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稱人類活動產生的甲烷排放量或比此前預計的多40%

2020-12-05 同花順財經

原標題:研究稱人類活動產生的甲烷排放量或比此前預計的多40%來源:cnBeta.COM

根據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人類活動造成的甲烷排放量比此前科學家預計的多40%。甲烷是一種強大的溫室氣體,可以通過生物方式產生,可以自然地滲出地下,也可以從火山噴發中產生。它也是化石燃料生產的強大副產品。

自然形成和人類活動產生的甲烷對目前全球變暖的貢獻率為四分之一。研究發現表明,但人類活動釋放的甲烷佔這些排放量的比例比人們最初認為的要高得多。他們發現,人類活動造成的甲烷排放量可能比先前的估算值高25%至40%。

所有這些都有一個好處:研究結果還暗示,有更大的機會來控制我們釋放多少甲烷。甲烷比二氧化碳更強效,因此將其從我們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中削減可能會產生巨大影響。波特蘭州立大學副教授Andrew Rice說道,大多數人類活動造成的甲烷在生產和運輸天然氣和石油時會無意中洩漏,因此,改善這些系統「可能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收益。」

「我們有責任認識到,至少我們可以嘗試使[石油和天然氣]行業更好地量化這些指標,因為我指出的是,他們在很大程度上不願報告。」第一作者班傑明赫米爾(Benjamin Hmiel)告訴The Verge。

為了進行這項研究,Hmiel和他的同事們根據先前南極洲的數據分析了1750年至2013年間格陵蘭島的冰芯測量值。他們使用同位素碳-14作為一種化學指紋,確定冰芯中存在的甲烷是來自奶牛和細菌等生物來源,還是來自地下沉積物。

在大約1870年之前,生物資源在冰芯中佔主導地位。但是在那個時期後,化石燃料的生產開始增加,研究人員發現沒有任何碳-14的甲烷發生了巨大的增長。這樣一來,他們就可以估算出在工業化之前自然從地下滲出的東西,並將其與人們目前在大氣中看到的東西進行比較。而這些差異是由於人類活動造成的。

先前量化人類活動造成的甲烷排放量的努力直接在每個潛在的源頭測量了排放量。密西根大學副教授埃裡克.科特(Eric Kort)表示,這樣做的困難是該研究結果「實際上並不那麼令人驚訝」的原因之一。他表示,石油,天然氣和煤炭活動產生的甲烷排放量往往被系統低估,部分原因是它們經常使用平均值作為排放量,而沒有考慮硬體故障或其他導致意外洩漏的錯誤。

他說道,Hmiel測量甲烷排放量的方法「是一項艱巨的努力,不涉及任何玩笑,每個樣本大約要融化1000公斤的冰」。但這確實有一個很大的局限性:核彈和反應堆將更多的碳-14釋放到大氣中,這與該研究對1945年或更晚的樣本中甲烷中碳-14的讀數造成了幹擾。對於後來的樣本,研究作者必須使用計算機模型來估算其餘的人類活動產生的甲烷排放量。

