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出現了一個新聞,釘釘在網課過程中可以偷偷打開學生的攝像頭甚至監控學生屏幕。
雖然,釘釘很快就官方出面進行了闢謠
但我想說,這個事,可能比所有人,想的都要複雜。
背鍋俠釘釘
首先,市場上,是真的真的存在這麼一款軟體的
其實在一周前,我就發現了這款神奇的軟體
他們能監控學生的屏幕,甚至因為發現學生上課看小黃片還上了熱搜
很多人以為這是釘釘,但實際上不是。
因為釘釘是這波網課中最熱門的平臺,之前又鬧出了百萬小學生一星差評事件,很多人一說網課下意識的就想到釘釘(類似的是我媽把所有聽歌軟體都叫酷狗)。於是這鍋就也由釘釘背了。
真正能夠監控用戶信息的軟體,叫無限寶
實際上,他不止能監控學生桌面,還能對桌面信息做整理統計
甚至還能監控後臺應用的使用情況來判斷你有沒有開小差
類似的軟體其實不止他一個,還有一個課後網也比較有名
顯然,這不是個別軟體偷偷進行的權限違規調用,而是一類軟體的行為
你甚至可以發現,他們對於屏幕監控這樣的功能,不但不以為恥,還覺得這是亮點功能,要特別給你仔細介紹一下。
隱私和紀律
按理說,光天化日這麼明目張胆的耍流氓,我應該揭露他們的
但我並沒有
因為,這兩個軟體,都是教育平臺。
實際上,監控桌面這樣的功能,我並不是第一次看見,早在二十年前,我就見過
— — 在小學時電腦課課堂上。
現在的小孩子我不知道還有沒有電腦課,但當時我們是有這麼一門課的
當時電腦不多見,我們上課甚至要穿鞋套
而當時的學生機,就是有桌面監控的。老師在教師機上可以清楚看見所有同學的屏幕。
甚至不止監控,老師還能遠程操作你的電腦。
要論流氓程度,現在的所有流氓軟體加一塊也不夠當時這個系統看的
但問題在於,誰也沒有覺得不妥
— — 因為這是一個課堂教育軟體
小孩子喜歡玩電腦的行為是很難制止的,大家都是過來人也明白,當時很多人家裡還沒電腦,大家也進不了網吧,就盼著電腦課能玩一下。
老師一個人要管一個課堂也不實際
於是就誕生了這樣一個課堂平臺,直接給大家電腦都鎖了。
當年的電腦課流程就是,先鎖屏,老師先上20分鐘電腦課,然後放開鎖屏,大家完成電腦課作業。一般作業是新建一個文件夾,重命名一下,也有的是給文字加個藝術字效果。還有就是給電腦桌面換個壁紙。
在今天的小孩眼裡,這些應該都是基本操作,你甚至無法想像這個還要教。
但那時大家接觸的少,父母也不懂電腦,這些操作全都是要電腦課上教的。
(實際上認知紅利這個東西,你身在其中是無法意識到的,比如現在的人,所有人都理解「新建文件夾」「更換壁紙」的意思。但那個時代,我其實不太理解桌面背景為什麼叫「壁紙」,「拷貝」這個詞又是什麼意思。別說電腦操作,很多詞彙都要老師給你解釋半天)
老師檢查作業,也是在系統上監控大家的屏幕來查看作業完成情況。
完成作業後,你就可以自由玩電腦了。
通常情況下,我們都在區域網打CS。
嗯,你沒看錯,當時很多人給電腦換個壁紙都不會,但怎麼安裝CS倒是熟練的一匹。
這一點倒是和今天的小孩很快就能摸索出如何玩好王者榮耀一樣
學啥啥不會,遊戲第一會
所以,今天你要單問我,監控屏幕有沒有問題,答案肯定是有問題
但如果加上一個前置,作為一個課堂教學軟體,監控屏幕有沒有問題
說實話,我還真不好說。
這個監控侵犯了隱私,但沒有這個系統,我說不定還不會Word藝術字。
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挺模糊的
最典型的比如,翻開他們的應用說明,很多人可能一下就看到了下面的「強制打開攝像頭」這個槽點。
但如果上面還寫了一句「課堂紀律」呢?如果課堂紀律要你打開攝像頭呢?
