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郡 主
主 播:晚 秋
值班主編:邢曉靜
永定河歷來被稱為北京的母親河。它發源於山西省寧武縣的管涔嶺天池,流經北京的河段長159.5公裡,面積達3168平方公裡。
有著3000多年建城史和860年建都史的北京,就發祥於永定河從晉北群山中奔湧而出形成的衝積扇和古渡口一帶,那裡被叫做北京灣小平原。
有了沿河而居的先民,便有了人類文明史。在悠悠歲月長河裡,故事變成了傳說,又變成了神話。2008年「永定河傳說」被列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人們的目光再次聚焦在這個流域裡流傳的系列民間傳說群上。
《永定河傳說》就收納了70篇這樣的傳說。
在《尚書 禹貢》《山海經》等古文獻中,記載了大禹治水的繩水以及繩水所出的碣石之山,有專家認為,碣石之山即在今天的石景山地區,因而這裡有不少治水掌故傳說。
永定河常發洪水,很多皇帝都來過石景山查看防洪情況。有據可查的有,金代的世宗皇帝,明代的成宗、孝宗、世宗、神宗四個皇帝,清代前期的數個皇帝。從大禹治水開始,這地方就沒間斷過治理水患,就像乾隆皇帝詩裡寫的「永定本無定」,是說這河不定性,想往哪裡流就往哪裡流。
到了1700年,永定河畔發生了一件影響北京歷史進程的大事。三國時期曹魏的鎮北大將軍劉靖想方設法,開車箱渠,築戾陵堰,永定河水馴服地進了渠,清泠泠地東流而下,幽州的土地全部得到灌溉,糧食產量大增。自此以後車箱渠造福百姓1000多年,把蠻荒之地變成了米糧川。
再後來,清朝康熙皇帝在這裡鑄過鎮水鐵犬,鐵帽子王爺允祥在這裡提出過治河和營田相結合的方案,于成龍生死不離永定河,乾隆爺也曾賜匾治水功臣李光地,曾國藩、左宗棠、馮玉祥都曾來過永定河治水修壩。
這裡還有治惡鎮水的神話,如仙龜為救蒼生犧牲自己吞永定河水,王老漢栽種河提柳,劉伯溫幫助高亮趕洪水,石景山鎮惡龍、關老爺揮刀攔洪水、靈官背觀音過河等。
積水成淵,蛟龍生焉。一方水土養一方神獸,關於鎮水神獸這裡面的故事可就是天馬行空了。比如神鳥灑水形成了永定河,無定河神龜鬥怪龍,張果老倒騎駱駝,河神體恤百姓派神羊下凡等等。
地方風物傳說是一個地方的文化名片,又往往與名人軼事交織在一起,更增添了一份津津樂道的趣味。比如永定河邊的晾屍臺據傳原是伍子胥鞭屍楚王的平臺;雕刻馳名中外的潭柘紫石硯用的紫石是三位天神的冠袍變的;石景山曾被稱為「溼經山」,原是唐僧取經過程中經文落水的地方。竇燕山蓋學堂、馮玉祥賠框等名人掌故也都是妙趣橫生的民間口頭藝術作品。
除此以外,永定河流域還有很多植物傳說。
八角村村西有一棵四人合抱的銀杏樹,樹幹挺拔,綠蔭如蓋。相傳400多年前,村裡有一對美麗善良的姐妹,分別叫做金杏和銀杏,她們為了陪伴重病的老母,遲遲未嫁。母親去世後,妹妹銀杏鼓勵姐姐去尋找幸福,並請觀音菩薩把自己變成了一棵銀杏樹守護在母親的墳頭,圓了孝母之心。
黑石頭山上有棵皂角樹,一樹兩幹,緊緊相依在一起,這裡面有一個善良的河北小夥子為救重病的北京姑娘,被歹人殘害的悽美愛情故事。北京姑娘日日到他墳頭哭泣,直到他們化為這棵皂角樹,生不能做夫妻,死也要不離不棄。
南大荒御蟠桃,則是一個和孫悟空有關的故事。明代的時候,宮裡有個機構叫林衡署,專門負責建立果品試驗基地,給宮裡挑選進貢的水果。永定河邊上有一家勤勞的果戶姓袁,因為年年被官府盤剝,一家人準備逃走時,又趕上了永定河發大水,老袁便帶家人跳進河裡求死。碰巧遇上了在晾經石邊歇息的孫悟空,被救了起來,還賜給了他好的蟠桃品種。這一年皇上來視察,遠遠聞到蟠桃香,這蟠桃也就成了御蟠桃。
三家店西街有座古剎龍王廟,坐落在京西古道上,是通往山西、陝西、內蒙古的商道起點。這裡曾住著個賣魚的老漢劉老西,苦於永定河常年發大水影響生意。因為劉老西是從山西的大槐樹下逃難來的,他總相信槐樹能御災抗患,於是在永定河邊栽了這棵大槐樹,並修了龍王廟。這廟因保佑永定河流域的百姓安居樂業聲名遠播,院裡的老槐樹也被老百姓親切稱作「龍王槐」。
翠微山麓還有一座著名的四柏一孔橋,過了橋就是明代的壁畫傑作法海寺。傳說法海寺建成後,太監李童來驗收,為了挑出點毛病好剋扣工匠們工資,他想出個法子,說兩天後的八月十五,皇上要來視察,到時候要修好四百零一座橋。工匠們可為了難,其中一個叫張悶子的老木匠,對著水面上的四棵柏樹樹影琢磨了一天,突然想出了個辦法。等到李童來驗收,張悶子告訴他「大人,四百一孔橋修好了!」李童卻只看到一孔橋,生氣地問:「那四百在哪兒呢?」張悶子指著河兩岸撐著青石板的四棵柏樹說:「一、二、三、四,正好「四柏」!」李童在皇帝面前啞口無言,只得按約撥付了工匠工資。
永定河文化蘊含著水利文化、農耕文化、遊牧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在北京城市發展史上具有母體文化的重要地位。作為其載體之一的永定河傳說,因其地域跨度廣袤、時間跨度久遠,流域內稱謂多變,治水人物眾多,傳說版本不同,生產方式多樣,山川寺廟傳說眾多,並納入了放河燈、祭祀龍王等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動,在厚重中又不失生動。
沿河而居的先民們,一方面堅強地建立種族生存的物質家園,另一方面充滿理想主義地創造出以傳說為代表的精神世界。這些向水而生的文明印跡,記錄著歷史的起起落落,必將在這片千古文明的熱土,被後世子民們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