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突破晶片材料極限,讓高性能半導體材料「軟」下來

2020-07-10 DeepTech深科技

中國晶片的尷尬局面,一定程度上也有晶片材料的「鍋」。

近日剛剛上榜《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20 年度全球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榜單(TR35)的王思泓告訴 DeepTech,晶片製備過程中離不開材料,其涉及到的材料還非常廣。

從矽的晶圓加工,再到晶片光刻時用的光刻膠、薄膜沉積需要的靶材等,都屬於材料範疇。而中國目前在上述領域的市場佔有率相對較低,因此只有加快研發,才能在智慧財產權和專利方面有所突破。

目前,王思泓是芝加哥大學分子工程學院的助理教授,曾經師從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鮑哲南和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中林。這個 33 歲的青年,已經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科學》等頂級期刊上發表 24 篇論文,他對於材料在晶片製備中的作用,有著深刻的理解。

王思泓表示,對於晶片製造來說,材料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要把一個材料吃透,或者提供出在性能上有突破的材料設計,需要對基礎物理和基礎化學,有非常深入的理解。

另一方面,材料作為重要的技術支撐,可以成為晶片研發的核心突破口。對於很多材料學家來說,要想把研究真正做得可以解決實際問題,就不能局限於做出新材料本身,而是在研究立項時就從實際應用出發,去尋找到當前應用最需要解決的技術瓶頸。

對於材料學家來說,並非材料做出來、發了論文就萬事大吉,其也最好參與到應用過程中。因為在應用過程中,還會發現新的問題,只有憑藉這些反饋,才能進一步去優化材料的設計,從而把材料和技術真正結合起來。

科學家突破晶片材料極限,讓高性能半導體材料「軟」下來

圖 | 王思泓(來源:受訪者供圖)

如今在採訪中侃侃而談的王思泓,對化學的熱愛可以追溯到初中。初三暑假時,王思泓找來高中所有的數理化教材,用一個暑假自學全部高中數理化。

高中時,王思泓進入西安最好的高中之一西工大附屬中學讀書。2005 年高考,王思泓以陝西高考應屆考生理科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材料系。

於此同時,他的愛好也沒有落下,小學畢業時就已取得鋼琴七級證書,在清華讀書期間他還是合唱隊隊員。談及為何如此自律,他說母親是大學教授,學習興趣得以從小就培養起來。

從高中考入清華大學學習材料專業,到考上喬治亞理工大學讀直博,再到去史丹福大學做博士後研究,最後落腳芝加哥大學分子工程學院。

這位輾轉中國北京、美國東南部、美國西部和美國中部的青年,儘管在美國已經生活十年有餘,國籍依然是中國,他在採訪中沒有 「冒」 出哪怕一個英語單詞,他說中文是他不能忘卻的母語。

而王思泓本次上榜 TR35 的理由是「開發的可拉伸微晶片,使各種新設備成為可能」。從 2015 年進入史丹福大學開始,他開始了長達五年的晶片研究,並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科學》和《自然》上發表兩篇相關論文。

可拉伸微晶片,給晶片應用帶來更多可能

含王思泓在內,共有七八位斯坦福研究人員參與上述研究。除此以外,韓國三星集團對該項目提供了資金支持和人員支持。

王思泓認為,三星作為國際領先的半導體企業,敢於在應用前景不明確的情況下,給高校研究隊伍出錢出力,其擁有的高遠視野,是中國廠商應該學習的。

據他介紹,當時三星共計支持斯坦福六個課題組,涵蓋材料研發、器件設計、能源、材料力學模擬、電路設計和產品設計等。

所有課題組的技術綜合起來,為的是最終做出能投入市場的新型電子產品。當時,三星還會定期跟斯坦福的技術團隊開會了解進展,同時提供來自三星的建議和反饋。

以論文來倒推可拉伸微晶片的研究進展來看,2017 年,王思泓以第一共同作者的身份,在《科學》雜誌發表題為《通過納米受限效應實現高度可拉伸的聚合物半導體膜》(Highly stretchable polymer semiconductor films through the nanoconfinement effect)的論文。

