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早期1000天」,具有超強可塑性的階段,家長一定要重視!

2020-12-05 秋兒育兒說

不知道,你是否聽說過「生命早期1000天」這個概念?如果你已經進入備孕階段,那這個概念你一定要弄懂!

因為,

1.聯合國營養執行委員會2006年指出,從懷孕到出生兩歲這個階段是很重要的,它是預防成年慢性疾病一個關鍵的窗口期,如果在這個關鍵的窗口期,我們能夠避免很多不良因素的影響,特別是營養方面的環境,是全球健康發展的一個最佳投資。這是最好的一個方式。2.《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提出,開展生命早期1000天營養健康行動,提高孕產婦、嬰幼兒的營養健康水平。3.「生命早期1000天」被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為一個人生長發育的「機遇窗口期」,指280天的胎兒期和寶寶出生之後的720天。這是兒童發育的第一個關鍵階段,不僅能夠影響嬰兒時期的體格發育和腦發育,也關係到孩子成人後的健康。

問:什麼是「生命早期1000天"?為什麼幾個權威機構都對「生命早期1000天」如此重視?

答:生命早期1000天是指從女性懷孕開始的胎兒期(280天)到寶寶出生之後的2歲(720天),這1000天被稱為「生命早期1000天」。

這個時期,是人可塑性極強的階段,也是兒童生長發育的第一個關鍵階段,對人的一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個時期,是人的體格和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這期間的營養狀況影響將會影響終生體能和神經心理潛能的發揮,影響體格生長和智力發育,還與成年後慢性病的發病率有明顯聯繫。研究顯示:如果生命早期1000天的營養得到保證,那麼成年後患肥胖、高血壓、冠心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都可以大大降低。換句話說,「生命早期1000天」可糾正營養不良的代際傳遞。

那麼,這「生命早期1000天」的營養如何保證呢?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我們可將「生命早期1000天」具體可以分為三個時期——胎兒期、6月齡內的嬰兒期、7-24月齡的幼兒期,針對性地進行營養補充

一、孕期

1.補充葉酸。葉酸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是為了預防胎兒神經血管的畸形。除了日常飲食可以適當吃獼猴桃、豬肝、蘆柑、綠豆等食物,孕媽還需要額外補充葉酸製劑。

2.補鐵。含鐵豐富的食物,如豬牛羊等紅肉、動物內臟、動物血等,應適當多吃。同時搭配維C含量豐富的蔬果,可幫助鐵的吸收。

3.補鈣。孕婦補鈣的最佳方法是食補加優質鈣劑補充。孕媽可一天喝兩瓶250ml左右的牛奶,補鈣約600毫克。輔之以含鈣豐富的食物,如海魚、鮮蝦、蝦米等等。 適量補充維生素D,可幫助鈣的吸收。

4.孕吐再難受,也要保證生理功能。作為主食的碳水化合物,每天至少保證250克。如果米飯吃不下,麵條、包子、麵包也是可以的。有過孕產經驗的媽媽都知道,孕吐時最喜歡口味鹹、幹的食物。所以實在吃不下,可以把麵包放鍋裡拷,烤乾的麵包是有孕吐的孕媽的最佳食療。

5.每天保證適量的運動,更幫助吸收。孕婦不適合劇烈的運動,但是諸如瑜伽、慢跑、散步之類,還是應該儘量每天堅持的。運動,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身體的代謝能力,幫助營養的吸收,也能幫助孕媽的產後修復。

二、6月齡內的嬰兒期

這時候,最最最重要的就是母乳餵養了。6月齡內的嬰兒應給予純母乳餵養,母乳中特別是初乳,含有嬰兒所需要的豐富營養,是任何乳製品不可替代的優質乳。母乳營養均衡、配比最佳,具有其它食品所沒有的優點。堅持母乳餵養,有利於嬰兒的消化,增強嬰兒抵抗力、免疫力,讓嬰兒少生病或不生病,促進嬰兒健康成長。

如果實在是母乳不夠,不得已才選擇嬰兒配方奶。

三、7-24月齡的幼兒期

1.繼續母乳餵養,2012年美國兒科醫師協會(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發表在兒科學Pediatrics雜誌上的推薦是這樣的:美國兒科學會重申其推薦6個月內純母乳餵養,之後繼續母乳餵養的同時添加輔食,持續母乳餵養到1歲,或當母親和嬰兒都需要時繼續母乳餵養到1歲以上。即使已經開始添加輔食,母乳餵養依然是不可或缺。

2.滿6月齡起添加輔食。添加輔食,要遵循如下原則:循序漸進、從稀到稠、從細到粗、從少量到多量、從單一到多種。針對不同月齡的孩子能吃的食物有哪些?吃多少才合適?我國衛計委給出了如下添加指南:

3.定期監測體格指標,追求健康生長。根據寶寶的性別,結合寶寶身高生長和體重增長的狀況,及時跟進寶寶的生長發育情況。

希望我的分享對您有幫助!

