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型糖尿病將來可能有疫苗了
1型糖尿病,幾乎是「與生俱來」,發病年齡較早,患者帶病生存時間長,負擔也因此更重。昨天,江蘇省人民醫院1型糖尿病冬令營在南京舉行。對於1型糖尿病的治療,江蘇省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楊濤教授帶來了最新消息:1型糖尿病將來可能有疫苗了。
-
異種移植治療1型糖尿病研究邁進臨床階段
央廣網長沙9月9日消息(記者傅蕾 通訊員蔣凱)9月8日上午,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發布王維教授團隊研究的「『新生豬』胰島移植治療1型糖尿病小樣本臨床研究」專家評審結果。專家組建議將異種胰島移植治療糖尿病技術納入三類醫療技術管理並制定相應臨床應用技術規範,推動該技術的臨床應用。
-
...六大熱點(4):口服胰島素或GAD疫苗能預防1型糖尿病的發生發展嗎?
會議期間,還將發布其姊妹研究——口服胰島素免疫效果研究以及在瑞典進行的穀氨酸脫羧酶(GAD)疫苗研究數據。從1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來看,胰島β細胞的破壞早在高血糖症狀出現前就已經存在,隨著病程的進展,胰島功能逐漸衰退,需要終身使用胰島素治療。如果在1型糖尿病疾病的自然進程中能夠阻止對胰島β細胞的自身免疫攻擊,便可以延緩胰島的損傷和功能減退,這就是免疫治療的難點。
-
輪狀病毒疫苗有助於抑制I型糖尿病的發生
根據墨爾本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被診斷患有1型糖尿病的幼兒數量下降可能與澳大利亞嬰兒的常規輪狀病毒疫苗接種有關。圖片來源:圖蟲創意研究人員調查了從2000年到2015年被診斷患有1型糖尿病的澳大利亞兒童的數量,並發現0-4歲兒童的1型糖尿病診斷從2007年開始下降,輪狀病毒疫苗是作為常規嬰兒疫苗接種引入的
-
1型糖尿病疫苗將於2018年在芬蘭進行人體試驗
過去25年來芬蘭的研究人員一直在調查兩者之前的關聯,現在他們相信他們已經發現可以引發1型糖尿病的特定病毒組。在開發原型疫苗後,該團隊表示這種疫苗將於2018年進行人體臨床試驗。 雖然不像2型糖尿病那麼常見,但1型糖尿病仍然影響著全世界數百萬人。
-
攻克1型糖尿病,我們在路上
1型糖尿病相對於2型在治療上更加的複雜,患者「三多一少」症狀更為典型,急、慢性併發症(如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腎病等)的發生率更高,病情進展更快,患者的預後和生存質量也更差,且以年輕患者居多。 幹細胞療法正是從1型糖尿病的發病機制出發,從修復內分泌細胞和免疫細胞兩個方面,試圖恢復患者正常的分泌胰島素功能,改變患者異常的自身免疫狀態,繼而從根本上治癒1型糖尿病。
-
得了1型糖尿病就要不久人世了?
(本文作者吉林省人民醫院老年醫學科副主任 李可心副主任醫師) 今天出診遇到個患者,看病過程中反覆問給他確診是1型糖尿病還是2型糖尿病?因為他聽說1型糖尿病就必須打胰島素,而且併發症出現得早、一般不會活太久。所以非常在意自己是否為1型。
-
快訊:幹細胞移植治療2型糖尿病最新研究進展
由於其具有再生、多分化、易於分離,來源廣泛、免疫原性低等優點,因此幹細胞是再生醫學和組織工程學中最常用的幹細胞。由於幹細胞是一類具有自我複製能力的多能幹細胞,在一定條件下可分化成多種細胞類型,在體內發揮重要的組織修復與再生作用,且具有多向分化潛能和旁分泌特性,近年來研究證明,幹細胞移植技術在2型糖尿病幹預方面有著積極的效果,為有效幹預2型糖尿病提供了新思路。
-
華領醫藥上市成事實 全球首創糖尿病1類新藥2020年或將上市
華領醫藥是一家中國製藥開發公司,目前致力於開發用於治療2型糖尿病的全球首創新藥口服藥物Dorzagliatin或HMS5552。上市申請書中提到,該公司的競爭優勢和投資亮點包括在臨床研發方面已經有達到概念驗證階段的全球首創新藥,具有影響全球糖尿病市場潛力。
-
盤點2017年1型糖尿病研究新進展
導語 1型糖尿病是一種自身免疫疾病,其患者自身免疫系統會錯誤攻擊並摧毀分泌胰島素的胰島細胞,從而導致胰島功能喪失並最終發展為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多發於青少年,因此也曾被稱為青少年糖尿病。小編整理了2017年1型糖尿病領域的一些重要研究進展,分享給各位,一同學習。
-
仁會生物全球首創糖尿病新藥,能否贏得市場?
