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從95%的非訂閱用戶中賺錢?《金融時報》《衛報》採用了這三大...

2020-12-06 站長之家

聲明:本文來自於微信公眾號 德外 5 號(ID:dewaiwuhao)授權站長之家轉載發布。

來源:whatsnewinpublishing.com

作者:Twipe

編譯:杜天雨

在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剛剛誕生的時候,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和他的團隊負責給錯誤代碼命名,舉個例子,比如在用戶找不到頁面時屏幕會出現「404」,當為數字內容付費失敗時顯示「402」。迄今,將近 30 年過去了,這兩個代碼在全球資訊網中出現的頻率量級相去甚遠——數字內容付費似乎只有在最近十幾年才取得較為明顯的進展。

當然,不乏某些特定類型的媒體在這方面取得了更大的進步,比如,Netflix和Spotify的發展使整個行業受益,他們對用戶數字內容付費習慣的養成起到了啟蒙的作用。在最近幾個月中我們也看到,擁有強大訂閱模式的媒體比嚴重依賴廣告收入的媒體,能夠更好地應對新冠肺炎危機。

然而,研究發現只有大約5%的讀者願意支付全額訂閱費用。那麼,媒體怎樣才能開發餘下那95%的用戶價值,並從中獲取收入呢?

小額支付蠶食訂閱市場?

根據德國戰略和營銷諮詢公司西蒙顧和(Simon-Kucher & Partners)的消費者調查數據,將近40%的用戶願意接受按天為內容付費的方式,而20%的用戶卻傾向於支付更少的費用去按篇購買文章。

小額支付平臺Jamatto的創始人詹姆斯·賈丁(James Jardine)表示:「新聞媒體對小額支付蠶食付費訂閱市場的擔憂正在減弱,目前有 24 家新聞媒體正在使用Jamatto的服務。 2017 年,甚至沒有媒體願意與我們交談,這種情況正在改變。」該公司的理念是「每個人都應該輕鬆獲取大量優質新聞,而無需為此付出大筆費用。」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習慣了這種付費模式,急於解決財政危機的新聞媒體隨之轉變觀念,小額支付佔媒體總收入的比例,已經從 2019 年的5%上升至今年的近10%。

也有人認為,雖然圍繞小額支付的討論不絕於耳,但是尚未看到真正成功的相關案例。從表面來看,這個模式的理念是:用戶只為自己閱讀的內容付費。但是進一步研究就會發現,這種模式實際上對讀者和媒體的幫助都非常有限,這個體系在懲罰最忠實的讀者,而不是獎勵他們——當他們讀的內容越多,付出的代價就越大。

荷蘭新聞聚合媒體Blendle去年就放棄了小額支付,轉向訂閱模式。也許當時Blendle的聯合創始人亞歷山大·克勞平(AlexanderKlöpping)的這一句評論最能說明小額支付的未來:「我們在荷蘭有 6 萬個訂閱用戶,還有幾十萬的用戶按文章付費。但我不得不說實話:我們仍然沒有盈利。」不過,隨著歐洲信息流服務商Cafeyn最近收購了Blendle,小額支付領域可能會有一些創新舉動。目前,Cafeyn平臺提供 2500 多種報紙和雜誌的數字內容,並為 150 萬歐洲活躍用戶服務。

多樣化的「無廣告」模式

除了數量龐大的對訂閱服務不「感冒」的讀者,媒體還要應對那些購買了廣告攔截器的的網際網路用戶,後者的人數佔到總體用戶的50%以上。

不過好消息是,大多數屏蔽廣告的用戶(76%)認同媒體有權從他們發布的內容中獲取收入。這就是Scroll公司的用武之地,它以每月 5 美元的價格,為付費用戶在 300 多個新聞網站上提供無廣告的閱讀體驗。雖然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但Scroll目前的數據還是可觀的。Scroll的創始人託尼·海爾(Tony Haile)表示,Scroll的合作媒體可以從用戶的每千次頁面瀏覽量平均獲取 46 美元的收入。

