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殖民時代的六個非洲強敵:屢屢擊敗英軍,都比清朝打得漂亮

2020-12-04 陶慕劍地球觀察

19世紀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期間(1819年-1901年),是英國在全球大肆擴張的年代。在這個時代,大英帝國的版圖擴張到了極限,實現了「日不落」的稱號。

這個時期,英國軍隊是世界上裝備最精良、經驗最豐富的軍隊之一,其軍隊從非洲一直活躍到南太平洋。儘管如此,英國軍隊卻在非洲、亞洲和大洋洲多次遭到重創,甚至是慘敗。這些對手不盡相同,每一支隊伍都呈現出不同的技能、戰術和武器組合,讓英國人非常頭疼。其中,是英國人在非洲遭遇的強勁對手最多,最有特點。

第一、埃及愛國者

1881年,面對埃及政府的腐敗以及英法殖民者的節節進逼,埃及祖國黨在艾哈邁德·阿拉比中校領導下發動起義,逼迫埃及總督進行改革。1882年,英國眼看無法繼續埃及,於是發動了侵略戰爭。

英軍在埃及面對的是按照歐洲模式訓練和裝備的正規軍,為此英軍高度重視,出動了2.5萬軍隊和8艘鐵甲艦的龐大軍隊,遠勝過兩次鴉片戰爭的規模。最終,英國人證明了自己的優勢,在泰爾凱比爾戰役中以1.8萬人(2個步兵師和1個騎兵團)擊敗1.5萬埃及軍隊。埃軍2000人陣亡,500人受傷;英軍58人陣亡,379人受傷,22人失蹤。最終英軍佔領開羅,埃及祖國黨大批領導人被抓捕,埃及也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

儘管英軍贏得似乎很輕鬆,但是埃及在19世紀經歷過一系列的資本主義改革,中上層也有較高的思想覺悟,武器和訓練都有較高水準,因此英國人一直將控制埃及視為相當艱巨的工作。英國人的勝利,其實建立在收買埃及封建階層和動搖分子的基礎上。

第二、阿散蒂

阿散蒂,是西非的一個部落聯盟。1806年至1900年,英國為搶奪當地的黃金資源,與阿散蒂前後發生九次戰爭,時間之長在英國殖民史上極為罕見。

其中,1822-1824年第二次阿散蒂戰爭中,英軍傷亡上千人,黃金海岸總督也被打死。阿散蒂人裝備原始,但經驗豐富,擅長利用當地的山丘和叢林進行伏擊戰,經常包圍並重創對手。1872-1874年的第七次阿散蒂戰爭中,阿散蒂大軍曾將上千英軍包圍在沼澤地內,後者依靠重炮火力才勉強突圍。這場戰爭英軍又付出數千人傷亡,最後才佔領了被阿散蒂主動放棄的國都。

阿散蒂的戰術缺點是缺乏凝聚力和嚴密的秩序紀律。面對越來越精確的步槍,分散部隊比一個世紀前更加脆弱。由於無法打破英國的隊形,阿散蒂屢戰屢敗,但也不甘屈服,直到1900年才宣告失敗,被併入英國的黃金海岸殖民地。

第三、祖魯王國

祖魯王國,可能是英國殖民史上最兇猛、最著名的反抗者。祖魯人頑強而富有進攻性,在衝向戰場前可以跑上幾公裡,用著名的祖魯短矛(伊卡瓦)擊潰對手。他們有很強的紀律性,能夠在指揮下迅速而連貫地行動,對發起雷霆般的衝擊。

在著名的伊桑德爾瓦納戰役(1879年)中,上萬祖魯武士取得了令人震驚的殲滅戰,打死英軍1300多人,全世界為之震撼。但是祖魯人堅韌和勇氣,還不足以讓冷兵器矛打敗現代槍炮。

此後,英國人總結經驗,改變作戰方式,多次用輕微代價擊敗祖魯大軍。最終在烏倫迪戰役中,兩萬祖魯勇士的果斷衝鋒變成了一邊倒的屠殺,數千人倒在戰場上,英軍僅戰死12人。

