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指導學生對事物進行有效的觀察,能有效地提高教學特別是作文質量。因為觀察是智慧的源泉。寫作離不開觀察。同樣,小學生作文也離不開觀察。可以說,觀察是小學生作文的基本要素。因此,培養小學生的觀察能力,要講究方法, 只有講究方法,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幾種有效的觀察方法。
一、比較法
觀察一種事物或幾種事物,可以藉助參照,或互為參照,用它們之間最顯著、最本質的特徵進行比較。開始比較時,兩者的差別應大一一些,明顯一些,使學生易於分辨,然後逆步向花別小的方面發展。如開始用正方形跟圓形比較,爾後用正方形跟長方形比較,圓形跟橢圓形比較。例如下文就用了比較的觀察方法。
小燕子又飛到簷下,住進去年就已經築好的窩裡。可院子裡的棗樹,好象還不知現在已是春天。看它那枝丫,還跟冬天時一樣,幹棍棍的,沒有一片小葉。桃樹好一些,在那乾瘦的樹枝上長出了稀疏的小時,滿樹的花蕾已綻開了。隔壁叔叔院裡的梨花已快落完了。葉子有綠的,有嫩黃色的。屋後的楊樹,葉子最稠密,也最大,綠綠的,在陽光下閃閃發光。風一吹,還譁譁作響呢1
文章中寫了棗樹、桃樹、梨樹和楊樹。作者抓住了它們各自的特徵比較寫,因而也抓住了他們的區別所在,寫出了我國北方春末的特徵來。
比較觀察時,可以確定一個觀察對象,也可以同時確定幾個觀察對象。對每個觀察對象的觀察,主要是為了認識這一觀察對象不同於其他事物所獨具的特點;而對於幾個觀察對象的同時觀察,卻是為了抓住這幾個觀察對象之間相互區別的各自特點。前者的觀察是比較單一的,後者則是多元的。但它們的觀察結果都是由比較而來的。從單一到多元,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每進一步都要有利於學生清晰地把握觀察對象的特徵。運用比較的方法,易於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也易於使學生較具體地說出或寫出不同事物的特點。
二、提問法
這種方法是提醒、啟發的做法;是間接的點撥。提問法的觀察,首先要設計好觀察順序,先提問什麼,後提問什麼,都要有所講究。其次,不要成了簡單的問答式。在提問時要善於啟發和引導,讓學生既看又想,使觀察成為思維的先導。提問法的觀察,最便於學生口頭表達觀察結果,但是,要要求學生把觀察情況有順序地聯綴成文,通過書面表達出
如提問法的觀察短文《壁虎》:壁虎的頭部象蛇頭,全身的顏色象土一樣,眼盛的睛也是土色的。它的後肢比前肢又粗又大,每條肢上有一小爪,小爪上有五趾,有的爪上還有一顆很顯眼的紅痣。壁虎的尾巴由粗到細,很象老鼠的尾巴。
作者對壁虎的觀察,注意了從頭到尾的順序:頭、體、色、肢、爪、尾巴,一個一個,很便於運用提問的方法。在觀察事物的主體的同時,還可通過提問方法引導學生注意容易忽略的地方,使他們養成細心觀察的習慣。例如壁虎的「紅痣」,不細心觀察是看不到的。
三、描述法
小學生不大會觀察,往往把觀察對象看得很簡單。這就要引導學生入情入境,使他們受到感染,從而悟到觀察對象的特徵所在。運用描述的方法,就便於達到這一目的。例如觀察缸裡的小蝦,不過是幾隻小蝦遊來遊去,小學生感到平淡無奇,既沒有觀察興趣,也沒有觀察必要。這時,就可以讓學生認真看缸裡的小蝦,教師進行口頭描述:
缸裡的小蝦遊來遊去。
忽然,一隻小蝦咬住另一隻小蝦尾巴,那隻也不甘示弱,回過頭米就反咬一口。那小蝦連忙鬆開口,兩隻小蝦互相瞅著,準備繼續搏鬥。看,一隻撲上去了。嘿,另一隻巧妙地一躲,你們看,它猛地咬住對方長長的須子。
看得準確,把觀察對象所具有的主要特徵或動靜狀態生動地描述出來。上面一段描述觀察,把學生帶進了小蝦生活的小小世界裡,許許多多這樣的有趣動作,使學生懺得觀察時必須動腦筋,不動腦筋就達不到觀察的目的。
描述法的觀察,實際上是對觀察對象的形象說明,即把學生引入情境之中,幫助學生揭示事物真相的方法。因此,描述時要努方做到形象生動,使無趣變有趣,無神變有神,意會變言傳。
小學生的觀察作文是處於起步階段。因此,教師不僅耍交給他們觀察方法,還要告訴他們觀察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