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餘華《第七天》:我們都是宇宙的孩子

2020-12-05 空月在安利

話本子常說:死乃悲矣

放在餘華這本書裡,人死去不過是生命運動變化的常態。死去,反是重生,是在現世裡苟延殘喘之人短暫的救贖,也是另一種方式的重聚。

圖源百度

故事開篇就奠定了悲劇基調。第一人稱下平平穩穩的敘述,捱過了文字表面的壓抑。即使頻繁提到「殯儀館」的字眼,感官也舒服,理所當然地接受了這一設定。

通過死後茫然地遊蕩、尋找父親,回憶主角楊飛碌碌平庸的一生。路途中,主人公碰到了自己在現實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有悲無喜,有憾無淚,觸發了一系列底層的現實故事。

作者諷刺的是一個政治腐朽、人情冷漠的社會,私交貪汙的富貴人物,不顧民願強拆民房的政府,草菅生命的醫院,漠視自殺的人群。我涉世未深,只能以懵懂的姿態面見一個「吃人」的社會。或許這樣的社會在某時某刻真實存在,我能做的也只是為他們而哀。

主人公楊飛碰到的每一個人都是帶著遺憾的。印象深刻的是李月珍,和二十幾個嬰兒被壓在石頭底下,她含著冤情,卻滿身無奈,連家人祭奠的骨灰,都不是自己的。希望她和孩子們的骨灰,都安眠在那片土地上,不要被後來的人踩踏,不要被滿身罪惡的人啃食。我想文中最後的悲歌和這二十幾個孩子是對她最好的饋贈。或許,無力的喧囂會好過撕裂的控訴,這是李月珍的一種選擇。

還有鼠妹,起先這個姑娘在我看來極端又偏執,會來事,會撒潑,自殺也是自己作出來的。本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心態繼續往下看,才覺得她很善良。她的悲劇,是冷漠的人情與極端的思維交織碰撞而來。而伍超,前途一片光明的小夥子也終於來尋她了,賣腎、高燒,骯髒不堪的地下交易,他們都是受害者。可這也是他們自己對生活的選擇。

有多少像主人公一樣平庸的人,過著這樣平庸的一生。每個形象都太過鮮活,捨不得深究下去,因為每一個背後都是血淋淋的社會現實。

圖源百度

除卻社會的悲劇,楊飛的幾個親人也充滿了矛盾。楊飛在特殊的環境下出生,產婦錯失了孩子,一個普通的鐵路工人卻陰差陽錯得到了一個孩子。父親厚重的父愛,得知瀕臨死亡默默離開,是無言的悲哀。李月珍的母愛,幫襯照顧小楊飛成長為人,最後落得悲劇下場。前妻很渣,為的不知道是愛,還是滿身名利,自殺登報而名聲掃地。楊這一生,不知是活得灑脫,還是糾纏。這也都是他們的選擇。

結局是最好的結局,大家一起在送鼠妹洗沐的時候救贖自己,或成功,或失敗,或悵惘,或悲哀,又有誰能判定呢?是神嗎?還是他們自己?這永遠都是他們自己的選擇。

死亡有時不代表分別,也可能是另一種方式的重聚。我很喜歡餘華這種舒服的敘事方式,在溫柔細膩的筆觸背後揭露血淋淋的事實,讀他,也是在讀這個殘酷的社會。他的文字,是刀刃,會割德人生疼。不過就像作者開篇引自《舊約·創世紀》的這句話:「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經完畢,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作,安息了。」這場社會黑色默劇終在第七天得到結束,那麼我們是否也可以放下,還是繼續在鬥爭尋找的路途中踽踽而行?

