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廣西人"極寒"記憶 08年全州一包蠟燭賣10多元

2021-01-09 中國天氣

「北國風光,千裡冰封,萬裡雪飄……」一首氣勢磅礴的《沁園春·雪》,將北方的冬天形象地展現出來。雖然廣西的冬季相對溫暖,但新中國成立以來,有些年份也曾出現過罕見的寒冬,桂北地區就有過「北國風光」。2月9日,記者採訪了部分氣象預報員和普通市民,快來看看他們印象中那些「極寒記憶」

1954年底~1955年2月   3縣凍死耕牛1840頭

「廣西很少下雪,但是那一年到處都下雪,樹木都被凍枯了。」85歲的張金蓮是博白人,在她的印象中,最冷是1954年的冬天。當時因為窮,人們只能穿著較薄的衣衫禦寒。

記者從中國天氣網了解到,1954年12月至1955年2月,我國大部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2℃以上,部分地區偏低達4~6℃,兩廣大部分地區降到0~-3℃。

據中國氣象災害大典廣西卷記載,1955年1月9日~12日,廣西18個氣象站,有15個站的極端最低氣溫低於0℃。那次霜凍過程的極端最低氣溫顯示:桂林-4.9℃,柳州-3.8℃,南寧、玉林均為-2.1℃。

當時的霜凍天氣過程,使廣西的甘蔗、馬鈴薯、瓜、豆等農作物,橡膠、菠蘿、荔枝、龍眼等亞熱帶水果以及桂南橡膠遭受很大損失,陸川橡膠受害80%以上,靈山、合浦、東興等地的橡膠樹凍死90%~96%,邕寧、武鳴、橫縣3縣凍死耕牛1840頭。

1976年底~1977年初 拿起板凳去池塘溜冰

1976年,張先生只有8歲,雖然很多記憶已模糊,但那年的大雪卻刻在了他的腦海裡。張先生家在全州縣,離家不遠處有個池塘,平常年份,池塘裡的水雖然也結冰,但只有一兩毫米厚。1976年特別冷,池塘裡結起了厚厚的冰,人可以在上面走。他從家裡端出小板凳,人趴在上面用力一蹬,就在冰面上溜出老遠。

全州的鄢女士同樣印象深刻。據她介紹,她家門前種了一排桉樹,那一年都被凍死了。鄢女士當時在農場工作,因為桔子樹上的冰雪太厚,把樹枝都壓彎了,擔心壓壞桔子樹,她多了一個額外的工作——搖樹,把樹上的冰雪搖掉。

