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地藏本願經》中稱,地藏接受了釋迦涅槃前的重託,並立下了「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等宏誓大願。自古以來,捨己為人就是一種敢於犧牲、經世濟民的崇高精神,即使到了現代社會,也是一個值得弘揚的正能量。不過,大道理誰都會說,等真正到了大難臨頭之時,能有如此高尚做派的人,卻沒有幾個。
二戰過後,蘇聯與美國展開了軍備競賽,當二者把目光投向太空之時,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則成為了決勝的關鍵。弗拉迪米爾·科馬洛夫,1927年出生於莫斯科,他在1960年入選蘇聯第一組太空人,與加加林成為了隊友。實際上,科馬洛夫除了是一個經驗豐富的太空人外,還是個精通飛船構造的航天工程師,每次執行任務之前,他都會檢查一下飛船的檢修情況。
1967年,蘇聯計劃了一個新任務,他們打算用「聯盟1」號飛船先把科馬洛夫投入到太空之中,第二天再藉助一艘飛船把另兩名太空人也送入太空。當兩艘飛船在太空中相遇時,他們便要按照既定要求完成對接,科馬洛夫要在太空中爬到另一艘飛船裡,然後再乘坐第二艘飛船返回地球。這麼聽起來,計劃還是很完美的,但實際上,操作起來卻困難重重,尤其是在飛船有故障的前提下。
在計劃實行一個月前,檢修人員已經發現了「聯盟1」號的203處結構問題,若不及時進行修理維修,飛船必然會在空中發生故障,繼而發生解體爆炸的危險。然而,即便他們發現了這個問題,但還是沒人敢向上級匯報,發射飛船已經迫在眉睫,沒人想在重要關頭澆上一盆冷水。一旦有人擅自透露了這個消息,便會得到降職、開除的處罰。
作為「聯盟1」號的太空人,科馬洛夫自然清楚這些故障,但是他卻無力回天,在臨飛前的一個月,他每天都活在痛苦之中,他不是沒想過稱病退出,可是他一旦這樣做了,加加林就會成為他的替補,到了那時,死的就是他了。一想到這,科馬洛夫就打消了退出的打算,他寧願死,也不希望加加林受到傷害。
1967年4月23日,「聯盟1」號飛船成功發射,科馬洛夫表情十分悲壯,他在等待死亡來臨的一刻。進入太空之後,飛船的故障接踵而來:天線無法打開、電力不足、導航失去方向感……後來,當任務取消,「聯盟1」號飛船開始下降時,用於減速、緩衝降落傘也未能及時打開,只有一把小降落傘在苦苦支撐。
地上的人都可以清楚地見到,飛船正以近乎自由落體的方式墜向地面,而正與地面指揮中心通話的科馬洛夫,則發出了絕望的咆哮。最終,飛船在俄羅斯奧倫堡的一個平原上墜毀了,救援人員在現場只找到了一塊科馬洛夫的足骨,一切都在爆炸中灰飛煙滅。
科馬洛夫殉難後,享受到了國葬待遇,他成了眾人口中的英雄。可是,這一切真的是他想要的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