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某種食物後,突然出現噁心、腹痛和嘔吐等表現,全身或局部皮膚出現大小不一的丘疹,紅癢腫脹,鼻、咽或眼睛發癢,哮喘,心慌,甚至昏厥、休克,嚴重時危及生命,這可能是食物過敏惹的禍。如果下次攝入同種食物後再次出現以上不適症狀,就是食物過敏的典型特徵。
據估計,全球近30%的人一生中會經歷一次或多次食物過敏,成人和兒童的患病率分別為1%~3%和4%~6%。而食物不耐受更為普遍,至少5%的成年人和8%的兒童發生過食物不耐受,且可能因其症狀的隱匿性而被嚴重低估。
食物不耐受和食物過敏都是因攝入某種食物(或其中某些「正常」的成分、添加物)而引起的特殊異常反應――食物超敏反應,嬰幼兒和兒童更易出現。這種反應與食物中的生物性、化學性有毒有害成分如細菌或黴菌毒素、病毒、化學汙染物等無關,也與因主觀厭惡某種食物而引起的心理反應無關。
但食物不耐受和食物過敏又是有區別的。
誘發機制不同
食物不耐受主要是由於人體缺少某種消化酶,或自身消化道存在問題,而引起的非過敏性的食物超敏反應。當食物進入消化系統後,某些食物大分子不能被充分消化,刺激胃腸道黏膜淋巴組織產生免疫球蛋白G(IgG)並與之結合形成大量的免疫複合物而引起組織、器官慢性炎症反應。
食物過敏是由食物中的過敏原引起的速髮型過敏性免疫反應。這些過敏原進入人體後,免疫系統會將其認定為外來入侵者,會產生大量的免疫球蛋白E對抗,導致多種症狀迅速出現,甚至會危及生命安全。
誘發的食物或成分不同
最常見的食物不耐受是乳糖不耐受。由於人體腸道乳糖酶缺乏,牛奶中沒有消化的乳糖在腸道菌群的作用下發酵分解產氣,引起腹脹、不規則疼痛和腹瀉等消化道不適症狀。其次是因二氨基氧化酶缺陷引起的組胺不耐受,在攝入富含組胺酸或組胺的食物後,組胺蓄積,引起支氣管痙攣、鼻黏膜充血、低血壓、心律失常、皮膚瘙癢、蕁麻疹等症狀。此外,穀物麩質如全穀物、玉米等,以及豆類、堅果和種子、茄科植物、酒精和一些食品添加劑等,也可引起食物不耐受。
引起食物過敏的過敏原多是食物中特定的蛋白質,常見食物有花生、堅果、雞蛋、牛奶、海鮮,其次是魚類、芝麻、大豆、小麥等,部分水果蔬菜如萵苣、芹菜、菠蘿、芒果等也會引起過敏。
臨床表現不同
食物不耐受可發生在進食後半小時之後,通常在數小時到數天之後,發病緩慢、隱匿,症狀多樣,比如皮疹、蕁麻疹等皮膚症狀;鼻塞、哮喘、咽部異物感等呼吸道症狀;口腔潰瘍、腹痛腹脹、噁心嘔吐、腹瀉或便秘等消化道症狀。正因為如此,食物不耐受易被忽視,被稱為人體健康的隱性「殺手」。
食物過敏在接觸到過敏原後的幾分鐘至數小時內就會出現,發病急,症狀明顯,主要表現為嘴部皮疹、臉部紅腫和體表蕁麻疹等,以及呼吸道水腫、鼻炎、咽喉幹癢疼痛、呼吸困難、哮喘、血壓下降、嘔吐,嚴重時甚至會導致過敏性休克和死亡。此外,食物過敏具有「記憶」效應,當第二次接觸過敏原時,即使少量也可迅速引起嚴重的反應。
處理方式不同
出現食物不耐受或過敏時,可到醫院檢測食物特異的IgG和IgE抗體,可以較好地區分出不耐受或過敏性食物。防止食物不耐受的方式比較簡單,那就是飲食調整,避免不耐受食物及含有不耐受食物成分的各類食物並堅持半年,多數人症狀可完全消退。此後可嘗試逐步輪替、回添少量不耐受的食物,有可能實現逐步適應和耐受。
食物過敏往往具有長期甚至終生「記憶性」,因此需要更為嚴格地避免過敏原並長期堅持,必要時採用藥物脫敏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