科學家突破晶片材料極限,讓高性能半導體材料「軟」下來

圖 | 高度可拉伸的聚合物半導體膜原理圖 (來源:《通過納米受限效應實現高度可拉伸的聚合物半導體膜》)

這篇論文的主要亮點,在於解決了材料方面的限制。王思泓認為,沒有半導體,一切電子電路都無從談起。而傳統半導體主要以矽為材料,但是矽非常脆弱,幾乎不能承受機械形變。

儘管在彎曲性能上,半導體高分子比矽晶體表現更佳。但要想達到橡膠一樣的彈性,仍舊非常困難。因為其面臨著材料結構上的限制。

具體來說,高性能半導體材料一般得具備高緻密、高規則度的晶體排布,但從材料的基本力學特性上來說,這種排布方式無法承受大規模形變。

綜合來說,在此之前的研究主要面臨的難點是,當時,尚無任何半導體材料能在提供實際應用所需要的電學特性的同時,達到與人體緊密結合所需要的彈性形變能力。

為解決上述難題,王思泓和團隊運用高分子納米受限效應,使高分子半導體內部的分子鏈交互作用的狀態、及其排列狀態產生巨變。同時這一變化,還不會影響高分子半導體的電學特性。

在此情況下,高分子半導體依然可以擁有和矽半導體一樣的電學特性,但材料長度卻達到原來的兩倍。這種彈性形變能力,會給器件功能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上述工作,是王思泓研究的第一個過程。對他和團隊來說,搞定了材料問題,只是完成了整個技術路線圖的第一步,還遠遠不夠,為此他們開始第二項研究。

科學家突破晶片材料極限,讓高性能半導體材料「軟」下來

圖 | 王思泓在實驗室

第二項研究的成果,王思泓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寫論文並發表在《自然》上,此次研究的亮點在於,材料性能得以真正發揮。

王思泓總結稱,想讓材料真正發揮性能,就必須放到器件裡,甚至放到更複雜的、小型化的、且可以大規模製造的器件中,然後再把這些器件連接成不同的電路設計,從而實現各種功能。

確定好思路後,第二步便是設計器件,即把高可靠、高密度的器件陣列和電路製造出來。具體到材料使用上,該團隊用到的材料,全部是高分子材料,這完全迥別於傳統半導體工業用的無機材料。

高分子材料和無機材料,在物理和化學特性上,存在著巨大差異。所以當前傳統電子工藝使用的微加工技術,在基於高分子材料的可拉伸器件上,根本無法適用。

因此他們必須開發出一套新的器件設計和製造技術,才能進一步支撐整個領域向前發展,也才能讓材料真正走向更豐富的實際應用中。

後來,王思泓基於對高分子材料物理化學特性的深刻理解,為電晶體中的每一個可拉伸材料組件,開發出獨特的圖形化方法,並實現了這些加工步驟之間的相互兼容性,以及對不同材料選擇的普適性。

最終,他們發展出一套全新的專門為可拉伸高分子材料設計的器件微加工工藝,最終得出世界第一個高產率、高密度的可拉伸高分子電晶體陣列,並用它實現出一系列的集成電路原件。