「高糖時代」已經來臨,糖尿病正成為中國最棘手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據統計,我國糖尿病患者佔比接近10%,處於糖尿病前期人群比例約為35.7%。也就是說,每10個人裡,有將近5人血糖異常。殘酷的事實在於:糖尿病雖不致命,但也不可治癒。很多病人終其一生,都在與糖尿病抗爭。如何在提高這種慢性病藥物療效的同時,又能降低副作用?
-
JCEM:胰島素治療2型糖尿病或存風險
,外源性胰島素治療使糖尿病相關併發症、癌症及死亡風險增加。研究在線發表於1月31日在線的《臨床內分泌學與代謝雜誌》(JCEM)。 這並非首項得出上述結論的研究。「這些數據與既往大量證據(觀察到接受胰島素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轉歸較差)一致。」作者們指出。
-
B肝在研新藥DNA-HBVac,德國研究員開發,新治療性疫苗
一種治療性B肝疫苗DNA-HBVac,在2020年歐洲肝臟學術研究年會(EASL 2020)上由德國研究人員公布最新開發進展。這種治療性B肝疫苗名稱為DNA-HBVac,本屆歐肝會上,德國研究人員介紹了這種研究藥物,並指出該藥有望成為慢性B肝的候選治療性B肝疫苗。
-
GLP-1類藥物有望替代胰島素成為2型糖尿病的一線治療的最佳選擇
大多數2型糖尿病患者是肥胖患者,在胰島素注射治療中伴隨的體重進一步增加,會加劇患者機體代謝紊亂以及糖尿病相關併發症(包括微血管和大血管併發症),而導致的死亡風險(2)。GLP-1藥物治療具有的減肥功效對糖尿病患者非常有益。更為重要的是,其心血管獲益作用為長期GLP-1治療提供了卓越的臨床依從性。Discovery of insulin by Drs.
-
全球首創糖尿病新藥獲《藥品生產許可證》
與現有藥物不同,在張江研發10年的"多扎格列艾汀",作為一個葡萄激酶激活劑,是全球首創、全新機理的藥品,不僅是在重大疾病領域新藥研發的突破,也實現為這類機制的藥物,定下了國際通用名。它已在國內進行了兩個三期臨床試驗,並公布了非常積極的療效數據。
-
1型、1.5 型、2 型、3c... 糖尿病分型最新盤點!
1 T1DM 刪除 1A 和 1B 兩種免疫學分型 既往,T1DM 根據是否伴隨免疫學指標分為免疫介導性 1 型和特發性 1 型。這兩組 T1DM 以前也被稱為 1A 型「自身免疫型」和 1B 型「非免疫型」糖尿病,但這一術語不常使用,在臨床上也沒有幫助。因此,新版指南僅提及 T1DM,不包括 WHO1999 年分類中使用的亞型。
-
中國科學家首創膽管癌治療技術臨床轉化成果獲《Nature》子刊刊發...
目前,國內外均沒有針對膽管癌治療的標準化療方案,現有專家共識推薦的首選治療方案為手術切除。「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對膽管癌的治療是我國科學家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全新的治療方法,它通過生物化療和激活免疫的方式,用一種更加天然也就是更安全的方式,對癌細胞進行殺傷。」
-
B肝疫苗大比拼:2型糖尿病群體中,1個月接種2次的Heplisav-B擊敗...
2018年6月30日訊 /生物谷BIOON/ --針對III期臨床研究(HBV 23)數據的一項事後分析顯示,在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中,Heplisav-B(B肝疫苗[重組],Dynavax公司研製)耐受性良好,並且誘導了高的血清保護率。該研究結果已在近日召開的美國糖尿病協會年會(ADA18)上公布。
-
Science:非編碼區DNA與2型糖尿病有關
非編碼區DNA曾經被認為是「垃圾DNA」,但是現在科學家們越來越發現一些序列對於控制基因表達非常重要。2型糖尿病影響了全球超三億的人口。遺傳因素的影響早就已經被認定為一個人患2型糖尿病風險的重要因素,同時還有體重、飲食和年齡因素。已有很多研究指出基因組中某些區域的變化與糖尿病的發病相關,但是這些區域的功能現在還不清楚,這使研究者很難深入的了解糖尿病發展的原因及機制。在基因組中,只有約2%是由編碼基因組成,這些編碼基因包含表達蛋白質的序列。其餘的大部分基因組序列都不了解。
-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型糖尿病|糖尿病|hba1c
朱大龍教授、郭立新教授、李小英教授、姬秋和教授、陳麗教授、時立新教授、肖新華教授、陸菊明教授共同啟動發布儀式更新版指南結合了最新的國際糖尿病管理指南和臨床證據,為我國2型糖尿病的臨床診療提供指導。合併ASCVD或心血管風險高危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論其HbA 1c 是否達標,只要沒有禁忌證,都應在二甲雙胍的基礎上加用具有ASCVD獲益證據的GLP-1受體激動劑或SGLT2抑制劑。合併CKD或心衰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論其HbA 1c 是否達標,只要沒有禁忌證,都應在二甲雙胍的基礎上加用SGLT2抑制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