我們都是自己的引路人,或許平淡一生,或許轟轟烈烈,只願社會的黑暗能夠少一點,讓陽光普照大地。正如麥克斯·埃爾曼所說:「對待自己溫柔一點。你只不過是宇宙的孩子,與植物、星辰沒什麼兩樣。」我們都是宇宙的孩子,我們都有為自己的生活作出選擇的權利,過程中在獲得也在失去,請保持初心,不甘碌碌,不作平庸,做自己。

背上行囊出發。第一天,你會茫然,不知前路何方;第二天,更加惘然,思考人生無望;第三天,徒然,因為你已經走在這條路上;第四天,依然,堅持一半的道路怎能說放就放;第五天,悵然,走了這麼久,還該繼續下去嗎;第六天,毅然,自己的選擇,要闖出不一樣的人生;第七天,你看,路的那端,有星火點燃。

圖源百度

註明:本篇文章為作者投稿文,失敗後決定發在這裡與大家共勉共賞,希望看客們能夠喜歡和支持。歡迎評論發表你的見解。

相關焦點

  • 餘華《第七天》將出版 責編:比《活著》更絕望
    近日,餘華新作《第七天》即將出版的消息引發熱議,昨日,出版方提前曝光了《第七天》的開篇。「濃霧瀰漫之時,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虛混沌的城市裡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殯儀館,這是它現在的名字,它過去的名字叫火葬場。我得到一個通知,讓我早晨九點之前趕到殯儀館,我的火化時間預約在九點半。」
  • 餘華《第七天》:越過生與死的邊境,是「創世紀」的祥和與美好
    而死者的世界究竟是什麼樣的,想必大多人都曾依照個人的心願設想過。在《第七天》裡,就有一個餘華創造出來的死者世界,那是一個「死無葬身之地」,卻是一個人人死而平等的、祥和而美好的所在。書中餘華用魔幻神秘的筆調,通過一個剛剛死去的人「楊飛」的視角,講述了「我」死後七天的所見所聞所想,在對生前的世界進行追憶後,安心於「死無葬身之地」。兩個世界,一個荒謬冷酷,一個至美溫暖,盡在楊飛的死後七日。
  • 我們都是宇宙的孩子
    每個孩子的內心,都有一個宇宙。「從星辰閃爍的宇宙邊際,到甜蜜夢鄉中孩子的溫暖心房,我們可以發現同樣宏偉的事務……」《一切都在你心中》以一種直觀而優美的方式,讓童心在詩意中棲息。詩樣的文字在「流淌」,畫面和色彩也在不斷變幻著:雄偉壯觀的銀河系在夜空中仿佛一個發光的圓弧,「在這顆星球上,有一片生機勃勃、綠意盎然的大地。」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一切都來自於此。
  • 餘華:童年在太平間睡午覺,8部作品寫死29人,連做夢都在殺人!
    在搬家之後,餘華的家就住在太平間對面,從小他就面對著人的生死離別。眾所周知,太平間是停放屍體的地方,來來往往的人們也都是哭喊不止。這樣的情形可能會給小孩子帶來心理上的陰影,但是對於小餘華來講這不算什麼。
  • 上帝七天創世,國慶沒處去的大學生也別閒著,教你七天刷新世界觀
    作者:海岸線西方神話裡,上帝用七天創造了世界,第一天造光,第二天造空氣,第三天造植物,第四天分季節,第五天造動物,第六天造人,第七天休息。國慶正好七天,我們沒有神力,不能創造世界,但我們可以用七天做些別的,比如給自己充充電,刷新一下我們的世界觀。七天放假,有人回家,有人旅遊,有人工作,不過總有一些人沒處去,只能呆在宿舍裡,如果這七天都在睡覺,打遊戲的過程中虛耗,豈不是太浪費,小編給大家制定了一個豐富自己的計劃,希望能大家有所啟發。
  • 星空之下,我們都是宇宙的孩子