用高分子做更多的器件

博士後出站後,王思泓在芝加哥大學的工作,仍以高分子研究為主,只是不在局限於電晶體,而是擴展到人體交互器件上。

這種器件,主要使用納米材料。目前,他已經開發出一種名為 「納米發電機」 的設備,該設備可以利用人體能量為設備供能,從而讓設備擺脫電池的壽命限制。

王思泓做的這種納米發電機,主要基於摩擦起電的原理。打個比方,太陽能電池是把光能轉化為電能,即新能源發電方式。而納米發電機,是把人類運動所產生的能量轉化成電能。

事實上,不管是人體表面的肢體運動,還是人體內部的器官運動,人類總歸是在不斷運動的,所以這是很有效的能量來源。

但截止目前,這種能量的利用率很低。而王思泓研究發現,人類能量的一個很重要的利用方向,便是和可植入的器件來共建產品,特別是共建需要長期植入的器件,比如心臟起搏器。

當前的可植入器件,唯一可用的能量方式就是電池,比如鋰離子電池等。手機或者電腦等器件在使用電池時,總有把電量耗光的時候。

並且,這種電池不像體外設備那樣,可以隨時充電或換新電池,而如果能從人體提取體內現有能量,並把其轉化成電能,就能源源不斷地給電學設備供電。

如此便能解決電子器件、和電子系統在人體上長期兼容工作的問題。在此之前,這是業界一直尚未攻克的技術瓶頸。

如何讓電子電學的器件技術和人體達到長期穩定的結合,並能進行穩定的工作,也是王思泓研究的核心主題。

數碼產品要充電,必須插在電源上。但是人體內沒有插頭,所以人體能量無法直接給數碼產品供電。

但是配上納米發電機以後,就相當於給電池造出一個蓄水池,用電時就相當於蓄水池在放水,充電時則是人體利用體內能量轉化成的電能,在給蓄水池補水。

科學家突破晶片材料極限,讓高性能半導體材料「軟」下來

圖 | 納米發電機的應用

近年來,納米發電機已經獲得長足的發展,其已經可以用在收集各種各樣的能量上,比如環境能量和機械能量。

不同的能量來源,所需要的納米發電機,在器件設計上也不一樣。而 「納米發電機」 這一技術已經可以做到,對所有無規律機械能,如環境能量或人體能量,都採取有效的收集方式,並把它們轉化為能量,最終投入應用。

