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曾陰謀將臺賣給英法 人民反抗逼走總督(圖)

2020-11-26 浙江在線

力主出售臺灣的第三任殖民總督乃木希典。

  日本殖民政府逼迫臺灣農民種植甘蔗,從中牟取了巨額利潤,也讓日本重新認識到了臺灣的價值。

  今年是《馬關條約》籤訂110周年,110年前的4月17日,在甲午戰爭中慘敗的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中國的臺灣及澎湖列島被日本強行割佔。然而英勇的臺灣軍民並沒有屈從於日本殖民者的淫威,他們用此起彼伏的起義沉重地打擊了侵略者囂張的氣焰,差點迫使日本放棄臺灣。

  臺灣人民奮力反抗,逼走三任日本總督

  1895年5月,日本政府任命海軍大將樺山資紀為臺灣首任總督,並在臺北市設立了總督府。樺山資紀是個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他在臺灣創立了殖民統治官制,頒行了《六三法案》,並發動清莊運動,大肆屠殺反抗日本殖民者的臺灣同胞。儘管樺山資紀採取了各種高壓政策,臺胞自發反抗日本殖民者的鬥爭仍然接連不斷,防不勝防。1895年12月,由簡大獅和陳秋菊領導的起義軍向日本殖民統治的中心———臺北發起了進攻,震驚了日本朝野。1896年6月,在臺灣待了一年的樺山資紀由於治理不力,總督位子還沒坐熱就被調回國內。

  樺山資紀的繼任者是曾任日軍第三師團長的桂太郎。桂太郎初到臺灣時,曾雄心勃勃,一再誇海口說要把臺灣治理好。他一上任就瘋狂地圍剿臺灣各地的抗日義軍,屠殺對日本殖民者不滿的臺灣平民,僅在雲林大屠殺事件中日軍就殺害無辜百姓3萬餘人。桂太郎的鐵血政策激起了臺灣人民一浪高過一浪的反抗,日本的殖民統治陷入了危機。焦頭爛額的桂太郎感到,臺灣人對日本的仇恨太深,日本很難治理臺灣。此時的桂太郎再沒有了初到時的妄想,在臺灣度日如年的他巴不得早日卸任。隨著伊藤博文內閣的倒臺,僅在臺灣待了4個月的桂太郎趁機撂挑子逃回日本。

  1896年10月,日軍中將乃木希典成為第三任臺灣總督。乃木在1895年曾參加過侵佔臺灣的戰爭,對臺灣的情況十分熟悉。他上任後,為鎮壓臺灣人民的反抗,大力推行「以臺治臺」策略,頒布了《臺灣紳章規則》、《土匪歸順政策》等法規,但由於臺灣各界的抵制,乃木的陰謀未能得逞。

  更令乃木頭痛的是,臺灣各地的抗日鬥爭波濤洶湧,使他和日軍窮於應付。他上任兩個多月後,臺東就爆發了「太魯閣鬥爭」。太魯閣位於臺東立霧溪口附近,地形險要,是一萬多泰雅族人的居住地。日本殖民者入侵臺灣後,不斷挑釁泰雅人,激起泰雅人的憤怒。1896年12月,泰雅族群眾突然向日軍哨所發動襲擊,殺死哨所內所有日軍。1897年1月,日軍派一艘軍艦及炮兵、士兵500餘人進攻太魯閣,結果大部被殲。不甘心失敗的乃木在2月從臺北調集千餘日軍再次進攻太魯閣,結果日軍死傷數百,鎩羽而歸。

  由於臺灣人民的反抗日益激烈,日軍人和官員經常受到老百姓的襲擊,一天到晚提心弔膽,恐懼不安,這讓乃木對日本在臺灣的統治前景感到灰心失望,想趁早甩掉這個包袱回國。

  此時的乃木認為,臺灣對日本的作用不大,因為日本侵佔臺灣的幾年內不僅在經濟上分文未得,而且臺灣人民的反抗讓日軍死傷慘重。如果繼續統治臺灣,日本將會賠進更多的人命和錢財。因此,他產生了一個念頭:將臺灣賣出去,而且最好是賣給英國。