相關焦點

  • 廣西桂林全州「青蛙王子」楊軍 靠養蛙年銷售收益240多萬元
    廣西桂林全州「青蛙王子」楊軍 靠養蛙年銷售收益240多萬元2018-05-12 10:26:00  水產養殖網在廣西桂林全州縣才灣鎮金堂村委六甲村,有這麼兩位青年:「70後」的楊軍和「80後」的劉建平。別看他們年輕,能耐卻不小:2016年底,兩人包下了60多畝的土地,搞起了「蛙-稻-鰍-果」一體的標準化立體生態循環種養基地。不到兩年時間,基地黑斑蛙的年產量達到了10萬斤、無公害水稻2萬斤,年銷售收益240多萬元,為當地9300人次提供了就業機會。
  • 每個人記憶中都有這樣一支蠟燭
    ,找到一個紅皮箱子,帶著濃重的年代味道,裡面倒騰出好些舊書,都是我上三四年級的教科書,卷著皮的一定是我的,看著很舊但還包著皮兒的那一定是我姐姐們的,打開看,果然如此,歪歪扭扭、勾勾畫畫,多數字都暈開成一大片了。
  • 廣西全州十大碗將上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頻道?歡迎你參與!
    #全州頭條#2020年11月22日,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的同志來到廣西全州,此行目的,將拍攝全州縣的「十大碗"傳統名菜。但央視記者的到來,不僅是拍攝「十大碗",只是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挖掘桂北全州的傳統文化與厚重的歷史底蘊。團圓肘子據央視前來的記者劉先生介紹,這個文化節目,至少在全州拍攝一集,正常情況是兩集,如果素材多,將拍攝三集。這是表現廣西全州的好機會哦!
  • 關於民國全州名人廖藻「昭儀八景」之《平池魚躍》景點一詩的考究
    廖藻,是廣西全州縣兩河鎮魯水村人,生於1871年,字莘農。是民國時期的全州名人,1949年後出版的第一卷《全州縣誌》有他的小傳。他是清光緒十七年(1891)辛卯科舉人,官方曾三度委任他為全縣(全州)知縣,均不就任,在許多人削尖腦袋求官的時代,他也算是一個奇人了。
  • 年終盤點—2020年,細數我們的「第一次」
    年終盤點—2020年,細數我們的「第一次」 2020-12-31 15: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農民種植中藥材,大熱必死,一畝生長10年的牡丹,猜猜能賣多少錢
    大面積種植最直接的惡果,就是爛市的體現,曾經每畝兩年生的牡丹種苗,能賣6000元左右,現在無人問津。曾經五年生的成年牡丹根,每畝能賣8000-10000元,現在只能賣2000多元。2000多元是什麼概念呢,就是說按五年生長期計算,平均每畝每年毛收入才400多元,人工成本都掙不夠。
  • 香薰蠟燭裝逼指南
    Claude Trudon正巧就是做蠟燭的,由此創立了自己的家庭作坊,成立了Cire Trudon這一品牌。不過,Claude Trudon並不是最厲害的,他的兒子才牛逼。靠著爹的獨門手藝,Cire Trudon牌蠟燭成為凡爾賽宮的御用——從1737年路易十四在位開始,直到拿破崙時期,這一品牌一直是法皇至愛。
  • 美國中西部地區遭遇極寒天氣 氣溫降至30多年來最低值
    -31 08:29:3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卞磊   中新社休斯敦1月30日電 美國中西部地區於30日遭遇極寒天氣,氣溫降至30多年來最低值。
  • 桂北全州永歲令人震撼的古窯:破碎的美麗 沉寂的文明
    1981年定為廣西文物保護單位「蔣安嶺突起窯址」鬥轉星移,繁華窅然去,歷史似深不可探。對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陶瓷,推究起來,我知之甚少,比如「陶瓷」,原以為是一個詞,其實有兩個意。關於嶺南宋窯盛況,嶺南文化的研究者、作家朱千華先生在《千年窯火——廣西宋代古瓷秘錄》中寫道:「目前廣西共發現宋代古窯址約30多處,而每一處又有數量眾多的龍窯。一時間,整個廣南西路火龍騰飛,此起彼落。熊熊的窯火燦爛地燃燒,映紅了嶺南的天空。這是廣西文化史上一次空前的燃燒。對廣西而言,這是一個輝煌的朝代:千年窯火,萬丈光芒。」
  • 「小三店」——上海人的那些記憶!或許這就是生活
    「小三店」——上海人的那些記憶! 在網購沒有那麼發達的年代閔行各村口隨處可見的 「小三店」人氣爆棚它就像哆啦A夢的百寶箱裝滿了人們日常所需的各類物品在老一輩人關於小辰光的記憶裡,都有這麼一爿
  • 在當地人傳說的全州宰相蔣閣老墓旁,挖出「石龜」,施工已經停止
