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白蘭花二十多年,上海賣花阿婆們守著城市香氣和記憶

2021-01-08 澎湃新聞

「梔子花、白蘭花,五分洋鈿買一朵……」這樣的叫賣聲曾是幾代上海人的童年記憶。在胸前掛一朵清新雅致的白蘭花,是當時很多「摩登女郎」的標配。

清晨6點半,徐家匯地鐵口飄出淡淡的白蘭花香,馬阿婆開始了一天的流動賣花生意。在上海街頭,像馬阿婆一樣的賣花人已經越來越少,她們大多六十歲以上,賣花二十餘年。在快速變化的城市中,她們有意無意,為我們保留住了一份香氣和記憶。

馬阿婆在地鐵口的樓梯上賣花。 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陳悅 圖

新鮮的白蘭花上沾著水汽。賣花二三十年上海浦東,八佰伴商圈。

每天早上八九點鐘,姚阿婆挎著竹籃出門,步行十多分鐘到天橋下,擺出凳子,支起一方小花攤。她展開藍色溼毛巾,將紮好的白蘭花和茉莉花整整齊齊地擺開,細白的花瓣上沾著水汽,暗香浮動。

姚阿婆在天橋腳下吆喝賣花。

姚阿婆何時開始賣白蘭花?86歲的姚阿婆自己也記不清了,「估計有二三十年了,八佰伴還沒開張時,我就在這兒了。」攤頭上有一個支付二維碼,姚阿婆並不精通手機,隔一段時間,她就會拿著手機去銀行,在銀行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在機器前一照,「嘰裡咕嚕出來一堆鈔票」。

與姚阿婆隔著一條黃浦江,65歲的馬阿婆「紮根」在浦西,她賣花的地點並不固定,起得也更早。

8月31日清晨5點半,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在浦西陸家浜路地鐵口見到了馬阿婆。她提著兩個袋子,趕去批發白蘭花的老闆家裡取花。

白蘭花45元一斤,馬阿婆買了2斤,還有一袋茉莉花,這足夠她賣兩天了。

白蘭花和茉莉花可以紮成各種樣式。6點23分,馬阿婆在徐家匯地鐵口的樓梯上擺好籃子和椅子,開始扎花。剛拿到的新花需要挑揀,擇掉顏色微微發黑的花瓣,用白線纏繞起來,再兩朵花配一對,穿在擰股分叉的細鐵絲上。茉莉花則穿成手環,鐵絲繞成圈,兩端勾起。

8點多迎來上班高峰期,地鐵口的人流漸漸多起來。不少路人經過時會望向馬阿婆的花攤,但駐足買花的人寥寥無幾。馬阿婆說:「徐家匯地鐵口多,人很散,但總是要有人來的。」

1999年下崗後,她在徐家匯地鐵站做保潔,兼職賣花。她指了指地鐵入口處的臺階:「以前這個地方都擺滿了(小攤),我就坐在口子,生意很好的。現在一個人都沒了。」

馬阿婆的賣花地點並不固定,周一早上在徐家匯,中午可能轉到淮海路,更多時候在常熟路。

一對白蘭花,從最初的5毛錢賣到如今的三四元,馬阿婆說生意越來越不好做,但賣花已成為一種習慣。「生意不好做也想做,沒有(花)就算了,有嘛就一定要賣的。自己賺的錢好出去玩,好買買東西。」白蘭花生意並不穩定,馬阿婆說做得好時一天四五百元,差時就一百多元,好在成本也不高。

充滿香氣和記憶

阿婆們賣的是白蘭花,流淌其中的,還有一份關於上海的記憶與風情。

傍晚五六點是下班高峰期,也是姚阿婆生意最好的時候。在浦東南路的天橋腳下,她吆喝著「賣花啦,賣花啦」,這是記者走訪中聽見的唯一叫賣聲。

不時有年輕人光顧姚阿婆的花攤。「囡囡,要什麼花?」 姚阿婆常常會向駐足的行人詢問。剛下班的翟女士選了一個茉莉手環和一串白蘭花,她住在附近,路過時總會在姚阿婆這兒買點花帶回家。「買回去掛在家裡,很好聞。」她說自己是北方人,以前不知道白蘭花,今年夏天才留意到,便經常光顧姚阿婆的花攤。

路過的小朋友對白蘭花充滿好奇。時不時路過攤頭的小朋友們總會投來好奇的目光。有些父母不忘科普:「白蘭花,曉得伐?以前人喜歡帶在身上,很香的。」偶爾也有父母給小朋友買上一串,臨走時讓他們謝謝阿婆。在常熟路、徐家匯、新天地……賣花人把白蘭花的香氣帶進街頭巷尾,喚醒許多人的兒時記憶。

