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先天免疫信號新型整合蛋白——N4BP1

2021-01-13 網易

  撰文 | 靜雪

  責編 | 兮

  Caspase-8通過死亡受體 (包括TNFR1和Fas) 介導細胞凋亡。Fas或Fas配體 (FasL) 的突變往往會引發T淋巴細胞的凋亡異常,從而導致人類自身免疫性淋巴增生症候群 (ALPS) 。相比之下,除了ALPS,Caspase-8或其接頭FADD的突變可導致更複雜的疾病,包括對復發性病毒和細菌感染的易感性增加,以及非常早發病的炎症性腸病(VEO-IBD) 。

  小鼠組織中FADD-或Caspase-8的缺失也會導致腸道炎症、對感染的易感性增加以及對TLR刺激的反應減弱。在某些條件下,TLR3和TLR4通過接頭蛋白TRIF激活Caspase-8,但TLR3和TLR4信號通常不會導致細胞凋亡。但是,FADD-caspase-8缺失的促炎反應背後的潛在機制仍不明確。此外,Caspase-8的哪些底物對正常的TLR反應和先天免疫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仍然是未解之謎。

  近日,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Alexander D. Gitlin聯合美國基因泰克公司的Vishva M. DixitKim NewtonNature上發表了一篇名為Integration of innate immune signaling by caspase-8 cleavage of N4BP1的文章,該研究發現N4BP1是細胞因子反應的有效抑制因子;N4BP1被Caspase-8切割是炎症過程中的信號整合點;並對FADD-caspase-8突變引起的免疫缺陷給出了解釋。

  

  為了確定TLR4信號傳導過程中caspase-8的底物,在有或沒有泛半胱天冬酶抑制劑emricasan的情況下,作者將未經處理的小鼠骨髓來源的巨噬細胞 (BMDMs) 與用TLR4激動劑脂多糖(LPS) 刺激1小時的BMDMs進行比較。質譜分析顯示,僅用LPS處理的兩種最豐富的特異性肽來自NEDD4結合蛋白1 (N4BP1) (圖1)。蛋白質印跡證實LPS處理30分鐘內增加了約54 kDa N4BP1片段的水平,這與Asp488後的切割一致。

  

  圖1

  考慮到TLR3和TLR4的刺激可以激活caspase-8,作者分別用Mlkl-/-Fadd-/-和Mlkl-/-caspase-8-/-BMDMs證實N4BP1的切割確實需要FADD和caspase-8。同時,自分泌TNF的產生似乎誘導了未刺激的野生型BMDMs中N4BP1的低水平切割。此外,表達催化失活的caspase-8 (C362A) 的Mlkl-/-Casp8C362A/C362A小鼠MEFs在接受LPS刺激時,N4BP1的切割受損。以上結果表明,FADD和caspase-8的催化活性對於LPS誘導的N4BP1切割是必需的。

  作者還發現,僅依賴接頭蛋白MyD88的TLRs (TRIF非依賴性TLR) 的激動劑,包括Pam3csk4 (TLR1/2激動劑)、R837 (TLR7激動劑) 或CpG-B DNA (TLR9激動劑) ,在刺激1小時內都無法誘導出可檢測的N4BP1切割。作者還發現,Trif-/- BMDMs細胞可響應TNF或FasL誘導的N4BP1切割,但無法響應LPS或Poly(I:C)。因此,N4BP1的切割依賴TRIF依賴性TLR和死亡受體下遊的caspase-8。

  此外,表達異位野生型N4BP1,而不是突變型N4BP1 (D488A) 的HEK293T細胞在接受TNF處理後也可產生54 kDa的 N4BP1切割產物,並且這一切割可被emricasan或泛半胱天冬酶抑制劑Z-VAD阻斷。總的來說,這些數據表明在多個caspase-8激活受體下遊,caspase-8可切割N4BP1。

  先前的工作將N4BP1描述為幹擾素誘導的病毒限制因子,但N4BP1是否具有其他作用尚不清楚。基於TRIF依賴性TLR誘導的N4BP1切割的有趣模式,作者發現,N4BP1課有效地抑制TRIF非依賴性TLR誘導的選定細胞因子/趨化因子反應。

