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湖」之北碧波清——海北州水生態文明建設綜述

2021-01-20 青海新聞網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記者 樊永濤報導)海北藏族自治州,因地處青海湖之北而得名。這裡有功勳閃耀的「原子城」,海天一色的「青海湖」,生生不息的湟魚「洄遊季」,更有雄偉的雪山、綿延天際的草原、廣袤的森林和肥美的牛羊……

湛藍的青海湖湖水與飛翔的水鳥,繪就了一幅美麗畫卷。(攝影:談林明)

海北,因水靈動。這裡是青海湖和湟水河、大通河、黑河的水源涵養地和發源地,青海湖入湖水量的80%來源於此,流經河西走廊、內蒙額濟納旗的黑河、託勒河水量的90%源自此,不僅是青海2/3人口的水源地,也是維繫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態安全的重要水體,生態地位舉足輕重。

湟水河從遠方的山間緩緩流來。

2014年,海北迎來了新的發展良機。當年5月,海北州被水利部列為全國第二批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地區。

試點以來,海北州積極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期治水思路,以「三河一湖」水生態系統保護與環境修復工程為重點,深入開展「祁連山水源涵養能力保障行動、青海湖為主的水生態保護行動、水安全保障與新農村建設行動、農牧業發展水資源高效利用行動、新型水生態產業發展行動、礦山治理與水汙染防治行動、水生態文化建設與旅遊發展行動、水生態與水資源管理能力提升行動、水生態與水資源管理制度建設行動」等九大建設行動,累計完成投資18.29億元,初步構建了水源涵養、水生態保護、水安全保障與水資源高效利用、水汙染防治、水文化與水景觀建設、水生態與水資源管理等6大體系,取得了改善生態與促進經濟社會協同發展的積極成效。

因地制宜 築牢生態底線

從西寧出發,行至海北州,一路與湟水河、青海湖相伴而行。牛羊蕃息,高原藏城鑲嵌在綿延的草原。

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海北州從優化理念入手,堅持超前眼光、因地制宜、全域推進、系統治理,推動由工程治水向生態治水、系統治水的轉變,著力構建四類區域的總體布局。以維護溼地系統生態平衡、全面恢復保護溼地功能和溼地生物多樣性,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方向,以提高青海湖濱溼地退化區植被覆蓋度,增強林草植被的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能力為主導,以開發太陽能提水專用設備和風光互補新能源技術研究為主要內容。實施了祁連山黑河源頭——八一冰川自然保護區建設與溼地修復項目,落實了封禁、治沙造林、拉設網圍欄等保護措施,實施了青海湖湖濱溼地保護與沙化土地治理項目。實施了以太陽能提水與高效節水草場灌溉為主的畜牧業高新技術示範項目。

祁連山下的草原廣袤無垠。

圍繞海北州情,以改善州府西海鎮生態環境,利用剛察縣高原自然生態、民族文化、民俗風情等旅遊資源,促進青海湖漁業生態環境的修復為目標。傾力打造「水暢水清水有韻、可娛可賞可怡情」的西海畫廊,通過對西海鎮東西湖原有水利設施維修加固、涵養水源、改善水質、增加生物多樣性、美化環境、改善防洪、修復生態、增加景觀,綜合發揮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實施了西海鎮金銀湖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將湟魚保護、利用和開發有機結合起來,實施了剛察縣湟魚洄遊通道及湟魚保護水生態教育基地建設項目。

健全規劃 強化制度約束

在激越的綠色試點變奏曲中,2018年,海北州全州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8.3%,湖濱退化溼地由0.62萬公頃減少到0.15萬公頃,15度以上坡耕地減少到0.13萬公頃。城鎮飲用水水源地、重要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均保持在100%,城鎮汙水收集處理率達到82.5%,COD排放量(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0.186萬噸。

海北州堅持把水資源作為經濟發展的約束性、先導性、控制性要素,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產,推動人水和諧。試點以來,海北州全面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嚴格實施用水總量控制和取水許可,實行計劃用水、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和水資源有償使用等管理制度,堅決遏制不合理新增取水,用嚴控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的「倒逼機制」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同時,積極推行灌區節水改造工程,大力應用管道輸水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使用水總量控制在1.44億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17.35立方米,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達到0.4223。出臺了《海北州水汙染防治行動實施方案》《海北州全面推行河長制實施方案》,修訂完善了《海北州水資源管理條例》《海北州水利工程管護條例》等一系列配套法規規章和文件,為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夯實生態 助力經濟發展

生態優先,以綠色為發展底色。海北州實施了工業企業排汙監管汙染預防與治理、礦山開發環境修復保護和地下水汙染治理工程,對高耗水行業汙染治理再提高,嚴格落實排汙許可證制度,減少汙染物排放。結合對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價和礦山地質環境發展變化趨勢分析,劃分了礦山地質環境重點治理區。通過城鎮湖泊水環境修復與治理、青海湖湖濱溼地保護與沙化土地治理和高原冷涼蔬菜與藥材種植、冷水魚養殖、溫泉開發等項目,使人居環境、招商環境得到較大改善,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

