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的祖魯人在19世紀30年代進行了反抗荷蘭殖民者後商布爾人的鬥爭,在19世紀70年代又進行了反抗英國的殖民者的鬥爭,歷史上稱為祖魯戰爭19世紀,南非存在著三種力量:南非土著居民、布爾殖民者、英國殖民者。三種力量之間存在著複雜尖銳的矛盾和鬥爭:布爾人與土著居民之間的矛盾和鬥爭:英國人與土著居民之間的矛盾和鬥爭;布爾人與英國人之間的矛盾和鬥爭。這就是祖魯戰祖魯人是南非士著居民,是南班圖人的一支。南非的土著居爭爆發的歷史背景民有薩恩人(布須曼人)、科伊人(霍電督人)和南班圖人,他們均為黑色人種。
薩恩人和科伊人是南非最古老的土著居民,在殖民者入侵前處於原始社會發展階段,居住在南非的西南部。南班圖人是在很早以前由赤道地區遷到南非廣大地區的,成為南非的土著居民。南班圖人比薩恩人、科伊人發展水平高,在殖民者人侵前處於原始社會瓦解、部落聯盟興起、國家產生的社會發展段。南班圖人又分為若干支,或若干民族,其中重要的一支或族就是祖魯人。祖魯人主要居住在南非的納塔爾,還有斯威士19世紀初,祖魯人在部落聯盟的基礎上建立了祖魯王國。蘭和莫三比克的一些地區該國的奠基者為恰卡(1787~1828)。他是只有1000多人的祖魯部落酋長的兒子。
當時在圖格拉河東北有一個姆塞特瓦部落,它的酋長丁吉斯瓦約把居住在德拉肯斯堡山脈以東的一些分散的南班圖人部落統一了起來,組成一個強大的部落聯盟,其中包括祖魯部落。由於恰卡的軍事才幹和勇敢善戰,使他得到丁吉斯瓦約的重用,成為部落聯盟的主要將領。1817年,丁吉斯瓦約戰死恰卡成為他的繼承者,即部落聯盟的首領。恰卡執政時期,繼承和發展了丁吉斯瓦約的事業。在軍事上,丁吉斯瓦約曾進行軍事改革,即部落聯盟內的20~40歲的男子都成為戰士,按年齡分成若於隊,每隊由固定的軍事長官(英東納)率領。戰士們受系統的軍事訓練,平時除小部分人駐守邊防外,其他均參加生產。
恰卡在丁吉斯瓦約軍事改革的基礎上,建立了一支約10萬人的軍隊,改用長矛和大盾牌為武器,採用方陣、兩面包抄等戰術使他的軍隊成為南非人中最強大的一支隊伍。在政治上,恰卡把3000個左右分散部落,約有50萬人統一起來。過去,丁吉斯瓦約不剝奪被徵服部落酋長的權力,恰卡進行了重大改革,破壞了隸們而酋長的權力,在他統治下的每一塊領土都由駐在當地的軍事長官治理。因此恰卡在丁吉斯瓦約部落聯盟的基礎上建立了祖魯王國(英國人稱其為祖魯帝國或祖魯蘭)剛(1797-1840)是恰卡的同父異母兄弟。1828年,他發動政變,刺死恰卡,奪得王位。但是,丁剛在登上王位後,執行和發展了恰卡的政策,為祖魯國家的統一和獨立作出了貢獻祖魯國家因連年戰爭使農牧業遭到破壞,引起人民不滿。
丁剛採取措施,恢復和發展了生產。祖魯國家因剛剛建立,一些部落不願聽命於中央而紛紛離去,國家面臨四分五裂。丁剛繼續保持支強大的軍事力量,多次遠徵,保持了祖魯國家的統一。尤其要指出的是,丁剛領導祖魯人進行了反對布爾殖民主義者、維護祖魯國家獨立的鬥爭,即祖魯戰爭,為南非人民歷史增添了光輝奪目的一頁。布爾人是荷蘭殖民者的後裔。早在1488年,荷蘭東印度公的1艘大船「哈勒姆號」在好望角遇難,船上的人在今天的開普敦附近登陸。過了1年,這些人乘由印度返航的荷蘭東印度司的船舶,回到荷蘭。他們回到荷蘭後,宣傳好望角一帶土地肥沃、氣候良好,適合於白人居住。
