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分享 | 普林斯頓教授談RNA與蛋白質互作高通量檢測技術

2020-10-09 測序中國

譯者丨沈勵澤

2020年2月,來自普林斯頓大學化學系的Kleiner博士在Elsevier出版社旗下的Current Opinion in Chemical Biology雜誌發表綜述,總結了目前RNA與蛋白互作的高通量測序的各種技術手段。Kleiner博士長期致力於m6A甲基化研究中各種與測序和質譜相關的方法學優化工作,力求為m6A甲基化研究竭盡全力。

摘 要

RNA-蛋白質相互作用在轉錄後基因調控中至關重要。隨著RNA測序技術和高效液相質譜聯用的蛋白質組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將這些創新的化學生物工具與生物學研究相結合,預示了在細胞水平研究分子的互作將成為可能。本文作者描述了蛋白質組學和轉錄組學方法在開發和應用細胞RNA-蛋白質互作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重點聚焦基於測序技術和RNA結合蛋白的蛋白質組學分析技術,以及闡釋RNA修飾在蛋白質-RNA結合事件中擔任的重要角色。

01

前 言

轉錄後基因調控在生物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潛在的分子機制是由RNA轉錄本與大量RNA結合蛋白(RNA binding proteins, RBPs)在物理層面的互作介導的,這些蛋白調節RNA剪接(splicing)、穩定性(stability)、核轉運(nuclear export)和翻譯(translation)等特性。因此,闡釋這些RBPs的RNA結合偏好並繪製RBPs蛋白質組圖有助於揭示RNA-蛋白質結合互作的生物學功能。

另外,最新研究表明RNA修飾作為RNA-蛋白質複合物的調節元件,增加了互作的複雜性。儘管RNA-蛋白質相互作用的早期研究僅限於單個蛋白複合物的研究,但是RNA測序和蛋白質組學在技術層面的進步使得研究人員能夠從轉錄組和蛋白質組兩個維度進行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在完整的生物樣品如細胞和動物組織中進行UV介導的蛋白質-RNA複合物光交聯,在開發以高通量測序研究RBP-RNA互作的方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化學生物學方法如用人工核苷酸進行代謝標記,生物正交化學(bio-orthogonal chemistry)和蛋白質工程學,也都應用到闡明蛋白質-RNA互作組學數據研究中。本文作者將重點介紹細胞中RNA-蛋白質互作的高通量組學技術最新進展,並展望該領域未來的研究發展方向。

02

研究RNA-蛋白結合位點印記的方法

Approaches to footprint RNA-protein binding sites

理解RBP生物學功能和分子機制的關鍵是鑑定所有RNA轉錄本的集合。此外,RBP的RNA結合位點或「足跡」(footprint)也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其生物學活性。因此早期的研究主要依靠體外選擇,利用RBP對固定序列結合的偏好性在隨機RNA庫中尋找特定規律。這種方法能夠鑑定出某種或某類RBP對哪種規律序列有結合偏好性,這種高親和力的結合序列也稱為motif,此方法可以在轉錄組測序中挖掘出相關的RNA序列。體外選擇方法操作簡單易行,然而並不能鑑定到生理條件下真實RNA-蛋白互作事件,因此只能限定在對從活體樣本中分離的RNA-蛋白複合物的鑑定應用上。

圖1. 三類主流的RNA-蛋白結合位點高通量測序鑑定方法

Darnell等人在2008年發表了公認的第一篇RNA-蛋白互作高通量測序方法論文(Pubmed ID:18978773),這種方法被稱為HITS-CLIP或CLIP-seq。HITS-CLIP結合了幾種關鍵方法,通過高交聯和免疫沉澱分離天然RNA-蛋白質複合物。該方法的核心是紫外線誘導的光交聯,該交聯可以在完整細胞上操作,並且交聯的RNA-蛋白質互作效率比蛋白質-蛋白質的效率高很多。RNA-蛋白質發生交聯後,就可以在嚴格的免疫沉澱條件下分離出低親和度的蛋白質-RNA互作,並通過逆轉錄cDNA和測序來鑑定相關的RNA。

