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地理|中國最美的小鳥,明年還會來長沙麼?

2020-12-05 瀟湘晨報

△外形冷酷的蜜蜂殺手 藍喉蜂虎,佛法僧目蜂虎科鳥類。 因為體型嬌小,羽毛色彩大膽、多彩而被稱為中國最美的小鳥。尤其是從尾巴上伸出的中央尾羽,飛起來像鋪在空中的一張小風箏,生動可愛。 不要被它美貌欺騙,藍喉蜂虎是名副其實的蜜蜂殺手,為了不被蜇到,它會選擇在樹枝上用喙敲掉毒刺再吞下。 與與大多數鳥類在樹上築巢的習慣不同,藍喉蜂虎在土丘上挖洞生活。外形冷酷,特立獨行,人送外號「冷酷小小鳥」。組圖/單國平

對於一枚「菜鳥」來說,想在極短的時間內找到並拍攝藍喉蜂虎是個苦差事,尤其在炎炎夏日面前,對藍喉蜂虎棲息地調查就成為與高溫的搏鬥。在長沙沙河南岸的城市拋荒地蹲守了3日後,我們又到衡東縣高湖鎮「追虎」,整個過程可謂一波三折。藍喉蜂虎在湖南作為夏候鳥,棲息地點散落在湖南各地,但受制於特殊的棲息地環境(沙壤陡壁做巢穴),對環境要求很高。而沙河藍喉蜂虎的數量已越來越少,資深「鳥人」夏建華甚至擔心它們明年不會來了。

為了拍小鳥花四千多買機票

為了能拍到藍喉蜂虎,7月2日頂著酷暑,我們去了趟衡東高湖鎮。下了高速,拐進一個老街,單國平從售賣瓷磚的店鋪中走來,戴著帽子,和藹可親。

單國平自稱農民攝影師,4年前開始「入坑」拍鳥,激勵他購買設備拍鳥的主要動力是因為高湖鎮有藍喉蜂虎可拍。拍鳥的不僅僅是本地人,「有從北京來的,一來一回光機票就花了四千多」,單國平笑著說。

小小蜂虎竟有如此魔力?喜歡拍鳥的人第一次看到它肯定會愛上它俊俏的樣貌。小巧而富於色彩,體型嬌小,活動靈活,叫聲急促而悅耳。

藍喉蜂虎是佛法僧目鳥類,與常見的翠鳥屬於同一個目,但兩者的身材與生活卻大相逕庭。它個頭比翠鳥稍大,都長著尖銳而有力的喙,但是飛行的姿態與叫聲卻不同。翠鳥以速度見長,捕捉水中的魚類時,如脫弦之箭,精準而殺傷力十足。藍喉蜂虎則體態優雅得多,它們飛行速度頗快,但不以魚類為食,而是捕捉空中的蜻蜓、蝴蝶、蜜蜂等昆蟲為食。蜂虎的名稱則源於它喜歡捕食蜂類,而藍色的喉嚨是它的標誌色彩,與翠綠色的羽毛、長長的尾羽一同塑造了活潑而又俏麗的身影,被稱為「中國最美的小鳥」。

藍喉蜂虎也不同於大多數的翠鳥,屬於留鳥,一生只在一處生存繁衍。藍喉蜂虎在湖南屬於夏候鳥,與白鷺、夜鷺、池鷺等鷺鳥同樣來自廣州甚至是南亞,每年春季後北上遷徙,據說陝西省亦有發現它們的蹤跡。它們的數量並未有統計,2014年它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無危物種。雖然種群數量未遭受威脅,但是以其俏麗的身影與獨特的生存習慣而被廣大鳥友追捧。

單國平的拍鳥設備是尼康D7100與適馬鏡頭中150到500變焦鏡頭。「很便宜」,單國平說,他的拍攝設備比起別人動輒數萬的長槍大炮,他主要想把家鄉的鳥類推介出去以吸引更多的人來拍。

「我下鄉賣瓷磚的路上看到好看的鳥就會記下來,下次再來拍」,單國平說。而為了拍攝蜂虎,他甚至在茶樹林中搭建了枯枝與蹲鳥的帳篷,能拍到蜂虎對於他而言是件十分自豪的事。

7月2日下午4點,在高湖鎮避暑的一行人開車至藍喉蜂虎的棲息地,太陽依然毒辣,但比日中時已然降溫不少。至少茶樹林間的微風可以稍解溽熱。單國平將我們帶入一條正在修建的村路,兩旁是裸露的山紅壤土丘,上面栽著樹齡已4年的茶樹。

茶油經濟是衡東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從遭到開墾的山坡來看,這一經濟樹種已然支撐著這個中部縣城的經濟發展。藍喉蜂虎棲息茶樹林正好符合它們對生活環境的要求:開闊、平坦的草地或丘陵,有河流,亦有可做巢穴的土丘。

