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海戰沉艦定遠艦鐵甲出水

2021-01-21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威海9月19日電 (王嬌妮)中國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官方網站19日發布消息稱,山東威海灣劉公島昔日北洋海軍基地東側海面傳來消息,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成功將一塊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

該鐵甲為一整塊,重約18噸,是定遠鐵甲艦身份的關鍵證據。

據悉,水下考古隊此前經過10多個小時的清淤、穿纜、起吊等環節,最終成功將這塊鐵甲起吊出水,讓世人再次目睹鐵甲真容。

該鐵甲已被安全送往劉公島,存放在專門修建的文保室脫鹽池內進行保護處理。

威海衛是中日甲午戰爭的終戰之地。自2017年起,由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牽頭的聯合考古隊開啟威海灣水下考古調查工作,並於2018年夏在劉公島東村外發現一處沉艦遺址。2019年夏,調查確認這是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沉址。今年,包括定遠艦鐵甲在內的文物上千件已陸續出水。(完)

相關焦點

  • 北洋艦隊鐵甲戰列艦定遠號的歷史宿命
    眾所周知中日甲午海戰以北洋水師慘敗結束,定遠艦也受重創並在威海衛保衛戰中因無力改變戰局而選擇自爆!這艘超級巨艦為何以這種方式落幕?很快,日本人就以"定遠"、"鎮遠"二艦為假想敵來發展軍備建造軍艦。1894年9月17日中日在黃海交火,也就是黃海大戰,戰鬥中的日本旗艦松島號被鎮遠艦擊中失去戰鬥力,可惜沒有擊沉它!
  • 甲午海戰定遠艦望遠鏡回福州 全國惟一保存至今
    甲午海戰陳兆鏗用過望遠鏡現世福州新聞網(微博)訊 經歷過甲午海戰洗禮的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艦總管輪單筒長柄望遠鏡,今日以175歲高齡,回到它最後一位使用者陳兆鏘中將曾讀書和長期工作的馬尾1894年 望遠鏡隨陳兆鏘參加甲午海戰陳兆鏘(1862年~1953年),福州螺洲人,1875年考入福州船政學堂第二屆管輪班,1884年進入北洋水師,被遴選為當時中國最大最新的戰列艦——「定遠」號機管,後歷任管輪、二管輪、總管輪,今日由其外孫捐贈的這架望遠鏡,就是北洋水師為陳兆鏘配發的,一直緊隨陳兆鏘。
  • 當年的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艦隊輸在什麼地方呢?
    甲午海戰是鐵甲艦時代,爆發的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這場海戰中,被認為實力更強的北洋海軍卻慘敗在日本艦隊手下。 甲午海戰是鐵甲艦時代爆發的最大規模海戰,而在此之前,世界上能夠有研究價值的鐵甲艦時代海戰,只有意奧利薩海戰,這場海戰也是風帆戰列艦時代過渡到鐵甲艦時代的一場海戰,這場海戰之後,
  • 「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喚醒了仍在沉睡中的中國民眾?
    所以「甲午中日戰爭」是日軍軍國主義者經過長期戰略準備,精心策劃出了殲滅中國海軍主力,奪取黃海、渤海的制海權,來保障陸軍兵團在渤海灣登陸的戰爭的策略。並以此達到侵佔中國,最後徵服整個亞洲的目的。甲午海戰是一場中日爭奪朝鮮半島控制權的的一場較量,始於豐島海戰,止於中日籤署的《馬關條約》歷時9個月,史稱「甲午中日戰爭」。
  • 中日甲午海戰
    日本伺機而動,決定出兵朝鮮趁 機挑起中日衝突以發動侵略戰爭。 日本重兵壓境,駐朝清兵多次請添援軍,李鴻章不予理會,反而把解決中日爭端的希望寄托在國際列強的調停上,但西方列強對日水發動戰爭均持默許和支持的態度。 7月底,清援軍途經豐島海面時,突遭日艦襲擊,清軍官兵死傷慘重,日本不宣而戰,正式挑起侵華戰爭。 1894年年8月1日,中日兩國同時正式宣戰。
  • 拋去政治因素,單從軍事角度分析,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究竟敗在哪?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37期:甲午海戰,單純從裝備和戰術角度分析,敗給日本是偶然還是必然?一、整場甲午中日戰爭,就沒有打幾場像樣點的仗,基本都是被日本追著打,屢戰屢敗,毫無招架之力。只有一場戰役,是清軍主動出擊,且敗得沒有那麼慘的一場,它就是黃海海戰,也叫大東溝海戰。
  • 專家:致遠艦文物是真正的北洋海軍出水文物
    甲午史專家陳悅說,應該以發現致遠艦為契機,建立系統的甲午海戰紀念館。  已出水大量文物  部分文物表面依然光滑對致遠艦進行考古調查的海上平臺。  「東港設一個館,以致遠艦為主,莊河社一個分館以經遠艦出水文物為主,旅順再設一個館以濟遠、平遠以及日艦吉野為主,同時再設立重要的陸戰分館。」陳悅說,「這可是全國第一個最全面的甲午海戰紀念館,包括了海上的和陸上的,這樣也讓整個甲午海戰的紀念和研究成系統,遼寧也會形成全國第一個甲午海戰紀念館的沿海線。」