    #宰相雖然是官名,更是一種制度,中國歷史上歷朝各代幾乎沒有這一正式職務(只有遼代以其為正式官名),但都把"一人之下,一萬人之上「的人稱為宰相,其叫法有幾十種之多,內閣首輔只是其中的一種。在廣西歷史上這樣的人只有一位,那就是全州人蔣冕,曾擔任過明朝的內閣首輔。當然,廣西其他可稱宰相的人還有,如副宰相、名譽宰相,由於沒有當一把手,《中國宰相全傳》這樣的書就沒有收錄了。還有三國丞相蔣琬,也被全州人認為是廣西的宰相,但感覺尚有爭議。
  • 廣西全州縣鳳凰鎮及其境內著名旅遊景點概述
    1998年《長徵》電影在大坪渡口附近開拍取景。2006年7月,為了紀念紅軍長徵勝利七十周年,八一電影製片廠攝製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影《我的長徵》、廣西電影製片廠大型專題片《長徵從這裡走過》(原名《紅色的記憶》)也同時在這裡開拍,其留存下來的影視基地,成為了遊人憑弔賞景的好去處。
  • 跟風買的貓包,竟奪走了毛孩子的命!細數網紅貓包的「三宗罪」!
    之後,有很多小夥伴留言:想帶貓出門不是一個網紅貓包就能搞定的嗎?我特意跑去某寶搜了一下「貓包」,結果那種號稱太空艙的網紅貓包幾乎佔據了銷量首頁。再去某音短視頻平臺刷一刷,越來越多「帶貓上街」的內容成為熱門視頻,而且清一色都使用了那種網紅貓包。網紅貓包之所以能成為網紅,肯定是有道理的。
  • ...10年的希望來了,為攢高昂手術費救女兒,單親媽媽在長沙街頭賣氣球
    2020 年 5 月,陳寶怡終於找到了合適的骨髓配型。眼看黎明就在眼前,高昂的醫療費又讓這位單親媽媽苦不堪言。為了救女兒,她選擇了打兩份工:清洗水產品與售賣彩色皮球。她說,想早點讓女兒接受手術,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女兒四個月時被查出地中海貧血盧女士一家是廣西梧州人。
  • 廣西忻城縣大力實施旅遊扶貧富民工程
    像潘大嬸一樣成為景區工人的,在「百果大世界」、土司後花園、大塘三寨溝等景區工作的農民有1000多人。  不僅務工農民有收入,周邊經營「農家樂」、小旅館、粉攤、小賣部的群眾也一樣有收入。據薰衣草莊園門前粉店的老闆彭冬麗介紹,自景區運營以來,她每天銷售的粉量比以前翻倍,最多的一天賣到800碗,收入達6000元。
  • 央視《探索·發現》正尋找全州 「家鄉至味」拍攝點,你有建議嗎
    #為拍攝廣西全州人的「家鄉至味"拍攝點,2020年11月23日,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探索發現"的劉主編,在全州縣委宣傳部文小靜主任、全州縣美食協會蔣小美會長的陪同下,到全州一些地方選擇「探秘全州十大碗"的拍攝地點。
  • 光遇:玩家只賣蠟燭不賣號,半年後要求解綁未果,居然被投訴?
    光遇:玩家只賣蠟燭不賣號,半年後要求解綁未果,居然被投訴?前言:大家好,我是喜歡玩遊戲、聊遊戲的孟婆小叔。光遇近期存在著這樣的一些現象,如代跑、使用腳本、買賣帳號等等。今天的話題,就跟買賣帳號有關,雙方在談好(約定)的情況下,半年後,買主找到賣主,提出過分的要求,在未能達成自己的訴求時,投訴並掛賣主,這事真的讓人很尷尬!今日話題:玩家只賣蠟燭不賣號,半年後要求解綁未果,居然被投訴?玩家準備退遊,便決定將自己的帳號出售,並持在某網站上。
  • 賣白蘭花二十多年,上海賣花阿婆們守著城市香氣和記憶
    「梔子花、白蘭花,五分洋鈿買一朵……」這樣的叫賣聲曾是幾代上海人的童年記憶。在胸前掛一朵清新雅致的白蘭花,是當時很多「摩登女郎」的標配。清晨6點半,徐家匯地鐵口飄出淡淡的白蘭花香,馬阿婆開始了一天的流動賣花生意。在上海街頭,像馬阿婆一樣的賣花人已經越來越少,她們大多六十歲以上,賣花二十餘年。在快速變化的城市中,她們有意無意,為我們保留住了一份香氣和記憶。
  • 山瑞鱉:難看但是不難賣
    2008年10月15日,央視《致富經》播出《山瑞鱉難看不難賣》,以下為節目內容。&nbsp  廣西的欽州地區是我國金錢龜的原產地之一,上世紀八十年代,當地不少人就開始人工馴養金錢龜,隨著它的身價不斷升高,養殖戶在賺取高額利潤的同時,也逐漸意識到金錢龜的不足。  楊啟康養殖戶廣西欽州市尖山鎮九鴉村:「一算這個數,這個回報率很低,就價格太貴了,這個苗也貴,這個苗得來也很難。」
  • 廣西人,食物鏈頂端的王者
    今天我們來到廣西。廣西是中國飲食最複雜的地方。複雜到,你們吃的,廣西人吃;你們不吃的,廣東人吃;廣東人不吃的,廣西人還吃。廣西人的胃,能裝下東西南北中,酸甜苦辣鹹。他們既可以像湖北人那樣「一桌蒸菜走天下」,也可以像貴州人那樣「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躥躥」,還可以像東北人那樣「整上那麼兩三四五盅」……如果你問廣西人是如何靠粉活下來的,這簡直是對他們的侮辱。畢竟,廣西人才是全國食物鏈的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