西海鎮內的銀湖,使得這裡有了水鄉的優雅氣質。

通過水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提升了防洪、供水、灌溉能力,同時也滿足了群眾對水環境、水生態、水景觀、水文化等方面的更高期待。試點期內,海北共完成農牧區人畜飲水安全工程32項,累計完成投資2.35億元,共解決了6.8萬人、127萬頭(只)牲畜的飲水安全問題,全州214個行政村、所有的自然村全部實現安全飲水。農牧區供水普及率由試點前的80.2%達到100%,城鎮供水保證率達到98%。

統籌推進 描繪治水新藍圖

為了保障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工作任務圓滿完成,海北州委州政府和省水利廳成立了由政府「一把手」任組長,主管副州長和水利廳副廳長為副組長,省水利廳各處室、各縣政府和州水利、環保、發改、財政、林業等部門為成員的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加強組織協調,明確各成員單位和部門的職責,充分發揮省州縣三級部門職能作用,建立了部門聯動合作的良性機制。

青海湖畔,花海與湖水交相輝映。

通過組織專家學者開展專題調研等,解決了影響試點工作中出現的一系列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主動淘汰落後的工程建設技術和方法,學習和創新適用於高原地區的先進治理技術,率先在青藏高原上運用了生態治河、水資源管理信息化、山洪預警、高原溼地修復、水土流失動態監測、網際網路應用等多項先進技術,為試點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積極開展水功能區水文、水質監測系統建設,使重要水功能區水質監測率達到100%、水文監測率達44.4%。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正深刻改變著海北,扮靚著海北。

走進西海鎮,分布於小鎮東西兩側的金湖、銀湖,使得這裡有了水鄉的優雅氣質,水清可遊、岸綠可憩,景觀怡人;

走進海晏縣,一股清洌的甘泉水從草原井口道噴湧而出,世代居住於此的牧民結束了長久以來背水吃的歷史;

走進剛察縣,沙柳河畔青海湖裸鯉成群地逆流而上,向著它們世代相傳的產卵聖地進發,遊客靜觀洄遊,為它們祈福、祝福;

走進門源縣,百裡油菜花海爭相開放,依託生態旅遊資源,老百姓在家門口吃上了旅遊飯;

走進祁連縣,山水相依、水潤田野、水草肥美、綠蔭籠罩大街小巷,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和諧樂章在此奏響。

門源縣和萬裡油菜花海(攝影:包拓業)

如今的海北,在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中交出了一份完美答卷。一幅幅天藍、地綠、水淨的海北美麗畫卷,正徐徐展現在世人面前。

