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是否認識它,它都客觀存在,這是哲學對物質的定義。自然規律也是如此,不管人們是否認識它,它都在左右宇宙萬物的發展變化。教育也如此,教育中有許多事情是相連、相通的,甚至存在許多因果關係,等待我們開發和研究。
智慧教育是德育的高階形態。古語曰: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形成災殃之結果,根源其實是無智,如果把話說得再直白一點,就是「缺德的人」其根子是「缺智慧」。
現實中這樣的案例有許多。前段時間出現了一系列關於公交車上乘客打司機、搶方向盤的事件,這種隨時隨地要求停車、不考慮全車乘客生命安全、不顧及交通規則的「缺德」事件,背後原因就是智慧的缺失。這些鬧事者從小就沒有獲得智慧的教育。生活中,損人利己是「缺德」,但有智慧的人可以讓事情走向利人利己;給別人工作故意設置障礙是「缺德」,但智慧能讓人認識到幫人就是幫己;背後說別人壞話是「缺德」,但智慧會告訴人們,貶低他人自己也不會被抬高。
當下中國教育領域,師德問題備受矚目。一些對班主任工作不滿的學生和家長,常常把事情炒到教師的師德問題上來。但是,深入思考就會發現,這樣的看法有時並不客觀。
社會的快速、多元發展,對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實際的工作中,幾乎沒有班主任不想對孩子好,也沒有班主任不希望自己班的學生好。許多問題沒有處理好,看似是班主任的師德問題,實質上是班主任的智慧問題。
有一個在教育界流傳甚廣的故事。美國一位教師叫湯普森,她的班上有一位後轉來的學生叫泰迪,泰迪不僅身上有些髒,功課也總是落後。湯普森在批改他的作業時,總是用紅筆畫了一圈又一圈,而且圓圈越畫越粗。雖然湯普森一直強調會平等對待每一個孩子,但是對泰迪卻無法喜歡。
直到期末寫評語時,泰迪的檔案中原來老師寫的評語顛覆了湯普森對泰迪的認知。一二年級老師對泰迪的評價是「聰明,整潔,有禮貌,深受同學喜歡」。而媽媽生病去世的打擊,讓泰迪在三四年級逐漸變得「性格孤僻,對學習不感興趣,沒有朋友,有時會在課堂上睡覺」……
對泰迪一直以來的忽視讓湯普森感到非常羞愧,她開始尋找各種契機彌補自己的過錯。聖誕節上,她打開了泰迪送給她的用舊牛皮紙袋包裹的禮物,在同學面前戴上了泰迪媽媽那串水晶石已經缺失的手鍊,在手腕處擦上泰迪媽媽曾經用過的瓶中只剩四分之一的香水,讓泰迪在同學面前感受到了遺失已久的親情。
而泰迪的一句「湯普森夫人,今天你身上的味道就像我媽媽以前的一樣」,讓湯普森瞬間淚奔。從那一天起,湯普森不再只是研究怎樣教閱讀、寫作和算術,而是用更多精力研究怎樣教育孩子。後來在湯普森的關注和鼓勵下,泰迪又回歸為班上最聰明的孩子行列,並不斷努力進取、超越自我,最終成為一名醫生。而湯普森也成了許多教師的榜樣。
在這個故事中,湯普森能夠處理好其中的問題,正是因為她擁有本性善良的人生最大智慧。
300年前,英國著名哲學家洛克曾說過:「智慧就是善良的天性、心靈的努力和經驗。」今天,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不想為「德」的缺失找理由,只是想為「德」的建設尋找蹊徑。當人們都智慧起來時,我們看到的一定是一個高度文明的社會,也自然是一個道德高尚的社會。
(作者單位系吉林省長春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中國教師報》2019年03月06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