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原創作者:卡爾說歷史
西方殖民政策的轉變與禁止奴隸貿易以英國工業革命為標誌,歐美各國的工業革命引起了資本主義社會政治、經濟形勢的巨大變化。在政治上,工業革命的發展,使工業資本的經濟實力迅速超過和壓倒了商業資本,它們在政治上日益排斥商業資本家,成為資產階級中佔統治地位的力量。在經濟上,工廠制大機器生產的確立和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相結合,使生產力以空前未有的速度突飛猛進,工業品和工業原料的供求大大地突破了本國市場的容量,因此尋求新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成為歐美經濟生活中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然而,在工業革命前,西方在非洲推行的以販奴為主的殖民政策,使非洲無法成為西方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因此代表工業資本利益的英國資產階級自由派提出了「通商文明、殖民」的方案,被稱為「四C連禱詞」。「殖民」是四C連禱詞的關鍵詞。通過通商、傳教和強行輸入西方文明,使非洲變成他們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工業原料產地。把黑人留在非洲進行奴役,既無風險,又能獲得遠遠超過奴隸貿易的利潤。
為此,必須廢除奴隸貿易,打開進入非洲內陸地區的大門,於是禁止奴隸貿易和內陸探險,幾乎同時出臺。同時,奴隸貿易的廢除也是黑人頑強反抗的結果。從殖民者販賣黑人的那一天起,非洲人民就開展了不屈不撓的鬥爭。在非洲大陸,他們舉起長矛,拿起弓箭和石塊,迎頭痛擊「捕奴隊」。在沿海 的黑牢裡,黑奴秘密組織暴動,越獄逃跑。現在已見於文字記載的,在18世紀就發生過15次黑奴起義。在大西洋航行的販奴船上,儘管奴隸販子全副武裝,嚴加防範,黑人還是不斷地掀起反抗鬥爭。
據不完全統計,170年到1845年,僅在英美販奴船上就發生了55次黑奴暴動。1769年,英國販奴船「南西號」,停泊在新卡拉巴爾河口,赤手空拳的黑人奴隸,同武裝到牙齒的奴隸販子英勇搏鬥。當地居民聞訊趕來支援,趕走了奴隸販子,救出了自己的骨肉同胞。在美洲,黑奴們怠工、逃亡、起義,為反抗野蠻的奴隸制度,爭取黑人的解放而英勇鬥爭。海地革命和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的勝利,導致多數拉丁美洲國家頒布了廢除或限制奴隸制的法令,從根本上打擊了黑奴貿易。
歐美各國的廢奴運動的興起,也給了奴隸貿易以強有力的衝擊。18世紀80年代,英國興起了反奴隸制和奴隸貿易的運動,1792年英國議會以230票對85票通過了反奴隸制的動議,187年英國宣布禁止奴隸貿易;法國大革命對奴隸制也是一個衝擊,在「人生而自由」的思想指導下,法國國民大會於1794年宣布廢除法屬殖民地的奴隸貿易和奴隸制;1807年,美國國會也通過禁止奴求貿易的法律,於1808年起生效。
此外,丹麥於1792年,瑞典於1813年,荷蘭於1814年,葡萄牙於1820年,西班牙於1823年也先後宣布禁止奴隸貿易。資產階級政府宣布廢除奴隸貿易,是在黑奴英勇鬥爭的沉重打擊下,為了適應工業革命後生產力飛速發展的需要,改變對殖民地的剝削方式,把非洲變成他們的殖民地,變成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產地。英國殖民者歐文19世紀初考察東非以後,竭力主張廢除奴隸貿易,就地利用當地資源,他說:「這些新的資源將為我國的企業和工業開放。」
1787年,英國廢奴主義者在英國政府的支持下,把300多名黑人、76名白人婦女和兒童,送到獅子山的聖喬治灣,向當地的託姆酋長購買了一塊 土地,安頓移民,並建立了格蘭維爾鎮。171年組織了「獅子山公司」,負責管理這塊新殖民地。1808年由英國政府接管,把獅子山變成為直轄殖民地。英國在這裡建立了一個海軍基地,在海上搜捕販奴船。同年就有6000名在海上抓獲的黑奴被安置在獅子山。獅子山也是英國向西非擴張的一個基地。
1821年,獅子山、甘比亞和黃金海岸合併,稱「西非殖民地」,設總督府於弗裡敦。美國也仿效英國,企圖在廢奴的旗號下,在西非建立殖民地。1816年為了組織自由黑人移民,成立了「美國殖民協會。1819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在西非建立殖民地的法案,並撥款1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