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通簡史:17世紀至19世紀,歐洲列強侵略的對象,非洲(三)

2020-12-06 卡爾說歷史

百家原創作者:卡爾說歷史

西方殖民政策的轉變與禁止奴隸貿易以英國工業革命為標誌,歐美各國的工業革命引起了資本主義社會政治、經濟形勢的巨大變化。在政治上,工業革命的發展,使工業資本的經濟實力迅速超過和壓倒了商業資本,它們在政治上日益排斥商業資本家,成為資產階級中佔統治地位的力量。在經濟上,工廠制大機器生產的確立和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相結合,使生產力以空前未有的速度突飛猛進,工業品和工業原料的供求大大地突破了本國市場的容量,因此尋求新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成為歐美經濟生活中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然而,在工業革命前,西方在非洲推行的以販奴為主的殖民政策,使非洲無法成為西方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因此代表工業資本利益的英國資產階級自由派提出了「通商文明、殖民」的方案,被稱為「四C連禱詞」。「殖民」是四C連禱詞的關鍵詞。通過通商、傳教和強行輸入西方文明,使非洲變成他們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工業原料產地。把黑人留在非洲進行奴役,既無風險,又能獲得遠遠超過奴隸貿易的利潤。

為此,必須廢除奴隸貿易,打開進入非洲內陸地區的大門,於是禁止奴隸貿易和內陸探險,幾乎同時出臺。同時,奴隸貿易的廢除也是黑人頑強反抗的結果。從殖民者販賣黑人的那一天起,非洲人民就開展了不屈不撓的鬥爭。在非洲大陸,他們舉起長矛,拿起弓箭和石塊,迎頭痛擊「捕奴隊」。在沿海 的黑牢裡,黑奴秘密組織暴動,越獄逃跑。現在已見於文字記載的,在18世紀就發生過15次黑奴起義。在大西洋航行的販奴船上,儘管奴隸販子全副武裝,嚴加防範,黑人還是不斷地掀起反抗鬥爭。

據不完全統計,170年到1845年,僅在英美販奴船上就發生了55次黑奴暴動。1769年,英國販奴船「南西號」,停泊在新卡拉巴爾河口,赤手空拳的黑人奴隸,同武裝到牙齒的奴隸販子英勇搏鬥。當地居民聞訊趕來支援,趕走了奴隸販子,救出了自己的骨肉同胞。在美洲,黑奴們怠工、逃亡、起義,為反抗野蠻的奴隸制度,爭取黑人的解放而英勇鬥爭。海地革命和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的勝利,導致多數拉丁美洲國家頒布了廢除或限制奴隸制的法令,從根本上打擊了黑奴貿易。

歐美各國的廢奴運動的興起,也給了奴隸貿易以強有力的衝擊。18世紀80年代,英國興起了反奴隸制和奴隸貿易的運動,1792年英國議會以230票對85票通過了反奴隸制的動議,187年英國宣布禁止奴隸貿易;法國大革命對奴隸制也是一個衝擊,在「人生而自由」的思想指導下,法國國民大會於1794年宣布廢除法屬殖民地的奴隸貿易和奴隸制;1807年,美國國會也通過禁止奴求貿易的法律,於1808年起生效。

此外,丹麥於1792年,瑞典於1813年,荷蘭於1814年,葡萄牙於1820年,西班牙於1823年也先後宣布禁止奴隸貿易。資產階級政府宣布廢除奴隸貿易,是在黑奴英勇鬥爭的沉重打擊下,為了適應工業革命後生產力飛速發展的需要,改變對殖民地的剝削方式,把非洲變成他們的殖民地,變成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產地。英國殖民者歐文19世紀初考察東非以後,竭力主張廢除奴隸貿易,就地利用當地資源,他說:「這些新的資源將為我國的企業和工業開放。」

1787年,英國廢奴主義者在英國政府的支持下,把300多名黑人、76名白人婦女和兒童,送到獅子山的聖喬治灣,向當地的託姆酋長購買了一塊 土地,安頓移民,並建立了格蘭維爾鎮。171年組織了「獅子山公司」,負責管理這塊新殖民地。1808年由英國政府接管,把獅子山變成為直轄殖民地。英國在這裡建立了一個海軍基地,在海上搜捕販奴船。同年就有6000名在海上抓獲的黑奴被安置在獅子山。獅子山也是英國向西非擴張的一個基地。

1821年,獅子山、甘比亞和黃金海岸合併,稱「西非殖民地」,設總督府於弗裡敦。美國也仿效英國,企圖在廢奴的旗號下,在西非建立殖民地。1816年為了組織自由黑人移民,成立了「美國殖民協會。1819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在西非建立殖民地的法案,並撥款10萬美元。

