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端匹配電阻是否可以降低電磁輻射的幹擾?

2021-01-09 電子發燒友
終端匹配電阻是否可以降低電磁輻射的幹擾?

工程師黃明星 發表於 2018-07-18 12:33:00

為使產品達到EMI輻射標準,往往需要給系統增添一些複雜的濾波器、屏蔽密封材料和其他一些昂貴的元器件。由於電磁相互作用的本質相當複雜,因而確定EMI輻射究竟是從什麼地方洩漏出去的非常困難,所以降低EMI輻射常常被認為是「魔術」,因此我們常盲目地使用一些單憑經驗的解決辦法。然而那些單憑經驗的解決辦法是根據以前的技術發展起來的,不一定適用於當今的設計實踐。不添加任何元器件往往不可能降低系統的輻射幹擾,但如果仔細分析系統內部某些值得注意的信號,就可以減少需要添加的元器件,從而降低系統的製造成本。

共模電流和EMI輻射

EMI輻射主要由共模電流引起。所謂共模電流主要是指那些在意料不到的地點所出現的電流。共模電流與附近的輸入/輸出電纜或其他沒有很好屏蔽的導體耦合,從而引起了輻射。共模電流常由各種不同的設計缺陷而造成。PC線路板上的走線路徑(traces)是為了讓所有返回的電流通過線路板的參考平面(通常是電源平面或者地平面)中的走線路徑直接返回。然而並非所有的返回電流都能夠直接經過信號走線返回。因為試圖找到電感最小的返迴路徑,返回的電流會蔓延到整個平面上。大部分返回電流將經過設計的走線返回,但並非全部電流都會通過規定的走線返回,從而導致部分電流在那些從未想到的不該出現的地方出現了。線路板的布局設計對高速信號來說常常不是最佳的。例如高速時鐘的布線路徑越過線路板參考平面的斷面(如電源平面中的連接不同直流電源的供電線路部分)時,返回電流一定會找到某些其他的路徑流回電源。即使在越過電源平面的裂口處放上電容器,由於電容器、必要的通孔、襯墊等的附加電感,也會使返回電流中的高頻率成分不僅僅局限於信號布線的走線中。

另外一個常見的問題是當高頻信號線路的布線經過信號通孔連接到線路板的不同層面時發生的。此時返回電流一定會越過一個層面流到另外一個層面(可能通過電容耦合、附加電感、通孔等),電流返回電源的路徑常常出人意料。

雖然產生共模電流的原因多種多樣,並且很難預測,但是所有的共模電流都來自有意義的信號電流,這一點是100%正確的。這就是說,在PC機的線路板上的某處,有用的信號常常在無意中產生了搗亂的共模電流。因此有必要確認那些有用信號的必要諧波分量確實在我們的控制中,而那些沒有用處的諧波分量已被我們清除掉了。因此在輸入/輸出埠添加濾波器或者在屏蔽封裝中添加襯墊來阻止從現有的屏蔽封裝中洩漏出來的高頻諧波分量,已沒有任何意義,因為我們已經從根本上消除了原始信號源中那些沒用的產生幹擾的諧波分量。

信號完整性工具

大多數高速PC機線路板在設計時都經過許多種不同的商業信號完整性分析軟體工具的檢驗。工程師們用信號完整性分析工具,核查線路板的布局布線,以確認在接收端的電壓波形是否符合電路正確運行必須達到的指標。有時終端匹配電阻需要修改,有時甚至電路需要做更大的修改,才能使接收端的波形達到要求。一旦電壓波形符合要求,分析工作也告結束。但這樣做會在不同的設計中使終端匹配電阻各不相同。一般情況下,設計人員並不進行定量分析以決定終端匹配電阻的最佳值,只要終端匹配電阻起作用,就認可了。但是終端匹配電阻值的選擇是否準確,確實能對電路布線路徑上有用的信號電流產生巨大的影響。

正象以前提到的那樣,所有共模電流都來自有用的信號電流。因此分析電路走線上的電流和電壓波形都是有用的。但是很遺憾,幾乎沒有什麼商業軟體工具可以允許進行有實際意義的電流分析。但HyperLynx 公司軟體的BoardSim/LineSim工具可以進行這項分析,該仿真工具是最早可以買到的電流分析工具之一。本論文中所有的例子都是採用BoardSim/LineSim工具,分析具體的PC機線路板而得到的。

