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七大終極之問》
第3問–創造並推動世界發展的力量是什麼?
作者:蔡銀兵
關於世界的起源,從古至今都有許多種說法。對於神學家與基督教信徒而言,最能使人信服的,仍然是上帝創世紀之說。
尤其是在西方文明的發展進程中,被基督教籠罩的漫長的中世紀時期。人們普遍相信人類世界,是由全能全知全善的上帝所創造的。
當然在此後的許多無神論者們看來,這是一種極為主觀而片面的認識。不少持反對與批評的哲學家們則會反駁道,既然上帝全能全知全善,那麼為什麼又要使世界擁有疾病、犯罪、戰爭、痛苦呢?假如真如神學家們所言,上帝是全能而仁慈的,那麼世界就應該只有幸福、快樂、健康、完美,難道不是嗎?
但事實上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不僅有快樂,還有痛苦。不僅有和平,也有戰爭。不僅有健康,更有疾病。然而這些都不應該是一個全能而仁慈的上帝所應該給予的,所應該創造的世界。
換言之,上帝既然是全能全知全善,則應該創造一個完美的世界。但上帝似乎並沒有這麼做,至於上帝不那麼做的原因,或許是因為上帝無法做到。假如上帝都無法做到,就只能證明上帝並不是全能的。假如上帝並不願意這麼做,就說明上帝並不是仁慈的。
如此一來,上帝即便存在,也稱不上是全能而仁慈的上帝,因為上帝本身也不是完美的。又或者,上帝只是人們塑造出來的上帝,是人們豐富的想像力賦予其一種至高無上、全能全仁的形象。
然而上帝本身並不是如此,或者根本就不存在。既然上帝不存在,那麼世界也就不可能是上帝創造的。至少無神論者是這樣認為的,並且能夠給出足夠的理由去反駁神學家與基督徒們的說辭和信仰。
即便無神論者的反駁如何強烈而有力,但基督文化依然強盛到如同藍天裡的白雲,抹不去也擦不盡。而關於基督教的經典《聖經》一書,更是風靡全球的暢銷書,基督徒們更是遍布世界各地。
相信上帝存在並主宰世界的人們,仍堅信在這個豐富多彩、苦樂摻半的世界上,有一個至高無上、全能全知全善的神的存在。
雖然關於上帝以及其它各種宗教關於神的說法,不免有些極端而片面。但賦予為世人救贖之名的耶穌,至少在基督教盛行的中世紀時期,切切實實地給人們帶來過某種希望。
在戰爭不斷、疾病肆虐的時期的人們,很難想像能夠毫無信仰地生存下去。而基督教恰好給了苦難中的人們以往生的希望,減少當下來自肉體上的或心靈上的痛苦。這也許正是上帝在基督教信徒們心中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
此外,人們在沒有其它更好的對世界起源加以合理解釋的情況下,認為世間萬物都源自於某種更高層級的力量,也是再為合理不過的解釋了。
即使到了科技發展突飛猛進的二十世紀,在物理學與科學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物理學家們,也仍然對上帝心懷虔誠。
畢竟科學的解釋也有著局限性,因此曾出現了「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這一說法。但無論如何,哲學所要做的,就是對科學尚未能夠滲透的領域,進行深入發現與探討。不論這些內容是否符合科學,或只是一種純粹的假設。
我們不妨可以這樣來理解上帝的定義,雖然基督教中對上帝的形象是擬人化的,是人類將自身特點強加給了上帝,從而使得上帝具有與人類相似的外在形象與思維特點。但我們還是可以從信仰上帝存在的有神論者那裡,窺見一種類似於推動世界形成與發展的力量。
對此,虔誠的基督徒與神學家們則堅信,創造世界並維持世界發展的就是全能全知全善的上帝。而無神論者則對此不斷加以批駁和反對,雖然無神論者反對上帝存在,但依然不得不承認世界確實存在某種力量在推動發展。這種力量可以被稱作自然法則,也可以被視為任何一種概念上或物質上的東西。
其實不論是有神論者所信仰的上帝,還是無神論者心中的某種自然法則,以及概念上或物質上的力量,都是對世界背後的某種神秘力量存在的猜想。
那麼我們又為何不能將這種力量視為上帝或類似上帝一樣存在的力量呢?並且這種力量可以是概念上的力量,也可以是物質上的力量。而上帝也可以是人們概念上的上帝,或具有物質性質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