相關焦點

  • 歐洲文明史:18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上)
    隨著西方殖民者在美洲殖民地經營的種植園和採礦業的發展,迫切需要廉價的勞動力,於是便從非洲輸入奴隸。從17世紀中葉至18世紀下半葉,奴隸貿易發展到最猖獗的程度。17世紀中葉以後的150年間,奴隸貿易已經成為非洲與歐洲、美洲之間唯一的貿易活動。在販奴活動的方式方面,除了存在「三角貿易」外,英法等國相繼成立貿易公司,壟斷對非洲的奴隸貿易。18世紀時,奴隸貿易成為世界最大的商業貿易之一。
  • 17世紀至20世紀初歐洲東方主義與地理建構中的亞洲與中亞
    新航路的開闢是15世紀到17世紀的一次劃時代影響的大事。那兩三百年,歐洲經歷了知識系統的大破大立大重建,知識系統的變化正是分隔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那最鮮明的分水嶺。【楊照:《新世界與老亞洲》,收入(德)于爾根·奧斯特哈默著,劉興華譯:《亞洲的去魔化:18世紀的歐洲與亞洲帝國》,2016年,社科文獻出版社,第7頁。】對歐洲以外的國家和民族而言,地理大發現帶來的影響則是複雜而矛盾的。
  • 歐洲史:18世紀是英法爭霸,19世紀前三分之二是英國握有世界霸權
    在18世紀是英法爭霸,19世紀的前三分之二是英國握有世界霸權,此時,它已經打敗法國,而其他國家則還在沉睡。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經衰落了,都不再是英國的對手,並且,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在19世紀初開始鬧獨立,西班牙帝國也解體了。英國控制世界達大半個世紀,它通過強大的艦隊控制海洋,由此也控制了整個世界。
  • 世界通簡史:19世紀俄羅斯,宗教沒落,是有這些東西的出現
    到18世紀晚些時候,衰退的俄羅斯在文化上已處於非常落後的狀態,俄羅斯科學院注意到了這一點,它在19世紀早期出版了俄羅斯科學院詞典,這是第一部俄羅斯詞典。俄羅斯口語、古教會斯拉夫語和俚語的相互影響,融入歐洲文化認同的理念,構成了俄羅斯文學產生的基礎。
  • 十九世紀歐洲的政治與權力
    1913年的人們熱切地幻想一個理性的、色彩斑斕的世界,卻迎來的是塞拉耶佛的槍聲與沙皇俄國的戰爭動員,最終走向失序與潰敗。十九世紀的歐洲是十九世紀全世界的中心,而它的遺產至今仍在影響著今天的我們。教科書上的十九世紀是啟蒙與革命帶來的科學的進步、理性的昌明、新的精英知識分子登場與民族國家的崛起。
  • 近代非洲——商業性地獵獲黑人的場所
    西方殖民者入侵非溯是從15世紀開始的。葡萄牙是殖民者的先驅。1415年,就在摩洛哥的休達,建立了最早的一個殖民據點。此後又相繼在阿爾布島、維德角群島、黃金海岸、幾內亞灣、剛果和安哥拉等地搶得侵略基地。1498年,葡人達·伽馬繞過好望角到達東非海岸今莫三比克的馬林迪。從15世紀中葉至16世紀中葉,葡萄牙幾乎已控制了整個非洲沿海地區,成為16世紀非洲最大的殖民國家。
  • 19世紀的世界文化
    自從16世紀起,異國經驗便是歐洲擴張的一項副產品,不過,啟蒙時代的哲學觀察家,往往將歐洲和歐洲殖民者以外的奇異國度視為歐洲文明的道德測量器。19世紀的新奇之處,是歐洲人越來越認為非歐洲人及其社會卑下、不可取、薄弱、落後,甚至幼稚。它們應該是被徵服的對象,至少應該是必須接受真正文明教化的對象;而代表這個唯一的真正文明的,是商人、傳教士和一隊隊攜帶槍炮、烈酒的武裝士兵。在某種意義上,非西方社會的傳統價值觀,在這個唯有靠武力和軍事科技才能生存的時代,顯然不太具有力量。
  • 18世紀時,歐洲列強都在忙啥?為什麼放任普魯士強勢崛起?
    19世紀中期,普魯士王國打贏了普丹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統一了除奧地利帝國外的德意志,1871年起德國正式建立。中世紀早期,普魯士這塊蠻荒之地居住著古普魯士人,並不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疆域,時常受到鄰國的欺壓。
  • 歐洲史:19世紀自然科學的新發現(三)
    今天我們接著昨天的文章繼續了解19世紀的歐洲。從1831年到1836年,查理·羅伯特·達爾文(1809-1882年)以博物學者的身份參加了英國海軍「貝格爾號」考察船長達5年的環球科學考察航行。他在航行途中一邊研讀賴爾的《地質學原理》,一邊仔細觀察和記錄沿途所見的自然現象。
  • 120年前,組成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八個列強,如今怎麼樣了?
    120年前,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朝光緒26年,由於義和團運動的興起、慈禧太后的頭腦發熱以及列西方列強的貪婪,最終引發了當時8個列強對於清朝的武裝侵略,這就是著名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 二戰前,偌大的非洲只有3個獨立國家,其中一國還只是名義上獨立