終端策略和EMI輻射

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樣,電磁兼容性(EMC)應用中的電流分析是很重要的。選擇不同的終端匹配電阻,電流幅度和波形將有顯著的不同。例如,若選用CMOS負載(即有等效電容負載)作為串聯的終端匹配電阻,則當電壓脈衝的上升或下降時刻,就會出現短暫的電流脈衝。而選用純電阻性的負載(有時候稱作直流並行負載),則電流波形與電壓波形看起來很一致。自然,這兩種不同電流波形的頻譜是非常不同的。回想一下網絡終端匹配的目的是很有用的,一般說來,終端匹配的目的是吸收沿著線路網絡傳播的能量,使其不產生反射。例如,在理想的情況下,50歐姆的電路走線其終端匹配電阻應該選用50歐姆的電阻,若選用該電阻做終端匹配電阻,在線路中就不會產生反射。

然而,我們很難提供這種受約束的、純電阻的負載。若我們在線路的遠端用一個電阻接地(直流並聯接地)來做終端匹配,則一定會同時出現一個與電阻負載並聯的電容,這將會在某一些頻率上產生阻抗的不匹配。這種阻抗的不匹配將會引起反射。這些反射有可能引起用電壓脈衝表示的數據錯誤。但是這些反射經常會沿著線路布線產生高頻駐波。這些駐波把線路布線變成了非常高效率的天線。我們的目標是把線路的終端匹配好,使得與想要傳輸的電壓/電流脈衝信號有關的任何高次諧波都不會產生反射。對在遠端串連電容/電阻阻抗(交流並聯接地)的終端匹配進行類似分析的結果表明,終端阻抗不可能在所有頻率上與線路網絡的阻抗匹配。

使用串聯電源端終端匹配方法(series-source termination)是另一種替代辦法。在這個方法中,不需要配置遠端的終端匹配電阻,而且我們期望線路遠端會產生反射。我們把終端匹配電阻串連到電源附近的線路上,選擇恰當的匹配電阻值,使得電源阻抗與線路網絡阻抗正好匹配,這樣做就可以避免(由電源近端不匹配所產生的)二次反射。因為二次反射被終止了,駐波也就不會產生,因而就有可能降低EMI輻射。在下一節中的例子我們將可以看到,對線路網絡上的電流做仔細的分析也是很重要的。

採用二極體做終端匹配阻抗雖然看起來可以產生非常好的電壓波形,但是必須付出電流波形很差的代價。這是因為二極體兩端的管壓降變化很小(能維持基本不變),但電流可以有很大的變化。記住,這將產生電流輻射而不是電壓輻射,所以很容易看到採用二極體做終端匹配對電磁兼容性的改進很不利,應該避免。

信號電流分析舉例

下面舉一個例子,說明如何通過電流分析來降低個人計算機PC線路板的電磁幹擾輻射。選擇工作頻率為133MHz的時鐘網絡做分析。用適當IBIS模型分別表示驅動器和接收器。採用電源串聯電阻終端匹配的方案。對本線路網絡「預設」的終端匹配電阻值為22_。

圖1 選用不同的終端匹配電阻時,在接收端看到的電壓波形

可以選用不同的終端匹配電阻,當終端匹配電阻在10_到39_(典型範圍)之間改變時,接收端相應的電壓波形有所改變。圖1顯示了終端匹配電阻的選擇對電壓波形的影響。隨著終端匹配電阻值的增加,脈衝的幅度有一些降低,上升時間有一些延長。分析信號完整性的工程師可能願意接受任何一個圖上顯示的波形,因為它們都足夠好,可以確保系統的正確運行。因為這個分析的目的是為了減少可能的輻射,接收器端線路上的電流也得到了分析。

圖2 選用不同的終端匹配電阻時,在接收端看到的電流波形

圖2顯示了當終端匹配電阻值不同時,接收端的電流波形各不相同。我們立刻可以看出當匹配電阻為10_時,其電流值遠比選用其他匹配電阻值時大。進一步分析表明當匹配電阻為22_和25_時會出現一些「特別」的波形,當選用的匹配電阻值繼續增大時,這些特別的波形便消失了。

