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餘思毅
還記得劉慈欣科幻小說《三體》的「技術爆炸」嗎?一個文明發現了另一個遠勝自己且有侵略意圖的文明的存在,求生欲激勵下,原本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能實現的科技成果被濃縮在幾十年的時間裡完成,技術「大爆炸」,科技成果遍地開花。
「技術爆炸」只存在小說裡嗎?現實中,日本明治維新、中國改革開放等歷史奇蹟,都是通過「技術爆炸」帶動生產力的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
何曾有人想過,技術是怎麼樣爆炸的呢?是歷史的偶然還是有內生性的必然呢?美國經濟學家保羅羅默(Paul Romer)1986年提出了「內生經濟增長理論」,並在隨後數十年不斷豐富該理論。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被授予保羅羅默和威廉諾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
羅默的獲獎理由是「將技術創新納入長期宏觀經濟分析」,「展示了知識作為長期經濟的驅動力是如何發揮作用的,並催生了大量鼓勵創新和長期繁榮的法規政策的新研究」。
技術爆炸的秘訣
羅默1986年發表的論文《收益遞增和長期增長》以及1990年發表的《內生技術進步》,建構起他的「內生增長理論」體系。
傳統的經濟學理論認為技術是「外生」的,是隨機的,就像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但羅默的開創性就在於,他認為技術是內生的,在完全競爭環境中,人均產出可以在速率遞增的狀態下無限增長,投資率和資本收益率亦可以在資本存量增加時不斷增長。
內生增長模型建立在三個前提之下:第一,技術變革是增長的核心;第二,技術變革源於受市場激勵推動的有意識的投資行為,是內生因素而非外生因素;第三,技術既不是傳統商品,也不是公共物品。技術進步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投資行為引起的,這進一步推動了內生經濟增長理論的發展。
1995年,羅默接受美國《福布斯》雜誌副刊《ASAP》採訪時,就以勘探金礦打比方,「如果你只是單獨一人,發現金礦的機會是如此之小,以至於真的找到金礦的話也會被看成是完全的意外發現。但如果一萬人出動找金礦的話,那找到金礦的機會將大大的提高。若是把社會作為一個整體,就可以看到不論是找金礦還是開發技術,都是個我們為其付出多少努力的 函數。」
羅默認為,某些特定的技術突破或許是隨機出現的,但技術全面的增加是與我們為其貢獻的資源成比例的。一旦有了規模的投入,「技術大爆炸」成為可能,推動經濟的持續增長。
國別間的「技術競備」
羅默的理論揭示了經濟發展與科技投入的奧秘,從政策角度看就需要政府對科研、教育增加投入,從而保證有足夠的知識被生產出來。
在此框架下,政府的「有形之手」對市場的重要性就顯而易見。例如,研發部門的社會收益和研發者的私人收益並不一致。為鼓勵研發,就要儘可能消除私人收益和社會收益之間的差值,引入專利、版權等激勵專業與創新。
在《國富論》的開篇,亞當斯密就曾用制針廠的例子說明分工和專業的重要性。專業化可以導致規模報酬,那麼國與國之間基於專業化進行貿易,就有造就各國共同繁榮,這一觀點為從國際貿易理論去思考增長問題奠定了基礎。
羅默曾以日本、印度、美國為例,討論落後國家追趕發達國家的路徑。1960至1990年之間,美國人均GNP增長率為2.1%,日本從人均GNP只佔美國的1/3,以年平均5.8%的速率追趕,而印度開始只佔美國的1/15,卻僅以1.5%的速率增長。日本越追越近,而印度卻落得更遠。
日本增長如此快在於其起點低,可複製發達國家的工業化經驗。為什麼印度沒能高速增長?羅默歸因為:貧窮國家缺乏創意,而日本在獲取外來創意和全面參與世界市場的信仰方面非常堅定,而印度卻竭力追求自給自足的信念。但要指出的視,對於領先國家,其經濟增長不能僅僅依靠接受和運用其它國家形成的創意或發明,而應更多地考慮提供激勵以開發自己國家的創意產品。
中國如何推進「技術爆炸」
人口學家梁建章就曾歸納羅默的理論對中國的啟發,包括保障科學家和企業家在知識和資本方面的產權,使得他們有創新創業的利潤動能;善於利用創新的規模優勢,市場規模越大,不僅生產和服務成本會越低,而且創新研發的成本也越低;深化開放,開放全球商品交流、資金交流、信息交流和人員交流。
羅默的理論也解釋了中國改革開放四十餘年經濟騰飛的原因。隨著國門逐漸打開,科教興國戰略的推行,市場經濟的崛起,大批外國投資引入,大量高學歷的人才被迅速吸收到生產體系中,大幅度地提高生產率。
羅默就曾稱讚中國的改革開放對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當歷史學家回顧我們生活過的這個時代的時候,最重要的一個變化就是中國決定要改革開放。這是一個國家如何能夠把控經濟增長的一個非常樂觀的例子。」
新經濟周期來臨,環球風雲變幻,中美貿易摩擦升級。中國經濟正處在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能的關鍵時期。羅默認為,經濟周期僅是圍繞著經濟長期增長趨勢的小幅波動,探索發現新知識和新思想的過程才能使一國經濟持續增長。
從羅默的理論出發,國家經濟政策應聚焦長遠增長,建立科學完善的治理機制,加大對科學研究和人力資源的補貼和服務,以「技術爆炸」抗衡經濟周期下增長乏力。這是羅默對全球陷入新經濟周期焦慮的理性回應,也是他獲得諾貝爾獎的原因。
具體到當下中國經濟轉換新動能,諾貝爾經濟獎得主保羅羅默有何建議呢?國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技術爆炸」將在哪些領域發生?不妨蒞臨「2019(橫琴)經濟發展與創新大會暨第九屆諾獎得主中國行」活動現場,傾聽羅默、知名經濟學家、企業精英的交鋒。
參考文獻:
《保羅羅默的經濟增長新動力源》,孫嵐,《改革與理論》,1999-03-15
《保羅羅默的學術思想和政策啟示》,鄭聯盛、李欣格、於臻諝,《金融博覽》,2018-11-08
《保羅羅默對新增長理論的貢獻》,張建華、劉仁軍,《經濟學動態》,2004-02-18
《2018 年度諾貝爾經濟科學獎 得主的貢獻簡評》,段宏波、蔡宗武
《保羅羅默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對中國的啟示》,梁建章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及音視頻),除轉載外,均為時代在線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繫本網站丁先生:chiding@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