    其他非洲國家的領土都遭到了列強瓜分,資源長期受到掠奪。直到「非洲獨立年(1960年)」後,非洲才基本脫離列強統治,結束殖民時代。非洲歷史悠久、物產豐富,是現知最早有人類活動的大陸。非洲人曾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被公認為世界古人類和古文明發祥地之一。1415年,葡萄牙佔領了休達(1668年轉手給西班牙),歐洲列強開始對非洲進行殖民統治。
  • 17世紀中至18世紀末,歐洲錯綜複雜的王位繼承戰爭
    17世紀中至18世紀末,歐洲曾經多次發生王位繼承戰爭,這是當時歐洲強國之間政治與軍事的激烈衝突,它們是改變疆土範圍、力量對比與政治格局的重要途徑。因此,只有了解王族關係才能全面地了解當時歐洲的歷史。波旁家族與哈布斯堡家族在此方面較為典型。 波旁家族的一支從1589至1830年(有間斷)統治法國。另一支從1700至1931年(有間斷)統治西班牙。第三支從1735至1860年在義大利的那不勒斯王國執政(有間斷)。第四支從1748至1860年在義大利的帕爾馬—皮雅琴察公國等地執政。
  • 歐洲列強入侵非洲,動物也受罪,非洲唯一獨有的熊科動物因此滅絕
    阿特拉斯棕熊是非洲唯一獨有的熊科動物。因此熊主要棲息於阿特拉斯山脈,故而得名:阿特拉斯棕熊。 十七,十八世紀,歐洲列強入侵非洲,他們不僅欺壓了百姓更是隨處掠奪自然資源和各種物產,這其中就包括了阿特拉斯棕熊
  • 歐洲世俗語言18世紀定型,19世紀繁榮,其文化成熟只有三百年歷史
    歐洲世俗民族語言18世紀定型,19世紀繁榮,其文化成熟只有三百年歷史語言是人類集體創作的由外部世界抽象而成的概念和邏輯組成的人腦程序,它可以記錄或驅動著人類思維活動,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文明的載體。人類歷史及文化錯綜複雜,常常難以窺視其真諦與輪廓,而以文字發展線看人類歷史大勢,或許可以綱舉目張,一目了然。
  • 馬克思的中國預言與21世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構建
    馬克思的中國預言與21世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構建摘    要:馬克思十分關注中國,注重研究中國問題。通過對兩次鴉片戰爭的起因、經過和影響的深入研究,馬克思指出鴉片戰爭是西方列強對中國發起的野蠻侵略戰爭,認為這場戰爭將會激發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帶來中國的變革與新生,並對歐洲和世界產生重大影響。
  • 《十九世紀歐洲史》讀書報告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句名言出自他之口,《十九世紀歐洲史》成書於1931年,主要記載了從拿破崙於滑鐵盧戰敗後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即1815年到1914年間的一個世紀的歷史。對本書內容進行梳理,我把全書的十個章節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歐洲人的自由與信仰」、「自由在政治方面的進一步表達」和「十九世紀歐洲普遍民族主義與自由主義時代」。
  • 電報在上海:19世紀的網際網路
    19世紀40年代,美國人成功地把電報技術用於實踐以後,就迅速在全世界推廣開來。19世紀50年代,西方國家就已能敷設深達兩千至三千英尋的海底電線。1866年英美兩國之間架設了橫跨大西洋的海底電線。19世紀60年代後期,沙俄把陸線架過西伯利亞,直達海參崴。像對任何新事物一樣,清政府最初對電報也是懷疑和排斥的。
  • 領土縮水最嚴重的國家—第9期—瑞典:以百萬人口躋身歐洲列強
    入榜標準:1、公元1500年以來的帝國與王國(狹義帝國)、殖民帝國(廣義帝國);2、帝國在今天有廣被認可的繼承國;3、在下圖中,即1914年世界瓜分完畢時,帝國或其繼承國依然保持獨立。往期回顧:第9期:瑞典一、瑞典簡史瑞典與丹麥、挪威的先祖是著名的維京人。
  • 解析16世紀末歐洲關於野蠻人的辯論
    我們可以談及16至20世紀之間歐洲知識人的民族中心主義,他們中的某些人甚至認為只有歐洲的歷史具有普遍性。事實上,馬克斯·韋伯所說的民族中心主義的情感極致, 一旦投入現實,就一定會受到質疑。 這是因為在20世紀,所謂的西方現代社會,已經不再自視為歷史的終極目標。
  • 19世紀的數學革命:新對象、新方法、新領域、新分支、新思想
    19世紀,數學革命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新題材、新領域、新分支19世紀之前的數學大致包括算術及數論、幾何,以及17一18世紀發展起來的代數和分析四大領域,其研究對象大都停留在比較自然的數、量、形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