淮海中路上,50多歲的張女士徑直走向徐阿婆的花攤,「小時候,我媽戴一串,我戴一串,香得要命。」張女士轉身找阿婆要了別針,把白蘭花別在胸前。

晚上七點多,王先生也帶著兒子找徐阿婆買花。「我就住在淮海路附近,從小就在這買,家裡老婆和媽媽都喜歡。以前掛身上、掛家裡,現在也會放在車上,很香。」拎著38串白蘭花,王先生說,自己平時路過會買一兩串,這次買這麼多是為了送人。

賣的是花也是故事

.阿婆的扎花手法利落,繞線、穿鐵絲的動作已經練了二十多年。深色的底布讓白蘭花看上去愈發嬌嫩,賣花阿婆們的扎花手法利落,一圈圈繞線不打結也不會散開,花朵穿過鐵絲,形狀仍然完好無損。除了相似的扎花手法,她們身上也都有著一股韌勁。

年輕時,姚阿婆在運輸公司工作,錘鍊了一副好筋骨。和記者聊到興起,她比劃著雙肩背上東西要衝刺的動作,「我在卡車上搬東西,背上就跑!」

姚阿婆的老伴六十多歲就走了,子女們又住得遠,她說:「一個人在家沒人說話,出來賣花看看人,還能說說話。」

丁阿婆在天橋上埋頭扎花。沿著淮海中路往東走,九、十點鐘時就能在天橋上看見69歲的丁阿婆。丁阿婆祖籍四川,年輕時去新疆探望父母,遇到在新疆支邊的上海青年,兩人成了家,在新疆一待就是30年,直到丈夫退休才回到上海。她告訴記者,在新疆的那些年 「我學大工(建築施工中的技術性工作),家裡人都不同意,我很能吃苦的,幹的都是男人活兒。」

8月31日上午10點多,有人路過給丁阿婆送來幾個麵包和饅頭,留下一句「我待會兒過來買花」。這是丁阿婆的老熟人,就在附近上班,一個禮拜來買兩次花,順帶送點食物。

「好心人蠻多的。」她忍不住感嘆, 「我有時候中午打瞌睡,醒過來發現旁邊有瓶水,經常這樣,我也不知道是誰這麼好心。有一次我正好醒過來,一睜眼是一個小姑娘,我要送給她幾朵花,她沒要,跑得快的。」

賣花阿婆和買花人間的信任,讓彼此形成了默契。

有阿婆會給每個買花人送上祝福「祝你好運」。阿婆們不太會用手機,掃碼付款後,大多數人會把手機拿給阿婆確認。有些人買花是為了獻愛心,前幾天有人只買了幾串花,結果轉了200塊。

生活的際遇烙印在賣花阿婆們的身上,也讓她們擁有異於常人的豁達。

賣花之餘,王阿婆喜歡炒炒股票。常在淮海中路賣花的王阿婆就經常降價賣花,甚至免費送。賣花賺到的錢,她也都悉數捐出。王阿婆說,「賣花是喜歡,錢無所謂的,我會炒股。」 作為20多年的老股民,王阿婆五六年前學會了用手機,邊賣花邊炒股。談起股票,王阿婆還有一套自己的心得,「炒股要耐心,和賣花一樣不能急,能賣掉就賣掉,賣不掉就算了。」

把小時候的記憶留存下來

如今,上海街頭賣花阿婆們的身影越來越少見。

「白蘭花,簪在鬢上,插在襟上,愛人永遠在心上……」如今,只有在《上海老歌》專輯裡能聽到這1939年的歌聲,「梔子花——白蘭花——」的吳語吆喝聲也成了珍貴的音頻資料。

講起賣白蘭花的歷史,流動賣花的陸阿婆說得頭頭是道:以前香水少,有錢人家的太太小姐喜歡戴白蘭花。一到花季,浦西的高檔洋房附近就聚集很多賣花人,兩三分一朵。白蘭花嬌貴,容易蔫兒了,需要每天更換,所以賣花生意很好。

採訪當天,花攤擺出來沒多久,陸阿婆就遇到了熟客一對母女走過來打招呼,「最近怎麼看不見你?」

陸阿婆說,自己賣花已經賣了25年,剛開始時賣的人很多,八佰伴門口能坐一排,現在沒什麼人了。「我以前經常騎車去四川北路賣花,從浦西賣到浦東,他們都認識我的。」母女離開時,買了七對白蘭花。

陸阿婆還告訴記者,就她所知,上海現在的賣花人不過十幾個,批發白蘭花的只剩下一家。白蘭花喜好溫暖,上海的冬天對它們來說太冷了,她們賣的白蘭花是從廣東和廣西空運而來,5月上市,賣到10月底就沒了。如果批發店老闆不做了,自己也不知道生意還能不能繼續。

