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是荷蘭科學家格利特·馬爾德在1838年發現的。他觀察到有生命的東西離開了蛋白質就不能生存。蛋白質的英文是protein,源於希臘文proteios,意思是「頭等重要」 。蛋白質主要由胺基酸組成,因胺基酸的組合排列不同而組成各種類型的蛋白質。人體中的蛋白質佔人體乾重的54%,目前有兩萬多種被發現且命名。人體的生長、發育、運動、遺傳、繁殖等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
組成蛋白質的胺基酸有20餘種,不能在體內合成而必須從外界食物中攝取的胺基酸稱為「必需胺基酸」 ,包括蛋氨酸、賴氨酸、色氨酸、蘇氨酸、纈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和異亮氨酸共8種。在體內能自身合成的胺基酸稱為「非必需胺基酸」 。人們通常將含有大量必需胺基酸的蛋白質被稱為「優質蛋白質」 。
含優質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有:1.奶類,如牛奶、羊奶、馬奶等;2.畜肉,如牛、羊、豬肉等;3.禽肉,如雞、鴨、鵝、鴕鳥肉等;4.蛋類,如雞蛋、鴨蛋等;5.魚蝦類;6.豆類;7.乾果類,如芝麻、瓜子、核桃、杏仁、松子等。上述人體所需蛋白質的食物可劃分為動物性蛋白質和植物性蛋白質兩類。
癌症病人該如何補充蛋白質?
很多癌症放化療病人或者晚期病人食慾都比較差,進食量少且挑食,有部分病人似乎把粥當成了每天的主食。這樣是絕對不行的,粥裡面主要是碳水化合物,不僅排空快,而且能量很快就會被消耗殆盡,這時候就需要蛋白質和脂肪供能,如果沒有外界食物供應,就會消耗機體本身的脂肪和蛋白,病人就會日漸消瘦。所以,癌症病人需要補充更多的優質蛋白質,尤其是魚、肉、蛋、奶等動物性蛋白質。
蛋白質的攝入量:《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推薦18-50歲的成年人,男性蛋白質攝入65g,女性蛋白質攝入55g。惡性腫瘤患者因為還存在著腫瘤的消耗,因此需要量更多,每天每公斤體重需要攝入1-2克。一個60公斤體重的癌症病人,蛋白質攝入量要達到60-120g,以優質蛋白食物為主。
蛋白質的烹飪方式要注意避免蛋白質食物烹製時間過長、溫度過高,特別是炸、烤、煎等方法會使蛋白質更易受到破壞,一般採用蒸、煮、煲湯等方式。
癌症病人更需要的是均衡的營養,除了優質蛋白質的補充,還需要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所以飲食上也要補充蔬菜和水果。食欲不振的病人儘可能少食多餐,變換菜的花樣。市面上的蛋白粉以植物性蛋白質居多,並不能替代一日三餐。對惡性腫瘤病人來說,「蛋白粉」的整體營養價值不如腸內營養液或腸內營養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