儘管英國最終徵服了祖魯蘭,但這場戰爭也動搖了英國人的信心,教會了一些人不要低估一支哪怕是原始武器裝備的軍隊。

第四、科薩人

在英國殖民南非的過程中,祖魯人不是唯一的抵抗者,從事農牧業的科薩人也進行了激烈的抵抗,從1779年到1879年進行了近百年的鬥爭,號稱九次科薩戰爭。

這幾次戰爭中,科薩人曾多次拉出上萬人的隊伍,大舉圍攻南非的開普殖民地,雖然經常被少數殖民者擊敗,但卻也阻止了殖民點的進一步擴張。科薩人雖然無法正面擊敗裝備精良的英國人,但他們學會了撤到山區打遊擊,利用地形發動伏擊。為此,英國人只能通過建造一系列要塞和騎兵部隊用於追擊,才真正擊敗了科薩人。

科薩人最大的缺點是迷信,第八次戰爭(1850-1853)中曾一度試圖依靠巫醫的符咒來擋子彈。在符咒催眠下,科薩武士個個悍不畏死,甚至衝上並擊毀過英國船隻。但是符咒的欺騙被揭穿後,科薩人最終還是不敵先進的槍炮。

更糟糕的是,科薩人在戰敗後又將希望寄託於神靈,1857年後開始大規模殺牛獻祭,希望神靈保佑推翻殖民者。結果,牲畜被大量宰殺重創了科薩人的農牧業,令他們在20多年都沒恢復元氣,最終在1879年被英國殖民者徵服。

第五、蘇丹馬赫迪起義者

宗教熱情,有時也是軍事力量的催化劑,蘇丹馬赫迪起義就是最好的例子。1881年爆發的蘇丹大起義,在領袖穆罕默德·艾哈邁德(自稱馬赫迪)帶領下,發揮出了極高的組織能力和軍隊士氣。在馬赫迪的宗教熱情宣傳下,蘇丹起義軍的攻擊能力比祖魯人更堅決,而且武器裝備也更好,因此連戰連捷,多次攻克英軍和埃及傀儡軍的要塞。

1883年的希甘之役,馬赫迪軍更是將一萬多人的英埃軍隊全部殲滅,令殖民者聞風喪膽。1885年1月26日,馬赫迪率軍攻下蘇丹首都喀土穆,擊斃擔任蘇丹總督的英國人戈登,基本光復甦丹全境。

儘管馬赫迪起義軍擁有更高的士氣和組織性,但19世紀的武器技術進步是飛快的。1898年的烏姆杜爾曼戰役中,英軍成批使用馬克沁機槍,數以萬計的蘇丹馬赫迪起義者倒在血泊中。蘇丹再次喪失獨立地位。

第六、布爾人

布爾戰爭,可以說是維多利亞時代的終結。作為荷蘭殖民者的後代,布爾人在英國試圖統治全部南部非洲時,他們像當地土著人一樣反抗。

雖然許多反抗民族對英國人使用了遊擊戰的成分,但布爾人最接近現代遊擊戰。聰明、準確的射擊技術,有著理解歐洲戰爭的天才領袖,他們是英國人在非洲的對手裡最難對付的。英國人在布爾戰爭中多次遭慘痛失敗,一度影響到了帝國聲譽。

最終,布爾人的失敗並不是因為英國人高超的戰術或指揮能力,事實上英國在布爾戰爭中的表現一塌糊塗。最終,頑強的布爾人面對大英帝國的優勢資源,以及無恥的「三光政策」,最終被擊敗。

最後額外說一下毛利人。

毛利人雖然不屬於非洲,但卻同樣給予英國殖民者以教訓。隨著歐洲殖民者在紐西蘭的擴張,以及殖民當局的大肆壓迫,當地毛利人奮起抵抗。毛利人的作戰方式與祖魯人的相反,祖魯人的戰術是流動和進攻性的,而毛利人則多是堅守固定防禦工事,以對抗歐洲人的槍炮。毛利人雖然缺乏團結和更緊密的組織,但作戰意志極強。

毛利人建立被稱為「pā」的堅固土製據點,並且創造性地發明了「壕塹戰」。1864年的一次戰鬥中,英國軍隊和白人民兵用猛烈槍炮轟擊毛利人陣地後,誤以為對方已經崩潰,冒然進行了衝鋒。結果躲在壕塹內的毛利人,等到敵人殺進來的時候果斷出擊,十分鐘內就打死了一百個白人。

