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博無門就業碰壁,孤獨當了7個月「民科」後,我的論文中了頂會

2021-01-13 量子位

賴可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一位丹麥科技大學碩士畢業的機器學習研究生,沒有申請到博士學位,也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

他決定給自己8個月的時間,在頂會上發表一篇論文,不然就去做程序猿。

最終他做到了!

他收到了超過100條私信,來問怎樣像他一樣做個「獨立研究者」。

於是他把自己的經歷詳細寫了下來,還給了忠告:這條路太苦了,能不走就別走。

申請碰壁

在distill.pub發表了一篇論文之後,Andreas小哥天真地以為,有了獨立發表的論文,加上自己的碩士學位,就可以申請到一個博士學位了,不然也能申請到軟體工程師、ML工程師之類的職位。

他以唯一作者的身份在distill.pub上發表了論文《在RNN中的可視化記憶》,展示了兩個準確度相似的模型在NLP的顯著交互可視性有很大不同。

他一邊寫信給教授,一邊寫給各種大廠,像谷歌、微軟、Rakuten、ElementAI,英偉達、Hypefactors,英特爾,京東,亞馬遜,三星,Shift Technology,Corti都試了,還請認識的人幫忙推薦。最後得到的結果是:

沒有一篇頂會發表的文章,很難申請到好的AI博士項目。

而這位小哥在丹麥大學完成碩士學業,學校並不鼓勵他們發論文。

當然他也沒有收到任何公司的offer,連一個面試電話都沒有。

碰了一圈壁之後,小哥明白了:

想做博士,又沒有圈內人推薦,你需要提前做等同於博士學位一半的工作

申請季過去,2019年4月,他決定背水一戰:

到2020年1月前,如果沒有在NeurIPS或ICLR上發表文章,就去做JavaScrip程序猿。

一邊賺錢養自己一邊做研究

此前的一年,小哥是一個自由職業者。因此找到活幹養自己並不太困難。

之前他就通過朋友接到了一個NearForm項目。要求是:了解Node.js的內部結構,統計背景 ,Web可視化技能。他既滿足這些要求,又能獲得不錯的薪水。

到了2019年,原來的項目又給了他新的活,開發在NodeConf EU 2019上發布的IoT智能手錶及胸牌的TensorFlow部分。這讓他保持在2019年繼續有收入。

生活問題解決了,想發表論文的第一個困難是要確定研究方向。

機緣總是會提前埋下伏筆。

畢業後,他曾經到自己學校AI學生協會的開幕式上找導師談博士學位的事情,卻沒有成功。不過,他遇到了後來的貴人:助理研究員Alexander。

和對方的通信中,Alexander告訴他,有幾個學生試圖複製DeepMind的論文「 NALU」(神經算術邏輯單元),但沒有成功。問他是不是可以試一試這個方向,也許可以成為NeurIPS論文。

他想起自己之前的論文也一直在優化別人的研究。這樣的工作他也挺感興趣。

幾乎所有出版物都誇大了它們的表現。改善他人的工作是一種可行的研究策略。

孤獨前行

人是社會動物,需要來自環境的支持和鼓勵。博士寫論文很苦逼,但是至少周圍還有一群跟你一樣苦逼的人。

而一個人做研究寫論文,可以想像有多孤獨。孤獨到走過這條路的小哥建議大家不要再這麼做:

沒有支持網絡,經歷作為第一作者寫論文的掙扎痛苦,這是我不建議做獨立研究員的第一個原因。不要以為你可以連續7個月沒有任何鼓勵。

那Andreas是如何撐過這7個月的呢?