納米發電機的發明,在於利用納米材料製備出小型納米器件,並用其實現電能轉化。其中用到很多納米材料的合成、製備、表徵,然後再加上器件的集成。

截止目前,王思泓累計發布 58 篇論文。在他看來,從晶片材料到納米材料,材料天地大有可為。

這位來自西安古都的青年專家,雖然身在海外,但時常回國、並在國內高校分享經驗。在美國工作,永遠不是這位中國80後、對祖國技術發展做貢獻的限制。

相關焦點

  • 中國碳基半導體材料取得新突破,或將終結矽時代,實現晶片全面領先
    可以說,矽(Si)作為集成電路的最基礎材料,是構建整個現代文明社會的磚石,我們的吃穿住行都離不開由矽構建的半導體產業形成的產品,它是人類社會近幾十年快速發展的基石,而作為矽時代的締造者,美國也在晶片產業中具有無可比擬的話語權。
  • 晶片領域半導體材料獲大突破 概念股梳理
    晶片領域半導體材料獲大突破,概念股全梳理,龍頭已出爐(名單) 摘要 【重磅利好!晶片領域半導體材料獲大突破 概念股全梳理】昨天,北京元芯碳基集成電路研究院舉辦媒體發布會,該院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彭練矛和張志勇教授帶領的團隊,經過多年研究與實踐,解決了長期困擾碳基半導體材料製備的瓶頸,如材料的純度、密度與面積問題。(數據寶)   碳基半導體材料製備取得突破,早盤多隻概念股漲停。
  • 迎來新突破!北大碳基晶片研發成功,碳納米管成第3代半導體材料
    晶片的用途非常廣泛,可以說是隨處可見,晶片的誕生也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我們都知道,現在的晶片大部分採用的矽為材料,所以我們稱他為矽基晶片,想要提升晶片的運算性能,除了優化晶片的架構之外,增加電晶體數量的方式能快速增加晶片的性能。目前的製作工藝可以在一個指甲蓋大小的高端晶片中的體積覆蓋上百億個電晶體。
  • 科學家攻克難題,矽基材料迎來技術突破,1nm晶片有望成為現實
    摩爾定律走到極限目前,製造電晶體的主要材料為三維矽材料,但已經走到矽基材料的極限。如今,5nm工藝電晶體密度高達1.713億個/平方毫米。基於該工藝而成的蘋果A14晶片,共集成了118億電晶體,然而新工藝卻讓A14的性能提升十分有限。
  • 臺積電突破納米極限,北大突破晶片極限?碳基晶片究竟是何物?
    自從晶片戰爭開始以來,我國一直都在尋找著一個突破的機會,許多的科研人員日以繼夜的努力,就是為了打破美國對中國半導體領域的封鎖,別看晶片只是一個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存在,可其實這其中包攬了全人類的頂尖智慧,還有未來科技時代的發展前途。
  • 7nm曾經是晶片製程的極限,為什麼最後還是突破了?
    多年前,很多人認為7nm將會是半導體工藝的極限,還有人曾認為14nm也將是工藝的極限,但是隨著技術的進步,這些過去我們認為不可能突破的半導體工藝節點都被突破了,22nm時代英特爾引入了3D電晶體概念,而7nm和5nm時代,EUV極紫外光刻機也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半導體工藝的極限也是在技術的進步下不斷更新的
  • 熱點丨​應用材料為晶片未來找到了新材料
    據路透社報導,總部位於加利福尼亞州聖克拉拉的半導體製造工具製造商應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s Inc)周一推出了一項旨在緩解計算機晶片速度瓶頸的新技術。報導指出,計算機晶片由稱為電晶體的開關組成,可幫助它們執行1和0的數字邏輯。
  • 半導體被寫入「十四五」!中國先進半導體材料及輔助材料發展戰略...
    我國的半導體材料和器件,長期依賴進口,其中高性能晶片完全依賴進口,受制於人的問題突出。除晶片設計與製造能力薄弱外,半導體單晶矽和大量輔助材料的國產化水平不足,進口依賴程度較高,如在電子氣體、光刻膠和拋光材料等 3 種典型輔助材料領域,國內企業生產的產品市場佔有率分別僅佔 30%、10%、10%,亟需提升我國半導體關鍵原輔材料的自主保障能力。
  • 【晶片】半導體材料三個高景氣方向
    「價值投研」在2020年12月7日《【晶片】從大基金二期再看材料和設備環節》一文中指出,晶片產業鏈景氣度具有傳導關係,目前晶片製造景氣度已持續將近2個季度,向上遊原材料的傳導大概需要1-2個季度,因此邏輯上來說,上遊材料領域即將迎來高景氣。
  • 晶片領域半導體材料獲大突破,概念股全梳理,龍頭已出爐...