  作者還發現,N4bp1敲除BMDMs中,TLR3和TLR4誘導正常的細胞因子分泌,作者證實caspase-8對N4BP1的TRIF依賴性切割使N4BP1的細胞因子抑制功能失活(圖2)表明,caspase-8對N4BP1的切割失活對於正常的TLR3和TLR4誘導的細胞因子產生是至關重要的。

  

  圖2

  為了在體內探索以上發現,作者構建了N4bp1-/-小鼠。作者發現N4bp1-/-小鼠出現輕度、年齡依賴性炎症和免疫失調。作者使用了TLR7依賴性銀屑病模型,發現與野生型小鼠相比,N4bp1-/-小鼠出現了嚴重的銀屑病樣病變。作者還發現N4bp1-/-小鼠在TLR1/2依賴性急性膿毒性休克模型中具有高反應性。N4bp1-/-小鼠在注射Pam3csk4後24小時比野生型小鼠產生明顯更多的IL-6、TNF和CXCL1。因此,在TLR7-和TLR1/2-依賴性炎性疾病模型中,N4BP1的缺失都加重了疾病進展。

  在體內致病感染過程中,巨噬細胞可能同時遇到TNF和TLR配體。作者的研究證實,TNF誘導caspase-8對N4BP1的切割,賦予TRIF非依賴性的TLR誘導的炎性細胞因子反應(圖3)。作者設計了表達抗切割N4BP1(D488A)的敲入小鼠。在10-12周齡時,N4bp1D488A/D488A小鼠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器官病理學或免疫失調。最後作者得出以下結論,Caspase-8對N4BP1的切割提供了炎症過程中信號整合的關鍵臨界點,使死亡受體如TNFR1和Fas誘導切割並失活N4BP1,從而通過TRIF非依賴性TLR釋放增強的細胞因子反應(圖3)

  

  圖3

  已知TNF阻斷劑廣泛用於治療炎症性疾病,但與感染風險增加有關。作者推測,TNF阻斷可能通過阻止TNF誘導的N4BP1切割失活而降低對感染的保護作用。為了測試這種可能性,作者利用用肺炎鏈球菌鼻內感染野生型和N4bp1-/-小鼠,然後用TNFRI-Fc阻斷TNF信號。結果發現,與用不相關的抗gp120抗體處理的野生型小鼠相比,用TNFRI-Fc處理的野生型小鼠的死亡率顯著增加,N4bp1-/-小鼠即使在TNF阻斷後也基本上存活下來。這一發現與N4BP1的失活是細菌感染過程中TNF的重要功能的觀點一致;但是,這一觀察是否表明N4bp1-/-小鼠對肺炎鏈球菌的抗性增強或耐受性增加仍不清楚。

  綜上,作者發現N4BP1被Caspase-8切割並失活。N4BP1是TRIF非依賴性TLR誘導的選定細胞因子/趨化因子反應的重要負調節因子。N4BP1不會抑制野生型巨噬細胞中TLR3或TLR4的反應,這是由N4BP1的TRIF和caspase-8的依賴性切割所致。值得注意的是,完整的N4BP1在caspase-8缺失的巨噬細胞中的持續存在削弱了它們產生強有力的細胞因子反應的能力。與TLR3或TLR4激動劑一樣,TNF也誘導N4BP1的caspase-8依賴性裂解,從而誘導TRIF非依賴性TLR產生更高水平的炎症細胞因子。總之,作者發現Caspase-8通過切割N4BP1來整合先天免疫信號。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796-5

