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傳承根脈 山西黃河文化變遷史奏響時代強音

2020-11-29 人民網山西視窗

人民網太原11月26日電(李夢文 桑莉媛) 今日,從在太原召開的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座談會上傳來消息,山西將以黃河國家戰略定位為契機,充分挖掘整理黃河文化傳承根脈,努力推動黃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山西黃河文化變遷史奏響時代最強音。

山西地處黃河中遊,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和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是黃河文化根之所系、魂之所在。三晉文化作為黃河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文化旅遊資源為保護、傳承、弘揚好黃河文化提供了堅實基礎。近年來,山西省提出鍛造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旅遊板塊戰略決策部署,以「黃河之魂在山西」為代表,促進黃河文化繁榮興盛,推動文旅產業升級,邁出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堅實步伐。

據了解,山西首創並大力實施「鄉村文化記憶工程」,支持沿黃地區傳統工藝工作站建設。通過搭建非遺展示平臺,讓192個項目單位的235支團隊、2537名非遺傳承人在首屆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亮相,集中展示山西黃河流域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成就。大力打造黃河題材藝術精品,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打好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組合拳。

同時,規劃布局4131公裡的「黃河1號」旅遊公路,建設黃河1號「0km」標志文化驛站,以「黃河1號」旅遊公路為軸,將沿黃地區重要的文化旅遊資源進行連接,著力構築「城景通、景景通」一張網格局。以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和開展「遊山西·讀歷史」活動為契機,開發黃河研學遊精品線路,叫響「黃河」文旅品牌,探索黃河文旅深度融合新路徑。

此外,為努力做強做優文化旅遊節慶品牌,山西連續6年舉辦全省旅遊發展大會,聯合世界旅遊聯盟共同舉辦兩屆「大河文明旅遊論壇」,充分展現了山西黃河文化的獨特魅力,展示了黃河文化的「根」和「魂」。

「下一步,將加大基礎設施和重大項目投入,推進黃河一號國家旅遊專用公路綜合體項目建設,推出黃河文化變遷史產品包、景點群和線路套餐,拓展『遊山西·讀歷史』形態和載體,在推動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工作中體現山西擔當。」 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廳長王愛琴說。

(責編:李夢文、常慧忠)

推薦閱讀

雲賞非遺 直播大賽上網友「遊山西讀歷史」山西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近年來,山西堅持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擺在突出位置,非遺保護形成新的氣象和格局,非遺傳承實踐日趨活躍。

看山西"人人持証、技能社會"三年成績單就業,關乎百姓生計,關系發展大局。職業技能是勞動者的立身之本,就業之基。11月15日,第二屆山西省職業技能大賽決賽主賽場拉開大幕,700多名來自各行業的選手將各展絕活,一決高下。

