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鈮酸鋰納米尺度加工獲突破
日前,光學領域國際權威期刊《雷射與光子學評論》刊發了一張南開大學百年校慶紀念徽標的彩色照片。別小看這張照片,這可是南開大學弱光非線性光子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許京軍教授、任夢昕副教授團隊,在頭髮絲粗細的鈮酸鋰材料橫截面上加工出來的。
-
南開大學孫軍教授:逆流而上,為光電材料盡一份力
這份給南開大學百年校慶的特殊獻禮,也表明南開大學團隊能夠「雕刻」出納米尺度的鈮酸鋰光學微納結構,攻克了鈮酸鋰微小尺度加工這一阻礙鈮酸鋰光子學集成晶片研發的世界難題。但在中國,因為各種原因,鈮酸鋰行業的發展頗為曲折,南開大學是當中最早也是為數不多的且長期堅持下來的研究單位。
-
南開大學的科研團隊攻克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
原標題:南開大學的科研團隊攻克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 [導讀] 日前,困擾有機化學界多年的一個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被南開大學的科研團隊攻克。該校陳弓、何剛團隊首次實現了對具有高「環張力」的苯並氮雜環丁烷類化合物的高效合成,填補了含氮雜環分子研究的一項重要空白。 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破解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通訊員吳軍輝 記者馮國梧)日前,困擾有機化學界多年的一個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被南開大學的科研團隊攻克。
-
這些中國的「第一」與「唯一」,都與南開大學有關!
研獲世界首條柔性人造觸覺神經2018年6月1日,史丹福大學鮑哲楠、首爾大學Tae-Woo Lee、南開大學徐文濤團隊聯合在Science雜誌發文,公布了他們研獲的一種基於柔性有機電子器件的高靈敏度仿生觸覺神經系統。
-
南開大學攻克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
中化新網訊 日前,困擾有機化學界多年的一個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被南開大學的科研團隊攻克。該校陳弓、何剛團隊首次實現了對具有高「環張力」的苯並氮雜環丁烷類化合物的高效合成,填補了含氮雜環分子研究的一項重要空白。近日出版的英國《自然·化學》雜誌發表了介紹該成果的論文。 雜環化合物是由碳原子和非碳原子共同組成環狀骨架結構的一類化合物。
-
2020年高被引科學家名單:南開大學12人次入選
其中,南開大學共12人次入選,表現亮眼。2019年,南開團隊完成的"面向能源轉化與存儲的有機和碳納米材料研究"項目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智能工業起重機關鍵技術與系統集成"成果入選"2019中國智能製造十大科技進展";南開團隊攻克鈮酸鋰材料微加工世界難題,研獲耐高溫抗極寒石墨烯"太空海綿",研製的超高容量鋰離子電池材料刷新該領域世界紀錄……此外,學校以第一完成單位發表Science期刊論文3篇;12人次入選2019年全球"高被引科學家"
-
南開大學陳永勝教授團隊成果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陳永勝教授領銜完成的「面向能源轉化與存儲的有機和碳納米材料研究」項目(主要完成人:陳永勝、萬相見、黃毅、田建國、王成揚)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如果能夠利用地球上最豐富的元素——碳為基本原料實現高效、低成本、綠色無汙染的能源技術,將對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能源難題具有重大意義。
-
南開大學團隊研獲高性能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
論文截圖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 吳軍輝)11月4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電子學》(Nature Electronics)刊發了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陳永勝教授團隊的研究論文,介紹了他們在柔性透明電極與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領域研究中獲得的突破性進展。
-
南開大學參研鈣鈦礦量子點量子幹涉效應最新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 喬仁銘)近期,南開大學電子信息與光學工程學院光電子薄膜器件研究所李躍龍副教授與廈門大學洪文晶教授課題組、英國蘭卡斯特大學Colin Lambert教授團隊通過合作,在鈣鈦礦量子點量子幹涉效應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在納米尺度做冰雕,西湖大學「冰刻2.0」首秀