以吃昆蟲為主的藍喉蜂虎,喜歡站在枯枝上或者電線上守株待兔。待昆蟲飛臨時一個俯衝,就能精準而快速地解決戰鬥。它在捕捉蜂類時,為了避免被蜇,會利用停靠的樹枝進行拍打,直到將蜂類拍暈或者拍掉尾巴上的毒刺,再放心進食。

而雄性蜂虎常常以此行為來取悅雌性蜂虎,在遞送食物後,可以獲得交配權。

長沙的蜂虎棲息地已岌岌可危

蹲在偽裝的帳篷中十分燥熱難耐。單國平說,拍蜂虎的最佳時刻是早晨與傍晚,溫度降低後,蜂虎的活動會變多。依照蜂虎喜歡停留在枯枝上的特點,他在茶樹林中安插了幾根光禿禿的樹枝,然後在8米開外的地方支上迷彩帳篷,人躲在裡面可以安全無虞地等待蜂虎的到來。

這種守株待兔式的拍攝方法很需要運氣,因為高湖鎮蜂虎棲息地一共不到20隻藍喉蜂虎。雖然它們有群居的習慣,但散落在1000多平方米的山野裡。在這麼大的範圍內尋找一隻體長只有20釐米長的身影還是困難得多。

而擅長「打遊擊」的資深「鳥人」,長沙心近自然工作室的創始人葉子則扛著「大炮」四處遊走,期待著能夠與蜂虎短兵相接。

停車處300米開外,另一處設立的枯枝上,一隻藍喉蜂虎出現了,從望遠鏡裡可以看到它藍綠色的身影,翩翩而至,時而騰空飛起,時而安靜站立。目力所及,藍色的天空下蜻蜓在聚集,茶樹林的上空正在變成一場捕食狂歡會,幾十隻金腰燕織成一張大網。藍喉蜂虎形單影隻的身影看來似乎很無助。葉子快速跑到馬路下,精準地拍攝這一時刻,無奈走近時驚擾到燕群,藍喉蜂虎也鳴啼著向背後的森林中飛去了。

由於推廣種植茶樹,很多山頭失去了固有的喬木林,裸露的土丘反而成為藍喉蜂虎掏挖巢穴的理想地點。與其他鳥類以樹為巢的生活習慣不同的是,藍喉蜂虎是在陡坡上掏洞而居。它們會利用自己尖銳有力的喙先在土丘上掏挖出一個洞,然後鑽進去用爪將土慢慢推出,整個過程就是喙與爪的相互配合,而美麗修長的尾羽可以支撐它們的後臀,以作為掏洞時候的支點。

一隻成年雄性藍喉蜂虎需要耗費2周的時間掏出2米長的橫洞,並在洞內與雌鳥交配繁衍。這一過程的工作量對於一隻嬌小的蜂虎來說是巨大的,但是它們完成得很隱秘,也很專業。在高湖鎮拍蜂虎4年了,單國平依然沒有找到這些蜂虎的巢穴。

相比較衡東高湖鎮藍喉蜂虎幽靜安全的棲息地環境,長沙沙河蜂虎棲息地的現狀則讓人擔憂。

常年在外拍鳥的中南林業科技大學資深「鳥人」夏建華從2013年就陸續在沙河拍攝。關注到本地鳥類生活面貌一直是長沙「鳥人」們的分內事,長沙心近自然工作室創始人葉子也曾自發觀鳥數年,他坦言湖南還沒有本土的觀鳥協會建立起來,有關本地鳥類的長期監測記載很多數據都還是空白,一些珍稀或者極具觀賞性的鳥類在長沙市周圍的種群數量以及棲息地環境,還需要長期的觀測才能建立檔案。

夏建華2013年開始在沙河拍到藍喉蜂虎,2016年沙河南岸逐漸進入拆遷範圍,蜂虎的棲息地遭受破壞,連續兩年「我以為蜂虎不會再來了」,幸運的是今年5月鳥友們又發現了它們的身影。