這個方案不僅有助於解決一些讀者常見的問題,也為媒體帶來了更多的收益。用戶可以通過Scroll享受更快、更乾淨的閱讀體驗,這有助於提高讀者的忠誠度。流暢的用戶體驗對新聞產品非常重要,例如,《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發現,當網站首頁加載速度從 9 秒減少到5. 5 秒,用戶的頁面瀏覽量增加了12%。

也有媒體直接向讀者提供夾帶付費功能的無廣告閱讀體驗。近年來,我們已經看到了在該領域進行的各種實驗。例如,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嘗試從設置屏蔽廣告的用戶正在閱讀的文章中刪除三分之一的內容,這個數字大致相當於該報廣告收入佔總數字收入的百分比。

圖註:英國《金融時報》實驗(來源:Financial Times)

《費加羅報》(Le Figaro)也做過類似的實驗,設置廣告攔截的用戶瀏覽該網站時,他們所閱讀的文章會逐漸變得模糊,甚至閱讀到第四頁時,文字已經難以辨認。這時網站會彈出一個窗口,提醒用戶可以通過關閉廣告攔截器或者付費訂閱來解決頁面顯示問題,其中,有5%的讀者選擇了訂閱無廣告的閱讀服務。

會員捐贈,為他人買單

除了組織機構變革之外,還有一些人擔心,隨著高質量的新聞機構將越來越多的內容置於付費牆之後,訂閱者和非訂閱者之間的知識鴻溝將被拉大。

一些媒體試圖平衡收入模式和讀者自由訪問新聞之間的關係,《衛報》就是一個典型案例。他們的網站上沒有付費專區,而是採取向讀者募捐的方式。因此,他們不僅要說服人們為數字內容付費,還要說服讀者為可以免費獲得的內容付費。《衛報》前會員總經理大衛·馬格裡亞諾(David Magliano)說:「這不是變相的付費牆。成為會員的人不會得到額外的或獨家的內容,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們認同《衛報》的新聞業保持開放和中立十分重要。」

當《衛報》在 2016 年首次提出這項策略時,這似乎是一場艱苦的戰鬥,但此時他們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超過 100 萬的個人捐贈者,幫助《衛報》 在 2018 年實現了多年以來的首次盈利。

這種方法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它是一種輕度的會員制度。這個模式並不是偶然發生的,《衛報》一直採取積極的方式來培育讀者,讓他們了解新聞行業所面臨的財務困境,以及捐贈模式是如何支持他們的新聞事業的。

這種模式與小額支付模式的區別在於:即使有一篇文章建議用戶捐贈 1 美元來完成閱讀,當用戶點擊捐款按鈕後,也會彈出每月 10 歐元的經常性捐款選項。這是有道理的,如果用戶已經認可捐贈的方式,那麼用戶有很有可能選擇定期捐贈。小額付款模式支持用戶按篇付款,但《衛報》卻鼓勵讀者為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情捐款。

圖註:《衛報》的捐助模式(來源:The Guardian)

印度商業新聞網站Ken也在進行這類操作的探索,它在商業模式中有意識地將「捐贈者」和「訂閱者」區分開來。雖然捐贈模式只是公司成立之初為了培養讀者付費訂閱習慣而創立的,但現在這個模式已經延伸至個人層面:讀者可以通過付費成為贊助人,也可以為不同的讀者群體提供訂閱服務,例如研究性學者、非營利性組織和「種子期」的創業公司。

針對讀者為什麼會花錢讓其他人來體驗新聞內容服務,Ken的執行長Rohin Dharmakumar給出自己的理解:「因為他們相信商業中高質量、公正的新聞報導的重要性。因為他們足夠聰明,所以知道免費提供高質量的新聞報導只會降低它的價值。

Tortoise Media也加了這一陣營,為了實現信息平等,該網站提供 100 至 1000 個Tortoise會員資格,每位會員每年支付 50 英鎊的費用,以幫助更多的低收入人士免費享有會員服務。

結語

雖然目前媒體將更多努力放在付費訂閱模式搭建以及如何留住付費用戶這兩件事上面,但是時至今日,仍有很多媒體並未從中獲取理想的收入。除了通過訂閱直接獲取收益,從小額支付到會員資格,再到無廣告體驗,現在有更多的商業模式擺在媒體面前。

