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說有什麼辦不到的事,因為昨天的夢想可以變成今天的希望,也可以變成明天的現實。
——戈達德
北京時間2020年5月31號凌晨03時22分,美國企業SpaceX的載人宇宙飛船發射成功,兩名太空人乘坐著SpaceX自生產獵鷹9號發射的龍二載人飛船,成功進入太空,預計將於天后到達國際空間站。 很多人不明白這一次的發射有何意義,但是如果只是一次簡簡單單的火箭發射也就不值得我大費周章的去描寫它。那麼作為第四位太空玩家,這次的載人發射為何被稱為跨時代的一次旅行呢?我們不妨來看看SpaceX的前世今生。
SpaceX的太空人和它,和他們的飛船
1961年4月12日,蘇聯太空人加加林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登上太空的太空人,自此之後,冷戰爆發蘇聯和美國人紛紛在太空站進行了軍事備戰,這也可能是人類歷史上對太空進行最頻繁的探索。而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大部分載人航天的技術,和美國成為了當時世界上唯一有能力對太空進行探索的國家。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乘坐我國自行研製的&34;五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這也代表著我們國家的航天事業實現了一次大跨步。
楊利偉太空歸來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這些載人航天技術無一不是出自於國家機構,而SpaceX作為一家私企,他的成功不僅讓他成為載人航天的第四位玩家,更是成為了其中最特別的一位,他是一家商業機構,這也就標誌著載人航天技術開始商用,無論是技術上還是商業上,這都是人類歷史上值得被銘記的一刻。
SpaceX是美國一家航天業製造商和太空運輸服務公司,總部位於美國。SpaceX由特斯拉汽車CEO、前PayPal企業家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於2002年創辦,目標是研發降低太空運輸成本,並最終使宇宙殖民成為可能。
在本世紀初,美國航天事業出現滑鐵盧,太空梭的安全性遭受到了人們的質疑,特別是在2003年的太空梭&34;,在返程的時候直接在太空肢解,無數美國民眾親眼看到這個場景,內心的絕望也到處蔓延。從此自傲的美國人的航天事業也蒙上了一層陰霾,直到2011年7月19日,美國太空梭執行完最後一次任務之後退役了,從此美國本土失去了獨立發射載人航天的能力,以至於前往國際空間站都必須要依賴於俄羅斯。
美國的太空梭
而SpaceX的出現,讓美國人的載人航天夢想又出現了希望。2012年8月,公司與NASA籤署了一項大型開發合約,旨在設計下一代載人航空器,以在2017年能夠重新啟動美國載人航天計劃,這將導致政府和商業公司都有能力提供商業載人航天飛行服務。作為該協議的一部分,SpaceX公司獲得了一份價值高達4.4億美元的合約,於2012年至2014年5月間交付。
本次任務使用的運載火箭是近期服役的獵鷹9號-Block 5型,獵鷹9號-B5火箭不僅運載能力處在世界前列,而且還能實現火箭一級和整流罩回收。經過了大幅技術改進,廣泛使用新材料和新設計,它的理論可回收復用次數近百次,不經過大修保養可做到連續10次左右回收。它的可靠性也相當高,目前發射成功率均為100%。經過NASA的反覆審核,它被批准為了美國新一代的載人航天級別的火箭。
獵鷹9號-Block 5型
不僅如此,SpaceX製造一顆獵鷹9號的造價為6000萬美元左右,相比於同行,更是處於一個性價比極高的水準。拿之前世界上最便宜的火箭飛船來說,就算是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的單人票價也要9000萬美元左右。而且由於它的可復用性,更是大大增加了它商業化的可能性。
而本次的SpaceX的載人飛船採用的則是龍二飛船,這一款是早已聞名於世界的龍一飛船的升級版本。在龍一飛船的時候,採用了許多超前的設計理念,使得整個飛船的可靠性都比較高。龍一也是除了太空梭之外位移可回收復用的飛船。
而作為龍一的升級版,在經歷了多次載人載物測試之後,他的成功發射也是時間問題了。這次在安全上做足了準備,不得不的貨10多年前的那場意外給NASA留下了太多的陰影。
關於SpaceX載人火箭的升空最直觀的表現就是美國人恢復了這麼多年了失去的航天能力,擺脫了這麼多年來依賴於俄羅斯的太空行動;而對於我們整個人類來說,更是一次歷史的大躍進,不僅代表著載人航天的商業化,更代表著我們每一個擁有航天夢想的普通人將離夢想越來越近。
在這個紛爭不斷的地面上,也許只有我們深入去探討太空我們才會停止鬥爭。
甘迺迪也說過 &34;。
SpaceX的載人航天計劃,不管是對於美國還是全人類來說都是一次向前跨越的一大步,當然,我更希望我們國家有一天也會有這樣的企業存在,讓我們對太空的探索有進一步的發展。同時,對於那些致力於航天事業的同志們致敬,希望有一天我們都能遨遊於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