姚阿婆也說,去年夏天,離她不遠的地方還有一個駝背阿婆也賣花,80歲左右,今年沒看見了,大概是身體吃不消。「等我賣不動也不賣了。」姚阿婆頓了一下,補充道,「不過我現在身體老好,要賣到90歲。」

阿婆們聚集在陸家嘴的九六廣場,現場扎花、講故事。前不久,有人專程請了五位賣花阿婆做活動,現場扎花講故事。主辦方說,在新聞裡看見賣花阿婆們覺得很感動,希望白蘭花這種民間文化能夠保留下來,小時候的記憶能夠留存。(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梔子花、白蘭花」,到阿婆的花攤上,尋一縷記憶中的上海香氣
    01與年輕人「打照面」這一次,王阿婆並不孤單,她的身邊還有69歲的丁阿婆、65歲的馬阿婆、陸阿婆和62歲的李阿婆。擺花攤的阿婆們因為一場名為「城市香氣」的主題活動,分散在城市各處的她們難得聚集,帶著記憶裡的芬芳與年輕一代「打照面」。
  • 白蘭花與申城的纏綿故事,最後的賣花阿婆在星空下講給你聽
    昨天,因為一場名為「城市香氣」的主題活動,分散在城市各處的她們難得集聚,帶著深深印在市民心中的上海味道與更多年輕一代「打照面」。城市記憶繞不開的「幽香」「珠珠花、白蘭花,五分洋鈿買一朵……」這是很多老一輩上海人童年記憶裡的芬芳,伴著吳儂軟語從街頭巷尾飄散開來。
  • 上海最後的賣花阿婆:關於白蘭花的味覺記憶
    「梔子花、白蘭花,五分洋鈿買一朵。」老上海人的記憶裡,總有這樣一段吳儂軟語的叫賣聲。佩花的習俗,最早源於蘇州的小姐太太們。她們從走街串戶的阿婆手中買來新鮮溼潤的白蘭花,用手絹仔細包好,放進大襟衫的紐扣裡面,花香清新優雅。但是現在,賣花的生意,冷冷清清。徐忠意今年73歲,老伴莫成林今年75歲。他們可能是上海最後一代賣花人。1.
  • 「梔子花,白蘭花~」上海街頭的阿婆賣的竟不是梔子花?
    ,看到阿婆們挎著個小竹籃,鋪一塊藍色的蠟染方巾,上面擺著梔子花白蘭花,男人買給女人,大人買給小孩。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為什麼上海街頭的阿婆只賣這兩種花呢?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剛剛一直以為因為上海市市花是白玉蘭,所以阿婆們才那麼喜歡賣白蘭花的,直到高一的生物課上,生物老師告訴他:白玉蘭和白蘭花,是兩種花……
  • 銀泰門口89歲的賣花婆婆和我想知道 杭州的白蘭花在哪兒
    像網友「莫小暖的植物世界」:「白蘭花,在杭州的街頭巷尾經常可以聽到老太太叫賣白蘭花的吳儂軟語。」  只是這兩年,在杭州的大街小巷,賣白蘭花的阿婆越來越少了。問問身邊的人,都覺得白蘭花這種東西,不值錢也不稀奇,似乎哪兒都能買到,但真正想買的時候,又沒人能說得出到底哪裡可以買到。  簡直可遇不可求。
  • 梔子花、白蘭花、茉莉花「香」的是江南村婦吳儂軟語的叫賣聲!
    樓下弄堂口響起了江南農村女子賣花的叫喊聲:「梔子花、白蘭花、茉莉花,三分銅鈿買一串」,「梔子花,白蘭花要勿?」民國時期,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每到春末夏初梔子花、白蘭花、茉莉花盛開的季節,總能聽到這樣吳儂軟語的叫賣聲。
  • 白蘭花,簪在鬢上,插在襟上
    在蘇州人和上海人的記憶裡,每年夏季都會有老奶奶帶著鐵絲串起來的白蘭花,操著吳儂軟語叫賣;在嶺南人的印象中,它是路邊一排排的行道樹,只要在樹下走過,就能聞到幽幽的暗香;在雲南,人們稱它為緬桂花,伴著《緬桂花開十裡香》悠揚的曲調,見證著國家之間的友誼。白蘭花。
  • 白蘭花,簪在鬢上,插在襟上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在蘇州人和上海人的記憶裡,每年夏季都會有老奶奶帶著鐵絲串起來的白蘭花,操著吳儂軟語叫賣;在嶺南人的印象中,它是路邊一排排的行道樹,只要在樹下走過,就能聞到幽幽的暗香;在雲南,人們稱它為緬桂花,伴著《緬桂花開十裡香》悠揚的曲調,見證著國家之間的友誼。白蘭花。
  • 時代印記——街頭的白蘭花