通常在免疫沉澱之前和之後對RNA進行部分酶消化,以更精確地定位RBP足跡。HITS-CLIP是許多基於UV-光交聯的CLIP方法的先驅,這些方法的目的是為了繪製單個RBP在轉錄組範圍內的RNA結合圖譜。圖1a還羅列了包括CRAC、PAR-CLIP、iCLIP和eCLIP以及對原有HITS-CLIP進行改進的方法。這些改進通常分為以下幾類:

(1)利用4-硫尿苷(4-SU)或6-硫鳥嘌呤(6-SG)對細胞RNA進行代謝標記從而增強光交聯作用;

(2)優化免疫沉澱和分離條件;

(3)改進cDNA文庫建庫方法和生物信息分析算法,旨在繪製具有單核苷酸解析度的RBP結合位點信息(通常依賴於交聯誘導突變的鑑定)。

當前,這些改進的CLIP方法代表了在整個轉錄組中繪製RBP足跡的最新技術,並已被廣泛應用。儘管UV交聯是可以應用於幾乎所有RBP研究,但是RNAm5C甲基轉移酶的獨特催化機制使其能夠通過化學手段與底物RNA交聯。圖1b報導了兩種交聯方法來繪製m5C甲基轉移酶底物,即Aza-IP和miCLIP。在Aza-IP方法中,RNA-蛋白質交聯是由5-氮雜胞苷(5-azacytidine)介導的,通過代謝標記在轉錄組範圍內整合。而在miCLIP方法中,通過使用突變甲基轉移酶與其底物胞苷殘基結合交聯後,運用類似UV交聯的CLIP流程方法進行後續的免疫沉澱和RNA測序分析。

非交聯策略也已應用於RBP結合RNA圖譜相關研究中。圖1c中的TRIBE原理是當腺苷脫氨酶(ADARs)接近RNA轉錄本時,能夠催化腺苷對肌苷(A:I)編輯(例如通過與感興趣的RBP融合)。此方法不需要純化RNA-蛋白複合物,因為在逆轉錄過程中肌苷主要轉化為C,並且通過測序和生物信息學分析可以直接確定它的存在。圖1c中使用更活躍的ADAR突變體的方法叫HyperTRIBE,是TRIBE的增強版。Wickens等人開發了另一種非交聯的方法,名為「RNA標籤」(RNA tagging),主要依賴線蟲的聚U聚合酶(PUP-2)與感興趣的RBP融合,導致polyU尾巴沉積在RBP相關的RNA上,然後在cDNA文庫生成過程中選擇性富集PolyU標籤。TRIBE和RNA tagging的主要優點是不需要純化RNA-蛋白質複合物,但是它們都涉及將酶與目標RBP融合,這可能會影響RNA結合效率,且無法提供單鹼基解析度水平的結合數據。

03

RNA結合蛋白的蛋白質組分析方法

Approaches to profile the RNA-binding proteome

圖2. RNA結合蛋白檢測方法

CLIP的測序方法可以提供單個RBP結合到RNA的信息,但無法研究RNA結合蛋白對應的蛋白質組信息。若要發現新的RBP及其在蛋白質組範圍內的特徵,有必要將蛋白質組學應用於RBP分析。由於蛋白通量較低且無法擴增,使得蛋白質組學研究比RNA測序更具有挑戰性,在最近十年,出現了多種用於細胞RBP互補蛋白質組學特徵研究的方法,這些方法都是建立在最初CLIP實驗開發的RNA-蛋白質交聯方法的基礎上。

Hentze和Landthaler實驗室獨立開發了第一種從細胞中分離RBP的技術,稱為「交互作用捕獲」(interactome capture)(圖2a)。在其各自的方法中,首先將RBP通過UV交聯到RNA上,然後通過與oligo-dT珠雜交從細胞中富集polyA RNA-蛋白複合物,在酶消化RNA後,運用質譜的蛋白質組學來鑑定分離的RBP。由於核酸雜交耐受高鹽和離子去汙劑,因此可以在嚴格的變性條件下進行oligo-dT富集,從而從細胞裡游離蛋白中分離出RNA交聯蛋白。互作捕獲法已被廣泛用於研究RBP與mRNA的互作,可用於254nm UV交聯或更長波長的輻射結合4-SU標記的RNA。已知在HeLa和HEK293細胞中鑑定出約800個RBP,其中許多是首次發現的RBP。