雖然這很有用,但這並沒有真正說明高頻諧波(最常見的輻射問題)減少的具體數量。因此,需要對時間域的信號波形進行傅立葉變換以得到頻率域的頻譜。選用不同的終端匹配電阻時的電壓和電流的頻譜如圖3和圖4所示。

圖3 選用不同的終端匹配電阻時,有用信號諧波電流的幅度與頻率的關係

圖4 選用不同的終端匹配電阻時,有用信號諧波電流的幅度與頻率的關係(1~2GHz)

以上結果表明每個諧波頻點上的電流幅度差別很大。對每一個諧波頻率點做進一步分析可以看到當終端匹配電阻從10_變化到30_時,電流幅度逐漸下降。進一步增加電阻值並不能顯著地降低給定諧波頻率上的電流幅度。

圖5 選用不同的終端匹配電阻時,有用信號諧波電流幅度的縮減與頻率的關係

圖5顯示了採用不同的終端匹配電阻時,信號諧波的電流變化(delta)幅度的縮小與頻率增加的關係圖。這幅圖顯示在各不同的諧波頻率點,不管終端匹配電阻是從10_變化到39_,還是從10_變化到30_,這兩種情況下,電流幅度的縮小基本相同。正如圖5所示,在某些諧波頻率點,電流幅度的減少高達45dB。

這個結論非常有意義,因為用了終端匹配電阻就能顯著地減少輻射電流,這樣做幾乎沒有什麼產品的設計還會遇到電磁輻射達不到標準的問題。有用信號的高頻諧波的電流幅度減小了,潛在的引起幹擾的共模電流也將減小同樣的量。這樣將在最終產品中大大減少對濾波和屏蔽密封的需求。工程師們應該對他們自己說,「輻射是由於不需要的電流引起的,我們只需要把不需要的電流消除就行了,為什麼我們還要與輻射問題較勁呢?」

總結

本論文表明,EMI輻射的顯著減少最終可以通過減少共模電流中的高頻諧波分量達到,即首先減少內部電流中的諧波頻率的幅度。終端匹配電阻值的選擇要合適,使電流頻譜幅度的減少達到一定的程度,此時接收器端的電壓波形仍然能滿足功能要求。

