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空位誘導的二維材料薄膜超快離子傳輸

2020-11-04 中科院之聲

10月30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先進炭材料研究部在二維材料物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CdPS3nanosheets-based membrane with high proton conductivity enabled by Cd vacancies為題,發表在Science上。

納米孔道中的離子傳輸對能量存儲和轉換應用至關重要,如質子和鋰離子傳導膜分別是燃料電池和鋰離子電池的關鍵材料。目前,Nafion膜是常用的商業質子傳導膜,它以磺酸基為質子供體中心,質子通過在納米孔道中形成的水分子網絡來進行傳導,質子傳導率可達0.2 S/cm。然而,在高溫(>80 oC)和/或低溼條件下,由於含水量的降低,其性能會發生嚴重衰減。近年來,研究發展出多種質子傳導膜,包括基於MOF、生物材料和氧化石墨烯的膜材料。這些膜材料均以官能團(如磷酸基、羧基、羥基等)作為質子供體中心,其性能較Nafion膜仍有較大差距。

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研究員任文才與中科院院士成會明帶領的研究團隊,製備出一類由二維過渡金屬磷硫化物(MPX3,其中M = Cd、Mn、Fe、Co、Ni、Zn、Cr等,X = S 或 Se)納米片組裝而成的膜,發現過渡金屬空位使該類薄膜具有超快的離子傳輸性能。例如,Cd0.85PS3Li0.15H0.15薄膜為質子傳輸佔主導的離子導體,在90℃和98%相對溼度條件下的傳導率高達0.95 S/cm,是目前已報導的水相質子傳輸材料的性能最高值,且在低溫、低溼條件下仍保持很高的質子傳導率。進一步研究發現, Cd空位不僅提供大量的質子供體中心,而且使該薄膜具有優異的水合性質,且質子在水分子的存在下易於從空位處脫附,從而使薄膜表現出優異的質子傳導特性。此外,研究還發現Cd0.85PS3Li0.3和Mn0.77PS3Li0.46薄膜具有超快的鋰離子傳導特性,證明空位誘導離子快速傳輸的普適性。

空位誘導離子快速傳輸為設計與開發高性能離子傳導膜提供新思路。Science同期發表Perspective,以Speeding protons with metal vacancies為題對該工作進行介紹。

2016級博士生錢希堂為論文第一作者,博士生陳龍、研究員尹利長、副研究員劉志博、項目研究員裴嵩峰、博士生KH Thebo參與該研究。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侯廣進和博士生李帆對材料進行NMR分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教授宋禮、副教授陳雙明對材料進行同步輻射分析。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科院從0到1原始創新項目、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以及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的資助。

Cd0.85PS3Li0.15H0.15納米片組裝膜及其離子傳輸性能(98%相對溼度)