非依賴ployA RNA的另一種方法是RICK/ CARIC法,可用於分析與RNA轉錄本相關的RBP,而不論其是否有polyA(圖2b)。這種方法依靠RNA上的5-乙炔基尿苷(5-EU)標記和生物素標記來富集與新生轉錄本(nascent transcripts)交聯的RBP,並為oligo-dT的富集提供結果。研究RBP要有所突破就必須考慮在開發方法上有更大的通用性,不能只局限於分析與polyA化RNA相關的RBP,需要開發能夠更深入了解與RNA結合有關的蛋白質結構域和胺基酸殘基的方法。

Bonasio等人開發了一種名為RBR-ID的方法(圖2c),通過分析交聯的胰蛋白酶肽來鑑定RBP結合區。RBR-ID並不是測量特定的交聯肽-寡核苷酸種類,而是利用了親本(非交聯)胰蛋白酶肽的信號強度隨之降低的優勢。在胚胎幹細胞的核蛋白質組上使用這種檢測方法,可以在肽水平上鑑定出約800個RBP結合區,包括染色質調節劑中幾個以前未知的RNA結合域。此外,RBR-ID法不需要對RNA進行富集,因此可以提供RNA結合蛋白質組的無差別快照信息(unbiased snapshot)。

以上提到的這些分析RBP的方法主要依賴核酸序列或親和試劑的特異性識別來分離交聯的RBP-RNA複合物,也可以直接利用共價蛋白-RNA結合物的理化特性從游離RNA中富集這些游離蛋白(圖2d)。實際上用TriZol提取RNA時,RNA從DNA和蛋白質中的差異化分離是從細胞樣品中分離RNA的常用技術。考慮到共價RNA-蛋白質複合物可能表現出不同於任一單獨組分的雜化相分離特性的基本原理,研究者決定通過交聯物種是否可以通過分離過程中通常被丟棄的相間層來富集。

2019年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Nature Biotechnology雜誌的三項研究中(Pubmed ID:30824702, 30528433, 30607034),相分離是分離RNA交聯的RBP的有效方法。XRNAX和OOPS這兩種方法(圖2d)使用的是標準的Trizol製劑。此外XRNAX法還結合了在質譜分析之前二氧化矽的交聯肽RNA片段的額外純化方法。第三種方法PTex利用改性的苯酚-甲苯有機層,並在中性和酸性pH下連續萃取(圖2d)。與Oligo-dT的互作捕獲法相比,這三種方法在哺乳動物細胞中能發現更多的RBP,反映出這些方法更具有廣泛的適用性。此外,由於細菌mRNA缺乏polyA,無法通過oligo-dT捕獲獲得細菌RBP,所以OOPS和PTex還能用於研究細菌RBP。另一種叫「矽珠純化」(TRAPP)的方法,可從細胞中富集RNA-RBP複合物且不限於RNA是否攜帶polyA結構(圖2e)。

04

RNA修飾相關蛋白研究方法進展

Approaches to study RNA modification–associated proteins

圖3. 研究依賴RNA修飾的RBP的方法

由於RNA上的修飾水平較低,因此CLIP或RNA互作捕獲等方法不太適用於研究與RNA修飾相關的RBP(或者叫閱讀蛋白reader)。同時,作者也指出現在仍然缺乏在細胞修飾位點附近進行偏向光交聯(bias photocrosslinking)的方法。因此鑑定這些RNA修飾閱讀蛋白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合成一段帶有m6A修飾motif序列的oligo寡核苷酸鹼基序列,這段oligo上帶有生物素等標記,方便進行pulldown。該方法已經成功鑑定了多種新型的m6A閱讀蛋白,如陳建軍課題組的黃慧琳博士(現任職於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發表在2018年的Nature Cell Biology上的利用pulldown技術成功鑑定了IGF2BP家族新型的m6A閱讀蛋白的研究。