戰爭末期,毛利人也終於學會了遊擊戰,誘使英國殖民者深入森林加以殲滅,一度令殖民當局陷入困境。但毛利人的最大缺點就是缺乏團結,沒有一個穩固的領導核心,抵抗隊伍只能各自為戰,最終在殖民者優勢兵力下宣告失敗。

除了非洲和大洋洲,英國殖民軍隊在印度、阿富汗、緬甸也都遇到過慘重的失敗和教訓。尤其是阿富汗,英國甚至遭遇過上萬人被殲滅的慘劇,而且進入20世紀也沒能徵服阿富汗。最終,讓阿富汗贏得了「帝國墳場」的稱號。

在19世紀裡,中國的清政府是英國殖民者事實上遇到的體積最大對手,而且雙方的戰爭不止一次。然而,在諸多強敵的名單中,清朝軍隊卻並不在列。(作者:陶慕劍)

相關焦點

  • 九龍城寨:香港唯一沒被英國控制的土地,真的有清軍一直駐守嗎
    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打開了清朝的大門。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朝戰敗,被迫同英國籤署《南京條約》,將廣州府新安縣的香港島割讓給英國。英國在香港修建維多利亞城,試圖將其打造為入侵清朝的殖民據點。九龍寨炮臺與維多利亞城隔海相望,戰略位置大為提升。道光二十五年(1847年),清朝為了阻止英國的進一步入侵,對九龍寨炮臺進行擴建。
  • 英軍把清軍按在地上摩擦,為何卻被阿富汗人打得全軍覆沒
    在這場戰爭中,數千英國軍隊如入無人之境,打得清軍潰不成軍。坐擁百萬雄兵的清王朝被嚇破了膽,被迫向英國人割地賠款,結束了這場戰爭。而就在鴉片戰爭爆發不久,英國人同時打響了另一場戰爭。1841年,第一次英阿戰爭爆發,英國和阿富汗進行了激烈的戰爭。在戰爭中,阿富汗人把入侵的英軍打得幾乎全軍覆沒,贏得了最終的勝利。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英軍把清軍按在地上摩擦,為何卻被阿富汗人打得全軍覆沒?
  • 蒸汽與人力的對決:鴉片戰爭中的英軍蒸汽輪船VS清軍車輪船
    不止一個英國人這麼認為。事實也的確如此。1840年夏天,當英軍入侵舟山時,在寧波軍營監製軍械的龔振麟奉命前往甬東。這次出差讓他見到了以筒貯火,以輪擊水的英國蒸汽船。雖然此時龔振麟對蒸汽機一竅不通,整個大清朝也幾乎找不出能造蒸汽機的臣民,但出沒波濤,維意所適的蒸汽明輪船深深地吸引了龔振麟。他認為即使沒了火的力量,只靠明輪裝置也能帶來強大的動力,於是一個想法在他腦中成形。
  • 美國也有被吊打的時候,當年國會大廈是怎麼被英軍攻陷的?
    自由女神的頭飾、肩膀和盾牌上有10個鑲有鉑金的銅質尖頭,起避雷針的作用。今天在國會山上除了國會大廈,還有眾議院和參議院大樓、國會圖書館大樓、最高法院大樓、美國植物園和其他一些政府設施。說完了國會大廈,接著說說當年英軍是怎樣攻陷華盛頓火燒國會大廈的。美國獨立戰爭結束後,英美之間的主權之爭並未就此完全停止,英國還想著恢復對美國的殖民統治。
  • 八千斤重炮竟打不過英國一桿槍,清朝重炮實在是火炮中的恥辱!
    明朝末期,中國從西方引進了紅夷大炮,到了清朝被改名「紅衣大炮」,這種炮在清朝一直都在造,名字越來越好聽,什麼「神威大將軍」「神武大將軍」,重量越來越重,什麼八千斤炮,一萬斤炮,可火炮的性能卻一代不如一代。清軍入關後,以紅衣大炮破潼關,擊敗李自成的大順軍,隨即把炮口瞄向偏安一隅的南明。揚州之戰,攻守雙方都動用了火炮。
  • 英國曾侵略大半個地球,卻沒國家記恨他們,背後原因到底是什麼?