1、每周一次和Alexander見面,討論研究。這對他幫助很大,Alexander有很好的批判性思維,會對他的研究提出質疑。這樣的督促作用是,讓自己不要想偷懶走捷徑。

2、同時做一些其它的小項目。不把所有的時間都押注在研究上。編寫一個開放原始碼的工具,實現一個已知的論文,等等。這樣階段性的小成就,更容易獲得其它研究員的鼓勵,讓自己有一些正反饋。

不要怕拒絕,反覆投,反覆改

論文初稿完成後,Andreas進行了三波投稿。

第一波,投石問路。他把論文投給了他發表過論文的distill.pub,被拒絕了。

修改了以後,再次投給distill.pub,這次他得到了非常有價值的評審建議。他覺得,如果沒有來自distill.pub兩位評審的意見,論文最後可能就不能進入ICLR。

至於他的目標是NeurIPS或ICLR,那就一個一個試。

於是第二波,他投了NeurlPS,也被拒絕了。

研究本身是對來自Deepmind的NALU的優化,質疑的意見也大多與此有關:

1、一些評論者認為新研究無法成功複製 NALU的結果。一個反覆出現的問題是「為什麼原始論文的結果要比你提案中的結果好得多」。

2、一些評論者還提議,做NALU論文聲稱要做的所有事情。但是論文中提供了明確的證據,表明NALU模型並不能令人滿意地完成所有工作。

小哥從被拒絕的經驗中總結:

評審員傾向於支持已經發表的結論。他們會嚴格地對待你提交的內容,但不會對先前發表過的內容這樣。尤其是已發表的內容來自DeepMind的時候。

再接再厲,小哥再次把論文進行了修改,增加了更多證據和實例,投了ICLR。

此外,他還做了一件為自己的研究爭取好評的事情:

將實驗設定和復現結果投給了 NeurlIPS 2019的SEDL workshop。然後他發了一條twitter,標記了NALU的第一作者A. Trask,結果對方回復了:Great work! 有了好的基準,才能繼續提升。

在ICLR評審上,小哥的論文得到了4條評審意見,分別是3,6,6,8。

其中一位評審人之前在NeurIPS就讀過他的研究,對他研究的接受度也增加了,從NeurIPS的Weak Reject 到ICLR的Weak Accept ,最後變成了Accept。

最終,區域主席給的決定是接受(spotlight)。

評語是:

本文擴展了關於NALU的工作,提供了一對性能優於NALU的單元,審稿人廣泛贊成該論文。儘管修訂中已解決了要點,一位異議的審核者似乎沒有時間重新考慮分數。我很樂意在這裡保持樂觀,並假設他們會對討論所帶來的變化感到滿意,並建議接受。

經驗總結

小哥認為,自己的經歷有一個重要的背景:

在2017年以後,碩士申請博士的門檻提高了,不再像之前那樣隨隨便便就可以申請到。申請到博士學位甚至比完成博士還要難。

申請博士需要1到2篇在頂會發表的論文,最好還要有著名的合作者。同樣,對相關行業從業者的要求也在提高。小哥在碩士畢業沒有申請到合適的大廠職位,而在2013~2015年,碩士學位也可以應聘成為google的研究員。

最後,小哥總結出三條經驗:

1、與別人合作。找到可以對研究提出建設性意見的人很重要,此外,在大學裡找到可以使用大量計算資源人的人也很必要。作為助理研究員的Alexander給小哥的研究提供了計算資源。

2、不要灰心, 也要給自己留備選項。目前投稿的接收率大概是20%,做獨立研究,被接受的機會可能更少,但是不要因為一次拒絕就灰心。同時也要進行其它項目,這樣即使失敗了,也不會感到完全浪費時間。

3、說一千道一萬:有別的選擇,就不要走這條路。

One more thing

有人問他:要取得spotlight,還需要額外做什麼?

小哥回:說實話,我覺得主要是運氣。

他還回答了別的問題:

Q:你這些漂亮的圖是什麼做的?

A:我所有的圖都是用 R 庫的 ggplot2 繪製的。

Q:你的工作沒有什麼用,你就是個笑話。

A:謝謝你,你有想過成為一名評審者嗎?

Q:你花了多長時間?

A:在這篇論文上,我每周大約花 48 個小時,有時候達到 100 個小時。但要記住一點,我也做了業餘項目和自由工作。

Q:你的計算資源來自哪裡?

A:Alexander 可以為我們提供計算資源,因為他是一名助理研究員。

Q:我的導師要給我一個讀博的機會,我是否應該接受?

