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製圖/新京報記者 王遠徵
11月26日,人民網刊發了一篇《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的報導。這一消息震驚了學術界。
「以目前的技術,國際上的倫理審查是絕對不允許在胚胎上做這種實驗的,而且這次倫理審查委員會竟然通過了審查,讓胎兒降生。簡直無法想像。」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一位從事基因研究的專業人士告訴新京報記者,此前中國已經在胚胎上做過一次類似實驗,但最終終止了妊娠,此舉已經在國際上引起了很大爭議。這一次竟然還讓胎兒出生,在基因行業圈裡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北京大學醫學部遺傳學習副主任黃昱指出,在這件事情上,倫理原則會考慮的問題大致包括三方面:其一,HIV的垂直傳播阻斷是否有其他已驗證的安全方案;如果有就不可以用高風險的選擇;其二,CCR5基因純合缺失是否有其他疾病風險?如果不眀確,也不能做;其三基因編輯本身也有不可預測的風險。「一個重要的考量是,這個孩子畢竟是人為製造的CCR5基因缺陷的人類個體,我們是否可以對孩子負責,而不是僅僅滿足父母的願望。」
新京報記者也獲得了一份清華大學全球健康及傳染病研究中心與愛滋病綜合研究中心主任張林琦針對此事發布的看法。張林琦認為,對健康胚胎進行CCR5編輯是不理智,不倫理的,「我們還沒有發現任何中國人的CCR5是可以完全缺失的,CCR5對人體免疫細胞的功能是重要的。」
另外,張林琦強調,由於愛滋病毒的高變性,還有其他的受體可以使用,CCR5基因缺失也無法完全阻斷愛滋病毒感染;而CCR5編輯不能保證100%不出錯之前,不可以用於人類。而且現在母嬰阻斷技術非常有效,高達98%以上,可以阻止新生兒不被愛滋感染;HIV感染的父親和健康的母親,可以100%生個健康和可愛的孩子,根本無需進行CCR5編輯。
基因手術刀最早是美國一個實驗室的華裔開發的技術,可以定點編輯人類的基因,而且效率特別高,算是一項突破性的技術。但上述業內人士強調,從來沒有人會把它用到人類胚胎上,因為首先就過不了倫理關,其次無法評估潛在脫靶效應帶來的其他生理改變。
儘管賀建奎發布數據稱,50枚人類胚胎基因測序結果顯示,未發現脫靶現象;而所有人類正常胚胎裡面,有超過44% 的胚胎編輯有效。但是,該業內人士強調,以目前的科學技術而言,沒有一個非常合理的評價體系去評價實驗對孩子是否有影響,脫靶問題沒法評估。「關鍵是這個技術發展時間很短,無法評估除了你指定的目標基因之外,是否會對其他基因造成傷害,這其中有很多潛在風險。」
但很顯然,在賀建奎這次進行的實驗上,醫院的倫理審查委員會形同虛設。該業內人士指出,倫理委員會的設置,為的就是防止一些科學瘋子幹這些事情,但這家醫院的倫理審查委員會能通過這項實驗,很顯然有問題。
打臉的是,本次國際分會主席在11月27日預先錄製的信息中說:「我們從來沒有做過任何會改變人類基因的事情,我們從來沒有做過任何會產生影響的事情。」很顯然,賀建奎即將參加的這次大會的組織者對於這件事情還一無所知。
賀建奎為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南方科技大學官網顯示,他2010年獲得美國萊斯大學生物物理學博士學位,2011-2012為美國史丹福大學博士後研究人員,其研究方向為基因測序技術、免疫基因組學、個體化醫療、生物信息學和系統生物學。2012年入選深圳市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孔雀計劃」。
賀建奎還有另一個身份——深圳市瀚海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該公司於2012年成立,公司經營範圍包括生物技術開發與基因檢測技術開發、信息諮詢等。2017年7月31日,由「賀建奎教授團隊」研發的具有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第三代基因測序儀宣告上市。2018年4月19日,深圳市瀚海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2.18億元人民幣的A輪融資,由同晟資本領投,希夷資產等五家機構參與跟投。
11月26日,新京報記者聯繫深圳市瀚海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但該公司工作人員稱,基因編輯一事與公司業務無關,無法接受採訪。
新京報記者致電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該醫院留下了記者聯繫方式,並稱諮詢的人很多,將由醫院領導統一安排是否回應此事。從目前醫院的最新回應來看,其否認與此事有關。深圳衛生部門也已經介入此事的調查。深圳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則表示,該項實驗進行前並未向該部門報備。
連結:人類胚胎體外研究「14天準則」
新京報記者查詢資料發現,在人類胚胎研究上,有一個「14天期限」原則,即使用人類胚胎體外研究,不得在體外培養人類胚胎超過14天。這是使用人類胚胎進行體外研究的重要倫理原則。
「14天準則」由美國衛生、教育和福利署的倫理諮詢委員會在1979年首次提出。它在1984年得到了英國Warnock委員會的支持,以及1994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人類胚胎研究小組的支持。在至少12個國家,這個限制是編寫在管理輔助生殖和胚胎研究的法律裡的。該規則也體現在眾多政府委任的報告中,科學指導胚胎和輔助生殖研究。這包括了中國2003年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的倫理準則和印度2007年幹細胞研究和治療的指南。
新京報記者 王卡拉 編輯 嶽清秀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