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中「技術爆炸」現實中可行嗎?諾獎得主保羅羅默如是說

2020-12-06 時代周報

作者:餘思毅

還記得劉慈欣科幻小說《三體》的「技術爆炸」嗎?一個文明發現了另一個遠勝自己且有侵略意圖的文明的存在,求生欲激勵下,原本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能實現的科技成果被濃縮在幾十年的時間裡完成,技術「大爆炸」,科技成果遍地開花。

「技術爆炸」只存在小說裡嗎?現實中,日本明治維新、中國改革開放等歷史奇蹟,都是通過「技術爆炸」帶動生產力的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

何曾有人想過,技術是怎麼樣爆炸的呢?是歷史的偶然還是有內生性的必然呢?美國經濟學家保羅羅默(Paul Romer)1986年提出了「內生經濟增長理論」,並在隨後數十年不斷豐富該理論。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被授予保羅羅默和威廉諾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

羅默的獲獎理由是「將技術創新納入長期宏觀經濟分析」,「展示了知識作為長期經濟的驅動力是如何發揮作用的,並催生了大量鼓勵創新和長期繁榮的法規政策的新研究」。

技術爆炸的秘訣

羅默1986年發表的論文《收益遞增和長期增長》以及1990年發表的《內生技術進步》,建構起他的「內生增長理論」體系。

傳統的經濟學理論認為技術是「外生」的,是隨機的,就像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但羅默的開創性就在於,他認為技術是內生的,在完全競爭環境中,人均產出可以在速率遞增的狀態下無限增長,投資率和資本收益率亦可以在資本存量增加時不斷增長。

內生增長模型建立在三個前提之下:第一,技術變革是增長的核心;第二,技術變革源於受市場激勵推動的有意識的投資行為,是內生因素而非外生因素;第三,技術既不是傳統商品,也不是公共物品。技術進步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投資行為引起的,這進一步推動了內生經濟增長理論的發展。

1995年,羅默接受美國《福布斯》雜誌副刊《ASAP》採訪時,就以勘探金礦打比方,「如果你只是單獨一人,發現金礦的機會是如此之小,以至於真的找到金礦的話也會被看成是完全的意外發現。但如果一萬人出動找金礦的話,那找到金礦的機會將大大的提高。若是把社會作為一個整體,就可以看到不論是找金礦還是開發技術,都是個我們為其付出多少努力的 函數。」

羅默認為,某些特定的技術突破或許是隨機出現的,但技術全面的增加是與我們為其貢獻的資源成比例的。一旦有了規模的投入,「技術大爆炸」成為可能,推動經濟的持續增長。

國別間的「技術競備」

羅默的理論揭示了經濟發展與科技投入的奧秘,從政策角度看就需要政府對科研、教育增加投入,從而保證有足夠的知識被生產出來。

在此框架下,政府的「有形之手」對市場的重要性就顯而易見。例如,研發部門的社會收益和研發者的私人收益並不一致。為鼓勵研發,就要儘可能消除私人收益和社會收益之間的差值,引入專利、版權等激勵專業與創新。

在《國富論》的開篇,亞當斯密就曾用制針廠的例子說明分工和專業的重要性。專業化可以導致規模報酬,那麼國與國之間基於專業化進行貿易,就有造就各國共同繁榮,這一觀點為從國際貿易理論去思考增長問題奠定了基礎。

羅默曾以日本、印度、美國為例,討論落後國家追趕發達國家的路徑。1960至1990年之間,美國人均GNP增長率為2.1%,日本從人均GNP只佔美國的1/3,以年平均5.8%的速率追趕,而印度開始只佔美國的1/15,卻僅以1.5%的速率增長。日本越追越近,而印度卻落得更遠。

日本增長如此快在於其起點低,可複製發達國家的工業化經驗。為什麼印度沒能高速增長?羅默歸因為:貧窮國家缺乏創意,而日本在獲取外來創意和全面參與世界市場的信仰方面非常堅定,而印度卻竭力追求自給自足的信念。但要指出的視,對於領先國家,其經濟增長不能僅僅依靠接受和運用其它國家形成的創意或發明,而應更多地考慮提供激勵以開發自己國家的創意產品。

中國如何推進「技術爆炸」

人口學家梁建章就曾歸納羅默的理論對中國的啟發,包括保障科學家和企業家在知識和資本方面的產權,使得他們有創新創業的利潤動能;善於利用創新的規模優勢,市場規模越大,不僅生產和服務成本會越低,而且創新研發的成本也越低;深化開放,開放全球商品交流、資金交流、信息交流和人員交流。

羅默的理論也解釋了中國改革開放四十餘年經濟騰飛的原因。隨著國門逐漸打開,科教興國戰略的推行,市場經濟的崛起,大批外國投資引入,大量高學歷的人才被迅速吸收到生產體系中,大幅度地提高生產率。

羅默就曾稱讚中國的改革開放對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當歷史學家回顧我們生活過的這個時代的時候,最重要的一個變化就是中國決定要改革開放。這是一個國家如何能夠把控經濟增長的一個非常樂觀的例子。」