A:如果你真的想做研究,也許你應該接受。現在競爭很激烈,我認為你應該接受你所能得到的。

Q:我現在正在實習,但我感覺什麼都學不到,因為我的導師不管我。

A:你要對自己負責,不要指望你的導師主動來找你。很高興你能得到實習機會,我之前沒有得到。可以開始著手安排會面,但也要記住,除了導師,你還可以向別人請教。

Q:我是碩士在讀,要怎麼為發論文做準備?

A:如果你能找到一位對此持開放態度的導師,那就嘗試發表。同時,注意在學習期間找實習工作。大多數實習工作只對學生開放。我曾經得到過實習機會但卻去不了,因為我已經畢業了。

Q:我要如何提升自己的編程技巧?

A:我多年來一直在堅持寫開原始碼,在此過程中,得到了一些優秀程式設計師的指導。

Q:我看到一些人拿到碩士學位就進了谷歌當研究員,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A:是有這種情況,而且黃金時期是 2013 年到 2015 年。如果當時你拿到了碩士學位並且足夠幸運,你就可以走得很遠。

機器學習研究之路對任何人而言都漫長。然而,如果你不著手開始,就似乎不可能。如果你真的想,就花精力來尋找其它方法。

聽了Andreas小哥的故事,是不是有所觸動呢?