  製版人:Kira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Nature | 李月明團隊揭示先天免疫系統反應蛋白IFITM3在阿爾茨海默...
    換句話說,與消除酶活性的必需組分不同,調節蛋白僅適度改變γ-分泌酶活性。其次,調節蛋白與γ-分泌酶之間的相互作用是有條件的,取決於特定的細胞環境, 例如缺氧誘導因子1α(Hif1α)對γ-分泌酶的調節。因此,尋找γ-分泌酶調節蛋白需要開發新的方法。
  • Nature Microbiology | 浙江大學於曉方團隊揭示HIV/SIV抑制先天免疫反應調控通路
    然而,先天免疫和HIV/SIV之間的相互作用的表現不佳。該研究發現Vpx是一種新的先天免疫活化抑制劑,它與刺痛的標誌體結合併幹擾NF-κB的核轉位和先天免疫基因的誘導,表明HIV/SIV對先天免疫的抑制可能是關鍵的致病因素,使其成為幹預的有希望的靶點。
  • 科技進展 | 中山大學郭德銀教授團隊揭示細胞新型自噬受體調控機體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的新機制
    這些結果揭示了自噬與抗病毒先天免疫反應之間的新聯繫,並為RLR介導的抗病毒信號的調節機制提供了更多見解。跨膜或胞漿PRR識別具有不同特徵的不同病原體衍生核酸,包含RIG-1,MDA5和RLR在識別細胞質中的病毒RNA中起重要作用。RIG-1和MDA5通過募集線粒體抗病毒信號蛋白(MAVS)來感知胞質病毒RNA並啟動先天性免疫信號級聯,從而激活NF-κB-和IRF3 / IRF7介導的I型幹擾素(IFN)反應並建立抗病毒狀態。
  • Nature:先天免疫系統如何識別「友軍」和「敵軍」
    發表在《Nature》上的一篇研究中,來自慕尼黑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DNA和酶相互作用形成梯狀複合物,這種結構需超過一定長度才能激活先天免疫系統。高等生物的遺傳物質通常僅被「幽禁」在細胞核、線粒體等有膜界的細胞器內。
  • CD47為慢病毒載體披上隱形鬥篷 或助肝靶向基因療法逃脫先天免疫
    然而,由於AAV載體不能主動整合到宿主細胞基因組中,並且抗AAV免疫反應限制了載體的重新整合,這類基因治療可能難以應用於兒童患者。此外,相當一部分成年患者對AAV預先免疫;因此,他們由於具有中和的抗AAV抗體(Abs)而沒有資格接受AAV載體給藥,或者由於對AAV衣殼的細胞免疫,需要免疫抑制一段時間來維持AAV轉導的肝細胞。
  • 調控雞先天免疫應答和抗病力新機制被發現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雞遺傳育種創新團隊闡明了動物重要免疫信號通路的泛素化調控機制,為雞以及其他畜種抗病育種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病原(PLoS Pathogens)》上。
  • Cell:我國科學家揭示環狀RNA在先天免疫中起著重要作用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科學院和上海交通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大多數被研究的circRNA傾向於在分子內形成長16~26bp的不完美的RNA雙鏈體(dsRNA)。此外,circRNA優先結合dsRNA激活的蛋白激酶(PKR),並且起著PKR抑制劑的作用。
  • 《自然》:繞過免疫檢查點IL-18BP限制,IL-18免疫治療再獲進展
    細胞因子是一種分泌蛋白,可用於腫瘤的免疫治療。但因其治療的特異性不理想,且可能產生毒性,所以臨床應用有限。IL-18是IL-1細胞因子家族成員,可激活先天淋巴細胞和T細胞。該研究發現,腫瘤微環境(TME)中產生的IL-18BP可作為「分泌型免疫檢查點」,限制IL-18免疫治療的療效。因此,作者設計了一種不會被 IL-18BP 抑制的 IL-18(decoy-resistant IL-18,DR-18),抗腫瘤效果顯著。
  • 健康說 - 免疫監視與先天免疫
    第二道防線是先天免疫,免疫細胞的直接識別與吞噬。第三道防線是獲得性免疫,比如T細胞和B細胞,B細胞可以分泌抗體狙擊,T細胞釋放炸彈打擊。可以看出,免疫是分層次遞進的,按照發生的先後順序,如上述提到,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先天免疫(innate immunity),一種是獲得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也叫做後天免疫。
  • 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期刊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重大研究
    X-射線晶體衍射只能對單個、靜態的蛋白晶體成像,但低溫電子顯微鏡能夠對蛋白的多種構象進行成像,幫助科學家們推斷蛋白的功能。現在低溫電鏡迅猛發展,專家們正在尋找更大的挑戰作為下一個解析目標。對很多人來說,最想解析的是夾在細胞膜內的蛋白。這些蛋白是細胞信號通路中的關鍵分子,也是比較熱門的藥物靶標。
  • 蓄勢待發,曹雪濤團隊發表最為詳細的表觀遺傳調控先天免疫的綜述