因此,儘管這項研究提供了一種頗具前景的新方法,但Rice表示:「將需要進行額外的建模,以驗證這種方法是否準確。」

來源: cnBeta

相關焦點

  • 研究稱甲烷排放量10年內增9%:60%排放量來自人類
    據法新社巴黎7月14日報導,一項重要的國際研究當地時間周三得出結論,由於人類對能源和食物貪得無厭的渴求,甲烷的排放量在10年內增加了9%。甲烷是一種導致地球變暖的氣體,其增溫效應是二氧化碳的數十倍。報導稱,在過去100年的時間裡,甲烷的全球增溫潛能是二氧化碳的28倍,而且自工業革命以來,大氣中的甲烷濃度增加了一倍多。
  • 人類排放的甲烷被低估了!甲烷來源於哪裡,有什麼影響?
    然而除了二氧化碳之外,科學家們最新發現了第二大溫室氣體甲烷排放量可能已經創下了新「記錄」,也就是說人類排放的甲烷被大大低估了,它的影響已經與二氧化碳的影響差距已經更加的近了。 甲烷作為地球的第二大溫室氣體,它的影響力比二氧化碳強30倍,它是一種潛在的溫室氣體,雖然這種氣體是自然產生的,但新的研究表明,甲烷的危害遠遠超過了我們迄今為止的想像。研究表明,在工業革命之前,當人類開始定期提取和燃燒化石燃料時,天然甲烷的排放量要比當前的估算值小一個數量級,這意味著我們自己的甲烷排放量可能比懷疑的要高40%。
  • 外媒:研究稱東亞破壞臭氧層化學物質排放量增加
    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在一份研究報告中得出的結論是:「我們證明,大氣層中CFC-11的減少速度在2002年至2012年保持穩定,但在2012年之後放慢了約50%。」報告稱:「這一證據有力地表明,2012年後增加的CFC-11排放量來自東亞。」
  • 甲烷氣體模塊FSM-T-01用於第二大溫室氣體甲烷濃度監測
    在地球上,溫室氣體的影響可以說是當今人類的重要問題。它對全球溫度的影響已達到「新高度」,現在可以說二氧化碳是主要的影響源。但是,除了二氧化碳之外,科學家最近還發現,第二大溫室氣體甲烷排放量可能已創下新的「記錄」,這意味著人類甲烷排放量被大大低估了,其影響已經與碳排放越來越近了。可以這麼說,甲烷是地球上第二大溫室氣體。
  • 科學家收集奶牛「屁」計算甲烷排放量—新聞—科學網
    據國外媒體報導,隸屬於愛爾蘭農業與食品發展局的研究人員Teagasc通過研究發現乳牛有胃腸脹氣的問題,來自該研究小組的成員希望能夠找到一種不需要減少牛奶產量,就能夠降低二氧化碳氣體排放量的方法
  • 我們大大低估了人類向大氣中排放的甲烷量
    甲烷是一種「看不見的氣候威脅」——作為吸熱器的效力大約是二氧化碳的30倍——雖然其中一些大氣氣體是自然產生的,但新的研究表明,人類要對其負責的程度遠遠超過我們此前的想像。研究表明,在工業革命之前,當人類開始定期開採和燃燒化石燃料時,天然甲烷的排放量比目前的估計要小一個數量級。今天,這意味著我們自己的甲烷排放量可能比預想的高40%。
  • 《自然》雜誌:人類排放的甲烷比我們想像的要多得多
    根據《自然》雜誌的一項新研究,人類排放的甲烷比之前估計的要多出25%到40%。 甲烷:最嚴重的溫室氣體之一。在吸收大氣中的熱量方面,甲烷的效率是二氧化碳的28倍,在全球變暖中佔據了約25%的貢獻量。甲烷是由動物、火山和溼地自然產生的,但它也是石油和天然氣生產的副產品。這項研究關注的是石油和天然氣相關導致的甲烷。
  • 餵牛吃紅海藻,可降低甲烷排放量!
    溫室氣體除了耳熟能詳的二氧化碳,氟利昂之外,還有包含有甲烷。那甲烷主要是從哪排出來的?——反芻動物(畜牧業)。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資料,畜牧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已達全球整體14.5%,甲烷就佔了一半。駱駝、鹿、長頸鹿、羊駝、羚羊、牛、羊等偶蹄類動物都是反芻動物。
  • 全球溫室氣體中的甲烷排放達到歷史新高
    該研究報告由全球五十多個研究機構組成的 全球碳項目組織進行,他們從一百多個觀測站收集數據組成。該團隊調查發現,與 2000–2006 年間相比,現時全球每年甲烷排放量多約 5,000 萬噸。 就是在過去20年,全球甲烷排放量增加了近10%,這種強大的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達到了創紀錄的高水平。
  • 新研究稱溫室氣體排放的一半來自牲畜
    新研究稱溫室氣體排放的一半來自牲畜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09年11月11日15:32   一項最新研究表明,肉類生產造成的引發氣候變化的排放遠遠高出當前預測
  • 研究表明肥胖與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有關
    根據肥胖學會旗艦期刊《肥胖》上的一項新研究,地球上人口平均體型增大及全球人口增加可能對減少人排放的二氧化碳造成挑戰。  地球上所有的氧依賴性生物都會因為維持生命必需的新陳代謝過程而產生二氧化碳。任何物種產生的全部二氧化碳都與平均代謝率、平均體型和物種個體全部數量相關。  肥胖人群比起正常體重人群產生更多二氧化碳。