    與國外矽基技術製造出來的晶片相比,我國碳基技術製造出來的晶片在處理大數據時不僅速度更快,而且至少節約30%的功耗。碳基技術若應用到智慧型手機上,因其擁有更低的功耗,將使待機時間大幅延長。「採用矽以外的材料做集成電路,包括鍺、砷化鉀、石墨烯和碳,一直是國外半導體前沿的技術。
  • 類腦晶片核心材料獲突破
    從材料的角度為類腦晶片的存算一體化提供了突破。在過去50年,傳統數字計算機的性能在不斷提高。集成電路的技術進步一方面使得硬體變得越來越強大,另一方面也給尋求優化算法性能的系統架構師帶來了挑戰。下一代高性能、低功耗的計算機系統需要像大腦學習。傳統計算機依循馮·諾依曼架構設計,存儲與計算功能分離。
  • 碳基半導體,更好的半導體材料
    背景步入21世紀以來,傳統矽基晶片的發展速度日益緩慢,科學家們一直試圖尋找能夠替代矽的晶片材料,碳納米管就是最具前景的方向之一。然而,製造出符合要求的碳納米管材料,一直是碳管電子學領域所面臨的最大的技術挑戰。目前,晶片絕大部分採用矽基材料的集成電路技術,該項技術被國外廠家長期壟斷。據統計,中國每年進口晶片的花費高達3000億美元,甚至超過了進口石油的花費。
  • 未來可期,我國第3代半導體突破,矽基晶片迎來輝煌「西瓜視頻」
    晶片的用途非常廣泛,可以說是隨處可見,晶片的誕生也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我們都知道,現在的晶片大部分採用的矽為材料,所以我們稱他為矽基晶片,想要提升晶片的運算性能,除了優化晶片的架構之外,增加電晶體數量的方式能快速增加晶片的性能。目前的製作工藝可以在一個指甲蓋大小的高端晶片中的體積覆蓋上百億個電晶體。
  • 半導體技術獲巨大突破,晶片受制將成歷史
    大圖模式眾所周知,製造高效能晶片離不開半導體材料,世界上許多國家製造半導體一般都會用矽作為原材料,而如今我國成功攻破碳基半導體製備技術,這意味著我國將擁有自主生產晶片的能力。大圖模式隨著晶片技術的突破,國產手機的售價將降低現如今,我們所使用的國產手機售價普遍較高,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國產手機內置的晶片大都從國外進口,正因為有了這些高性能晶片的存在,才使手機用起來得心應手,因此,我國多年來不得不高價進口國外的高效能晶片
  • 石墨烯概念發力走高 我國碳基半導體材料製備獲重大突破
    據報導,北京元芯碳基集成電路研究院昨日舉辦媒體發布會,該院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彭練矛和張志勇教授帶領的團隊,經過多年研究與實踐,解決了長期困擾碳基半導體材料製備的瓶頸,如材料的純度、密度與面積問題。目前,晶片絕大部分採用矽基材料的集成電路技術,該項技術被國外廠家長期壟斷。
  • 中國碳基材料迎來新突破,離全球一流地位只差這一步?
    與非網 8 月 27 日訊,近日,北京大學一支碳納米半導體材料研究團隊研發出一種可「抗輻射」的碳納米管電晶體和集成電路,並成功登上全球頂級學術期刊 Nature《自然·電子學》,這已經是這支團隊今年第二度登上頂級學術期刊。據悉可用於航天航空、核工業等有較強輻照的特殊應用場景。這也是在行業內首次實現抗輻射半導體的突破,業界第一。
  • 三種晶片材料出奇招 讓量子計算機跨越應用「冰山」
    但矽基電晶體的尺寸和運算速度已接近極限的邊緣,如何使傳統計算機突破上述極限,研究人員似乎已計窮智竭。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科學家們開始尋求用基於光子的量子計算機取代傳統矽基計算機。量子計算機能更快執行各種複雜計算,研究生物系統,創建加密和大數據系統,解決許多涉及多種變量的難題。
  • 三星官宣:半導體技術新突破,發現二維新材料,晶片將更小更快!
    7月6日,三星電子官網發文稱,通過發現新的半導體材料,已經向「理想半導體」邁出了一步,未來的半導體晶片將會變得更小更快。三星電子技術學院最近表示,他們與蔚山科技學院合作,成功發現了新材料「非晶氮化硼(a-BN)」。
  • 北大研究團隊突破碳基半導體製備瓶頸
    步入21世紀以來,傳統矽基晶片的發展速度日益緩慢,科學家們一直試圖尋找能夠替代矽的晶片材料,碳納米管就是最具前景的方向之一。
  • 中興通訊:正在技術導入5nm晶片!這就是晶片極限了嗎?
    近日,中興通訊在互動平臺表示,公司已具備晶片設計和開發能力,7nm晶片已經規模量產,並在全球5G規模部署中實現商用,5nm晶片則正在技術導入。 目前晶片的工藝越來越先進,從14納米到7納米,再到5納米,似乎並沒有一個極限,記錄在不斷被專業技術人員打破,證明了科技的力量是無窮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