由於RBP或閱讀蛋白通常以低親和力與帶修飾的oligo結合,因此可能需要其他步驟才能有效捕獲這些蛋白質。值得注意的是,Vermeulen課題組曾在2017年的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Pubmed ID:28869609)發表了,利用包含GG(m6A)CU共有motif的四個串聯重複序列和基於SILAC的定量蛋白質組學的oligo對哺乳動物細胞中與m6A修飾互作的蛋白分析(圖3a)的論文。

作者所在的普林斯頓大學化學系也於2017年在JACS(Pubmed ID: 29140688)發表了開發出一種基於光交聯的化學蛋白質組學方法,該方法依賴於特定的修飾側翼的含二嗪氨酸尿苷殘基(diazirine-containing uridine residue)修飾的合成oligo(圖3b)。為了發現新的閱讀蛋白,該方法將光交聯的優點(如低親和力結合劑相應的穩定性、嚴格的純化條件)與化學合成的多功能性相結合,使得能夠「詢問/檢視(interrogation)」任何可合成的核苷酸。此方法和傳統的affinity pulldown方法都依賴於修飾和未修飾的oligo對蛋白進行富集後的比較,揭示了帶修飾核苷酸對RNA-蛋白質互作親和力的正面和負面影響。

作為用於RNA修飾分析的補充方法,作者在2019年的Biochemistry(Pubmed ID: 31287290)發文稱,已經開發出一種體外的選擇平臺,用於審視轉錄組層面閱讀蛋白的序列結合偏好(圖3c)。這種方法依靠人工化學合成特定鹼基位點帶有修飾的隨機序列RNA library,繼而進行親和力選擇並測序。作者用這種方法來分析某類m6A閱讀蛋白如YTH域蛋白的結合偏好,揭示了m6A修飾的序列motif在生化上的獨特偏好性。

05

結論與未來展望

Conclusions and perspectives

轉錄和轉錄後水平上的新基因調控機制的發現激發了人們對以RNA為中心的相關研究熱情。人們對細胞生物學理解的進一步加深,與高通量測序技術以及基於質譜的蛋白質組學等革命性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利用這些技術,研究人員開發出了可靠的實驗方法來繪製細胞中RNA-蛋白質互作圖譜,從而為全面了解蛋白質組和轉錄組之間的物理聯繫奠定了基礎。

展望未來,以下幾個領域為進一步的研究和開發新方法提供了方向:

  • 目前對RNA的運輸和亞細胞定位的基本原理仍知之甚少,開發和應用工具來研究亞細胞解析度下的動態過程有助於了解這些基本原理。為此,針對RNA鄰近標記的實驗方法開發將成為解決這個問題非常關鍵的步驟;
  • RNA轉錄後修飾對RNA-蛋白質互作和細胞進程的影響仍需繼續探索,並且當前仍缺乏探測和研究活細胞中單個轉錄物修飾的通用方法;
  • 轉錄組學和蛋白質組學分析需要在單細胞層面來了解不同細胞之間的異質性;

綜上所述,隨著轉錄組學和蛋白質組學數據的激增,一個重要的目標是繼續開發強大的實驗工具,以選擇功能上重要性的,並需要深入進行生物學驗證的,高可信度的RNA-蛋白質互作。

譯 者 簡 介

沈勵澤,聯川生物高級產品經理,市場部負責人,在NGS領域有多年從事數據分析和產品開發經驗。目前負責公司高通量測序產品開發與售前技術支持工作,主持開發m6A甲基化測序並撰寫書籍《RNA甲基化修飾m6A研究一本通》。同時參與協助腫瘤外顯子、單細胞測序等產品的相關開發工作。