    儘管最終其強大地位被美國所取代,但是,有關英國的歷史記載,還是寫得非常清楚的。只不過,對於英國歷史的發展,人們始終都是褒貶不一,其中,英國當年所採取的侵略行為,也的確是成為了時代的詬病。那麼,英國曾侵略大半個地球,卻沒國家記恨他們,背後原因到底是什麼?其實不得不說,英國的發展歷程,成敗之間,到底還是離不開殖民統治的規模擴大。
  • 獨立戰爭時期,法國為何出兵10萬人幫美國打英國
    經過8年奮戰,美國擺脫英國統治取得了獨立的地位,並利用200多年的時間,快速成為全球實力第一的超級大國。時至今日,美國的發展歷程都是很多世界歷史專家和愛好者津津樂道的話題。在1756年11月5日的一場戰鬥中,英國的盟友普魯士就以損失550人的微小代價,殲滅法軍數千人。在海上戰鬥中,儘管法國在地中海擊敗英國海軍,但英國卻依靠其軍力的整體優勢佔領了法國殖民地加拿大,路易斯安那部分地區和佛羅裡達。到了1763年6月,英國和法國在一起籤訂了《巴黎和約》,這對於法國而言是喪權辱國的合約,法國被迫承認英國對西印度群島、加拿大、非洲和印度部分地區的佔領。
  • 鴉片戰爭前為何清朝對英國一無所知,英國卻對清朝了如指掌?
    但是在這次戰爭中,有一個很奇怪的點,那就是明顯體現出了,英國對我國的情況還是很了解的,這是為什麼呢?我國對世界一點都不了解,為什麼英國會對我國如此了解?其實我國一點都不了解世界,這一點很好解釋,因為我國長期都處在閉關鎖國之中。
  • 帝國何止十個呢?
    事實上,在人類歷史上被埋入故紙堆的超級帝國又何曾只有十個。中國從秦朝開始,但凡大一統時代,哪個不是超級帝國?這裡的超級帝國指的不只是以皇帝為最高首腦的國家,而是專制集權的政權,即整個帝國只有一個統治核心,區分於聯邦制政權。超級帝國地位如同今天的美國一樣,影響力在帝國時代波及世界,而且對人類歷史能夠產生深遠影響。
  • 地理位置的優越,時間的恰到好處,印度一步一步淪為英國殖民地
    比如英國率先選了印度作為殖民市場的根據地,開創東印度公司並以此為中心加大對亞洲的侵略力度。但是就當時的背景來說,印度的綜合國力和實力都是亞洲一眾國家中非常不錯的存在,那麼英國為什麼還會首選印度呢?而在亞洲的一眾國家中,英國偏偏選了印度作為其控制亞洲的大本營,而英國的這種選擇與印度在世界中的地理位置是分不開的。 印度位於亞洲板塊上凸出來的印度半島上,同時也是這塊半島上最大的國家。這樣的地理位置導致印度在進行世界範圍探險的歐洲人眼中十分的"顯眼"。一來是在早期的航海時代,西班牙和葡萄牙人若想乘船到達遠東地區,必須要繞過非洲大陸。
  • 清朝老照片:圖二官員跪拜英軍,最後一張有錢人妻妾野外打靶!
    清朝老照片:圖二官員跪拜英軍,最後一張有錢人妻妾野外打靶!清朝時期,兩個賣包子的小販,很是簡陋的環境。 清朝時期,官員跪拜英軍,這樣的行為真是太丟臉了,沒有一點的骨氣可言。那時候的百姓也是比較愚昧的。
  • 非洲一國家曾與清朝籤訂不平等條約?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曾有一個非洲國家與清政府籤訂不平等的條約,甚至還想在清朝駐軍,說起來是不是很可笑,畢竟非洲從15世紀開始被殖民,一直到20世紀末才正式拜託殖民的枷鎖,不過卻有此事,那非洲國家與清政府籤訂不平等條約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 大選後南非會走出殖民時代的陰影,還是成為另一個辛巴威?
    非洲人國民大會(非國大,ANC)得票率57.5%,在議會獲得230個席位,領先於得票率21%、獲得84個席位的反對黨民主聯盟(DA)。經濟自由鬥士黨(EFF) 擁有19個席位,並以11%的得票率位居第三。其餘的席位由一些較小的黨派佔據。雖然非國大目前仍是南非最大的政黨,但其支持率與2014年的62%相比有所下降。