  • 此艦曾為遠東第一巨艦!意義堪比航母,後被日本搶走!
    其中當年中國海軍「鎮遠」艦,是遠東第一巨艦,全鋼甲船體,滿載排水量7670噸,航速15.4節裝備有2座克虜伯2聯裝305mm後膛主炮,2座克虜伯150mm副炮,4座克虜伯75mm炮,37mm-57mm哈奇開斯速射炮12座,14英寸魚雷發射管三座,與另外一艘是同級同型的姊妹艦定遠艦一起,成為是中國海軍近代史上第一級近現代意義的主戰軍艦。
  • 甲午海戰,北洋海軍的夾縫雁行陣
    1894 年9月17日中午12時5分,「定遠」艦的桅杆橫桁之端升起命令艦隊前行的旗語時,此次作戰應採用的陣型也被同步傳達。總查漢納根戰後在戰鬥報告中記述,選擇何種陣型是由右翼總兵、「定遠」艦艦長劉步蟾決定的。
  • 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淺談甲午中日戰爭相關知識點
    今天要講的是在近代史上對中國、日本兩國都影響巨大的一場戰役——甲午中日海戰的相關知識點。一、時間1894年7月25日至1895年4月17日。二、傷亡情況參戰方兵力:清軍630000人、日軍240616人。傷亡情況:清軍31500人陣亡、日軍13306人死亡。
  • 樓船夜雪瓜洲渡:關於艦艏的那些小知識!
    近日義大利高速巡邏艦(PPA)2號艦下水之後特殊的雙艦艏設計很快就吸引到了大家的目光,那麼義大利海軍為何放著好好的飛剪艏不用偏僻要用這種特殊的雙艦艏?本文將帶大家認識一下不同種類的艦艏,看完您或許就明白了。
  • 百年沉船為何是致遠艦?關鍵證據之一首次在遼展出
    4月3日,「再現致遠艦——遼寧『丹東一號』清代沉船出水文物展」在遼寧省博物館開幕,展期至5月27日。這也是致遠艦出水文物首次在我省展出。  這一發現為研究中國近代史、甲午海戰和世界海軍艦船技術史提供了珍貴的考古實物資料,同時被評為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帶碎玻璃的方形舷窗  成為關鍵證據之一  本次展出的致遠艦出水文物,多為船體構件、船員生活用品及武器配件等。
  • 中日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是因為北洋官兵貪生怕死嗎?
    一百多年前,一場發生在黃海海域的海戰,決定了兩個國家的命運與興衰。勝利方如願以償的得到臺灣島和大量賠款,一躍成為亞洲最強大的國家。失敗的一方,則從此一蹶不振,成為了列強們瓜分的對象。
  • 風帆的落幕,蒸汽機時代的來臨,鐵甲艦時代的艦炮裝甲與火炮布局
    鐵甲艦的的形象是大艦巨炮蒸汽機裝甲,為什麼這些設計能夠取代了原有的設計模式,鐵甲艦時代的設計模式相比於風帆建立時代的設計模式,又有什麼本質的區別?重甲騎士的先兆——直布羅陀海戰1782年,西班牙人將裝甲安裝在了風帆戰列艦上,但是裝甲設計導致戰艦的排水量直線上升。
  • 甲午海戰的失敗主要原因還真不是艦船不如日本,主要誤解在這裡!
    甲午海戰也叫黃海海戰,是甲午戰爭海上作戰部分。一、誤區一:對於海戰過程的誤解豐島海戰以後,日本海軍增強了戰勝中國海軍的信心。丁汝昌、劉步蟾及總查德國人漢納根等在「定遠」艦前方的飛橋上,見日艦成「單行魚貫陣」(單縱陣) 撲來,決定採取以主艦居中的「夾縫雁行陣」(交錯配置的雙橫隊)應戰,以便充分發揮後續各艦艦首重炮的威力。
  • 甲午中日戰爭:晚清政府終於被打疼了!打醒了!
    《濟物浦條約》和《天津會議專條》無疑為了日後的甲午中日戰爭埋下伏筆。1890年,日本爆發了非常嚴重的經濟危機,對外徵戰的要求十分急切,而當時的日本首相山縣有朋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拋出了「主權線」和「利益線」,他把日本本土視為「主權線」,把中國和朝鮮視為他的「利益線」。
  • 「丹東一號」出水文物在遼寧省博首展(圖)
    「丹東一號」出水文物在遼寧省博首展(圖) 作者: 2018-04-08 10:31   來源:丹東新聞網
  • 「丹東一號」水下考古創新使用犧牲陽極法保護致遠艦
    「丹東一號」水下考古隊供圖  「丹東一號」水下考古項目歷時三年完成,經過了檔案研究、物探搜尋、沉艦定位、探摸試掘、身份判別、保存狀況與分布範圍確認、回填並實施初步保護措施等階段的工作。物鏡上刻有英文花體字,初步辯識為 「Chin Kin Kuai」, 為致遠艦大副陳金揆的英文名字。陳金揆是致遠艦上官職僅次於艦長鄧世昌的重要人物(參見《清末海軍史料》甲午海戰海軍陣亡死難將士姓名錄》)。陳金揆曾為留美幼童,就讀過麻省新罕布夏州菲利普艾克瑟特中學。
  • 為中國參戰的美國人 甲午海戰戰敗後憤恨自殺 蓋黃龍旗下葬
    說起甲午中日戰爭,我想很多人都會想起民族英雄鄧世昌。而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位,他的身份十分特殊,他也參加了甲午海戰,但他卻是美國人。
  • 戰爭巨獸之殤,走向末路的大艦巨炮,是誰埋葬了戰列艦
    戰列艦擁有可以摧毀一切水面艦艇的艦炮群,(風帆戰列艦以及炮房鐵甲艦依靠數量取勝,艦面旋臺鐵甲艦誕生之後依靠質量取勝)擁有厚重的裝甲,想要在常規交戰模式中摧毀一艘戰軍艦非常艱難!擊沉一艘戰列艦那就是難上加難!常規的炮戰,難以直接消滅敵方水面艦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