相關焦點

  • 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名單(1895-1945)
    臺灣總督是指臺灣受日本殖民統治時,由日本所指派的總督。大清帝國因為甲午戰爭戰敗, 在1895年臺灣被割讓給日本,1945年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日本放棄對臺統治,臺灣日治時期結束。在1895年到1945年半個世紀當中,日本共派任了19個總督,可以劃分為以下三個時代:「前期武官總督」、「文官總督時代」、以及「後期武官總督」。  雖然臺灣在1945年10月25日舉行受降典禮,但臺灣總督府的官制至1946年5月31日方正式廢止。
  • 外媒:美國宣布制裁伊朗時,德法英曾明確說「不」
    中新網12月2日電 據路透社1日報導,一份外交信函顯示,2020年10月下旬,德、法、英曾敦促美國政府重新考慮對伊朗金融部門實施的制裁,稱此舉將阻礙合法的人道主義貿易,並損害盟友的共同利益。報導稱,這顯示了美國與其歐洲盟友在對伊朗問題上的分歧。
  •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為何讓英法美氣急敗壞,讓意日坐立不安?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籤訂,使歐洲鬥爭形勢出現了新的轉折,震驚了世界,英、法等國這才感到大禍臨頭而氣急敗壞;德國的盟國義大利、日本也坐立不安,怨氣衝天……
  • 日本是如何給臺灣人洗腦的?
    樺山資紀是日本派往臺灣的首任殖民總督,他就曾經在施政方針訓示中明確指出:「臺灣乃是帝國的新版圖,未浴皇化之恩,加上島東部由蒙昧頑愚之藩族割據。故今日人臨該土地者雖須以愛育撫孚為主,使其悅服我皇覆載之仁,但亦要恩威並行,使所在人民不得生起狎侮之心。」
  • 故事裡的保定|「總督衙署說廉政」之物望應歸冀北雲
    任人唯賢直隸總督高斌在對待下屬信任,培養,善用。尤其是對於精通河務的人才頗為重視。乾隆十年三月,高斌向乾隆帝準奏修水利工程,並且舉薦有才能的官員。高斌認為原任江南河工同知英廉非常合適。英廉(1707-1783)字計六,號夢堂,內務府漢軍鑲黃旗人。高斌通過觀察,發現英廉通曉河務,辦事實力強,品行端正,實屬河工人才。
  • 簡述日本侵佔臺灣的50年
    同時被迫同日本籤訂《馬關條約》,除賠款2億兩白銀,還將臺灣及澎湖列島割讓。而最為慘痛的是自此日本在臺灣開始了長達五十年的殖民統治。其實當時在籤訂《馬關條約》時,李鴻章曾經請求以更多的賠款代替割臺,可是這時剛剛打贏戰爭的日本正想著以臺灣為基地來進攻東南亞地區,聽到李鴻章的這個請求,日本堅決不肯,甚至以再開戰爭為要挾。
  • 黑奴貿易的源頭,黑人賣黑人,不存在反抗意識
    這場貿易是白人的一場利益爭奪陰謀,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犧牲他人的利益乃至生命。當時白人們的眼睛已經被資本利益所蒙蔽,只要能夠為自己的資本主義經濟服務的事情,他們十分樂意去做。販賣黑人就是他們維持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 國際"逃犯"戈恩出書 揭露日本與日產聯盟背後陰謀
    戈恩在前美國陸軍特種部隊士兵Michael Taylor的協助下逃離日本後,一直生活在黎巴嫩貝魯特。今年早些時候,戈恩承諾,這本新書將披露更多新信息,精彩程度直逼好萊塢電影。例如,他將提供日產、日本檢方和政府相互勾結的「明確證據」。
  • 《紐約時報》駐港記者推特封面,竟是鴉片戰爭英法艦隊集結香港
    此前,《紐約時報》曾因高度扭曲、偏離事實的涉港報導受到廣泛批評。近日,《紐約時報》駐香港記者奧斯丁·雷米茲(Austin Ramzy)的推特封面圖片,又引發了網民憤怒。讓這位記者「引火燒身」的照片由義大利攝影師費利斯·比託(Felice Beato)在1860年拍攝,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法艦隊在香港九龍港灣集結的畫面。