相關焦點

  • 施一公:我在普林斯頓大學做助理教授的日子
    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1997年共有兩個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的位置,但卻有四百多名年輕的博士後科學家申請。經過層層篩選,確定了六個面試人。我作為六人中的一員在2月27日最後一個到普林斯頓面試。去世界著名的普林斯頓,心情既緊張又激動,26日一晚上基本沒能睡著,腦子裡一遍遍地全是精心準備的介紹我的科研進展的幻燈片。
  • 衝擊波通過RNA/蛋白質複合物預防急性心肌缺血後心力衰竭
    Shockwaves prevent from heart failure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schaemia via RNA/protein complexes衝擊波通過RNA/蛋白質複合物預防急性心肌缺血後心力衰竭文獻來源:
  • 普林斯頓大學成功探測到蛋白質間通訊狀況
    普林斯頓大學成功探測到蛋白質間通訊狀況  黃琨 • 2020-03-06 10:13:27 來源:前瞻網 E1158
  • 復旦大學孔繼烈教授談微流控晶片與檢測儀器創新與挑戰
    因此不單是整機的技術缺乏,上遊的零部件技術也很缺乏。從整體來講,現狀是蛋白質、核酸檢測的二類醫療器械,無論是化學發光還是電化學發光設備,大部分是羅氏、梅裡埃等公司的。2、上遊多,下遊少「上遊多,下遊少」是指在研究過程中,大部分研究者做的是上遊方法學的研究,雖然很前沿,反映了這個學科發展最新的聚焦點,但是往下延伸的比較少。
  • 蛋白質晶片技術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朱衡教授 在線講解「蛋白質晶片...
    HuProtTM人類蛋白質組晶片,涵蓋~20,000個人重組蛋白質,是迄今為止通量最高的人類蛋白質組晶片,為蛋白質組學研究提供了強大的工具。該晶片已經在各個蛋白質組學和其他生命科學研究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如癌症及自身免疫疾病的生物標誌物的發現、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翻譯後修飾、酶學研究等。     作為蛋白質晶片技術的鼻祖和人類蛋白質組晶片的開發者,朱衡教授已在該領域發表近100篇研究論文,被引用次數累計近10,000次,單篇被引次數>2,000次。
  • 清華回應39歲顏寧出任普林斯頓終身講席教授:持開放態度
    39歲的清華大學教授、著名科學家顏寧將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一事已經塵埃落定。  5月9日,清華大學相關負責人針對此事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顏寧教授經本人慎重考慮並與學院和學校領導仔細溝通,已決定接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Shirley M.
  • non-coding RNA databases匯總
    作為蛋白質合成的模板,mRNA長期以來是RNA領域研究的重點,而ncRNA被認為幾乎沒有生物學意義而備受冷淡。
  • 轉基因食品的檢測技術分享
    三、PCR技術與轉基因食品的檢測 1、PCR技術對轉基因食品的定性檢測(1)PCR基本原理 PCR技術由美國Centus公司Kary Mullis發明,20世紀(2)PCR技術檢測轉基因食品的技術關鍵和理論依據(3)PCR檢測轉基因食品的基本步驟 ①待檢材料DNA提取:通常利用CTAB法從食品材料中提取核酸;②PCR反應:設計合適引物。
  • 科學家發現人類細胞表面穩定附著RNA分子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眾所周知,人類細胞的外表面上有很多不同的蛋白質、脂質、糖蛋白。然而除了這些已知類型的分子,近日科學家們發現,人類細胞的外表面還穩定附著了一類過去鮮有人知的RNA分子。
  • 科學家發現人類細胞表面穩定附著RNA分子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眾所周知,人類細胞的外表面上有很多不同的蛋白質、脂質、糖蛋白。然而除了這些已知類型的分子,近日科學家們發現,人類細胞的外表面還穩定附著了一類過去鮮有人知的RNA分子。 根據在Genome Biology正式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鐘聲教授與其合作者張良方教授、陳真教授共同領銜的研究團隊,利用專門開發的檢測和測序技術鑑定出,這類細胞表面RNA分子由細胞核內的基因組編碼產生。過去人們曾認為,人類核基因組產生的RNA並不存在於具有完整細胞膜的細胞表面,而這一新發現刷新了我們對細胞表面分子的認識。