撰文/瀟湘晨報記者錢燁

相關焦點

  • 中國最美的小鳥藍喉蜂虎,明年還會來長沙麼?
    從這一期起,湖湘地理將擷取有故事的小物種,從它們的種群或棲息地的變遷講述一個個生命的小故事。在這裡,自然是主角,有些物種就生活在我們周圍如長沙芙蓉北路沙河大橋下的藍喉蜂虎。而另一些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如江華的獼猴,長沙石燕湖的桃花水母,綏寧的穗花杉瀕危種群。 小生命有大故事,有些是種群的遷徙史,有些則是當地環境好壞的指示。
  • 湖湘文化之旅——浙江大學EMBA長沙移動課堂
    2010年4月15日-18日,浙江大學EMBA08春季1班及09春季1班50餘名同學在浙江大學EMBA教育中心主任範曉屏教授帶領下抵達湖南大學,開始為期四天以感受湖湘文化為主題的長沙移動課堂。  訪古人尋古蹟感受湖湘文化深厚底蘊  談及湖湘文化,我們就不能不提到一個人——曾國藩。
  • 湖湘地理丨長沙最早小區的榮光、沉淪與新生
    湖湘地理領隊宏哥,是個老長沙,曾經是個計程車司機,對長沙的大街小巷了如指掌。在脫離計程車行業多年之後,長沙似乎變得陌生起來。熟悉的工廠被拆除成了住宅,曾經的小區成了馬路,又或者馬路邊突然生長起來了高樓。城市變化太快,有些東西註定會消失,比如已經失去生產機能的老廠,比如那些註定要被淘汰的老小區。
  • 長沙網友吵炸了...
    圖片來源:湖湘地理該文隨之刷屏長沙,激起不少網友的討論。當中,更有不少人討論起人來的起源。這時候,可謂人人都是考古學家童潛明湖南省地質研究所原總工程師、湖湘地理地質地理顧問:「人類起源於何處?「這一問題已經成為人類學界最重要的問題。目前對人類的起源有兩個含意:一個是「古人類」的起源,另一個是「現代人」的起源。
  • 中國最美小鳥重返石門
    時隔三年,石門縣再現「中國最美小鳥」藍喉蜂虎,石門首次記錄是三年前,2015年,2016年後,連續三年沒有記錄。這次記錄地點是在石門縣楚江街道荷花社區後面的山頭,也和前些年記錄的地點基本相同。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即「三有保護」)。電線是它們最喜歡停歇的場所,「左顧右盼」是在觀察空中的飛蟲,即使是一隻蟲子也會引起它們的注意。觀察同伴的活動。又有好吃的啦?我怎麼沒看見啊!看到了嗎?
  • 「中國最美小鳥」築巢湛江鋼鐵廠
    昨日,「中國最美的小鳥」慄喉蜂虎鳥如約飛臨湛江鋼鐵廠,開始了新一年的繁衍。對環境要求苛刻的慄喉蜂虎鳥,名列《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屬佛法僧目蜂虎科,它頭頂至上背慄紅色,腹部綠色,尾深藍色,中央兩枚尾羽特別長。因形態優美,羽毛豔麗,而被譽為「中國最美的小鳥」。2018年7月,慄喉蜂虎鳥第一次飛臨湛江鋼鐵廠。
  • 文化創意「點化」湖湘名品
    文化創意「點化」湖湘名品    創意設計讓長沙眾多文化產品走出湖南驚豔世界  長沙晚報記者 胡兆紅  《瀏陽河》,一曲名河天下頌。自2013年以來,「一起來唱瀏陽河」巡演開創了以一個文化符號衍生多個產業鏈條的模式。
  • 珠海發現「最美小鳥」藍喉蜂虎
    原標題:珠海發現「最美小鳥」藍喉蜂虎   藍喉蜂虎   有著「中國最美小鳥」之美譽的藍喉蜂虎首次在珠海發現。   藍喉蜂虎有著「中國最美小鳥」之美譽,這小精靈叫藍喉蜂虎,為蜂虎屬鳥類,小型攀禽,多生長於歐亞兩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其頭頂及上背巧克力色,餘部藍綠色,因喉部藍色、嗜食蜂類而得名,極具觀賞價值。
  • 「中國最美小鳥」長啥樣?走,讓我們去新縣與藍喉蜂虎來一次美麗邂逅!
    她,就是被稱為「中國最美小鳥」的藍喉蜂虎,也因此吸引了無數攝影愛好者的目光,鏡頭下的藍喉蜂虎千姿百態,精彩紛呈,讓人看了嘆為觀止,猶如欣賞一場鳥類的藝術體操和芭蕾舞劇表演    據新縣林業局局長陳新生介紹,幾年來,因為藍喉蜂虎準時遷徙,攝鳥觀鳥人員逐年上升,吸粉無數,藍喉蜂虎也成為新縣優良生態的一張美麗名片,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地群眾愛鳥、護鳥
  • 兩岸學子牽手嶽陽 感受湖湘「憂樂」情懷