相關焦點

  • 《紐約時報》訂閱用戶超500萬 受益於廣泛挖掘新內容產品
    參考消息網1月16日報導 外媒稱,紐約時報公司當地時間1月14日稱其現在擁有共計超過500萬訂閱用戶。據法新社1月14日報導,享有盛譽的《紐約時報》自2011年開始實行付費數字訂閱,是向付費牆模式轉變的最雄心勃勃的美國媒體之一。
  • 歐媒轉型考察記①金融時報的數字革命
    《金融時報》的收費訂閱模式和新編輯部計劃已經見效;《衛報》則拒絕付費牆模式,立志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報紙;老牌雜誌《經濟學人》憑藉高質量的內容並未受到網際網路太多負面衝擊,但依然主動求變,推出每日新聞產品espresso,還要向青年先鋒媒體Vice學習;BBC雖然並無財政壓力,但在新媒體的嘗試中處處領先。
  • 領航數位化轉型,聯想集團榮獲英國《金融時報》「中國創新企業」獎
    2020年11月12日,北京——11月12日,在英國《金融時報》2020年度中國高峰論壇上,聯想集團榮獲「2020年度中國創新企業——數位化轉型領航企業」獎,這是論壇自2008年舉辦以來,首次設立「數位化轉型領航企業」獎項。
  • 免費應用程式如何賺錢?
    簡而言之,免費應用程式通過以下8種最著名的盈利策略之一來賺錢: 廣告(通過橫幅廣告,視頻廣告,原生廣告,非頁內廣告,激勵性廣告) 推薦營銷(Amazon) 應用內購買和免費增值模式(PokemonGO) 訂閱模型(《華爾街日報
  • 每年可賺近20億美元,《紐約時報》怎樣做到的?
    儘管《紐約時報》有著出色的報導,但仍然不能夠做到使用數字敘事工具來實現更豐富、更具吸引力的新聞。太多的日常報導仍然是一連串的文本。所以,需要讓攝影師、攝像師和圖形編輯更多捲入流程,扮演新聞報導的主要的而非次要的角色。
  • 《衛報》CRO談應對程序化廣告
    本期全媒派(qq_qmp)為你帶來《衛報》對於程序化廣告的一些思考。最近,《衛報》起訴了廣告平臺Rubicon Project,控訴它在購買《衛報》的廣告庫存時沒有公布價格。這裡面牽涉的透明度是一個非常大的爭議點。「如果一個廣告體量非常大,那它自然會耗費比較多的加載時間。
  • 紐約時報+谷歌地圖:一個你想不到的UX設計案例
    前言 去年一月份春季班開學時,我的一門叫《用戶體驗基本原理(Fundamentals of UX)》的課程布置了一項任務:如何幫助《紐約時報》以一種有趣的方式吸引年輕用戶的注意力。這可不是個容易的活兒,當時我和小組成員們有以下幾個方面可以入手:訂閱模式、新內容渠道或者是敘事風格。
  • 以紮根理論看紐約時報的數位化轉型:讀《紐約時報是如何做新聞》
    這一背景下,傳統媒體為了生存,不得不擁抱網際網路,謀求數位化轉型,《紐約時報》就是這一過程中的典型代表。二、 背景《紐約時報》是什麼?以及它在美國媒體的地位《紐約時報》1851年創立,至今已有170年歷史。
  • 訂閱經濟的八個關鍵詞:如何讓你的業務複利增長?|訂閱模式(1)
    從所有權到使用權,從購買到訂閱,這是訂閱經濟根本性的改變,也是我們理解訂閱模式的基礎。關於使用權,凱文·凱利在《必然》中這樣寫道:未來資源的使用權將比所有權更重要,人們將通過獲得服務的方式取代「佔有」實物。關鍵詞二:客戶主權訂閱模式是真正以客戶為中心的商業模式,是客戶主權的商業模式,這是理解訂閱模式的關鍵。
  • 大家好,歡迎關注衛報
    大家好,歡迎關注衛報,一家1821年5月5日創立的正報。我們隸屬於英國衛報媒體集團,下屬媒體包括衛報、衛報周刊和觀察者(並非中國觀察者網)。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一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導致的肺炎疫情之中,衛報是一個報導了真實的疫情情況的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媒體,我們受到了廣泛讚譽。正如我們的創建者約翰·愛德華·泰勒所言,真實的新聞是新聞人的立足點。
