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記者 樊永濤報導)海北藏族自治州,因地處青海湖之北而得名。這裡有功勳閃耀的「原子城」,海天一色的「青海湖」,生生不息的湟魚「洄遊季」,更有雄偉的雪山、綿延天際的草原、廣袤的森林和肥美的牛羊……
湛藍的青海湖湖水與飛翔的水鳥,繪就了一幅美麗畫卷。(攝影:談林明)
海北,因水靈動。這裡是青海湖和湟水河、大通河、黑河的水源涵養地和發源地,青海湖入湖水量的80%來源於此,流經河西走廊、內蒙額濟納旗的黑河、託勒河水量的90%源自此,不僅是青海2/3人口的水源地,也是維繫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態安全的重要水體,生態地位舉足輕重。
湟水河從遠方的山間緩緩流來。
2014年,海北迎來了新的發展良機。當年5月,海北州被水利部列為全國第二批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地區。
試點以來,海北州積極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期治水思路,以「三河一湖」水生態系統保護與環境修復工程為重點,深入開展「祁連山水源涵養能力保障行動、青海湖為主的水生態保護行動、水安全保障與新農村建設行動、農牧業發展水資源高效利用行動、新型水生態產業發展行動、礦山治理與水汙染防治行動、水生態文化建設與旅遊發展行動、水生態與水資源管理能力提升行動、水生態與水資源管理制度建設行動」等九大建設行動,累計完成投資18.29億元,初步構建了水源涵養、水生態保護、水安全保障與水資源高效利用、水汙染防治、水文化與水景觀建設、水生態與水資源管理等6大體系,取得了改善生態與促進經濟社會協同發展的積極成效。
因地制宜 築牢生態底線
從西寧出發,行至海北州,一路與湟水河、青海湖相伴而行。牛羊蕃息,高原藏城鑲嵌在綿延的草原。
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海北州從優化理念入手,堅持超前眼光、因地制宜、全域推進、系統治理,推動由工程治水向生態治水、系統治水的轉變,著力構建四類區域的總體布局。以維護溼地系統生態平衡、全面恢復保護溼地功能和溼地生物多樣性,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方向,以提高青海湖濱溼地退化區植被覆蓋度,增強林草植被的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能力為主導,以開發太陽能提水專用設備和風光互補新能源技術研究為主要內容。實施了祁連山黑河源頭——八一冰川自然保護區建設與溼地修復項目,落實了封禁、治沙造林、拉設網圍欄等保護措施,實施了青海湖湖濱溼地保護與沙化土地治理項目。實施了以太陽能提水與高效節水草場灌溉為主的畜牧業高新技術示範項目。
祁連山下的草原廣袤無垠。
圍繞海北州情,以改善州府西海鎮生態環境,利用剛察縣高原自然生態、民族文化、民俗風情等旅遊資源,促進青海湖漁業生態環境的修復為目標。傾力打造「水暢水清水有韻、可娛可賞可怡情」的西海畫廊,通過對西海鎮東西湖原有水利設施維修加固、涵養水源、改善水質、增加生物多樣性、美化環境、改善防洪、修復生態、增加景觀,綜合發揮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實施了西海鎮金銀湖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將湟魚保護、利用和開發有機結合起來,實施了剛察縣湟魚洄遊通道及湟魚保護水生態教育基地建設項目。
健全規劃 強化制度約束
在激越的綠色試點變奏曲中,2018年,海北州全州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8.3%,湖濱退化溼地由0.62萬公頃減少到0.15萬公頃,15度以上坡耕地減少到0.13萬公頃。城鎮飲用水水源地、重要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均保持在100%,城鎮汙水收集處理率達到82.5%,COD排放量(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0.186萬噸。
海北州堅持把水資源作為經濟發展的約束性、先導性、控制性要素,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產,推動人水和諧。試點以來,海北州全面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嚴格實施用水總量控制和取水許可,實行計劃用水、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和水資源有償使用等管理制度,堅決遏制不合理新增取水,用嚴控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的「倒逼機制」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同時,積極推行灌區節水改造工程,大力應用管道輸水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使用水總量控制在1.44億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17.35立方米,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達到0.4223。出臺了《海北州水汙染防治行動實施方案》《海北州全面推行河長制實施方案》,修訂完善了《海北州水資源管理條例》《海北州水利工程管護條例》等一系列配套法規規章和文件,為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夯實生態 助力經濟發展
生態優先,以綠色為發展底色。海北州實施了工業企業排汙監管汙染預防與治理、礦山開發環境修復保護和地下水汙染治理工程,對高耗水行業汙染治理再提高,嚴格落實排汙許可證制度,減少汙染物排放。結合對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價和礦山地質環境發展變化趨勢分析,劃分了礦山地質環境重點治理區。通過城鎮湖泊水環境修復與治理、青海湖湖濱溼地保護與沙化土地治理和高原冷涼蔬菜與藥材種植、冷水魚養殖、溫泉開發等項目,使人居環境、招商環境得到較大改善,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
西海鎮內的銀湖,使得這裡有了水鄉的優雅氣質。
通過水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提升了防洪、供水、灌溉能力,同時也滿足了群眾對水環境、水生態、水景觀、水文化等方面的更高期待。試點期內,海北共完成農牧區人畜飲水安全工程32項,累計完成投資2.35億元,共解決了6.8萬人、127萬頭(只)牲畜的飲水安全問題,全州214個行政村、所有的自然村全部實現安全飲水。農牧區供水普及率由試點前的80.2%達到100%,城鎮供水保證率達到98%。
統籌推進 描繪治水新藍圖
為了保障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工作任務圓滿完成,海北州委州政府和省水利廳成立了由政府「一把手」任組長,主管副州長和水利廳副廳長為副組長,省水利廳各處室、各縣政府和州水利、環保、發改、財政、林業等部門為成員的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加強組織協調,明確各成員單位和部門的職責,充分發揮省州縣三級部門職能作用,建立了部門聯動合作的良性機制。
青海湖畔,花海與湖水交相輝映。
通過組織專家學者開展專題調研等,解決了影響試點工作中出現的一系列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主動淘汰落後的工程建設技術和方法,學習和創新適用於高原地區的先進治理技術,率先在青藏高原上運用了生態治河、水資源管理信息化、山洪預警、高原溼地修復、水土流失動態監測、網際網路應用等多項先進技術,為試點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積極開展水功能區水文、水質監測系統建設,使重要水功能區水質監測率達到100%、水文監測率達44.4%。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正深刻改變著海北,扮靚著海北。
走進西海鎮,分布於小鎮東西兩側的金湖、銀湖,使得這裡有了水鄉的優雅氣質,水清可遊、岸綠可憩,景觀怡人;
走進海晏縣,一股清洌的甘泉水從草原井口道噴湧而出,世代居住於此的牧民結束了長久以來背水吃的歷史;
走進剛察縣,沙柳河畔青海湖裸鯉成群地逆流而上,向著它們世代相傳的產卵聖地進發,遊客靜觀洄遊,為它們祈福、祝福;
走進門源縣,百裡油菜花海爭相開放,依託生態旅遊資源,老百姓在家門口吃上了旅遊飯;
走進祁連縣,山水相依、水潤田野、水草肥美、綠蔭籠罩大街小巷,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和諧樂章在此奏響。
門源縣和萬裡油菜花海(攝影:包拓業)
如今的海北,在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中交出了一份完美答卷。一幅幅天藍、地綠、水淨的海北美麗畫卷,正徐徐展現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