    可能許多上海、蘇州的本地人,都見過那些在街頭叫賣白蘭花,茉莉花,梔子花的老太太。白蘭花潔白清香,風雅之至。說起白蘭花,可能看過許多民國戲裡都有這元素,便想到一副民國女子穿旗袍胸前別一朵白蘭花的畫面。婀娜優雅,風姿綽約。
  • 進念·二十面體《建築城市》:尋回香港獨特的城市記憶
    「如果人可以忘記一個城市,那跟忘記一個人又有什麼分別?」臺上的演員這樣問著,令臺下的觀眾心中五味雜陳。昨晚,作為第二十一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香港文化周」的演出劇目,進念·二十面體建築音樂劇場《建築城市》在上海大劇院上演。它講的是香港,又似乎是每一座現代都市。
  • 白蘭花的養殖方法 白蘭花怎麼養殖
    白蘭花的養殖方法 白蘭花怎麼養殖時間:2020-12-13 23:2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白蘭花的養殖方法 白蘭花怎麼養殖 1、盆土:注重透氣性和疏鬆性,富含腐殖質的土壤. 2、施肥:白蘭花生長需肥較多,長勢旺時應保持每半月左右施肥一次,冬季則無需施肥. 3、澆水:原則為不幹不澆
  • 雲南香料不愁賣不夠賣 歐洲中間商施壓賣不上價
    世界上的香料植物90%以上都可以在雲南露天生長,」陸雁說,在中國出產的鳶尾切片中,屬雲南的最好,香氣最為高貴,這應該和雲南的地理條件有關,日照時間長、雨水少、土質疏鬆和基本無霜。巖保的白蘭花地一顯然,巖保僅僅把它當成一個營生。過去四年裡,這位56歲的傣族漢子一直在西雙版納一個叫「納曼蠻」的山坡上,守望著908畝白蘭花地。
  • 她用香氣書寫京都,用嗅覺留住一座城市的記憶
    你能回憶起一座城市帶給你的味道嗎?是否還有另一種別樣的留存和打開京都記憶的方式,能夠觸手可及, 隨時喚起最鮮活生動的京都記憶?答案是試著把京都裝進香水裡,用氣味充當記憶閥門的鑰匙。後來神經科學家們用實驗證明卻有此功能。因此,也就有將該原理應用到生活中的說法:如果你想改變周圍人對你形成的固定刻板印象,不妨試試看換一種香水。因為香水的暗示效果極高,不僅是對別人,就連對自己也會起到改變自身評價的積極作用。
  • 林青霞與恆河邊賣花的孩子們的舊合照,白裙清新優雅,笑容溫暖
    林青霞在社交平臺上曬出一組她在印度時與恆河邊賣花的孩子們的舊合照,她發文透露這些孩子白天上課,下課還要賣花貼補家用,她和孩子們聊天,並帶著20多個孩子去服裝店和玩具店挑選禮物。「並配文:2019年9月14日我獨自在印度恆河邊跟賣花女、賣花郞買花和聊天。
  • 視頻|重建被「偷走」的記憶家園 上海這家養老院搭出了一個「老...
    新民晚報「上海時刻」出品【新民晚報·新民網】9寸黑白電視機、蝴蝶牌縫紉機、工廠搪瓷杯、弄堂轉角的小賣部……每一處角落、每一抹細節無一不勾勒出人們對老上海的記憶。這裡並不是「老物件博物館」,而是為患有認知症的老人特別打造的記憶家園。
  • 屬於廣州人的「阿婆香水」,每個屋企總會有一支!
    興 白 花 油 廣州阿婆最愛的「香水」 如果說YSL是廣州仙女們最愛的香水味 那麼阿婆最愛的「香水味」 肯定是和興白花油
  • 賣花姑娘插竹葉的老思想就究竟誤了多少人?
    「賣花姑娘插竹葉,賣線姑娘裙腳裂」,在以前的年代,物資匱乏,為了賺錢養家,賣花姑娘不得不把好的花拿去賣錢,自己卻用竹葉來裝扮;買線的姑娘顧著把線賣出去,自己的裙腳裂了也捨不得補一下。這是舊社會的寫照,那時候是受外界條件的限制,沒辦法。
  • 溫式效應:最深刻原始記憶都和氣味連結
    每回停下腳步,隔著落地玻璃偷瞄巧笑倩兮的蛋白質女孩和猛攪咖啡的膽固醇男孩們,我就很期待謎底揭曉。   終於,在跟一位友人喝完心理分析咖啡之後,我嗅出了一點名堂。朋友的故事和他點的cappuccino一樣撲朔迷離,再怎麼理性的腦袋,也沒辦法把它還原成espresso般苦澀而明朗。走出被空調冰封的咖啡館,我沮喪地把鼻子埋入庭園的一株螫蟹百合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