相關焦點

  • 我知道的「民科」
    我們希望這裡會成為「一個」App和您文藝生活的延伸——文藝路上,有你不孤單。我知道的「民科」by 路明 那年我還是個物理系的本科生,有天做完實驗,打算回宿舍打盤CS。看見樓下布告欄前站著一個大叔,四五十歲模樣,微禿,拎一個人造革公文包。有幾分儒雅,也有幾分寒酸。
  • 一位博士生選擇自殺,在論文中了頂會之後
    頂會召開前9天,論文確定入選的中國籍博士生,自盡終結了生命。壓垮他的,正是這篇入選論文。他叫Huixiang Chen(陳慧祥)。佛羅裡達大學在讀博士生,2011年本科畢業於吉林大學,2013年在哈工大獲得碩士學位。這是他讀博的第6個年頭,按計劃今年7月就能畢業。作為計算機領域的博士,前途也將無可限量。誰也沒想到悲劇如此突然。
  • 讀博讀廢了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來源:科研小助手、知乎、E探索醫學、考博圈等  從全社會總體來看,讀博是個人能力極大提升的過程,博士們也都在各行各業裡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  但也不可否認存在某些個例,因為讀博過程中的一些主觀客觀原因,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不光白白耗費了自己的青春時光,嚴重的甚至對個人的身體和心理造成傷害。
  • 不強制發論文,讀博變容易了嗎?
    圖源:知乎好不容易搞定了寫作,才是萬裡長徵的第一步,接下來的論文發表才是「惶惶不可終日」。發表周期長、成本高論文能投稿一次通過的都是鳳毛麟角,大部分都是一波三折。從網站上公布的審稿周期來看,北大核心1-3個月,國家級1-3個月,省級1個月。但實際上,論文發表的周期根本查不到,審稿3個月甚至6個月也是常態。
  • 她獲國獎,發論文,分享:如何準備畢業論文?是選擇讀博還是上班?
    學術成績:研究生期間於國外SCI/SSCI刊物上發表一篇論文(二作),於國內具有研究生招生資格的學校校報上發表兩篇論文(一作或獨立完成),於省級期刊上發表有兩篇論文(獨立完成)。平時要多閱讀文獻,掌握研究方向的最新動態,知道研究方向的發展前沿;在論文開題的時候,在閱讀大量的相關文獻後,結合自身的能力和學科的特點,選取幾個覺得可行的題目後,再與導師溝通探討,在確定題目後形成完整的開題報告;合理安排畢業論文的完成時間,計劃好每個階段的任務,儘早著手進行畢業論文撰寫,對後續的考博或找工作都很有幫助。
  • 你知道讀博士到底有多大壓力麼 中科大博士失聯 6年未發論文
    就在前幾天各大媒體紛紛報導了中科大博士生失聯死亡:6年未發一篇論文 常打遊戲 中科大失聯博士6年未發論文#近日,失聯15天的中科大博士劉春楊的遺體被發現。劉春楊應該在2017年6月拿到博士學位,但他沒有達到博士畢業要求。
  • 博士們吐槽讀博不易:論文被拒是常態,「每根頭髮都變寶貴」
    >2018年的12月,是鄧思迪讀博後最難熬的一個月,由於要提交課程結課論文,他連續熬了一個多月的夜,幾乎每天都是凌晨1點半才睡。他說到,整體而言,「時間是相對比較緊湊的,第一學年要上課,第二個學年一開始就要開題答辯,第三個學年開學就要把15萬字初稿交給老師進行修改了。好論文都是反覆修改出來的,所以戰線大概覆蓋整個讀博過程。」「如果懈怠時間比較長,那壓力還是蠻大的,如果一直都有看有寫,整體時間和精力都放在那,相對來說勉強還能吃得消。」
  • 上外"金牌博導"李維屏:讀博首年別提論文
    顧峰 攝  在連續三屆的上海市優秀博士論文評選中,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李維屏指導的博士生竟「連中三元」——最近這個消息在上海高校圈不脛而走,不少同行給李維屏起了個外號:「金牌博導」。  執教於上外英語學院,長期研究英美文學,已過耳順之年的李維屏,舉手投足之間不時流露出紳士之風,優雅而淡定。這位「金牌博導」是怎樣煉成的?
  • 被奉為讀博的跳板與捷徑:科研助理,值得入坑嗎?
    科研助理一年後再讀博可行嗎?為解除大家對此問題的困惑,筆者作為一個過來人,特就此類問題來一一解答。生物碩士畢業後的尷尬處境生物專業素來以高學歷,高文憑,高標準要求大家,沒有個碩士文憑都不敢宣稱自己是生物專業畢業的,沒有個博士學位都不敢稱自己是搞科研的,博士後認為自己才剛剛走進科研的大門,更不說科研圈內已經排滿了助教、助理研究員、講師、副教授(副研究員)、教授(研究員)等一系列科研大佬。
  • 讀研或讀博後,當初的本科舍友都混的怎麼樣了?
    大學畢業後,一起生活了四年的舍友終究各奔東西了。有人讀研讀博,有人考公務員,有人考國編,還有人進公司,過去這麼多年了,他們過得都還好嗎? @ weonweon 說實話舍友學習幾乎都比我好,但是無一考研,本科畢業都就業了,現在都挺好的,有對象的,生孩子了的。只有我這個學渣(是真學渣),腦子進水了,腦殘,選了一條最難的路,讀研,現在對象也沒有,工作也沒有,錢不夠還要父母贊助,傷心欲絕,欲哭無淚。