時值冬季,各種美輪美奐的冰雕又要出場,西湖大學科研團隊展示了一種「冰雕」絕活兒。他們的「冰雕」,小到微米甚至納米級別。記者12月9日從西湖大學獲悉,近兩個月來,西湖大學納米光子學與儀器技術實驗室負責人仇旻和他的研究團隊在《納米快報》《納米尺度》《應用表面科學》等國際知名期刊上,連續發表了一系列關於冰刻的研究成果。
-
2020年高被引科學家名單:南開12人次入選
南開大學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是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形成了文理並重、基礎寬厚、突出應用與創新的辦學特色。近年來,學校開拓創新、勇攀高峰,在科研學術等方面取得了累累碩果,原始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
鈮酸鋰薄膜成就世界上最小電光調製器
據麥姆斯諮詢報導,紐約州羅切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的電子工程師宣布,在解決光子學集成電路尺寸縮小問題上,邁出了重要一步。羅切斯特團隊使用光子學研究人員廣泛採用的材料——鈮酸鋰,製造了他們認為「迄今為止最小的電光調製器」。
-
在納米尺度做冰雕,這項絕活兒意義重大
◎ 科技日報記者 劉園園 通訊員 馮怡時值冬季各種美輪美奐的冰雕又要登場西湖大學科研團隊展示了一種「冰雕」絕活兒他們的「冰雕」小到微米甚至納米級別記者12月9日從西湖大學獲悉,近兩個月來,西湖大學納米光子學與儀器技術實驗室負責人仇旻和他的研究團隊在《納米快報》《納米尺度》《應用表面科學》等國際知名期刊上
-
美國研發鈮酸鋰製造新技術
鈮酸鋰調製器是現代電信領域的支柱,將電子數據轉換為光纜末端的光信息,但使用鈮酸鋰小規模製造高質量器件非常困難,導致無法實現集成晶片應用。 日前,哈佛大學John A. Paulson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SEAS)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技術,使用鈮酸鋰製造高性能光學微結構,從而打開了通往超高效集成光子電路、量子光子學及微波—光轉換等領域的大門。
-
孫吉寧:在納米尺度上追求極致
要想深入地探究粒子的結構,就進入了微觀的世界,這是一次微米甚至納米級別的窺探。大連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孫吉寧研究聚焦離子束的微納製造和超精密的微納複合加工,成功研發了第一代可以用於大尺寸微納加工製造的納米級金剛石切割工具,他就有著這麼一雙「火眼金睛」。
-
鈮酸鋰光子晶體電光調製器:為通信、計算、光子學研究鋪路
導讀據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團隊演示了一種控制光線通過集成電路的新方法,為通信、計算以及光子學方面的研究鋪平了道路。創新羅切斯特大學的電氣工程師認為,他們在解決這個問題上邁出了重要一步。該校團隊採用光子學研究人員普遍採用的材料,創造出迄今為止最小的電光調製器。該調製器是基於光子學的晶片的關鍵組件之一,控制光線如何通過電路。下面的示意圖展示了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系教授林強(音譯:Qiang Lin)教授實驗室開發的電光調製器。
-
鈮酸鋰光子晶體電光調製器:為通信、計算、光子學研究鋪路!
導讀據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團隊演示了一種控制光線通過集成電路的新方法,為通信、計算以及光子學方面的研究鋪平了道路。背景與使用電力的傳統電路相比,光子集成電路使用光線取代電力進行計算和信號處理,具有更快的速度、更大的帶寬、更高的效率。
-
南開大學癌症幹細胞相關研究獲突破
原標題:南開大學癌症幹細胞相關研究獲突破 日前從南開大學獲悉,南開大學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藥學院教授陳悅團隊首次實現了抗癌天然產物防風草內酯(Ovatodiolide)骨架的高效化學合成,並實驗確證了該類化合物可選擇性殺滅肝癌幹細胞,具有藥物開發潛力。
-
成功突破離子注入關鍵技術,率先開發鈮酸鋰薄膜芯,厲害了我的國
這一個薄薄的圓片上面是光刻機的主要施展舞臺,在上面加工製作各種電路元件變成集成電路產品,這是半導體領域之中是最重要的 ,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一個研發團隊,成功的突破了離子注入這一項關鍵技術,領先世界率先開發出來鈮酸鋰薄膜晶片材料。
-
Science重磅:上科大免疫化學所饒子和團隊攻克結核病半世紀難題
北京時間今天(24日)凌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Science(《科學》)同時在線發表了以上海科技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的兩項重要研究成果。、活性檢測體系缺失等諸多難題,今年獲重大突破,最終利用X射線晶體學技術和冷凍電鏡三維重構技術,成功解析了乙胺丁醇靶點——EmbA-EmbB和EmbC-EmbC兩種複合物的三維結構,揭示了乙胺丁醇作用於靶點的精確分子機制,破解了這一困擾研究人員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抗結核藥物機制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