  • 媒體如何通過訂閱「漏鬥」提高用戶留存率?
    「訂閱漏鬥」這一概念常被應用於將普通讀者轉變為訂閱用戶的過程中,它可分為這幾個層次:品牌認知、參與度、註冊、轉化留存。訂閱「漏鬥」對於用戶留存有何幫助?媒體一直致力於提升訂閱用戶的數量,但如何才能維持訂閱群體呢?請看下文分析。
  • 《金融時報》發布2020年歐洲商學院排名!法國高商再次蟬聯霸榜!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簡稱「FT」)近日發布了2020年歐洲商學院排行榜(European Business School Rankings 2020),這是《金融時報》連續第17年發布這一排名榜單。本次排名,共有90所歐洲商學院進入名單。
  • 知名科技博主:「想法採用曲線」與新聞媒體的未來
    同時,願景家則是智庫、期刊、專業雜誌等虧損經營機構的集合,這也沒什麼,因為賺錢從來都不是他們的重點:讓自己的想法進入《紐約時報》這樣的出版物才是他們的目的。Twitter上面——他們免費產生想法並進行辯論,而真正的錢,至少從每用戶平均收入(ARPU)的角度來看,來自願景家。
  • 剛剛,《金融時報》歐洲商學院排名出爐!英國表現突出,法國 22 項...
    剛剛,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簡稱「FT」)發布了總結 2020 這一年的最新歐洲商學院排名(European Business School Rankings 2020),共有 90 家優秀的歐洲商學院成功入圍。這是《金融時報》連續第17年發布這一榜單。
  • 應用訂閱及流媒體使用激增,Adjust全新訂閱跟蹤產品助力提升營銷ROI
    在此之前,營銷人員難以準確了解訂閱用戶是如何發現自己的應用,又是如何與應用進行互動的。Adjust將訂閱監測與歸因數據相結合,讓營銷人員清楚了解哪些營銷渠道能帶來最忠誠、最有價值的訂閱用戶。因此,營銷人員可以將預算更精確地投放到合適的用戶獲取活動,開展交互推廣活動,以提升用戶忠誠度,並且避免用戶流失。
  • 除了人生錢還有哪種賺錢方式:拍拍貸、極光金融、有利網、宜人貸
    即不用付出多餘的時間精力,通過一定方法渠道用閒置資金賺取收益,這是人們最為理想的賺錢方法,因為除了正常工資收入以外還能有另外一種收入渠道無論對於我們的生活還是資金積累都是十分有利的。  那麼目前最受歡迎的錢生錢的方法是什麼呢,小編覺得非P2P莫屬了,操作簡單門檻低收益高的優點讓他迅速走紅,並成為新型國民理財方式。今天小編給大家甄選了幾家高人氣的P2P平臺。
  • 網際網路金融:概念炙手可熱 實質標的稀缺
    網際網路  發展滲透至傳統金融  證券時報記者:今年以來網際網路金融廣受關注,您對此怎麼看?未來金融機構與網際網路企業將各自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申豔麗:網際網路的發展經歷了信息和門戶的第一個十年,社交和電商的第二個十年,目前衍化出廣告、遊戲和電商三大商業模式。
  • 人工智慧滲透三大場景 百度金融的朱光速度
    2月16日,在百度金融與新華教育集團宣布達成戰略合作的現場,朱光首次以百度金融服務事業群組(FSG)總經理的身份出現在包括《華夏時報(公眾號:chinatimes)》在內的媒體面前,話題從FSG籌備的前後,到個人跨界一年以來的學習思路,再談到百度金融版圖的布局戰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 訂閱模式(1):八個關鍵詞,讓你的業務實現複利增長?
    從所有權到使用權,從購買到訂閱,這是訂閱經濟根本性的改變,也是我們理解訂閱模式的基礎。關於使用權,凱文·凱利在《必然》中這樣寫道:未來資源的使用權將比所有權更重要,人們將通過獲得服務的方式取代「佔有」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