    八月巴陵,丹桂飄香,兩岸學子,牽手嶽陽,研習中華,感受湖湘。8月16日,湖南理工學院學生與海峽東岸寶島臺灣南部的青年學子一起歡歌笑語,結對而行,直奔湖湘文化「憂樂精神」發源點——嶽陽樓,感受湖湘「憂樂」情懷。
  • 湖湘自然歷丨那隻從小學語文課本裡飛出的小鳥
    湖湘自然歷丨普通翠鳥 2021年1月16日星期六 小寒第12日 那隻從小學語文課本裡飛出的小鳥 一個冬日的早晨,在幾近枯竭的水塘邊,一隻豔麗的翠鳥守在一支木墩上,輕盈的身子,翠藍發亮的羽毛,專注地看著小片水域。
  • 【發現最美鐵路】小鳥天堂:彰顯鐵路綠色發展之美
    巴金先生的一篇散文曾令「小鳥天堂」聞名遐邇。如今,鷺鳥高飛,高鐵飛馳,高鐵與鷺鳥和諧共生的一幕,又成就了「最美鐵路」的一個新篇章。近日,「發現最美鐵路·行走粵海大通道」網絡宣傳活動採訪團一行走近「小鳥天堂」,體會綠色發展的鐵路智慧與擔當。  為生態讓行,鐵路發展交出共贏答卷。
  • 中國最美小鳥——藍喉蜂虎,鳥類中最靚麗的一道風景線
    因為體型嬌小,通體以紅、綠、藍三色為主,色彩豔麗多彩,極具觀賞價值,而被稱為「中國最美的小鳥」,這就是藍喉蜂虎。藍喉蜂虎在我國非常少見,其俏麗的身影與獨特的生存習慣被廣大愛鳥人士和拍鳥愛好者追捧,成為鳥類中最靚麗的一道風景線。藍喉蜂虎體型中等,體長26~28釐米。與常見的翠鳥屬於同一個目,是佛法僧目鳥類。
  • 湖南又一機場或明年7月通航!43開頭的身份證,買機票折上折
    好消息來了!最快明年中就能享受飛去湘西的感覺了不禁有點點小期待」專享服務近期,湖南紅土航空面向湖南籍旅客推出了「湖湘特惠」專享服務產品。=昆明、長沙=滄源、長沙=煙臺長沙=海拉爾、長沙=無錫、長沙=西寧張家界=長春、張家界=珠海
  • 時隔三年,「中國最美小鳥」藍喉蜂虎重返石門!它屬於佛法僧目
    時隔三年,「中國最美小鳥」藍喉蜂虎重返石門!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時隔三年,常德石門縣再現「中國最美小鳥
  • 臭豆腐、小龍蝦……湖湘美食陸續登上航空菜單
    近日,湖南首家本土航空公司「紅土航空」推出小龍蝦主題航班,將長沙的小龍蝦帶上飛機。這也是湖南小龍蝦首次作為航食餐品提供給乘機旅客。湖南小龍蝦以其Q彈的肉質和鮮香的口感,成為湖南網紅食品的代表。此次通過冷鏈運輸將小龍蝦帶到機場,保證了食材的新鮮和原有的口感。
  • 百名臺灣大學生湖湘文化研學之旅 用腳步感受大陸的溫度
    攝影:唐竟淳 劉俊7月7日,2019百名臺灣大學生湖湘文化研學營在長沙開營紅網時刻記者 李兵 通訊員 鄭和澤 長沙報導「難忘、回憶、感動……我感覺湖南就是我的第二故鄉。」11日下午,來自臺灣高雄科技大學的龔琓築與百名來湘研學的臺灣大學生一起分享心得體會時,再次激動落淚。7月6日-11日,湖南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們激情四射、活力滿滿,帶著海峽兩岸人民的美好祝願,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 長沙周南中學追憶秦厚修:名校之花 湘情永恆
    作為長沙著名學府周南中學的傑出校友,秦厚修女士任周南中學臺灣校友會會長長達60餘年。6日,在寧靜的校園裡,周南中學校友會副會長符笑汀向新華社記者動情地回憶了秦女士當年的求學經歷和對母校建設的關心之情。  「得知校友秦厚修女士逝世的消息,周南中學校友會成員都非常難過,」符笑汀嘆道,「4月份秦女士病重時,周南中學校友會會長還與秦女士通過電話,問候她的病情。
  • 湖湘風物丨彭文杰:從五朵花,看湖湘文化
    江浙素來是文人墨客雲聚之地,當地官員當然看不上他,為試他的才學高低,故意探問他的學問流派、淵源,王闓運便脫口而出:「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這是對濂溪學、對周敦頤創辦的理學以及湖湘文化在全國地位最簡明的概括。
  • 陳先樞,一棵長沙年輪的「神仙樹」
    的確,要搶救那麼多的老長沙歷史文化,時間對於陳先樞,有點趕。陳先樞編著或主持編著的「老長沙」書籍陳先樞編著或主持編著的「老長沙」書籍湖湘文庫·湘城訪古錄/湘城遺事記(古籍校點),嶽麓書社20092.湖湘文庫·湖南茶文化,中南大學出版社20093.湖湘文庫·湖南老商號,湖南文藝出版社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