來源: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相關焦點

  • 金屬所發現空位誘導的二維材料薄膜超快離子傳輸
    10月30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先進炭材料研究部在二維材料物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CdPS3 nanosheets-based membrane with high proton conductivity enabled by Cd vacancies為題,發表在Science上。
  • 《Science》:金屬所發現空位誘導的二維材料薄膜超快離子傳輸
    10月30日,國際學術期刊《Science》在線發表了我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先進炭材料研究部在二維材料物性研究方面的最新進展「CdPS3 nanosheets-based membrane with high protonconductivity enabled by Cd vacancies」。
  • 鎘空位使CdPS3納米片基薄膜實現高質子電導率
    鎘空位使CdPS3納米片基薄膜實現高質子電導率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 16:59:12 中國科學院瀋陽金屬研究所的任文才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CdPS3
  • 金屬所《Science》:納米薄片膜,超快的離子傳輸性能
    然而,現有材料受到限制的電導率最高僅達0.2 S/cm。近日,來自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的任文才等研究者,報導了一類由二維過渡金屬磷三氟化鎵納米片組裝而成的膜,其中過渡金屬空位使離子電導率異常地高。構建納米流體通道的能力導致了意想不到的水分子和離子運輸行為的發現。例如,質子交換膜(PEM)在能量儲存和轉換方面的應用是至關重要的。各種材料包括聚合物,如Nafion,金屬有機框架(MOFs),生物衍生材料和二維(2D)材料已被開發用於PEMs。其中,Nafion作為PEMs的基準,在高相對溼度(RH)下的質子電導率可達0.2 S cm-1。
  • 新研究有助於改善二維材料性能
    這兩項研究將有利於二維材料在電子、光子和存儲等領域的應用。二維材料是指電子僅可在兩個維度的非納米尺度(1-100nm)上自由運動(平面運動)的材料,如納米薄膜、超晶格、量子阱。典型的二維材料包括:石墨烯、氮化硼、過渡族金屬化合物(二硫化鉬、二硫化鎢、二硒化鎢)、黑磷等。時下,二維材料已成為熱門的前沿科技領域之一。
  • 中科院金屬所發現高性能離子傳導膜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任文才、成會明團隊製備出一類由二維過渡金屬磷硫化物(MPX3,其中M = Cd、Mn、Fe、Co、Ni、Zn、Cr等,X = S或Se)納米片組裝而成的膜,發現其過渡金屬空位使該類薄膜具有超快的離子傳輸性能。
  •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發現高性能離子傳導膜
    最近,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任文才、成會明團隊製備出一類由二維過渡金屬磷硫化物(MPX3,其中M = Cd、Mn、Fe、Co、Ni、Zn、Cr等,X = S 或 Se)納米片組裝而成的膜,發現其過渡金屬空位使該類薄膜具有超快的離子傳輸性能。
  • 製備單元素金屬二維材料
    二維(2D)材料由於其特殊結構而具有一系列優異的物理化學性質。然而,機械剝離、化學沉積和生長等傳統方法在製備單元素金屬二維材料方面存在諸多挑戰。(a-f)應力誘導的2D-Au薄膜的形核、生長與破裂過程。(g-j)原子尺度下2D-Au薄膜的界面生長過程。(k)原理示意圖。
  •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單相二維材料中的各向異性熱傳輸:合成粘土與氧化石墨烯
    ,具有高導熱率的材料可以有效地實現熱量轉移。具有各向異性熱導率的二維(Two-dimensional, 2D)材料(如石墨/石墨烯等)符合這一要求。然而,石墨和石墨烯均具有導電性,不適用於大多數電子產品。因此,尋找良好的絕緣散熱材料至關重要。 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 GO)常作為具有各向異性熱導率的絕緣複合材料,其面內導熱率低於石墨/石墨烯。
  • 二維材料產業化,路還有多遠?
    人們希望利用這一新型的二維結構,開發出更豐富的應用場景,同時給行將終結的「摩爾定律」注入新的希望。15年來,二維材料的研究獲得了蓬勃發展,學術界和工業界一直在尋求商業應用的方法。前不久,Nature Materials 雜誌連用7篇文章,一同討論二維材料通往產業化之路。
  • 中國科學家發現高性能離子傳導膜 登上《科學》雜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1月2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悉,該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任文才研究員、成會明院士團隊,前不久製備出一類由二維過渡金屬磷硫化物納米片組裝而成的膜,並發現其過渡金屬空位使該類薄膜具有超快的離子傳輸性能。
  • 「自然圖案化」的新型二維原子晶體材料及其功能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2004年,Andre Geim和Konstantin Novoselov用剝離方法成功製備石墨烯並發現了其新奇的量子特性,他們因此獲得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石墨烯具有超高的載流子遷移率、超高的透光率、室溫下的量子霍爾效應等優良特性,在電子學、光學、磁學、催化、儲能和傳感器等領域有著巨大的應用前景,被稱為「未來材料」或「變革性材料」,引發了世界範圍內對新型二維晶體材料的探索和研究熱潮。
  • 科學網—錫烯二維晶體薄膜材料問世
    本報訊(記者黃辛、王珊 )二維類石墨烯晶體錫烯具有極其優越的物理特性,是一類大能隙二維拓撲絕緣體,有可能在室溫下實現無損耗的電子輸運
  • 研究表明:襯底缺陷是二維材料增長的關鍵!
    儘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創造足夠大的二維材料用於電子領域仍然是一項挑戰,但現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提高一類二維材料質量的方法,未來有望實現晶片規模的增長。自從康斯坦丁·諾沃塞洛夫(Konstantin Novoselov)和安德烈·海姆(Andre Geim)用簡單的膠帶從大塊石墨烯上剝離出一層碳原子後,具有不同尋常性能的二維材料。儘管對這些石墨烯的小碎片已經進行了大量科學研究,但工業規模的石墨烯層很難生長。
  • 研究人員發現二維材料可吸收電磁波 具有卓越的屏蔽效果
    但在如此擁擠的電波下,電子設備會受到大量的幹擾,從而削弱連接,降低數據傳輸速度,全面影響設備的功能。對於電子設備來說,電磁幹擾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所以通常在元件周圍放置屏蔽材料。這些材料通常是像銅這樣的薄膜金屬箔,可以將錯誤的信號反射到空氣中。雖然這些材料可以完成這項工作,但它們會給設備增加不必要的體積。
  • 科學家發現:用於集成量子光學,二維材料中的局域激子!
    科學家發現單層二烯化鎢(WSe2)中的氧間隙使其能夠作為單光子發射器(SPEs)用於量子光學應用。近年來,人們在實驗中發現了具有原子薄蜂窩狀晶格的二維(2-D)材料。spe以單個粒子或光子的形式一次發射光,在量子光學和量子信息處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spe採用二烯化鎢等二維材料開發,為半導體製造環境中的潛在器件和電路集成提供了靈活性。
  • 科學家發現:用於集成量子光學,二維材料中的局域激子!
    spe採用二烯化鎢等二維材料開發,為半導體製造環境中的潛在器件和電路集成提供了靈活性。然而,二烯化鎢中這些實驗發現的spe的性質並不清楚,這阻礙了它們在量子應用中的潛在應用,新加坡國立大學物理系的蘇英國教授和研究小組已經確定:來自二烯化鎢局域激子態的單光子發射,是由於存在於單層二維材料中的氧間隙造成。研究小組結合了理論計算和實驗方法來得出結果。
  • 薄膜阻變效應中氧空位作用研究獲進展
    隨著器件尺寸的不斷縮小,傳統存儲器的發展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限制,具有結構簡單、工作速度快、功耗低、與CMOS 兼容、非揮發性等優點的新型阻變存儲器研究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到目前為止,阻變材料的工作機制尚無定論,但研究者認為氧空位在阻變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由於實驗中直接觀測到氧空位比較困難,氧空位對阻變效應的作用依然缺乏實驗上的直接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