    大家好,我是星球探索隊的隊長P仔,在廣袤的宇宙中,我們發現了一個神秘星球,將其命名為「10號星球」。經過初步的探索分析,這個星球的「童心指數」竟高達200%。我們決定前往這個星球進行實地調查,探索這片土地的奧秘。請將手機橫屏觀看▼P仔帶領的「10號星球」探索隊已圓滿完成任務,為什麼這個星球上的可愛生物,能夠有獨特的設計理念?能保持滿滿的童真童趣?翻開探索隊帶回來的「調查報告」,一起一探究竟吧!
  • 餘華作品賞析
    《餘華作品賞析》02:42來自LearningYard學苑餘華,1960年4月3日生於浙江杭州,當代作家。《世事如煙》餘華曾坦言: 「《世事如煙》是我人生中美好的往事, 是我年輕時曾經有過的夢幻迷離的生活, 那時候我相信故事和人生都是不確定的, 它們就像隨風飄散的煙一樣, 不知道會去何處, 也不知道會在何時再次相遇。回憶在歲月消失後出現,如同一根稻草漂浮到溺水者眼前,自我的拯救僅僅只是象徵。
  • 閱讀《活著》(共餘華):讓我再了解一下生命的意義
    --餘華01我們常說,「既然人都會死去,那麼我們活著的意義又是為了什麼?」。是的,生命有開始,也有結束,既然末日已經知道,我們現在的存在意義何在?有一次我被這個問題困擾,卻找不到答案。直到有一天,一個朋友推薦餘華老師的短篇小說《活著》。我第一次讀餘華老師的《活著》花了四個小時讀完全文。這不僅僅是一部9萬字的小說。正是這短短的9萬字,讓人久久不能忘懷。不在於他的語言有多少華麗,也不在於情節有多精彩。
  • 餘華對話澳大利亞作家弗蘭納根:文學,生生不息
    3月17日下午,「餘華對話弗蘭納根」活動在京舉行。此次活動是第十一屆澳大利亞文學周系列活動之一。所以我當時讀第一章的時候,弗蘭納根吸引我的是他的敘述的那種分寸和節奏的把握,但是到了讀第二章以後,這個故事一下子打開了,一直到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我讀完以後,又重新回來讀第一章,我覺得非常美妙的第一章,就是他一直都是想打開這個小說的門,就是作為一個作者,他要打開尋找他的路,或者是打開一個長幅,看看他的路通往什麼地方。
  • 帶你深度解讀宇宙大爆炸
    而我們現在所處的浩瀚宇宙,馬上將在這一團密度極高的能量中誕生。在起始的那個耀眼瞬間,爆發迸發出的能量向四方輻射,在這一刻,所有的物理定律、推動地球的力量,開始形成,宇宙的命運、大小、結構等一切、就在這一刻出現雛形,隨著宇宙不斷的膨脹、冷卻,溫度下降,觸發起宇宙的下一輪進化,爆炸能量開始轉化成細小的亞原子粒子,它們是宇宙中第一批能量轉化成的物質,但這時的物質非常不穩定,因為宇宙的溫度與密度極高,能量極多,這使能量會經常與物質互相轉換, 當宇宙漸漸的冷卻,粒子停止了轉化為能量
  • 腐國又一對基友CP,創世第七天,天使張開翅膀為魔鬼擋住第一場雨
    《好兆頭 Good Omens》這部奇幻喜劇把天使與魔鬼變成一對好搭檔,一個軟萌可愛,一個騷氣十足,從宇宙開始到世界末日,我們一直在一起。按理說,天使與魔鬼代表著正邪兩面,應該勢不兩立針鋒相對,但天使阿茲拉斐爾(Michael Sheen)與惡魔克勞利(David Tennant),在一起時卻是這樣的畫面。
  • 七天速成蒙眼識字?家長花兩萬元給孩子「開天眼」
    那麼,孩子為什麼編出這麼個故事  來騙大家呢?  徐女士表示  她帶小茹去上體驗課的時候  對方說得天花亂墜  工作人員表示,最多七天就能訓練出來  孩子蒙著眼識字的能力宇宙空間裡,孩子能和宇宙連接在一起。而且不僅如此,孩子在這裡上課還可以提高記憶力,快速翻書然後用耳朵聽翻書的聲音,就可以聽出80%的內容。」  戳視頻看更多▼  看到這裡,網友們紛紛表示  「智商稅」年年交  何時才是個頭啊?
  • 餘華的《活著》告訴我們,活著,就是在死亡與苦難中笑著感受幸福