既然不同歐姆值的電阻價格基本相同,所以選擇不同阻值的匹配電阻就能顯著地降低有用信號電流的諧波幅度,因此對製造晶片來說不需付出任何額外的代價。研究信號完整性的工程師們,用這種類型的分析方法,在他們的設計中大大降低了EMI輻射。在本文的例子中,串聯終端匹配電阻值選在10Ω~39Ω之間,對傳統的信號完整性分析而言,這些阻值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想要進一步降低EMI輻射,我們發現30Ω是最佳的終端匹配電阻值。雖然本文的分析並非想說明設計工作不需要電磁兼容工程師的參與,但這清楚地表明,PC線路板工程師只要採用新的信號完整性分析工具,稍微擴展一下傳統的信號完整性分析的工作,就能使設計的最終產品完全符合電磁兼容性方面的要求。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電磁幹擾很嚴重,如何提高CAN總線電磁兼容性
    國際上已經開始對電子產品的電磁兼容性做強制性限制,電磁兼容性能已經成為考核產品性能的重要指標之一,因此必須予以重視。電磁兼容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個是產品本身對外界產生不良的電磁幹擾EMI影響,稱為電磁幹擾發射;另一個是對外界電磁信號的敏感程度,稱為電磁敏感度EMS。幹擾源、耦合途徑及敏感設備是電磁兼容的三要素,缺一不可。電磁幹擾信號的耦合途徑有傳導和輻射兩種。
  • 電能信息採集終端的抗電快速瞬變脈衝群幹擾
    採集終端是集成電子、通信、計算機、自動化技術為一體的電力自動化裝置,主要工作在變電站、配電變壓器附近或配電櫃環境中,且相當一部分安裝在室外,環境非常惡劣,存在較強的電磁幹擾和輻射的影響,主要幹擾輻射有浪湧、振蕩波、靜電放電、電快速脈衝群、射頻磁場輻射等。
  • 電磁幹擾介紹及電磁兼容設計原理及測試方法
    電磁幹擾的主要形式電磁幹擾主要是通過傳導和輻射方式進入系統,影響系統工作,其他的方式還有共阻抗耦合和感應耦合。傳導:傳導耦合即通過導電媒質將一個電網絡上的騷擾耦合到另一個電網絡上,屬頻率較低的部分(低於30MHz)。在我們的產品中傳導耦合的途徑通常包括電源線、信號線、互連線、接地導體等。
  • 如何減少電子系統的電磁幹擾
    這些磁場通常源自相關元件中的電流和電壓變化,並且可以通過輻射或通過與導體的物理接觸進行傳輸。電噪聲給電子和電氣裝置帶來一些挑戰,這些挑戰可能損害其功能並對內部部件甚至整個裝置造成損壞。因此,有必要儘量減少其影響,以確保系統按預期運行。為了產生噪聲,必須存在以下三個方面:電磁輻射源——產生EMI的元件或系統;傳播途徑——EMI可以通過輻射或物理接觸傳播;接收介質——受到幹擾的電路。
  • PROFIBUS 終端電阻的作用
    PROFIBUS-DP 的終端電阻是三個電阻的組合,如圖1所示,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12/331464.htm在網絡空閒時提供一個1.1V電壓,Uidle =Uv R1/ R1+R2+R3 =5*220/390+220+390=1.1 V ,提供較高的幹擾抑制能力和確定的狀態
  • 汽車內電磁幹擾現象與減小汽車對無線電幹擾的措施
    1)、汽車內電磁幹擾的特點  車輛內部的電磁幹擾擾特點不同於車輛對外部的幹擾。車內電磁幹擾可以通過各種連接線纜傳播,也會以耦合方式、空間輔射發射的方式進行傳播。典型的形式有:沿電源線傳導幹擾;人體靜電放電對電子部件的幹擾;幹擾能量通過空間輻射等。下面就一些典型幹擾源的特點進行分析。
  • 電路設計:上/下拉電阻、串聯匹配/0Ω電阻、磁珠、電感應用
    6、提高總線的抗電磁幹擾能力,管腳懸空就比較容易接受外界的電磁幹擾。7、長線傳輸中電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幹擾,加上下拉電阻是電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幹擾。8、在數字電路中不用的輸入腳都要接固定電平,通過1k電阻接高電平或接地。
  • 電磁感應的傳導幹擾和輻射幹擾
    開關電源變壓器在電磁轉換過程中,工作效率不可能100%,因此,也會有一部分能量損失,其中的一部分能量損失就是因為產生漏磁,或漏磁通。這些漏磁通穿過其它電路的時候,也會產生感應電動勢。感應電動勢的大小可由(13)、(14)或(16)式求得。
  • 如何利用電感技術來降低電磁幹擾
    如何利用電感技術來降低電磁幹擾 佚名 發表於 2019-11-05 16:26:51 LT8650S器件 我們來看一下ADI公司最近推出的LT8650S器件:雙通道4A 42V同步降壓靜音電源開關