  • 谷歌大腦高級研究科學家:在康奈爾讀博6年,我收穫了什麼
    近日,谷歌大腦高級研究科學家 Maithra Raghu 發布了自己的博士生涯總結,包括期望值管理、讀博的常見挑戰,以及論文那些事兒,等等。 讀博期望值管理 在這裡,我將讀博稱為一段「旅程」,這是一個經常被低估的方面。
  • 劉學:我的臺灣讀博經歷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10-2012年,我回到政務學院政治學系讀研究生。在中山大學度過了特別美好的八年。2012-2014年,因為家庭緣故,在碩導的引薦幫助下,供職於一家基金會與學校合辦的學術研究中心。2014-2018年,考慮到自己的興趣和家庭問題,我選擇了去臺灣政治大學讀博士。我在臺北修課生活2年之後,因為懷孕生產,2016年1月,我回青島生孩子並準備資格考,同年5月,女兒出生。
  • 雙非院校讀研,有幸發了二區SCI論文,不讀博如何利用論文優勢?
    小師弟讀研時發了4篇中科院II區sci論文,均是環境類期刊中影響力較高的。畢業後,他還留2篇初稿給師妹,期間參與了實驗。研二時拒絕了團隊的碩博連讀,研三拒絕了團隊小導師的留學建議,更為遺憾的是他研三拒絕了推薦的一個博導(願意招他),去年新增為院士。不想讀博的理由很簡單,兩個字「累了」。之前,和他聊過,他的想法是工作2年後再去國外讀博。
  • 兩個博士相親,男博士私下查了女博士的論文後說他不配……
    畢竟碩博人之間的相互了解,大都是從查一查對方有什麼樣的論文開始的。 而且,一般來說,在學術圈裡,學歷越高,回家後第一時間搜索對方發了多少論文的可能性就越大。 網上對此還流傳著一個段子,本科,碩士,博士這三個學歷層次,在約會後首先會看對方的什麼呢?
  • 荒唐透頂的中國「民科」往事
    此外,還有文章指出,北大、清華、復旦、上海交大四所中國頂級大學,在接受了廖凱原的捐資後,成為其自創理論的發聲平臺。據媒體不完全統計,廖向四所大學捐資不下6億元,四所學校都有以他名字命名的教學樓,四個法學院都設有以他名字命名的研究中心,他是這四所學校的名譽校董,是清華的客座教授,復旦和交大的名譽教授。
  • 那些荒唐透頂的中國「民科」
    此外,還有文章指出,北大、清華、復旦、上海交大四所中國頂級大學,在接受了廖凱原的捐資後,成為其自創理論的發聲平臺。據媒體不完全統計,廖向四所大學捐資不下6億元,四所學校都有以他名字命名的教學樓,四個法學院都設有以他名字命名的研究中心,他是這四所學校的名譽校董,是清華的客座教授,復旦和交大的名譽教授。
  • 山東男孩考研3次讀博7年,卻發表物理論文330篇,如今又有新突破
    不,命運的手掌裡面還是有漏網之魚的,現實生活中普通人逆襲的例子更是數不勝數。山東就曾有這樣一個男孩,名叫薛其坤,他經歷了考研3次讀博7年,才最終有結果,至今發表物理相關論文330多篇,如今又有新突破。就在今年的2月,薛其坤因為在實驗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而成為2020年度菲列茲·倫敦獎的獲得者。他也是自1957年該獎設立以來,首個獲得這一榮譽的中國科學家,第二個來自亞洲地區的科學家。薛其坤為什麼如此優秀?
  • 讀博之前,我希望有人告訴我這些(計算機/NLP/機器學習方向)
    花點時間讀完,相信你一定會有所收穫。無論讀博與否,你都需要「Do what makes you happy」。作者:Mark Dredze, Hanna M. Wallach編譯:Mirra, 劉曉莉, Sophie讀博這件事既有益、有趣,又辛苦。和生活中的每件事情一樣,前人的經驗和教訓能讓你掌握方法,少走很多彎路。
  • 頂會論文審稿人帶你復現論文,還有獎學金可拿
    可是在啃 Paper、復現 Paper 過程中,你是否會遇到以下困難:導師丟過來課題讓自己研究,不知如何下手;論文讀了和沒讀一樣,抓不住重點;論文內容偏理論,代碼部分不知該如何復現!百度作為「中國AI頭雁」已多年出徵CVPR、AAAI等頂會,為了幫大家在發表論文的過程中少走彎路,百度飛槳特別邀請了中國科學院的頂會論文作者,聯合推出了「百度全球頂會論文復現營」。28天復現頂會論文論文精讀與解析夯實GAN、視頻分類技術基礎,帶大家精讀前沿熱門頂會論文,深入剖析思路與關鍵點。
  • 這種民科水準一般但套路實在太高明
    根據《重磅》一文裡所說,這名「科學家」是來自雲南大學的凡博士,其實驗細節經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森教授的審核,其論文已發表於中科院科技論文預發布平臺上。很快,打臉的新聞相繼出現:雲南大學發表聲明稱查無此人;論文作者特別鳴謝的浙大教授在簡訊裡表示自己好冤;中科院科技論文預發布平臺被發現並無同行評審機制,平臺上的論文只能算發布,不能算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