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現有資料統計,預測到2020年,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將超過1500億,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可以看出,人工智慧的市場非常有前景,只要擁有能夠切實落地的AI技術,那麼成功只是時間問題。但我們在憧憬數位化美好未來的同時,固然會給一部分人帶來些許疑惑與顧慮,比如,我們的工作是否會被代替。
世界經濟倫理委員會2016年,預測到2020年,雖然人工智慧將會使工作崗位增加200萬個,但同時引起的就業機會將減少710萬個,也就是工作崗位會淨減少510萬個,受影響的不再是過去的藍領工人,而主要是如今常規性的白領工作,所以你還要呆在格子間,不斷地做著哪些重複繁瑣的事務性工作嗎?
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如果一個智能軟體機器人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你一天的工作內容,那麼不用懷疑,你離被老闆解僱的日子已經不遠了。現在不是怨天尤人的時刻,了解智能軟體機器人能替代何種工作,及時調整自己的職業方向,不斷學習進步,增強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才是此時此刻我們應該做的。
人力勞動力與智能軟體機器人其實是各具優勢的,一個是企業員工中的理性擔當,按照所有已設定好的流程處理企業日常事務性工作,「0」失誤且100%準確,7x24x365不間斷的工作,任何狀態都是最好的狀態;而作為我們,與理性相對的感性及天馬行空的創意成為了我們人力生產力的特別之處,那麼企業現有的人力生產力該如何創造出屬於自己獨特的價值,讓機器人難以代替,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就目前情況來看,無論在金融、客服、醫療、零售,還是教育、保險、財務、人力資源等領域我們都不難看到人工智慧的身影,在潛移默化之中,機器人已經「低調」的走入企業,成為一個個特殊的「普通員工」,為企業增添數位化生產力的同時,也為企業的數位化轉型賦能。企業在應用數位化生產力的同時感受到了智能軟體機器人帶來的市場優勢,釋放了人力,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企業運營成本。我們只有不斷探尋自身在職場中的被需求空間,才不容易被這些機器人替代。
對於傳統的人力生產力而言,數位化時代的浪潮正在以迅猛的速度向我們襲來,面對就業市場的巨大變革,我們將改變從小固化在腦海中的認知思維,要以最快的速度接受變化、適應新環境最主要的是,我們才是最終真正需要領導和支配數位化生產力的終極贏家。所以未來市場中,不需要思考的大量重複性工作極易被代替,不需要所謂的天賦,而通過訓練即可掌握的工作同樣容易被替代,有調查顯示,電話推銷員被替代程度99.0%、會計97.6%、保險業務員:97%、銀行職員96.8%、前臺95.6%、客服91.0%、人事89.7%........
智能軟體機器人通常是通過對大量數據進行分析、總結事物發生發展規律而形成自動化流程,在遇到新任務時,按照前期的流程設定對任務進行處理,但相反如果是精神層面及創意類型的工作,在面對新領域進行新探索、新創作、新發現時,作為人的感性思維就顯得格外重要。因為創意不一定符合普遍邏輯和經驗,創意可能來源於一部電影、一段音樂、一個畫面、一句話………
歸結而言,在數位化時代如果不想被淘汰,就需要我們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專業技能、理性與感性融合的創新型思維,與科技飛速發展的節奏同步而行,努力成為機器人無法代替的高精尖人才,有效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為迎接更美好的數位化未來,不留遺憾,拼搏到底,積極迎接一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