  • 200多年前,美國人究竟是靠什麼擊敗了英國人?
    認為國王踐踏了民主共和是貧窮和戰爭的根源,號召北美人民聯合起來,必須用武力推翻英國的壓迫。 這本小冊子在三個月內發行了十二萬冊,幾乎每一個美國成年白人都讀過這本或了解這本小冊子,為美國的真正獨立和新政權的合法性提供了輿論基礎。 表面上看這是一個美國憤青在鍵政,事實上他則是尖銳地批判一個舊的時代,無意間又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
  • 鴉片戰爭清軍最怕的不是艦炮和排槍:而是英軍的刺刀和火箭炮!
    有很多人認為,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主要原因是當時中國軍隊武器落後,而英國和法國侵略軍則依靠著堅船利炮,以及先進的滑膛槍取得了勝利。實際上,在鴉片戰爭中,給蒙昧的清朝官員和軍隊極大震撼的不是英軍的艦炮和排槍,而是英軍的刺刀和火箭,很多清軍臨死前也沒搞明白為何拼刺刀耍冷兵器也打不過英軍,沒搞明白那種恐怖的火箭是何方神聖。
  • 英國在全世界進行殖民統治,為什麼殖民地的人們卻都不討厭英國?
    英國曾在海外建立了非常多的殖民地,可是為什麼受殖民統治的那些老百姓卻並不仇恨英國呢?我們知道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它的殖民統治遍及全球,照理說受殖民統治那是一件非常悲慘的事情。但事實上英國曾經殖民過的那些地方的老百姓,他們並不仇恨英國。
  • 清朝末期,為什麼百姓們對清朝政府不信任,甚至是坐視清廷滅亡
    外邊世界的西方強國工業革命、技術革命正愁著沒地方施展,恰巧號稱自己海軍實力第一線的清軍,清廷在鴉片戰爭被當頭一棒打醒,總共出軍幾千人,最終被英軍以十換千打敗。據史料記載,當時的清政府看到西方世界的大炮、火器之後,一度以為是巫術,順便還找了個算命算八卦的,為清政府如何打敗海上的妖怪而做決策。
  • 英屬馬爾他:英國控制地中海的重要據點
    馬爾他群島距義大利的西西里島不到100公裡,是二戰時英國控制地中海,對抗義大利的重要據點。那麼英國是如何殖民馬爾他群島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1571年西班牙與威尼斯聯軍在勒班陀戰役擊敗奧斯曼,摧毀了其在地中海的霸權,奧斯曼自此對馬爾他不再構成威脅。
  • 為什麼太平天國打不過清朝?
    問題是,洪秀全就因為看過一本半懂不懂的基督教小冊子,搞出了個土不土洋不洋的拜上帝教,在拜上帝教裡面,上帝是擁有最高權威的神,是天父,耶穌是上帝的長子,是天兄,洪秀全是上帝的次子,在人間,洪秀全掌握這最高權威,是天王。這套體系在初期還玩得挺溜,但是到後面就出現問題了。楊秀清憑著無數戰功,在太平天國內部的權力急劇增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奪位之心日益強烈。
  • 白宮名字由來:源於1812年美英戰爭中,英軍火燒總統官邸「所賜」
    此次,向北的領土擴張,直接觸動了英國人的利益。於是,採取各種行動對美國的擴張進行打壓。最終迫使美國在1812年對英國宣戰。儘管美國是以「維護航海自由」為名發動戰爭的,但其真實的目的是佔領加拿大,繼續擴大自己的版圖。戰爭初期,由於英國正在對歐洲對拿破崙進行「圍剿」,所以大部分精銳海陸武裝力量都部署在歐洲。而當時美國陸軍正規部隊不到1.2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