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於5月8日舉行了大選,選民投票選舉國民議會與九省的地方議會議員。南非總統由國民議會的400名議員選舉產生,而這400名議員是根據其獲得的選票比例選出的。非洲人國民大會(非國大,ANC)得票率57.5%,在議會獲得230個席位,領先於得票率21%、獲得84個席位的反對黨民主聯盟(DA)。經濟自由鬥士黨(EFF) 擁有19個席位,並以11%的得票率位居第三。其餘的席位由一些較小的黨派佔據。
雖然非國大目前仍是南非最大的政黨,但其支持率與2014年的62%相比有所下降。涉及前總統雅各布·祖馬及其與古普塔家族關係的腐敗醜聞,以及糟糕的經濟狀況導致非國大的支持率下降。南非總統拉馬福薩領導著一個分裂的非國大。2017年12月,當他在非國大全國代表大會的選舉中贏得主席職位,並擊敗時任總統祖馬前妻德拉米尼-祖馬(Dlamini-Zuma)領導的祖瑪(Zuma)派系時,人們普遍認為以腐敗和優柔寡斷的政策為特徵的「祖馬時代」將會結束。當拉馬福薩最終於2018年2月說服祖馬辭去南非總統一職時,股市再次反彈,市場預期也很高。包括我在內的評論家曾寫道,拉馬福薩有能力解僱腐敗的官員,讓南非重新踏上增長軌道。
然而,拉馬福薩沒有創造任何奇蹟。在公開報導的腐敗政客中,沒有一個人被指控犯有任何罪行。儘管1994年納爾遜·曼德拉(Nelson Mandela)成為首位黑人總統,贏得了政治權力,但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數據顯示,南非在2009年超過巴西成為世界上最不平等的國家,大多數南非黑人仍然生活在貧困之中。
南非在拉馬福薩的帶領下會走向何方?
非國大主席、現任總統西裡爾·拉馬福薩將連任總統。視覺中國 圖後殖民時代背景下的南非問題許多非洲國家在二戰結束擺脫殖民統治獨立後的政治經濟軌跡有很多相似之處。後殖民時代的非洲國家,如加納、奈及利亞、肯亞以及現在的南非,都出現了相似的衰落軌跡。隨著一個又一個非洲國家的經濟衰退,非洲研究者一直在努力解答這個問題——為什麼非洲的經濟體在二戰後接二連三地失敗?
事實上,非洲政治經濟、歷史和人類學方面的專家對非洲在擺脫殖民主義獨立後經濟衰退提供了很好的解釋,而這些解釋與人們的膚色無關。
殖民時代抽取資源的邏輯仍影響著獨立後的非洲國家,政府收入僅僅依靠一種或兩種產品獲得,例如加納出口可可,奈及利亞出口石油,肯亞出口茶葉,以及南非出口礦產。鐵路和其他基礎設施的建設也不是為了便利人民,而是為了榨取資源。白人殖民者的政府阻止本地的黑人獲得商業和政府管理方面的教育或經驗。所有後殖民國家很快在獨立後因為經濟結構失衡和缺乏熟練勞動力而衰落。殖民者還根據「分而治之」的政策在一國內專斷地授予各個人群「部落」的名號。這一切使得獨立後的非洲國家面臨各種風險:政府沒有能力養活人民,國內四分五裂,經濟缺乏可持續性。非洲國家在經歷獨立初期的喜悅後,大部分經濟體都不可避免地走下坡路。
另一方面,政客們則利用手中的公權力謀取自己的私利,少數政治和商業精英則把持了大多數後殖民時代的非洲國家。從後殖民國家的普遍經歷來看,當腐敗日益盛行,執政黨就會走向衰落,實行如土地和礦產國有化等民粹政策就成了它們挽救江河日下的支持率的手段。而這也是南非正在經歷的事情。當我們觀察津布巴韋、烏幹達、肯亞和奈及利亞的具體經驗時,會發現這些國家與南非的政治有著很多相似性。
對南非未來的三種設想拉馬福薩的個人魅力和嫻熟的談判技巧幫助他在1990年代初領導非國大談判團隊與白人政府達成了一項和平協議,建立了南非的新憲政和選舉制度,為曼德拉1994年成功當選南非首位黑人總統提供了「政治土壤」。實際上,拉馬福薩曾是曼德拉非常看好的繼任者。
2007年,與塔博·姆貝基競選南非總統失敗後,拉馬福薩退出政壇,專心經商,成為了一位商業大亨。2012年,拉馬福薩以更強大的姿態回歸政壇,證明了他的政治決心和耐心。而他工會組織者、商業大亨和政治家的身份也是他才智和能力的體現。
隨著拉馬福薩將面臨來自多方的壓力,使他得以聞名的談判技巧所能發揮的重要性也凸顯了出來。一方面,民粹主義者與大企業及國際金融機構向他施加的兩種壓力之間彼此衝突,前者要求國有化土地和礦產並重新分配給窮人,後者則要求平衡預算、削減公共服務開支。另一方面,非國大黨內的兩派也是勢均力敵。來自農業省份的政客要求政府出臺更多民粹政策,並更多地關照表現不佳的企業,代表大城市中產階級的一派則要求更有效率的管理。
在拉馬福薩的帶領下,未來5年到10年的南非會走向何處?南非會洗心革面,走上盧安達和肯亞發展經濟的道路,還是會成為另外一個辛巴威?對此,可以設想三種可能的場景。
A. 最為可能的情形:政策慣性下無甚變化非國大內部祖瑪派別和拉馬福薩派別之間的鬥爭依然在持續。兩派都在努力應對國家資源的減少,但改革成效甚微。南非的國有企業繼續走向衰落,導致全國更大範圍、更長時間的電力供應中斷。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和地方所有權的規定加劇了投資流入南非的難度。海外投資者更傾向於把錢投到肯亞或者東非的衣索比亞。
B:可取的方案:回歸增長國會通過對發電、可再生能源、礦產、天然氣等方面有利且明晰的政策。拉馬福薩和他的政府對電力、郵政和鐵路等每況愈下的國有企業伸出援手,幫助它們恢復到健康且可盈利的狀態。社會不公、國民健康服務、基礎教育等方面的議題得到關注且情況逐漸得到改善。更好的經濟形勢和更高的就業率也意味著犯罪率下降。南非的經濟增長率回歸到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前表現良好的5%以上的水平。
C. 變成第二個津布巴韋形勢繼續惡化。非洲國民大會的內部鬥爭阻礙了所有的改革進程。南非採取國有化政策,把土地和外資企業收歸國有。經濟陷入惡性循環,失業率繼續增加,犯罪率上升。南非成了第二個津布巴韋。技術工人大規模移民,南非經濟大規模萎縮。
我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起一直生活在南非,我已經習慣於人們用「無望」來形容南非的形勢。九十年代初期黑人和白人之間的內戰一觸即發時是無望的;1994年一位黑人當選為總統時是無望的;九十年代末期經濟表現糟糕時是無望的。然而,南非人卻有一個普遍的特點,那就是滿懷著希望。
(作者系普利托利亞大學戈登商學院副研究員)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