    ,並確定富含核的lncRNA Malat1作為抗病毒I型IFN產生的負調節劑。多種表觀遺傳機制,涉及DNA修飾,組蛋白修飾,染色質重塑和非編碼RNA(ncRNA)的動態調節,通過建立特定的基因表達模式(特別是在轉錄和轉錄後水平)來參與先天免疫應答的精確調節。
  • 先天免疫系統究竟如何在保護著我們?
    任何這類的外部入侵病原體,當其越過皮膚或黏膜的屏障後,都要面對我們先天免疫系統。免疫學家稱此為先天是因為這一防衛似乎是所有動物天生都具有的。這一先天系統的工作機制是十分驚人的。另外,巨噬細胞釋放的化學物質還會刺激傷口周圍組織中的神經,遞送痛覺信號至你的大腦,提醒你的局部有不正常的現象出現。在對付細菌的戰鬥中,巨噬細胞還能產生稱為細胞因子的蛋白質進行免疫系統不同細胞之間的相互交流。一些細胞因子可以誘導正在傷口附近毛細血管中遊動的其他巨噬細胞和免疫細胞,使它們移出血液循環參加對抗正在增多的細菌。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擬南芥鈣依賴蛋白激酶調控肌動蛋白細胞骨架組織和免疫!
    模式觸發免疫和效應蛋白觸發免疫是陸生植物先天免疫的兩種主要形式(Journal of Biological
  • Nature 中文摘要 16 July 2015
    Yukiko Yamashita及同事報告說,果蠅的雄性生殖幹細胞能形成以前沒有被識別出的結構,即基於微管的納米管,後者會延伸到hub(幹細胞龕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內,介導幹細胞龕的信號傳導。這些納米管攜帶幹細胞龕發出的信號的受體,是這種自我更新的信號向生殖幹細胞的傳播所需的。
  • 水生所肖武漢組揭示SIRT5和琥珀醯化在抗病毒先天免疫中的功能
    本文由景傑學術團隊報導 蛋白質翻譯後修飾(PTM)在細胞進程調控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作為一個最近發現的新型翻譯後修飾,賴氨酸琥珀醯化修飾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 Nature:STING環狀二核苷酸感知能力起源於細菌
    研究人員發現了在原核生物防禦島內編碼的功能性STING同源物,並揭示了信號激活的保守機制。細菌STING的晶體結構定義了一個最小的同源二聚體支架,其選擇性響應由鄰近cGAS/DncV樣核苷酸轉移酶(CD-NTase)酶合成的c-di-GMP。
  • Nature:新觀點!科學家們揭示機體免疫細胞激活的新型分子機制!
    2020年11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ature上題為「IFITM3 functions as a PIP3 scaffold to amplify PI3K signaling in B cell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耶魯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機體免疫細胞激活的新型分子機制。
  • 揭示先天免疫模式識別受體TLR13特異識別單鏈RNA的分子機制
    清華大學柴繼傑研究組在《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發文揭示先天免疫模式識別受體TLR13特異識別單鏈RNA的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9月8日電 8月31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柴繼傑研究組與王宏偉研究組、王佳偉研究組以及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的Dekai
  • Nature:逆轉錄病毒整合酶的晶體結構
    逆轉錄病毒的整合酶蛋白如HIV-1催化病毒基因組向宿主基因組中的插入,在那裡病毒能夠在一個細胞中無限期地長久存在。因為整合是病毒複製的關鍵,所以整合酶一直是藥物開發的一個目標,而幾種抑制藥物(包括raltegravir 和 elvitegravir)則被用於治療或進行臨床試驗。尋找新的抗逆轉錄病毒藥物的工作一直受阻於缺乏在基質DNA上的整合酶複合物(或稱整合體)的結構。現在,來自非致病逆轉錄病毒(被稱為「泡沫病毒原型」)的全長度逆轉錄病毒整合酶的晶體結構,已在與其同類病毒DNA形成的複合物中被確定。
  • 魚類先天免疫作用機制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先天免疫是機體抵禦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線,它主要是通過在進化上高度保守的一系列模式識別受體來識別微生物表面保守的、而又在宿主中不存在的病原相關分子模式來發揮作用。進一步研究結果表明:(1)剪接異構體TBK1_tv1和TBK1_tv2不僅對SVCV病毒感染誘導的幹擾素啟動子活性存在抑制作用,而且也抑制RIG-I、MAVS、TBK1 和IRF3 所誘導的幹擾素啟動子活性;(2)TBK1_tv1 和TBK1_tv2 能拮抗MAVS和TBK1所誘導的抗病毒相關基因的表達,也對IRF3的磷酸化和入核存在抑制作用;(3)TBK1_tv1和TBK1_tv2能通過與TBK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