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青少年輕生事件偶有發生,每一次看到這樣的事件都很痛心,是現在的孩子太脆弱?還是他們真的承受壓力過多?這篇文章從一些案例解讀他們的心理狀態,以及我們父母能為他們做些什麼防止此類事件發生。
文/百變爸媽
10月12日凌晨,留下一封遺書後,江蘇泰州高二男生朱劍跳河自殺。在其家屬提供的一份據稱是朱劍寫的遺書中,有朱劍對父母的愧疚和愛意,寫下了對愛情的憧憬。也寫下了疑似自殺的原因:"您(指班主任焦某)的辱罵,讓我想撞死在牆上,您親手毀掉了我的白月光,毀掉了我的救贖。"
9月17日,武漢江夏區一中,初三男生因與同學玩撲克,被叫家長。孩子被媽媽扇了兩個耳光後,跳樓自殺。
案例我就不一一列舉了,都是令人悲傷的故事。在這些案例中,我不想討論誰對誰錯,我只想分析他們的心理動態、年齡特點以及家長需要特別注意的因素。
01年齡特點
埃裡克森認為: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心理發展任務是建立自我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亂。簡單來說,就是對自己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職業,如何規劃人生,在這個階段就開始了。
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看似叛逆、獨立,身體和思想都有了與成人抗衡的程度,但其實他們"脆弱"的很。這種脆弱表現在:極力需要同輩、權威(老師、家長)的認可,希望被承認長大。
看到這裡,我想你已經明白了這些孩子為什麼在花一樣的年紀,卻放棄了生的念頭!
02心理動態
通過高二男生朱劍的遺書中,可以大概推斷出他經受了巨大的精神壓力---焦慮。一方面是來自於老師的不認可:第一是沒有報老師的輔導班,第二是因為自己談戀愛被老師訓斥;另一方面是來自於家長對於孩子情感需求的"漠視"。
對於孩子而言,老師、父母都代表著權威,學校就相當於是社會,自己的行為在學校中不被老師認可,而回家後,應該獲得的情感支持被父母所忽視(並非刻意)。
什麼概念呢?舉個例子說明:
相當於是一個成年人,在工作時,每天都被領導罵,回家後,你的家人問你的話永遠都是:"升職了麼?加薪了麼?這月怎麼又是4500?你定薪不是8000麼?是不是沒好好上班……"請問:如果你處於這樣的環境,能堅持多久?
03父母需要特別注意的4因素:3種關係+1個方法
1、師生關係
人,對於權威,本性中就具有服從性,簡而言之,對於孩子來說:"老師說我錯了,而我有自己的想法,可我又不能反抗老師。"所以,孩子就會活的很擰巴,每天大量的精力被內耗掉。 (有相關實驗做過服從性的實證,在此不再贅述,感興趣可以私信我)
當孩子回家後如果有說起師生關係的內容,別著急評論,聽聽孩子的想法,再做分析。孩子能跟你說,說明他信任你,這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是很難得的表現。如果哪天,你發現孩子什麼也不和你說了,你才真的應該著急。
孩子在此時,需要的不是你的大道理,需要的是你的情感支持!他們更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完成,以證明自己是個有能力的、長大了的人。所以,想幫助孩子解決,請多使用"啟發式"的提問。例如:你準備怎麼辦?你有什麼好辦法?你怎麼看待這件事?當孩子實在搞不定,你也可以主動地問問:"需要媽媽幫你做些什麼?""你需要我幫你和老師談談嗎?"
切記:直接否定,認為老師就是對的,孩子就是錯的。即使,這是真的,你也需要用啟發式的問題來誘導孩子自己發現。
2、同輩關係
霍妮認為:兒童(18以下)的基本焦慮主要來自於對於人際關係焦慮,當他們處在一個充滿敵意的環境中,所抱有的一種孤獨、無助的感受。人是群居性動物,孩子也需要獲得同輩間的認可和接納。
兩個案例中的孩子都是如此:第一個案例中的孩子曾提到過,曾嫌棄父母無權、無錢,這說明同伴之間存在比較,而且因此影響到了他自己的心態,以及和同伴相處的方式,而父母沒有給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第二個案例更是明顯,孩子在教室外被媽媽氣衝衝的扇了耳光,同學怎麼看我?會不會嘲笑我?他一定是想到了最壞的那種可能性,感覺自己無法承受。
切記:在處理孩子的問題時,一定也要考慮到孩子的同伴關係,考慮到孩子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給孩子留面子。
3、親子關係
我認為這是所有關係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沒有之一!家,從來不是講理的地方,而是獲得情感支持和理解的地方。有人把家比作是"溫馨的港灣",父母也可以問問自己:在家庭氛圍建設上,有沒有讓家變溫馨,能讓孩子這艘小船安心的停靠?
當一個孩子遇到問題時,向父母提及,獲得到的結果,總是自己的問題,而且得不到情感支持,那麼孩子的那顆心又有誰來溫暖呢?
切記:與孩子交流、溝通時,做到不評判,客觀看待問題;優先處理孩子的情緒,做到接納、包容,提供情感支持。而後,利用啟發式問題,讓孩子自己思考如何做,而不是一味指責。
4、值得孩子留戀的事物清單
輕生的孩子,是他們真的不想活了麼?不!是他們不知道怎麼活!
弗洛伊德曾說人有死的本能,這種本能表現為兩個方面:一種是向內的,即人的自我譴責、自我懲罰、自我毀滅、自殺傾向等;另一種是向外的,即在有可能向外發洩的情況下,它不再尋求自我毀滅,而是企圖毀壞他物,破壞、侵略、離間、毆鬥、戰爭等。
由此可見,死亡是每個人都具有的本能,而弗洛伊德對於本能的解釋也是用到了衝動兩個字。輕生,真的就是一瞬間的執念!對於孩子來說,這世間真的是沒有值得留戀的事物了嗎?不是這樣的,只是在這一瞬間"鑽了牛角尖"。
父母可以在一個放鬆的環境中,嘗試問問孩子他最珍惜的十個事物(事情+物體)是什麼,並讓他記下來,以此激勵自己,努力實現收穫這些事物的願望。那麼,這個清單,在關鍵時刻,或許可以成為孩子的"急救包"!
切記:不要強迫孩子去寫,應該在放鬆、溫馨,孩子又願意說一說的前提下進行,而後徵求孩子的同意是否願意把他記下來。
結語:各種人際關係,是孩子基本焦慮的來源,父母無論在處理任何問題時,請一定要考慮到孩子自己的感受、觀點,尤其是家庭成員間的情感支持,尤為重要!別讓關係成為壓倒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最後,邀請大家討論:如果孩子向你說起師生關係的問題,如:被老師針對,你會怎麼處理?也許你的觀點會幫助到其他人。
@百變爸媽 從事兒童教育工作15年,心理所在職研究生,專注婚姻與親子。你有育兒問題,我有 教子方法,如果恰巧你也喜歡我的內容,這是遇見的緣分,別錯過,點個關注再走吧。
分享出去,做一個價值的傳遞者!
本文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