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非洲大象有300萬頭。
1970年,非洲大象減少到130萬頭。
2014年,非洲大象僅剩下不到50萬頭。
2020年?
買賣和殺戮幾時可休?
在一個近500萬人口的非洲大都市,發展中的問題很多。基礎建設的薄弱,公交系統的簡陋,城市道路的管理,甚至是二手車輛龐大的汙染排放都需要慢慢來解決。
肯亞是一個對旅遊業很依賴的國家,作為當地旅遊業的最大核心競爭力,野生動物資源最近40年來一直被盜獵行為不斷破壞,特別是大象和犀牛數量的巨減,已經嚴重威脅到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沒有買賣,才沒有殺戮。作為野生動物製品的原產國,如何與野生動物製品的消費國合作,聯手打擊盜獵和非法貿易,這是當下肯亞最關心的緊迫問題。
黃泓翔 非洲公益項目的「草根英雄」
近些年,來到非洲經商、旅遊的中國人數量巨大。其中也有很多人越來越多地參與到非洲的野生動物和環境保護的公益事業上來。黃泓翔和他創辦的「中南屋」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
黃泓翔這樣帶有濃厚理想主義色彩的非洲公益事業參與者在中國人裡面還不多。但是他們的存在,讓非洲的社會感受到了新一代中國人對非洲的自然環境和野生動物的關切和熱愛。
象牙、犀牛角 肯亞流血的傷口
肯亞環境與資源部野生動物保護司成立於2009年,主要負責協調製定肯亞全國的野生動物保護方面的政策法規,以及監督執行這些政策和法規。
在肯亞野生動物保護局的倉庫裡,我們見到了反盜獵行動中被繳獲的象牙。因為最近四十年盜獵活動的猖獗,已經很難見到60歲以上大象的巨大象牙了。
大象孤兒院 「沒媽的孩子像根草」
在肯亞首都奈洛比市郊,有一個由大衛·謝爾德裡克野生動物基金會設立的大象孤兒院。這個孤兒院是目前世界上在救援和治療大象孤兒方面做得最成功的公益機構。這裡的大象孤兒來自肯亞各地。它們有的父母被盜獵者殺害,有的因乾旱被困在乾涸的水源地,有的因和人類發生衝突而失去親人。
這些小象在孤兒院裡被人們精心照料,當他們被治癒且情況穩定後,就會送往一百多英裡外的察沃國家公園。它們在那裡會逐漸適應野外的生活,並最終被放歸大自然。事實上,這些孤象不僅需要物質上的幫助,它們心靈上所受的創傷更需要人來安撫。
奈洛比的大象孤兒院裡,人工餵養的小象正在去餐後散步的途中。人類對於野生動物的「人工幹預」有時候是迫於無奈。孤兒院裡的小象絕大部分是因為盜獵而失去了母親,而3歲以下的小象幾乎沒有能力獨自生存。
科學研究表明,大象家庭是典型的「母系氏族」社會,母象一輩子都不會離開家,最年長的母象往往是大家庭的領導者。公象在成熟以後,大約10歲以後就要開始離開家庭,開始獨立生活。出生率性別比例是各佔一半,但是成年大象的生存比例是母象佔60%,公象是40%。
銷毀象牙 向盜獵和非法貿易宣戰
奈洛比國家公園有118平方公裡,是全世界距離大都市最近的國家公園,有600多個物種的野生動物。疣豬、彎角羚、牛羚、野牛、斑馬、鴕鳥、黑犀牛和白犀牛。
肯亞是全球第一個公開銷毀象牙的國家。肯亞先後三次銷毀了象牙。1989年銷毀12噸、2011年銷毀5噸、2015年4月銷毀15噸。其中第一次和第三次就是在奈洛比國家公園裡進行的,剩下了兩個白色的象牙殘骸堆。
奈洛比公家公園的巡護隊長吉森吉捧起了燃燒過的象牙殘骸。肯亞是全球第一個公開銷毀象牙的國家。如果再不保護好野生大象和犀牛的種群,肯亞的國民收入的支柱產業,旅遊業就將面臨危局。
國際愛護動物組織IFAW亞洲代表葛芮講解非洲大象的生活習性。IFAW的亞洲辦公室正在致力於向中國消費者灌輸停止購買象牙製品的環保意識,「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的野生動物保護觀念已經收到良好的公眾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