相關焦點

  • 三年級現象太可怕,家長一定要重視起來!它是道坎!
    這些轉變有的我們已經重視,有的剛剛感覺到,有的還沒有關注到,請我們的家長做個有心人,在了解孩子們所處的這個特殊時期之後能結合自己孩子的特點給予幫助和教育,多和孩子談談,聊聊知心話,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 經常有家長打電話過來說:「我們家孩子也看了很多書啊,為什麼寫作文還是沒有提高呢?」讀書質量不高就是原因了,你要分析,究竟是孩子在裝樣子,還是確實不會做積累,一個是態度問題,一個是能力問題,要區別對待。
  • 張翼鳳組證明視網膜中早期視覺運動經驗依賴的可塑性
    來源:中科院神經所2020年3月25日和2020年6月12日《PLOS Biology》和《Journal of Neuroscience》期刊分別在線發表了題為《早期視覺運動經驗塑造視網膜方向選擇性神經節細胞間的縫隙連接》和《早期視覺運動經驗提高視網膜的運動方向編碼能力》的研究論文
  • 中國科學家發現發育早期的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具有可塑性
    6月16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獲悉,該中心張翼鳳研究組近日首次證明,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在發育早期具有相當程度的可塑性。可塑性對神經系統正常行使功能至關重要。個體發育到一定階段,大腦開始從感覺器官獲取外界信息,並根據這些信息強化有意義的連接,消除冗餘的連接,以便更高效地對外界刺激做出恰當的回應,因此這一階段內神經元表現出較高的可塑性。如果在該發育階段改變外界環境刺激,則會導致神經系統功能的變化。
  • 小學六年,陪孩子熬過三個階段,家長要重視
    第二階段、小學三年級經過了一年級和二年級的過渡,孩子們會認同自己小學生的身份,作業的寫作數量也習慣了,這時候就需要家長重視學習成績、方法了。這時家長要重視孩子的寫作能力,多拿一些作文書籍供孩子參考,學習和領悟寫作方法,讓孩子從寫作中獲得樂趣,讓他們知道能在自己的揮筆之下寫出一篇傑出的文章,是家長感到非常驕傲的一件事情。
  • 腦科學之「神經可塑性」,給家長4個方法,幫助寶寶發展認知能力
    這裡就不得不提到「神經可塑性」。什麼是神經可塑性?連接人的大腦神經元的部位叫「突觸」,兒童在早期發展過程中突觸的數目甚至超過了成年人。但是後來,很少被刺激到的神經元會喪失突觸,從而被削弱甚至裁減掉,即突觸削減。
  • 上海生科院神經所舉辦《自閉症與早期大腦發育的可塑性》講座
    為拉近社會公眾與科學家的距離,同時向上海市自閉症患者家長傳播最前沿的科學知識,8月17>日下午,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在生科院報告廳舉辦了《自閉症與早期大腦發育的可塑性》科普講座,現場共有200多名自閉症患者家長前來。
  • 孩子的大腦神經存在可塑性,別錯過認知發育期
    我鼓勵他要堅持,達到你的極限,一點點去挑戰你的耐力。孩子很聽話,一點點延長他能堅持的裡程,第二天下來,能跑400米了,第三天,第四天都在逐漸進步,一個星期下來,已經能一口氣跑上一千米了。感覺也不會特別吃力。他對自己的變化非常驚喜。原來堅持,真的能不斷挑戰自己的潛能。
  • 我科學家發現發育早期的視網膜神經節細胞有可塑性
    來源:經濟日報記者從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獲悉:該中心張翼鳳研究組近日首次證明,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在發育早期具有相當程度的可塑性。研究結果為後期探索環境刺激如何改變視網膜環路提供了基礎,並有助於利用早期感覺經驗訓練對一些感覺系統疾病進行輔助治療的探索。可塑性對神經系統正常行使功能至關重要。個體發育到一定階段,大腦開始從感覺器官獲取外界信息,並根據這些信息強化有意義的連接,消除冗餘的連接,以便更高效地對外界刺激做出恰當的回應,因此這一階段內神經元表現出較高的可塑性。
  • 鑽石在地球早期生命進化階段發揮重要作用
    網易探索7月29日訊 據生活科學網站報導,最近,德國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鑽石在地球早期生命形成的過程中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在此之前,伴隨它的只是神話般的傳說,具有宗教色彩的崇拜和畏懼,同時又把它視為勇敢、權力、地位和尊貴的象徵。不過就在最近,德國科學家解開了它的神秘面紗。他們在對鑽石進行仔細的研究後發現,鑽石不斷擁有美麗的外表,它還在地球早期生命形成過程中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據報導,這項成果是由來自德國烏爾姆大學(University of Ulm)一個研究小組負責。