相關焦點

  • 新華網評:守住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
    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馬若虎  在甘肅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嘉峪關關城,察看關隘、建築布局和山川形勢,聽取長城文物遺產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弘揚情況介紹。他強調,我們一定要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從字裡行間中,我們深刻領悟到了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 守文化之重、創時代之新——文化類電視節目將繼續挖掘寶藏
    習近平總書記曾先後到「甘肅敦煌莫高窟」和「山西大同雲岡石窟」進行調研考察,他強調「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保護歷史文物、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始終為總書記所牽掛、關注和思考。
  • 奏響高質量發展的黃河樂章 ——東阿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要求,東阿縣舉全縣之力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機遇,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在百裡沿黃岸邊,奏響魯西大地上的新樂章。  加強保護治理 黃河兩岸「美」起來  9月,秋高氣爽,景色宜人。
  • 黃河文化:黃河三角洲特定的自然生存環境與陸地變遷
    關於黃河三角洲自然環境的研究,無論是其成因,還是歷代的變遷,目前已有多部專著和文章從多方面進行過研究。在此,借諸家研究之觀點,佐證黃河三角洲的客觀環境是較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從歷史的角度辨析,黃河三角洲既有古代的三角洲、有近代三角洲,也有目前仍在不斷擴展的現代三角洲。
  • 守住文化的根脈 中華吟誦周拉開帷幕
    守住文化的根脈  隨著樂聲的響起,孩子們身著鮮豔的書童裝登上舞臺,讓觀眾眼前一亮。《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伴著稚嫩的童聲一一吟誦而來,別有一番風味。國家語委副主任、教育部語用司司長王登峰在致辭中認為,要「通過吟誦文化的傳承面向世界的時候堅守自己的文化,守住自己的根脈。」
  • 什麼是黃河?一部《黃河史》的現代啟示
    文丨段棒棒(方塘智庫黃河文化研究中心實習研究員)新時代背景下黃河流域要想得到高質量發展必須重視黃河「從何處而來,向何處而去」,而其本質就是黃河是什麼?看著無數仁人志士留下的過去黃河治理的豐富文獻,看著技術進步帶給黃河未來發展的無限可能,新時代致力於發展黃河的有志人士,則有必要翻開黃河從古至今在中原大地上奔湧而過的畫卷,重新認識這條既讓人心生敬佩,又讓人心存畏懼的母親河。出於這個目的,我拜讀了魯樞元和陳先德寫的《黃河史》一書。1、作為物質載體的黃河黃河的形成離不開板塊構造運動,而喜馬拉雅運動剛好成為黃河生命的前奏曲。
  • 河口區舉辦領略泰山文化 講好「黃河故事」山水交融大型文化藝術展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2月2日訊 為深入挖掘、傳承和弘揚泰山文化在黃河流域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增進溝通交流,講好「黃河故事」,弘揚黃河文明。日前,「領略泰山文化 講好「黃河故事」大型文化藝術展在黃河口美術館開幕。
  • 張北「百靈鳥」高歌戰「疫」後時代強音《勝利在望》!
    張北「百靈鳥」高歌戰「疫」後時代強音《勝利在望》!堅守的人早已生死度外心中只有對勝利的渴望啊 苦盡甘來勝利在望在這看不見硝煙的戰場啊 繼續堅持勝利在望聽凱旋的歌聲海內外飛揚【詞作者】孫義勇,當代著名作詞人,全能音樂人,北京勇者善歌文化傳媒總監
  • 黃河的形成與河道變遷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流經黃土高原、華北平原,注入渤海。自古以來,黃河以「善淤、善決、善遷」著稱,給黃河下遊地區的地理面貌和社會經濟帶來了重大影響。黃河的形成關於黃河形成時代的問題,學術界尚未達成共識。
  • 撥開世界迷霧,奏響時代強音
    王毅表示,繼出席聯合國成立75周年系列高級別會議之後,習近平主席又一次在全球多邊舞臺上發出時代強音,提出中國方案。這三場多邊會議是在世紀疫情和百年變局交織、全球經濟陷入嚴重衰退、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的大背景下舉行的。不久前中國共產黨十九屆五中全會成功召開,擘畫了未來一個時期中國發展宏偉藍圖。國際社會對習近平主席與會高度關注、充滿期待。
  • 打造長江文化的「新時代坐標」
    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 江蘇地處長江下遊,是傳統江南文化的核心區,也是長江三角洲最精彩的樂章。講好江南故事,是我們保護傳承和弘揚長江文化的重要途徑。 長江文化與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雙子星」 五千年前幾乎覆蓋整個長三角地區的良渚文化,不僅出土了中國最早的稻米、蠶絲綢、最精美的玉器,還有高水平的水利、城垣系統以及早期的文字和禮制,充分證明了長江文化是與黃河文化並列的中華文化發祥地。
  • 山西黃河中華龍旅遊推介會在北京大學舉行
    山西黃河中華龍旅遊推介會在北京大學舉行 發布時間:2019-12-09 21:42:46      來源:貴州網   12月6日,「山西黃河中華龍旅遊推介會」在北京大學舉行。
  • 永不消失的電波 諧振出時代強音——高校原創話劇《紅色長波》今日...
    永不消失的電波 諧振出時代強音——高校原創話劇《紅色長波》今日公演 2020-10-16 22: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蘇立社:黃河石的發展
    黃富強完成了一個用黃河石反映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系列組石,書寫了黃河石上的中國航天史詩。也成為中國觀賞石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話。(圖4) 這一系列組石把黃河石展示豐富內涵,宣揚中國傳統文化,反映時代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期間,還有孫敏、王景宜夫婦用蘭州黃河石組合的《蘭州風光》,用黃河石圖說蘭州的古今風貌,奏響了一首讚美家鄉的頌歌。2007年開始,鄒克儉推出用黃河石反映中國共產黨光輝歷程的大型系列組石《開天闢地》,(圖5)把這種組石活動推向一個新的層面和高潮。
  • 利津鳳凰城濱河休閒旅遊區:賞黃河風光 品黃河文化
    鳳凰城濱河休閒旅遊區,位於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黃河灘區內,這裡的黃河外灘、千步柳蔭路、東津渡遺址和黃河棧橋,處處展現了黃河的風採,在這裡品味黃河文化,感受利津由河而生、倚河而建、因河而興的歷史變遷,感受鳳凰城文化旅遊的獨特魅力。
  • 堅定文化自信 傳承紅色基因
    弦歌距今已經有4000多年歷史了,不僅是詩禮傳家的重要標誌,也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今,卻近乎處於『絕學』狀態,僅存古音、古韻、古譜、古調360餘首,亟待挖掘、整理、傳承。做好這些工作,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使命與擔當。」近20年來,天津城建大學中華傳統文化體驗中心(古琴弦歌基地)主任、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薄克禮始終致力於弦歌的研究和傳承。
  • 阿五黃河大鯉魚品牌LOGO升級的背後,是對河南文化的解讀與傳承
    發布會現場,阿五黃河大鯉魚品牌創始人樊勝武圍繞《阿五品牌之路》,講述了阿五的14年創業之路,以及阿五品牌LOGO五次迭代升級背後的故事。▲ 阿五黃河大鯉魚迄今已售出400萬條「從阿五美食到阿五黃河大鯉魚,這些年,阿五不斷自我顛覆,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打造河南知名餐飲品牌,讓黃河鯉魚成為河南名片!」樊勝武動情地說道。
  • 黃河入海流
    黃河入海口 資料圖片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公元723年,唐代詩人王之渙登上山西蒲州鸛雀樓,極目遠眺,浮想湧動,吟出了這千古名句。  然而,黃河入海流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情景,我一直沒有想像過。  黃河從青海巴顏喀拉山北麓流來,經過了九曲十八彎,此時已經流經5464公裡,跨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九個省區,下降5400米落差後在這裡注入渤海。  前面是海天一色的灘涂,落滿了成千上萬隻候鳥。遠處的盈盈天光下,一列長腿鷺就像立在天邊,水中留下倒影。左一片、右一片的鸛、鶴、雁、鴨,不計其數,悠閒覓食。
  • 山西三大文旅品牌手繪地圖出爐
    為推動山西歷史文化資源整理和內涵挖掘,豐富優化遊客體驗,提升山西旅遊吸引力、影響力和競爭力,全力塑造「黃河、長城、太行」三大品牌,推進文化旅遊業高質量發展,7月末,山西省政府又印發《「遊山西·讀歷史」活動實施方案》。而此時,由山西省地圖院聯合山西晚報獨家策劃編制的《山西三大文旅品牌手繪地圖》新鮮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