新經濟周期來臨,環球風雲變幻,中美貿易摩擦升級。中國經濟正處在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能的關鍵時期。羅默認為,經濟周期僅是圍繞著經濟長期增長趨勢的小幅波動,探索發現新知識和新思想的過程才能使一國經濟持續增長。

從羅默的理論出發,國家經濟政策應聚焦長遠增長,建立科學完善的治理機制,加大對科學研究和人力資源的補貼和服務,以「技術爆炸」抗衡經濟周期下增長乏力。這是羅默對全球陷入新經濟周期焦慮的理性回應,也是他獲得諾貝爾獎的原因。

具體到當下中國經濟轉換新動能,諾貝爾經濟獎得主保羅羅默有何建議呢?國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技術爆炸」將在哪些領域發生?不妨蒞臨「2019(橫琴)經濟發展與創新大會暨第九屆諾獎得主中國行」活動現場,傾聽羅默、知名經濟學家、企業精英的交鋒。

參考文獻:

《保羅羅默的經濟增長新動力源》,孫嵐,《改革與理論》,1999-03-15

《保羅羅默的學術思想和政策啟示》,鄭聯盛、李欣格、於臻諝,《金融博覽》,2018-11-08

《保羅羅默對新增長理論的貢獻》,張建華、劉仁軍,《經濟學動態》,2004-02-18

《2018 年度諾貝爾經濟科學獎 得主的貢獻簡評》,段宏波、蔡宗武

《保羅羅默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對中國的啟示》,梁建章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及音視頻),除轉載外,均為時代在線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繫本網站丁先生:chiding@time-weekly.com