  • 大清滅亡後,清朝的九位末代總督,最後下場如何?大部分結局還好
    四、兩廣總督張鳴岐1910年,張鳴岐在奕劻的支持下,署理兩廣總督,並在1911年4月授實職。張鳴岐殘酷鎮壓了同年爆發的廣州起義,殺害革命黨人四十三人。武昌起義爆發後,廣東震動,張鳴岐不得已宣布廣東獨立。原本,他被推舉為了廣東都督,卻辭而不就,潛逃日本。袁世凱時期,張鳴岐回國效力,並支持袁世凱稱帝。
  • 南海島爭:從1933年法佔南海九小島說起
    此時已經將中國的藩屬安南(越南)據為殖民地的法國,為了將西沙群島拓展為軍事基地,積極臆造所謂19世紀初期,安南嘉隆王與明命王時,均曾出徵西沙,交趾支那(越南南部)在西沙群島有先佔權,作為原是交趾支那宗主國的中國,對於西沙群島早在1883年《中法條約》中連同交趾支那一起劃入法國殖民地。
  • 荒尾精:日本對華諜報史上的鼻祖,在我國哪座城市設立情報機構?
    法租界巡捕房接到報案後,立刻出警以違禁攜帶槍枝罪,將2名日諜抓了起來。上海道臺出面跟巡捕房交涉,把2名日諜引渡至我國轄地,並對二人進行嚴訊,兩人最終沒能頂住酷刑,交代了各自的間諜活動。原來,二人是來自漢口一家叫「樂善堂」的日資企業。那麼,這家名叫「樂善堂」的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企業?
  • 川普悲憤當初看錯人,自己一夜白頭,英法日卻火速撇清關係
    ,而最近再度出現在公眾面前的川普頭髮一片灰白,對此有網友表示,川普想必會為當初看錯人而感到悲憤,自己一夜白頭,英法日三國領導人卻火速撇清關係,這就是真的塑料朋友? 圖為象徵著美法友誼的樹苗 川普繼任總統以來的第一次國宴,就邀請了法國總統馬克龍,川普用法式貼面禮與馬克龍夫婦打招呼
  • 詩譯英法許淵衝 從心所欲不逾矩
    >   圖為許淵衝先生贈送給作者的漢法對照本《詩經》,扉頁上許先生用中文、法文抄寫了《詩經·採薇》的名句。吳有訓、傅抱石、胡先驌等名人曾在心遠學校任教,方志敏、鄒韜奮、夏徵農等名人曾在心遠學校就讀。當時,心遠學校選用外文原版教材施教,許淵衝正是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奠定了外文的基礎。   從這個意義上說,許淵衝是我的老同鄉。   我與許先生還有一段師生緣。上世紀50至80年代中期,留法歸國的許淵衝被安排在軍隊的外語院校任教,而我50年代後期就在這所院校就讀並畢業。
  • 建設臺海隧道將帶動兩岸發展 臺當局如臨大敵
    他還說,大陸近來對臺海隧道計劃「日漸積極」,很遺憾的是,島內竟然有「少數學者、政治人物」,「無視大陸統戰、戰略圖謀,跟進附和,還提出學術意見,有人認為其中有巨額利益還當起地下說客」。  《自由時報》甚至稱:「在軍事戰略上,大陸的臺海隧道更有將美日勢力趕出臺海的重大戰略目標」。
  • 臺灣當年是怎麼一步步被日本侵佔的
    日本人繪製的「石門激戰圖」但是日本方面並不甘心,他們找上大清國,又是一番交涉。這一次,日本人故技重施,又找上了英法美等國的公使,再次向清政府施壓。這時,駐紮在牙山的清軍準備打道回府,但是日本兵卻賴著不走。清廷要求日本撤兵,日本不予理會。日本不僅不肯撤兵,還要求大清國和日本一起「改革朝鮮的內政」。這就把大清國整蒙圈了,不知道日本人葫蘆裡賣什麼藥。答案很快就有了。
  • 南非祖魯戰爭:非洲土著黑人反抗荷蘭殖民者後商布爾人的鬥爭
    南非的祖魯人在19世紀30年代進行了反抗荷蘭殖民者後商布爾人的鬥爭,在19世紀70年代又進行了反抗英國的殖民者的鬥爭,歷史上稱為祖魯戰爭19世紀,南非存在著三種力量:南非土著居民、布爾殖民者、英國殖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