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主出售臺灣的第三任殖民總督乃木希典。
日本殖民政府逼迫臺灣農民種植甘蔗,從中牟取了巨額利潤,也讓日本重新認識到了臺灣的價值。
今年是《馬關條約》籤訂110周年,110年前的4月17日,在甲午戰爭中慘敗的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中國的臺灣及澎湖列島被日本強行割佔。然而英勇的臺灣軍民並沒有屈從於日本殖民者的淫威,他們用此起彼伏的起義沉重地打擊了侵略者囂張的氣焰,差點迫使日本放棄臺灣。
臺灣人民奮力反抗,逼走三任日本總督
1895年5月,日本政府任命海軍大將樺山資紀為臺灣首任總督,並在臺北市設立了總督府。樺山資紀是個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他在臺灣創立了殖民統治官制,頒行了《六三法案》,並發動清莊運動,大肆屠殺反抗日本殖民者的臺灣同胞。儘管樺山資紀採取了各種高壓政策,臺胞自發反抗日本殖民者的鬥爭仍然接連不斷,防不勝防。1895年12月,由簡大獅和陳秋菊領導的起義軍向日本殖民統治的中心———臺北發起了進攻,震驚了日本朝野。1896年6月,在臺灣待了一年的樺山資紀由於治理不力,總督位子還沒坐熱就被調回國內。
樺山資紀的繼任者是曾任日軍第三師團長的桂太郎。桂太郎初到臺灣時,曾雄心勃勃,一再誇海口說要把臺灣治理好。他一上任就瘋狂地圍剿臺灣各地的抗日義軍,屠殺對日本殖民者不滿的臺灣平民,僅在雲林大屠殺事件中日軍就殺害無辜百姓3萬餘人。桂太郎的鐵血政策激起了臺灣人民一浪高過一浪的反抗,日本的殖民統治陷入了危機。焦頭爛額的桂太郎感到,臺灣人對日本的仇恨太深,日本很難治理臺灣。此時的桂太郎再沒有了初到時的妄想,在臺灣度日如年的他巴不得早日卸任。隨著伊藤博文內閣的倒臺,僅在臺灣待了4個月的桂太郎趁機撂挑子逃回日本。
1896年10月,日軍中將乃木希典成為第三任臺灣總督。乃木在1895年曾參加過侵佔臺灣的戰爭,對臺灣的情況十分熟悉。他上任後,為鎮壓臺灣人民的反抗,大力推行「以臺治臺」策略,頒布了《臺灣紳章規則》、《土匪歸順政策》等法規,但由於臺灣各界的抵制,乃木的陰謀未能得逞。
更令乃木頭痛的是,臺灣各地的抗日鬥爭波濤洶湧,使他和日軍窮於應付。他上任兩個多月後,臺東就爆發了「太魯閣鬥爭」。太魯閣位於臺東立霧溪口附近,地形險要,是一萬多泰雅族人的居住地。日本殖民者入侵臺灣後,不斷挑釁泰雅人,激起泰雅人的憤怒。1896年12月,泰雅族群眾突然向日軍哨所發動襲擊,殺死哨所內所有日軍。1897年1月,日軍派一艘軍艦及炮兵、士兵500餘人進攻太魯閣,結果大部被殲。不甘心失敗的乃木在2月從臺北調集千餘日軍再次進攻太魯閣,結果日軍死傷數百,鎩羽而歸。
由於臺灣人民的反抗日益激烈,日軍人和官員經常受到老百姓的襲擊,一天到晚提心弔膽,恐懼不安,這讓乃木對日本在臺灣的統治前景感到灰心失望,想趁早甩掉這個包袱回國。
此時的乃木認為,臺灣對日本的作用不大,因為日本侵佔臺灣的幾年內不僅在經濟上分文未得,而且臺灣人民的反抗讓日軍死傷慘重。如果繼續統治臺灣,日本將會賠進更多的人命和錢財。因此,他產生了一個念頭:將臺灣賣出去,而且最好是賣給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