    當代作家餘華的長篇小說《活著》,給我們展示了一幅殘忍的底層社會苦難人生的生存圖卷。閱讀這本書,可以說是一次心靈遭受苦難與死亡之旅的洗禮。這部小說展示給讀者的,是一個苦難與死亡的故事,是一個人在無法改變的苦難歷程中,面臨一次一次死亡而含笑活著的悲劇。閱讀這本書,帶給我們的是一次靈魂的震撼。
  • 豆瓣9.6,讓餘華瘋了般讀完的巨著!
    《活著》作者餘華在看完這本書說:「當時我不吃不喝不睡,幾乎是瘋狂地讀完了這部巨著,然後大病初癒似的有氣無力了一個月。」 這本書就是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基督山伯爵》【法】大仲馬《活著》作者餘華像瘋了一樣讀完這部巨著!
  • TFBOYS帶著甜甜圈,坐上諾亞方舟載著餘華的活著找尋人生的意義
    弟弟:是的姐姐:但是你不會喜歡這個真相的弟弟:告訴我姐姐:好吧,你是個大孩子了弟弟:人生是沒有意義的姐姐:人類存在於這個世界上只有幾十萬年,天上的星星都存在幾十億年了你以為宇宙真的在意你和我嗎?輕鬆地活著,享受各種樂趣我們的人生沒有意義,我們只是宇宙的塵埃,總有一天我們會被人遺忘在這樣艱難的現實下,我們仍然可以活著,享受這個世界的美好,你不覺得這碉堡了嗎?
  • 《第3選擇》
    世界知名管理大師湯姆·彼得斯說「這是柯維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管理學之父」沃倫·本尼斯稱:「柯維寫下了他最宏偉、最勵志的著作,這是一本將令所有人受益的巨著,它令我們在這個激蕩的世界裡盡我們所能生活在和平與正義之中。」  【編輯推薦】:《第3選擇》超越了衝突與妥協,揭示了一種全新的、徹底的、創造性的思維方式。
  • 餘華:西方讀者並不只想讀「中國政治書」
    羊城晚報記者 黃詠梅 實習生 陳霄著名作家餘華10月13日在暨南大學禮堂舉行題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生活與文學》講座,禮堂座內無虛席,連過道上都站滿了人。在講座結束後,餘華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在義大利就都差不多,三部長篇都差不多,在西班牙《兄弟》跟《活著》打了個平手。從銷售上看,都差不多,但是用西班牙一個評論說———《兄弟》是餘華第一個國際性的重要作品。也不是沒有道理,確實那時候英語世界、法語世界、德語世界好評如潮,尤其是英語世界。《兄弟》在美國出版所遇到的評論之狂熱,是遠遠超過《活著》。各個國家情況不一樣,但是畢飛宇這話說得是對的,《兄弟》讓我在世界上了一個大臺階。
  • 魯迅先生和餘華,誰筆下的悲劇更揪心?是《活著》還是《吶喊》?
    魯迅在中國近代經典文學中,有兩位文學家筆下的悲劇,讓我們心中感受到無比的痛苦和對人生社會無窮的迷茫,他們就是魯迅先生和餘華。這些人物的人生經歷也並不是魯迅憑空杜撰的,而是根據魯迅的所見所聞甚至是親身經歷,加上藝術加工為我們呈現的。因此讀者在看的時候往往覺得無比真實,無比貼近中國的現實,尤其是和國人內心黑暗的一面非常契合,這正是魯迅小說的價值所在,也是魯迅悲劇能夠震撼人心的關鍵。
  • 餘華的《活著》告訴了我們什麼?人生的3個層次,越早明白越好
    《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主人公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於是,「我」們並腿並肩地坐在大樹下,富貴開始給「我」講述他坎坷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