相關焦點

  • 一次實驗室儀器爆炸,讓諾獎得主58年前的設想成為現實
    一次實驗室事故差點燒毀了他們的儀器,卻也讓他們實現了諾獎得主尼古拉斯·布隆伯根在 58 年前提出的一個設想:用電場操縱單個原子核。用納米尺度電極控制矽晶片上單個原子的量子態(藝術概念圖)。這一構想最初由諾獎得主尼古拉斯·布隆伯根(Nicolaas Bloembergen)在 1961 年提出,但此前從未有人實現。如果核電共振能夠得到廣泛應用,它或許將動搖磁共振在科研和應用中的「壟斷」地位,甚至對量子計算機的研發產生重要作用。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3000份表格用於書寫諾獎的提名。
  • 諾獎雙料得主當選中科院院士:曾讓青蛙在半空中飛行
    這2為諾獎得主分別是安德烈·蓋姆和詹姆斯·弗雷澤·司徒塔特。  作為石墨烯的發現人之一,值得注意的事,安德烈·海姆諾貝爾獎與搞笑諾貝爾獎雙料得主,他也是至今所有的諾獎得主中,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同時獲得過搞笑諾獎和真正諾獎的獲獎者。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中國的樓市同樣吸引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們的關注。至少有四位諾獎得主對此作出評論。2007年諾獎得主羅傑·梅爾森和2013年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都提出過中國房地產存在泡沫,席勒多次談及,中國房地產下跌風險較大。
  • 諾獎得主梶田隆章成深圳技術大學(籌)客座教授
    &nbsp&nbsp&nbsp&nbsp日前,諾獎得主梶田隆章接過了深圳技術大學(籌)聘書,正式成為該校客座教授。聘任儀式結束後,梶田隆章還為深技大(籌)全體師生帶來了題為《中微子振蕩與中微子質量》的精彩講座。
  • 2015諾貝爾獎將出爐:盤點歷史「奇葩」諾獎得主
    中新網10月5日電 綜合報導,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獲獎名單即將出爐,幾乎每年的諾獎都會傳來一些趣聞軼事,下面就帶大家來回顧一下歷史上那些諾獎之「最」。  最令人遺憾的諾獎得主  拉爾夫·斯坦曼因在免疫系統研究領域的貢獻而獲得2011年諾貝爾醫學獎,但是讓頒獎委員會感到尷尬的是頒獎電話怎麼打也打不通。
  • 發明DNA測序法的兩次諾獎得主桑格逝世
    原標題:發明DNA測序法的兩次諾獎得主桑格逝世  桑格完整定序了胰島素的胺基酸序列,同時證明蛋白質具有明確構造;他還提出了快速測定DNA序列的技術雙去氧終止法(桑格法)。桑格因此於1958年和1980年兩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是第四位兩度諾獎得主,唯一兩獲化學獎的諾獎得主,唯一兩獲諾獎的英國人。他被認為是20世紀世界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 73歲諾獎得主、WLA副主席萊維特:我知道B站,手機玩的賊溜
    目睹諾獎得主、WLA副主席萊維特自如地講出B站暗號的小夥伴們。圖|Chemistryworld正如WLF之前在之前的推送(獨家|諾獎大猜想:夏普萊斯二拿化學獎?)介紹的那樣,大部分獎項的邏輯是:從當年公開的候選人中做選擇。而諾獎卻並非這樣:諾貝爾基金會有嚴格的規定,所有諾貝爾獎的提名信息,包括提名人和被提名人在50年都不能公開。
  • 如何應對科研中的沮喪感?諾獎得主和拉斯克獎得主支招
    如何應對科研中的沮喪感?諾獎得主和拉斯克獎得主支招 澎湃新聞記者 張靜 2019-10-31 07:26 來源:澎湃新聞
  • 100餘位諾獎得主手撕綠色和平,轉基因推廣迎來轉機?
    綠色和平為何被100多位諾獎得主點名批評這封公開信的開頭這樣寫道,「致綠色和平的領導,聯合國和全球各國政府」,能與聯合國和各國政府並列,可見綠色和平在諾獎得主們眼中的「重要地位」。
  • 2017諾獎物理獎得主:發現引力波 一場40年的「打賭」
    2017諾獎物理獎兩位得主講述:  發現引力波  一場四十年的「打賭」  從去年開始位居《科學》《自然》雜誌年度十大科學發現榜首,到今年諾獎物理獎獲獎領域,被稱為「時空漣漪」的引力波由於證實了愛因斯坦百年前的預測,拓展了人類的科學知識邊界
  • 2019年諾獎最年長得主,獎金額達到了多少?可以買一套北京房子嗎
    就在2019年12月10日這天,新一屆的諾貝爾獎得主已經揭曉,其中有一位是97歲高齡的美國科學家約翰·B ·古德納夫,他坐在輪椅上參加了這次頒獎典禮。從這位97高齡的諾貝爾獲得主的經歷中,我們可以得到一個道理,成功不晚多晚,在于堅持,只要堅持,多晚都有成功的機會。
  • 致敬2020諾獎得主|諾獎得主發表在Cell Press各個期刊上的論文集錦...
    他們的創造力和科學貢獻意義非凡,不僅將CRISPR技術變成了基因組編輯的強大工具,激勵了CRISPR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還為無數依賴這些技術的研究項目提供了支持。為此,我們對他們表示感謝和敬佩。」Steve CranfordMatter 主編「CRISPR-Cas9改變了生命科學領域的遊戲規則,它也滲透到了材料研究的空間中,模糊了生長材料與合成材料之間的傳統界限,使具備自然功能的真實片段可以融入工程設計體系中。」
  • 諾獎理財啟示錄
    這其中還有一個小插曲,由於諾獎組委會始終聯繫不上得獎者之一的米爾格羅姆,他的鄰居,同為諾獎得主的威爾遜不得不半夜跑到他家門前按響門鈴,這也讓兩人喜提了「諾貝爾獎得主被鄰居告知自己的獲獎」的微博熱搜詞條。
  • 得了諾獎卻不想領?這些諾獎得主的傳奇事跡也太可愛了吧
    提到諾獎得主,你的腦海中一定會浮現出一些光輝的形象,他們代表了人類智識的最高水準,非常高大上。但其實,在諾貝爾獎的光環背後,很多諾獎得主也有著奇奇怪怪的一面——但也可可愛愛的。·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我可以不去領獎嗎?
  • 諾獎得主有話說
    但繼三位諾獎獲得者的研究之後,年輕的科學家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繼續著探索。2013年,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簡稱FDA)批准了PSI-7977(索非布韋,sofosbuvir)聯合病毒唑用於C型肝炎的治療,最終攻克了對C型肝炎的治療難題。   然而,阿爾特的諾獎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他也曾與之失之交臂。
  • 諾獎得主「老齡化現象」:科學大爆炸 認同滯後
    諾貝爾獎(圖片來源:新華/美聯)本月初,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先後揭曉。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今年科學類諾貝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已經超過70歲,其中「最年輕」的65歲,多數人超過72歲。追溯到上世紀前50年,科學類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只有」56歲。
  • 諾獎得主奎洛茲:如能多留意女科學家,這將是諾獎的一大進步
    昨晚,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不僅再次花落天體物理學,且三位新晉得主中有一位是女性,安德裡亞·蓋茲(Andrea Ghez)也由此成為諾獎物理學獎歷史上第4位女性得主。諾貝爾獎委員會官網截圖不過要說預言家,還得屬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迪迪埃·奎洛茲,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情況都在他近日接受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的訪談中一一應驗
  • 諾獎得主丁肇中的42次「糾錯」
    諾獎得主丁肇中的42次「糾錯」  科學精神面面觀  本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秦曉涵  當設計師匯報方案時,丁肇中教授把自己的座位移到離大屏幕最近的位置,皺起眉頭,盯緊PPT中的每一處細節。3個小時裡,這位82歲的老人質疑、糾錯、再質疑、再糾錯,把氣氛搞得像一場考試。
  • 這所大學一個論壇,2位諾獎得主出席,2位諾獎得主發來視頻!
    咋一聽不過是一個論壇,沒有什麼稀奇的,但這個論壇卻與別的論壇有所不同,來了2位諾貝爾獎得主,還有2位諾獎得主發來視頻,1位美國院士、1位荷蘭院士和6位國內院士共同出席,堪稱國際頂級科學論壇。名家薈萃,專家鹹集,所為何事?原來是交流和探討分子科學與化學領域的前沿研究和成果。你看一看,前沿研究和成果。這個前沿絕對是世界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