  • 【分析】用於精確生物標誌物檢測的非隨機蛋白質計數分析
    現有的計數免疫技術包括數字ELISA、單顆粒計數和單分子螢光流式計數等。但這些方法只能均隨機抽取一小部分目標信號進行統計計數,造成大量信息丟失,限制了其在超低濃度下定量的準確性和精密度。江蘇師範大學蓋宏偉教授團隊開發的非隨機蛋白計數分析可以很好地彌補上述缺憾。
  • 普林斯頓大學研究團隊利用都卜勒雷達檢測拐彎處移動的車輛
    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團隊們建立了一種新的雷達系統,該系統可以汽車探測到拐彎處其他行駛中的車輛和行人,特別是十字路口,從而避免發生碰撞。普林斯頓大學計算機科學助理教授Feilx Heide關於這一研究成果,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今年的計算機視覺和模式識別會議(CVPR)上又發表一篇論文,詳細介紹了該系統是如果工作,如何檢測拐彎處的物體等細節。該研究成果可能會被證明是目前雷達系統(如特斯拉的Autopilot)打造更為安全駕駛環境中的一部分。
  • 普林斯頓發布VersaSCAN微區電化學柔性探針新技術
    此次發布的掃描電化學顯微鏡柔性探針技術專用於「普林斯頓應用研究VersaScan」產品的柔性接觸和等距測試,是由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物理和電分析化學實驗室(LEPA-EPFL)Hubert Girault教授課題組經數十年的研究而實現的。阿美特克科學儀器部與該實驗室籤署了獨家合作協議,集成並銷售其柔性探針技術。
  • 轉錄組層面上研究蛋白質-RNA相互作用的技術及方法綜
    兩周前,小編給大家推薦了清華大學張強峰教授在QB期刊上發表的關於轉錄組層面上研究RNA-RNA相互作用的乾濕實驗方法的綜述文章後(點擊這裡進入該篇文章),引起了許多小夥伴的關注。並且也有小夥伴問,RNA在轉錄組層面上的相互作用不僅有RNA-RNA之間的,應該還有蛋白質-RNA之間的相互作用呢!
  • 顏寧教授離開清華大學,遠赴普林斯頓大學任教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顏寧教授本科就讀於清華大學,跟清華大學有著不解的緣分,從清華大學的一名學子,到成為清華大學的一名老師,到最後成為清華大學的教授,一路走過來,顏寧付出了許多的努力,成為了清華大學最受學子們所歡迎的一位教授之力一,而在清華大學任教10年之久的顏寧,卻並沒有計劃長期留在清華大學,她接受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邀請,擔任了這所大學的終身講席教授,由原來清華大學的全職教授轉變為兼職教授
  • 史上最全非編碼RNA合集,擁有2021的第一篇SCI
    由於這些RNA不編碼蛋白質,所以統稱為非編碼RNA(ncRNAncRNA比以前所想像的要豐富和重要的多,它們在轉錄調節,染色體複製,RNA加工,修飾,mRNA穩定性和翻譯,甚至蛋白質降解和轉運過程中都起作用。
  • 普林斯頓大學教授:2021年美國的生死預測
    原標題:普林斯頓大學教授
  • 質譜檢測法與蛋白質分析
    由於我們對蛋白質鑑定、定量和分析的要求越來越高,希望檢測技術的靈敏度也越來越高,同時能夠對更為複雜的樣品進行分析處理,因此推動了質譜檢測技術的發展,出現了一大批新興的質譜分析方法和儀器。在生命科學研究工作中有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發現、鑑定蛋白質並弄清楚它們的一級結構。
  • 科研乾貨 | 蛋白質組學研究的經典方法——雙向電泳技術解讀
    隨著功能基因組時代和蛋白質組時代的到來,雙向電泳技術 (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 已經成為生物學研究的核心技術之一。1975年,義大利生化學家O'Farrell發明了雙向電泳技術。
  • 科學家揭示RNA摺疊背後的原理
    研究人員利用下一代高通量測序技術,發現了一系列RNA分子摺疊趨勢的相似性,並將這些RNA分子稱為核糖開關。近日,由美國西北大學Julius Lucks教授領導的工程研究小組發現了作為細胞「生物傳感器」的RNA通過控制基因表達來監測並應對環境變化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