的小鼠來講往往會引發CHARGE綜合症,而且在母體子宮內會死亡。
  • 研究人員開發出革命性新化合物:能對抗耐抗生素細菌
    現在,來自謝菲爾德大學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化合物,他們介紹稱這種化合物能殺死兩種耐抗生素細菌。這種化合物可以同時攻擊革蘭氏陽性細菌和革蘭氏陰性細菌--儘管這兩種細菌的細胞壁結構不同。當發現有耐藥性細菌時,某些抗生素會被少量使用,但在使用這些抗生素時,醫生也冒著讓細菌再次進化出抵禦所謂「最後手段」抗生素的風險。在這兩類耐抗生素細菌中,革蘭氏陰性細菌的問題最大。
  • 一項研究顯示金屬鎵能破壞細菌代謝,降低細菌存活率
    一個美國研究小組探索出一種非常規的細菌感染治療策略,利用金屬鎵破壞細菌代謝,降低細菌存活率。研究人員稱,這一策略或許有望成為新的細菌感染治療手段。  在抗菌素髮明之前,諸如銅、汞等金屬常被用作抗菌製劑,因為它們對多種細菌具有毒性。
  • 發現新的抑制Caspase-3活性物質
    我們以前的研究發現,異喹啉-1,3,4-三酮衍生物能有效地抑制Caspase-3的活性。 酶動力學的研究表明異喹啉-1,3,4-三酮衍生物以慢結合,不可逆的方式抑制Caspase-3的活性。同時,該抑制作用依賴於DTT和氧氣的存在,提示氧化還原循環可能參與了該類化合物的抑制作用。
  • 脊髓損傷後的免疫抑制研究進展
    ②Meltzer等通過實驗性脾神經切斷術、腎上腺切除術和腎上腺髓質素去髓化發現,應激的免疫抑制主要通過SNS而非HPA進行調節。另有研究表明,SNS的激活可對適應性免疫起到抑制或增強作用,但對先天免疫功能僅起到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