相關焦點

  • 【保護生態環境 建設美麗海北】守護「西部小水塔」,海北在行動
    打造水生態文明,靚化「美麗海北」2014年,國家水利部批准海北州為全國第二批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地區。試點工作開展後,海北州堅持高點布局,以「三河一湖」水生態系統保護與環境修復工程為重點,圍繞水源涵養、水生態保護、水安全保障與水資源高效利用、水汙染防治、水文化與水景觀建設、水生態與水資源管理等6大體系,精心編制《海北州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實施方案》,規劃了9大行動37個子項137個子工程,總投資達18.29億元。
  • 山水織錦繡 瀟湘譜華章——湖南生態文明建設綜述
    不止長沙、常德,在三湘四水腹地,生態環境持續向好、鄉村建設處處開花。極目湖湘大地,美麗正由外向內延伸,文明在人心深處滋養發芽,結出累累碩果。 生態修復治理換來水清鳥聚 一江好水鴨先知。 初冬,湖南桃源沅水國家溼地公園一處淺水灘,幾隻中華秋沙鴨悠閒休憩。
  • 泉州市北渠管理處:建立三項機制 助力生態文明
    打造優質水生態環境,提升城市文明形象,提高群眾生活品質。1日,記者從市北渠管理處獲悉,今年以來,管理處結合文明城市、衛生城市創建工作,建立科學化、常態化、規範化工作機制,堅持常抓不懈,不斷提升創建水平,高質量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
  • 河南蘭考:開創水生態文明建設新格局 河湖相連潤「紅城」
    近年來,蘭考縣依靠優越的引黃條件和發達的渠系現狀,立足縣情、水情,全面貫徹國家新時期「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方針,打造出「三水聯調保供給,河湖相連潤紅城」的水生態文明建設模式,實現了蘭考縣「河湖暢通、生態健康、宜居宜遊、人水和諧」的水生態文明城區建設新格局。
  • 海北州、海南州關於2019年「開齋節」放假的通知
    海北州、海南州關於2019年「開齋節」放假的通知 2019-05-29 18: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綜述:湖北洪湖成為中國溼地生態修復典範
    綜述:湖北洪湖成為中國溼地生態修復典範 2015-11-07 16:34:2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兩會聲音」構建森林生態系統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州政協委員、奇臺縣糧都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池廣忠中國昌吉網訊(記者 王薇 文/圖)「防沙治沙、退耕還林等工程的實施為我州增添了綠色,使全州城鄉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綠洲生態屏障初見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今年兩會期間,政協委員、奇臺縣糧都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池廣忠帶來了相關提案。
  • 鄭州市2020年水生態建設實施方案(附54個水生態建設項目清單)
    按照 「安全、生態、景觀、文化、幸福」的五河共建理念,圍繞鄭州「東強、南動、西美、北靜、中優、外聯」城市發展總體布局,鄭州市將以水生態文明建設為統攬,深入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持續加強水生態環境保護,全面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大力開展重大項目研究謀劃,大力推進資源水利、生態水利和民生水利發展,加快構建興利除害的現代水利基礎設施網絡體系,為鄭州國家中心城市高質量建設提供水安全保障和支撐。
  • 以系統思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生態環境的修復、治理和保護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堅持系統思維,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確保生態文明建設與其他各項建設協同共進,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融入經濟建設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 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狀況
    一、生態文明制度逐步健全  隨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推進,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相關政策和法規日益完善,高原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逐步健全。建立省(區)、地(市)、縣(區)三級行政區考核指標體系,推進水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保障青藏高原水生態環境安全。  「十二五」期間,國家投入253.12億元,用於青藏高原農村飲水、水土保持、牧區水利等工程建設,解決了457.1萬農牧民的飲水安全問題,並建成1400多座寺廟通水工程,保障了高氟、高砷、苦鹹、汙染水及局部嚴重缺水地區的飲水安全。
  • 《大河之源》 為生態文明建設匯聚強大精神力量
    從大禹「積河導石」到東方龐貝古城喇家遺址,從舟楫之利到黃河民俗,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描繪出一幅河源文化人水相親、人水和諧、人與自然共榮願景的美好畫卷。進入新時代,青海人民積極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作為首要之責,堅持生態優先,追求綠色發展,推動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轉變,「讓一江清水向東流」,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守護人類這片最後的淨土,譜寫了一曲生態文明建設的華美樂章。 青海的生態地位獨特而重要,是重要的生態屏障。
  • 建設生態宜居美麗家園 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
    作為廣州農業農村大區和全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陣地,從化區圍繞建設「美麗家園」這一目標,在全區建設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的美麗宜居鄉村。   目前,從化區在全面鞏固221條「乾淨整潔村」創建成果的基礎上,基本實現創建157條「美麗宜居村」和34條「特色精品村」。
  • 「輝煌「十三五」 奮進奔小康」全區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百姓...
    城市,因水而興,因水而美。「十三五」期間,我區以「全市三個三年治汙行動方案」為抓手,通過實施汙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線建設,黑臭水體治理,河湖水生態修復等,在確保區內水質考核斷面全部達標的同時,積極營造優美自然水環境,不斷滿足我區百姓對優美水景觀和水環境的需求。
  • 大湖之濱,尚美初心!致敬2019!
    2019這一年,澱山湖鎮全力打造崑山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綜合發展示範區,高質量發展特色更靚,生態環境底色更綠,百姓獲得感幸福感成色更足。這一年,我們向每一位「尚美澱山湖」的奔跑者,奮鬥者,追夢者致敬!這一年,「強富美高」繽紛綻放尚美風景。
  • 貴陽市加強水環境治理保護河湖生態綜述
    問渠哪得清如許  ——貴陽市加強水環境治理保護河湖生態綜述
  • 江西公布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三年成績單
    今年是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完成階段性任務、形成階段性成果的決勝之年,為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我省試驗區建設的工作情況,今天,我們非常高興邀請到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省生態文明辦專職副主任劉兵先生,省自然資源廳二級巡視員陳振壽先生,省河長辦專職副主任姚毅臣先生,省生態環境廳總工程師楊國華先生,省農業農村廳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局長陳小平先生,省金融監督管理局法規與規劃處處長張禮仁先生,省林業局生態文明辦主任郭英榮先生
  • 魚翔鳥棲、碧波蕩漾,碧道成惠州市民休閒「打卡點」
    這條碧道,是惠州落實省委省政府建設萬裡碧道的一個縮影。為建設全市的碧道網,近日惠州正式印發了《惠州市碧道總體規劃(2020-2035年)》(下稱《規劃》)。  按惠州計劃,2020年底全市將完成11個項目、共20.7公裡碧道建設,目前已建成含金山湖省級碧道試點在內的碧道18.9公裡。來看看初亮相的碧道之美。
  • 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
    面對全球性危機,中國宣布將進一步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中國作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彰顯。中國方案、中國行動,為全球共謀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復甦注入了新動力。  保護生態,中國貢獻有目共睹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類未來,建設綠色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
  • 黨的十八大以來氣象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綜述
    強化科技支撐 助力永續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氣象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綜述「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站在戰略和全局高度,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為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指明了前進方向和發展路徑。在自然生態系統中,氣候是最活躍的因素,是自然生態系統狀況的綜合反映,也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 省委省政府印發《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方案》
    習近平總書記在我省調研期間,要求我省要通過久久為功的行動,讓吉林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環境更美好,譜寫美麗中國建設的吉林新篇章。目前,我省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總體不高,雖然起步較早,取得了積極進展,但經濟長期粗放型高速增長,使我省資源、環境約束日趨緊張,生態系統功能退化嚴重,走綠色、循環、低碳發展道路已成為我省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