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白尼為了避免教會的迫害,臨終時才發表了日心說著作《天體運行論》。
布魯諾為了宣揚宇宙無限的思想,被宗教裁判所視為異端,燒死在鮮花廣場。
人類科學史中,還有很多與保守認知鬥爭的案例。
人們有一種傾向,對於已形成的認知(信念、態度),會想盡辦法去保護和維持,這就是人類認知的保守性。我們為什麼會這麼保守?或者說,認知保守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心理學家艾略特.阿倫森在《社會性動物》這本書中說:
它可以讓我們將所感知到的社會生活,視為一個連貫且穩定的空間。
也就是說,我們總是盡力保持自身生活方式,認知觀念和社會環境的穩定。劇烈的變動,會引起我們內心的不安,並需要消耗能量去適應,甚至會動搖現有的利益。
中世紀的歐洲信奉地心說,地球靜止不動,太陽和星星圍繞地球轉動。因為這符合當時教廷對《聖經》的認知和解釋。
而布魯諾提出宇宙無限理論,太陽不過是無數星星中的一顆,地球圍繞太陽轉。這嚴重挑戰了當時羅馬天主教庭的權威,也挑戰了教廷的利益,最終他被迫害致死。
認知的保守性就在於,面臨新認知的挑戰時,我們往往是將新認知納入已有認知的框架下,對舊認知稍作修正,而不是用新認知完全取代已有認知。
從進化上看,漫長進化過程中,我們傾向於選擇穩定,在物資匱乏,環境險惡的叢林中,這讓提高了我們生存下來的機率,但也導致我們認知的保守。而那些選擇了冒險,認知激進的人類,多數消失在了進化的長河中,我們多數是認知保守者的後代。
這種選擇有好處,但也要付出代價,為了維護舊有的觀念,我們不能及時更新對世界的看法,甚至對人或事進行歪曲,從而形成對現實的錯誤認知和偏見。
認知保守導致的認知錯誤有哪些呢?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生活中我們時刻對人群進行分類,最常見的就是區分「我們」和「你們」。比如,我們學校與你們學校,我們省和你們省。我的國家與你的國家等等。
我們對自己所屬的群體,往往能看到每個個體的不同,並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
對自身群體之外的人,常常只看到他們的相似性,對每個個體貼上群體的標籤,這就是刻板印象。比如說到法國人,會想到浪漫;德國人固執,中國人謙遜等。
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會非常頑固,而這往往導致偏見的產生,比如種族歧視,地域歧視。
分類導致的另一個後果就是定型。定型就是將同樣的特徵強加到每一個人身上,而不考慮群體成員之間實際存在的差異。也是一種刻板印象。
一旦對人和事形成某種定型,我們就會形成基於這種定型的預期。
羅伯特.羅森塔爾,做過一個經典的實驗。首先對一所小學的學生進行智力測驗,然後從每個班級隨機挑選20%的學生,告訴他們的老師,這些學生能成大器,以後一年智力會有很大提高。
一年後他們又進行了一次智力測驗,結果顯示,那20%的學生,果然變聰明了,智力測驗得分明顯提高。
因為得知第一次測驗結果後,老師對那20%的學生,形成了虛假的定型,對這些學生的成長有了更高的預期。
在以後的一年裡,老師給予這些學生更多的關注,更多的答題機會,更多的輔導。這種關注和輔導,反過來促進了學生智力的提升,這就是自證預言。
自證預言表現在,當人們對他人保有某種定型時,我們的一些行為和反應,往往導致他人做出符合這種定型的行為。
馬克.斯奈德和威廉.斯萬的一個心理學實驗,也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
實驗中,要求女大學生準備一套問題,問將要見的人。第一種情況是告訴大學生要見的是一個外向的人,他熱情友好。
她們準備的問題,一般是這樣的:「你會做些什麼來活躍晚會氣氛?」或「在什麼場合下你最健談?」。
第二種情況是告訴他們要見的是一位內向者,他冷淡,保守。她們準備的問題一般類似這樣:「在喧鬧的晚宴上你最不喜歡什麼?」或「在什麼場合希望自己有較多的交往?」。
你看,無論這個人外向或內向,回答第一種問題時,這個人看上去都可能外向,回答第二種問題時,這個人看上去都可能是內向的。
人們傾向於證實自己已有的假設和定型,這會讓我們忽略一些信息,或者相信一些錯誤的信息,進而作出錯誤的歸因。
比如,男人在公司成為高層管理者,我們往往歸因於他的能力;而女性成為高層管理者,我們往往歸因於她的勤奮或者她背後的關係,相伴而來的是一些流言蜚語。如果是個漂亮女性,那麼這種歸因會被進一步誇大。
由於認知保守而形成的錯誤的觀念,不但影響我們的心理,讓我們錯誤的認識世界,產生偏見;還會因此產生攻擊性甚至暴力行為等社會問題。
1、對人物和情景分類時,儘量採用多種角度,當你心中已有了一種分類,要提醒自己考慮相反的情形。
2、少貼標籤,特別是群體性標籤,儘量發現個人或重要事情的獨特性。比如,很多人認為廣東人什麼動物都吃,但反過來我們也要考慮到,每個廣東人都有自己的特質,不是每個廣東人都是如此。
從個性化角度觀察可以防止我們對人和事進行進行錯誤定型。
3、當我們形成某種認知時,要提醒自己,這種認知也許是錯的,也許存在其他的可能。
4、 增強自身的認知能力。我們對事物的判斷和預測,往往基於過往的經驗和已有的認知,當認知不足時,錯誤就可能發生。在發現錯誤時不要急於辯護,而是思考如何通過錯誤,提升自身的認知能力。
心理學家艾略特.阿倫森說:
人們有將自己視為完美而又理性的需要,但這種需要又頻繁地導致我們採取那些既不完美又沒有理性的行動。
認知保守有正面意義,它能讓我們快速的認識世界,並作出預測,能夠維護我們對自身完美和理性形象的想像。
但認知保守也是我們人性中的弱點,它讓我們的固執、產生偏見,甚至歪曲事實。認識到這一點,是我們打破認知保守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