  • PCB設計中阻抗匹配與0歐電阻的作用介紹
    串行匹配電阻的作用有兩個: ◆減少高頻噪聲以及邊沿過衝。如果一個信號的邊沿非常陡峭,則含有大量的高頻成分,將會輻射幹擾,另外,也容易產生過衝。串聯電阻與信號線的分布電容以及負載輸入電容等形成一個RC電路,這樣就會降低信號邊沿的陡峭程度。 ◆減少高頻反射以及自激振蕩。
  • 詳解電磁幹擾的原理
    電磁幹擾一般都分為兩種,傳導幹擾和輻射幹擾。傳導幹擾是指通過導電介質把一個電網絡上的信號耦合(幹擾)到另一個電網絡。輻射幹擾是指幹擾源通過空間把其信號耦合(幹擾)到另一個電網絡。因此對EMC問題的研究就是對幹擾源、耦合途徑、敏感設備三者之間關係的研究。
  • 電磁幹擾原理
    下面我們就一起學習一下電磁幹擾是如何產生的吧~~~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76278.htm  電磁幹擾,英文名稱為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簡稱EMI,是指任何在傳導或者在有電磁場伴隨著電壓、電流的作用下而產生會降低某個裝置、設備或系統的性能,還有可能對生物或者物質產生不良影響的電磁現象
  • 電磁幹擾測量和判斷幹擾發生源的方法
    當你的產品由於電磁幹擾發射強度超過電磁兼容標準規定而不能出廠時,或當由於電路模塊之間的電磁幹擾,系統不能正常工作時,我們就要解決電磁幹擾的問題。要解決電磁幹擾問題,首先要能夠「看」到電磁幹擾,了解電磁幹擾的幅度和發生源。本文要介紹有關電磁幹擾測量和判斷幹擾發生源的的方法。
  • 電磁兼容測量及電磁幹擾三要素
    這個定義的前一半體現的是設備的電磁幹擾(EMI) 特性,即不對其他設備產生電磁幹擾,不對環境構成電磁汙染;後一半體現的是設備的電磁敏感(EMS) 特性, 即不受其他設備的電磁幹擾,不對電磁環境產生敏感反應。 符合電磁兼容的不同電子設備可以在一起正常工作,它們是相互兼容的, 否則就是不兼容的。
  • 電磁幹擾的屏蔽方法
    電磁兼容性(EMC)是指「一種器件、設備或系統的性能,它可以使其在自身環境下正常工作並且同時不會對此環境中任何其他設備產生強烈電磁幹擾(IEEE C63.12-1987)。」對於無線收發設備來說,採用非連續頻譜可部分實現EMC性能,但是很多有關的例子也表明EMC並不總是能夠做到。
  • CAN一致性測試系統之終端電阻與內阻測試
    一、什麼是終端電阻?  使傳輸電纜的阻抗保持連續可以有效的消除發射,但是電纜總是有終點的,終點的阻抗肯定會發生突變,為了使終點阻抗保持連續,CAN-bus規定在電纜兩端或者一端接入匹配電阻——終端電阻,如圖1所示,高速CAN-bus終端電阻的接法。
  • 如何降低D類音頻應用中的電磁幹擾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66962.htm對於D類放大器來說,常見的問題包括:濾波器的大小、電磁幹擾(EMI)、射頻幹擾(RFI)和不良的總諧波失真+噪聲(THD+N)。
  • 開關電源電磁幹擾的產生機理與抑制技術
    由於開關電源工作在高頻開關狀態,內部會產生很高的電流、電壓變化率,導致開關電源產生較強的電磁幹擾。電磁幹擾信號不僅對電網造成汙染,還直接影響到其他用電設備甚至電源本身的正常工作,而且作為輻射幹擾闖入空間,造成電磁汙染,制約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國內在20世紀80一90年代,為了加強對當前國內電磁汙染的治理,制定了一些與CISPR標準、IEC801等國際標準相對應的標準。
  • 14篇EMI(電磁幹擾)的實際應用案例和技術文獻
    電磁幹擾(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簡稱EMI),直譯是電磁幹擾。這是合成詞,我們應該分別考慮"電磁"和"幹擾"。是指電磁波與電子元件作用後而產生的幹擾現象,有傳導幹擾和輻射幹擾兩種。
  • 電磁幹擾在電磁波頻譜中的劃分介紹
    信號密度可以超過每秒百萬脈衝。這些電磁信號,可以對人類的身體直接產生影響,產生所謂電磁波生物效應。也可以對各種電器、電子設備的工作產生影響,使其工作性能降低,甚至破壞其正常工作。窄頻帶攻擊信號波形差不多是單一頻率(一般相對於中心頻率的頻帶寬度小於1%),在一定的時間(一般是微秒的量級)間隔內輻射。最有可能受到影響的設備頻率大致在0.3~3GHz之間。當然,在這個頻率範圍之外的設備工作性能也可以遭到影響,特別是有諧振的系統。這類電磁輻射也可能有調製。一般稱這種輻射為大功率微波輻射(HPM)。這個名詞也包括微波以外的輻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