  • 衛星數據顯示:美國油氣鑽探造成「有史以來最高甲烷排放量」
    今天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研究表明,美國二疊紀盆地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活動釋放出的甲烷排放量已達歷史最高水平。法國電力公司首席科學家史蒂文·漢堡博士表示:「這是有史以來美國油氣盆地測得的最高排放量。」根據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歐洲航天局的TROPOMI探測儀的數據,二疊紀石油和天然氣鑽探活動中甲烷的損失量為3.7%。浪費的甲烷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足以供應200萬個美國家庭。甲烷是一種強大的溫室氣體,人為排放的甲烷造成了全球氣候四分之一的變暖。
  • 殼牌石油公司計劃降低油氣生產中甲烷排放量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路透社9月17日報導,荷蘭皇家殼牌石油公司17日宣布了在石油和天然氣生產中限制甲烷的排放量的計劃。殼牌公司發表聲明稱,計劃在2025年前將甲烷排放強度維持在0.2%以下。報導說,甲烷是一種強效溫室氣體,這種氣體主要經天然氣泵和天然氣管道等燃氣基礎設施洩漏,從而釋放到大氣中。儘管石油和天然氣工業中產生的甲烷較少,並且甲烷在大氣中存在的時間也相對較短,但甲烷造成的影響遠大於二氧化碳。
  • 報告:2017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預計會上升2%
    報告預測2017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將上升新華社倫敦11月13日電(記者張家偉)一個國際團隊13日發布報告指出,在連續3年保持平穩後,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17年預計會上升2%。
  • 甲烷排放大爆發!北極現「萬年屍體」,大規模病毒可能在甦醒
    根據《環境研究快報 》發布的新消息指出,我們全球甲烷排放量又出現了極限值,已達到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這真的是二氧化碳創新高之後的又一個大問題,我們都知道甲烷是溫室效應的第二大溫室氣體,如今卻出現了排名靠前的「兩大溫室氣體」都創紀錄,這地球真的是會變成「火球」?按照這樣下去,全球變暖真的會變得越來越嚴峻。
  • 人類不背鍋!研究發現月球居然「排放」了大量溫室氣體
    一直以來,主流觀點認為目前的全球變暖是由於人類活動大量排放的溫室氣體導致的以單位分子數而言,甲烷的溫室效應要比二氧化碳大上25倍。以往認為甲烷都是由於人類活動大量排放。但近日,一項研究顯示,月球在釋放甲烷方面起著關鍵作用。該研究已經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
  • 甲烷排放創新高,每年增加5000萬噸!研究者:少吃肉,少開車
    根據《環境研究快報 》發布的新消息指出,我們全球甲烷排放量又出現了極限值,已達到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這真的是二氧化碳創新高之後的又一個大問題,我們都知道甲烷是溫室效應的第二大溫室氣體,如今卻出現了排名靠前的「兩大溫室氣體」都創紀錄,這地球真的是會變成「火球」?按照這樣下去,全球變暖真的會變得越來越嚴峻。
  • 大氣中的甲烷含量創紀錄,科學家們警告:主要原因是牛打嗝!
    從2000年到2017年,大氣中的甲烷含量大幅增加,導致研究人員認為到本世紀末全球變暖將上升4攝氏度。 科學家們警告說,這是人類要跨越的一個危險的門檻,將導致生態破壞導致的自然災害風險增加,從而導致大規模饑荒和移民。
  • 專家:空氣中的甲烷濃度升高將威脅全球氣候目標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法新社報導,研究人員12日發出警告稱,近10年來溫室氣體甲烷排放量的增加將進一步加劇全球變暖。英國物理學會出版社(IOP)旗下的《環境研究快報》(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期刊在總結了81位科學家的調查結果後指出:「減少甲烷的排放量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 稻田秸稈還田溫室氣體排放量被高估50%
    中國農科院作科所作物耕作與生態創新團隊,揭示了稻田秸稈長期還田對全球第二大溫室氣體甲烷(CH4)排放的影響及其機制,發現秸稈對甲烷的增排效應隨還田年限延長而呈極顯著減弱趨勢,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對秸稈還田的甲烷排放量高估了近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