165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派造範裡貝克(營救船上的醫生)率10多人,乘3艘船,於桌灣登陸,在南非建立了第一個白人居民點。這個居民點成為荷蘭去東方船舶永久性的給養補給據點。居民點的移民不斷增加,地域不斷擴大,由一個小居民點擴大為開普敦,又以開普敦為中心擴大為開普殖民地。在開普殖民地,荷蘭移民掠奪南非土著黑人的土地,建立起農場和牧場,成為農場主和牧場主,實際上是奴隸主。他們把倖存下來的南非士著黑人變成奴隸,用暴力驅使他像牲畜一樣勞動。荷蘭移民的後裔被稱為布爾人,意為農民,實際上,他們的前輩並不是真正拓荒的農民,而是把勞動視為恥辱、壓迫和剝削南非黑種人的農場主和牧場主英國人於19世紀初佔據了開普殖民地(1795年和1806年英國兩次佔領,1815年維也納會議決定轉為英國所有)。
開普成為英國通往印度船隻的中途補給站。英國人把開普變成典型的英國殖民地。這就引起了布爾殖民者與英國殖民者之間的矛盾英、布矛盾的實質是爭奪對南非土著居民統治權的矛盾在南非,英國人與布爾人之間的矛盾,從英國兼併開普殖民地後就開始了。在開普殖民地,英國派駐總督,任命地方官吏,設置巡迴法庭,取消布爾人的公民會議,這就剝奪了布爾人的行政權和司法權。英國殖民當局宣布英語為官方語言,學校必須用英語教學,政府機關職員必須用英語辦事,這就引起講荷蘭語的布爾人的不滿。英國殖民當局還宣布廢除荷蘭貨幣,改用英鎊,在荷蘭貨幣與英鎊兌換時貶值70%,這就使布爾人遭受極大的經濟損失。
英國殖民當局又宣布,從非洲人手中奪取的土地丈量登記,按年交納地租,才能歸私人經營,這就使英國殖民當局大大地增加了財政收入,同時也就使布爾人的土地權受到了威脅。英國殖民當局還宣布廢除奴隸制,這就使英國人得到大批的自由勞動力,同時也動搖了建立在數萬奴隸勞動上的布爾人的經濟基礎,對布爾人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由於英國殖民當局的這些旨在維護英國殖民統治的措施,使英國殖民者和布爾殖民者之的矛盾產生,而且日益加深隨著英、布矛盾的發展,布爾人對英國人咄咄逼人的態度越來越不能忍受,這就引起了布爾人的大遷徙(稱為「大特萊克」在荷蘭語中為「遷徙」)。
從1836年開始,布爾人趕著大車向北和東北遷徙。布爾人的大車既是交通工具,又是一家人的住房。老人、婦女和孩子坐在車裡,一切能帶走的東西放在車上,青壯年男子背著火槍、騎著馬走在車隊的兩旁。行進時是浩浩蕩蕩的車隊,停下來是一片村落。布爾人的大遷徙,一方面是對英國壓制的擺脫,另一方面也是對南非土著黑人的遠徵。他們對南非土著黑人進行了無數次滅絕人性的戰爭。每次戰爭都使南非土著黑人犧牲無數生命,交出大量土地、牲畜和財富。布爾人前進的重要目標是祖魯國家,因為在這裡既可得到祖魯人的土地,也能奪得通向印度洋的出海口。1837年,布爾人大量越過德拉肯斯堡山脈,源源開進祖魯王國。布爾殖民者為得到祖魯人的土地,先是採取「和平」的方式,之後就發生了戰爭祖魯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