這,可能就是無限寶和課後網,能把屏幕監控功能作為賣點的原因之一。
課堂教學,課堂紀律,本身就是要兼顧管理性的,或者說,這個系統,就是為了管理存在的,必然會帶有一些強制性功能。
你把這個強制性去了,讓大家全靠自覺,一是為難老師,也是對學生的不負責。
這一點和隱私權天生是有衝突的。
這是一個極其特殊的場景,很多常見的理論和口號,在這裡並不能簡單的套用。
而且,之前這個問題只發生在學校這個特殊環境裡。
進了學校就得聽老師的,這個常識是國人公認的,電腦課的電腦也是學校的,指揮權和歸屬權都很明確。
但當網際網路時代來臨,以往的線下課堂變成線上課堂,甚至大家都不去學校,在家上課時,家和學校的界限,學習和生活的界限,已經非常模糊。
連老師有沒有權利沒收學生手機這個事大家都還沒討論清楚。
教學軟體能不能監控屏幕這個原本就比較模糊的問題,此時就更是一筆糊塗帳了。
所以至今,我都不太能理直氣壯的去噴無限寶他們侵犯隱私權。
教育軟體,應該說,本身是有一定特殊性的。
另外,隨著網際網路行業的發展,逐漸蔓延進教育,醫療這些傳統行業裡的重鎮,很多特殊場景下的問題都會面對類似的困境。
濫用
但是,我認為今天我們討論的重點,也不應該放在教育軟體是否該擁有特殊權限上,因為這涉及到教育領域的許多根源問題,真要討論牽涉太多。
我們作為網際網路從業者,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是,這類平臺靠著教學平臺的理由獲取到超高的權限後,是否用於不好的地方,之後又如何保護這些信息。
比如說,在課堂時間,這個權限調用是有課堂紀律這個理由的,但課堂時間結束後,軟體是否能自我規範呢?
或者,軟體在調用權限獲取了大量信息後,是否能保證只用於教學環節,不做其他盈利呢?
簡單來說,公司能否保證這類信息不洩露不被濫用。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不太樂觀
無限寶的隱私協議,並沒有提供很好的用戶信息保護承諾。
其實可以理解,因為這並非一家大公司,這也是目前在線教學行業的通病。
在過去五年的時間裡,在線教育行業有至少一千起融資案例。
但問題在於,並沒有哪家公司獲得了優勢地位。
《2018年在線教育趨勢報告》指出,2015-2018年多數在線教育企業在虧損,僅有3%的企業盈利。
作業盒子大裁員時也有人透露,2019年以來,包括滬江網校、字節跳動旗下教育類產品gogokid、炙手可熱的VIPKID都在大面積裁員。甚至滬江網校、gogokid裁員比例超過50%
還有報導表示
這個報導並非空穴來風。
因為在這次網課大戰初始,也就是我前兩天的文章中,我曾經仔細分析過各個平臺的優劣,當時釘釘的優勢並不明顯。
疫情之中,網際網路能解決500萬考生的上課難題嗎?
但網課大戰後釘釘一下佔據了優勢,我去詢問認識的老師們,你們對釘釘哪個功能最喜歡?我當時覺得可能是有哪個新功能左右了戰局。
答案出乎意料,既不是打卡也不是籤到,既不是閱後可見也不是什麼新奇功能。
— — 而是不卡,穩定。
在各路網課平臺這兩天斷線的斷線崩潰的崩潰的時候,釘釘是最穩定的。
就靠這一招,佔住了市場。
這意味大部分網課平臺,平時的用戶流量可能都不會太高,以致於他們對大用戶流量這個問題可能都沒有做過考慮。否則不至於在這麼明顯的趨勢下還崩的那麼厲害。
此外還有一個現象就是,很多學校喜歡自己搞一個在線課堂,平時用於自己學校的宣傳和在線教學。看起來沒什麼問題,結果這次也全都崩潰了。
比如清華的雨課堂,四分鐘就崩潰了
這一系列現象背後其實暴露出了一個比較麻煩的問題,教學軟體本身盈利能力不佳,過去幾年中在線教學領域又出現了多如牛毛的公司和平臺(還有很多學校和外包公司合作開發了自己的小平臺)。
他們的盈利能力不強,技術團隊也不完善,伺服器基本不設防。
但他們的權限又特別的高,本身就是強制性平臺,而且還獲取了大量學生信息,都是真實信息。甚至有的平臺還要把父母信息也統計進去,在他們倒閉後,這類信息其實很容易就被販賣。
類似的是P2P,很多公司暴雷後把客戶名單賣了賺最後一筆錢。
這意味著,在未來一段時間,在線教育平臺批量倒閉時,這部分隱私信息,可能會引發許多問題。
這可是塊香餑餑,社交平臺,遊戲平臺,應該都對這個名單感興趣。
這一塊,大平臺們稍微有保障一些
所以,網課軟體的權限是否過大,這個事,挺難下結論的。
但不管他們的權限大不大,有選擇的情況下,出於隱私權限保護,我建議不論是學生,還是老師,儘可能的還是考慮大平臺會好一點。尤其是學校層級的合作網課,各位老師和校長,也許真的要好好考慮好這個問題。
畢竟,人無遠慮,必有近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