  • 從學前兒童到大學生,家長如何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
    這就是讓孩子懂得尊重生命,告訴孩子每一個生命都有它存在的價值。   2、以身作則,親身示範,繪本引導。   幼兒生命教育可以涉及認識自我認知教育、安全意識教育、死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性教育等內容,最重要的是樹立健康的生命觀。這個階段的安全意識教育,家長們可以利用一些繪本、和視頻,幫助孩子對安全有一定的意識。
  • 青少年輕生:是什麼讓孩子的生命之光變暗淡?3因素家長要重視
    9月17日,武漢江夏區一中,初三男生因與同學玩撲克,被叫家長。孩子被媽媽扇了兩個耳光後,跳樓自殺。案例我就不一一列舉了,都是令人悲傷的故事。在這些案例中,我不想討論誰對誰錯,我只想分析他們的心理動態、年齡特點以及家長需要特別注意的因素。
  • 重視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 尊重和熱愛生命
    我感到她的情緒有些不對,好像要跟我說什麼。但當時我忙著去辦事,就匆匆走了。哪知道第二天她就……」前幾天,北京某高校發生一起女生墜樓事件,她的一位同學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對自己的疏忽後悔不已。     專家表示,人在選擇極端方式結束生命之前,一定是有徵兆的。比如劇烈的人際衝突、抑鬱程度加重、社會交往急劇減少……這時候,當事人周邊的人應該及時幹預。
  • 小鼠新皮質頂端祖細胞在發育過程中具有時間可塑性
    小鼠新皮質頂端祖細胞在發育過程中具有時間可塑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29 15:19:31 瑞士日內瓦大學Denis Jabaudon研究組發現小鼠新皮質頂端祖細胞在發育過程中具有時間可塑性
  • 新科普 | 中科院院士提醒家長:抓住神經網絡發育關鍵期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王藝建議,孩子在10歲前是神經發育的黃金期,培養孩子聰明才智要重點把握這一階段。 蒲慕明告訴聽眾,人的大腦有上千億個神經細胞,主要包括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神經細胞相互連接,組成一個複雜的神經網絡,實現感知、運動、思維等各種功能。大腦活動時,神經細胞會生成電信號,通過突觸進行信息傳遞。
  • 科學網—揭示美洲大蠊發育可塑性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李宇紅)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昆蟲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教授李勝團隊與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詹帥等合作
  • 研究發現突觸可塑性長時期維持機制
    3月2日,《神經科學期刊》(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所神經元信息處理和可塑性研究組關於突觸可塑性長時期維持的分子機制的最新發現
  • 原始鳥類研究揭示鳥類肩帶骨骼的發育可塑性
    巾幗鳥的發現為討論鳥類的早期演化、生態分異提供了大量關鍵信息,表明發育的可塑性在鳥類演化早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巾幗鳥發現於河北省早白堊世的大北溝組,2017年周忠和帶領的研究團隊在該地點進行野外考察,並在上覆火山灰中取樣。
  • Blackmores 澳佳寶攜手冠軍奶爸馬龍揭開 「生命最初1000天」 的奧秘
    首頁 > 傳媒 > 關鍵詞 > 澳佳寶最新資訊 > 正文 Blackmores 澳佳寶攜手冠軍奶爸馬龍揭開 「生命最初1000天」 的奧秘
  • Science特刊|早期生命免疫
    導語:2020年5月8日Science雜誌發表了與早期生命免疫相關的特刊,主要介紹了胎兒-新生兒免疫系統發育及功能的相關內容,強調了早期生命階段的免疫系統並非孤立發育的,而是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包括母體細胞、共生菌及病原體等等。
  • 孩子想要有「超強大腦」,家長要抓住3-6歲,這是全腦發育關鍵期
    魯迅小時候表現出來的聰明伶俐,和他的大腦發育有著很大的關係,而他長大後的成就也是因為他用勤奮維持著自己的「超強大腦」。在全腦發育的關鍵時期,也是孩子對知識接受能力最好的時期,要讓孩子擁有「超強大腦」,就需要找到合適的方法並著重培養,切不可錯過了3-6歲這段關鍵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