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經濟學學習筆記
經濟學研究的主題是如何增加人們的財富。幸福學研究的主題是在財富一定的情況下如何極大化人們的幸福。
幸福準則:財富有限,快樂無限。
1.好事一起享受不如分開享受。
2.分開忍受不如一起忍受。
3.大好事小壞事分開經歷不如一起經歷。
4.大壞事小好事一起經歷不如分開經歷。
5.好事晚說不如早說。
6.壞事早說不如晚說。
7.靜止的好事不如變動的好事。
8.變動的壞事不如靜止的壞事。
9.小獎不如不獎,小罰不如不罰。
10.好事有選擇不如無選擇,壞事沒選擇不如有選擇
11.巧妙送禮:大中之小不如小中之大;有用不如無用;說要的不如想要的。
熟悉度偏見,大家傾向於更相信自己熟悉的東西。人們自然而然會偏向他們熟悉的東西,喜歡信任他們所知道的,但害怕變化而產生的不舒服,這就是為什麼最好的新產品都是用熟悉的模式。
蔡格尼克記憶效應:每個人天生就有一種辦事要有始有終的驅動力,人們之所以會忘記已完成的工作,是因為完成欲的動機已經得到滿足,自己心裡已經完全放下。如果工作尚未完成,那麼,這同一動機便使他留下深刻印象,無法遺忘。
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四個基本原理:
1.大多數人在面臨獲得的時候是風險規避的。
2.大多數人在面臨損失的時候是風險偏愛的。
3.人們對得失的判斷往往根據參照點決定。改變參照點,就可以改變對風險的態度。
4.通過比對,發現人們對損失更敏感。
賦予效應:對於同一樣東西,往往在得到時不怎麼值錢,而一旦擁有後再要放棄時就會感到這樣東西的重要性,索取的價格要高於不擁有時購買它願意支付的價格。
效應解釋:購買時,心理處於「得」的狀態;而出售使,處於「失」的狀態。人對「失」更加敏感,所以索價更高。最常見的商業應用,就是「無條件退貨」的促銷方式。
期望效用理論:人們應該選擇期望效用最多的那個選項,而不是期望值最大的那個。一個理性的決策者應該是風險規避的,因為錢越多,增加一元錢可以帶來的滿足越少。
得失不對稱性效應:相同的一樣東西,人們失去它所經歷的痛苦要大於得到它帶來的快樂。
心理帳戶:人的頭腦裡有一種心理帳戶,人們把實際上客觀等價的支出或者收益在心理上卻劃分到了不同的帳戶中。
心理帳戶的應用:
1.收入來源不同導致心理帳戶不同。
2.收入來源不同導致消費傾向和風險偏好不同。
3.大錢小花,小錢大花。人們不僅把不同來源的收入放到不同的心理帳戶中,有時候屬於同種收入的一大筆錢和一小筆錢也會被分開對待,分開消費。
要做一個理性的人,就要避免人為的設置心理帳戶,把不同用途或不同來源的錢割裂開來。而是應當讓財富在各個心理帳戶之間相互流通。錢是等價的,不應該把同樣的錢人為的打上不同的記號,而要對不同來源和不同數額的收入一視同仁。不應該在有了意外之財的時候大手大腳,也不必花自己辛苦錢的時候縮手縮腳。
利用換位法,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同樣實質的問題,看看在兩種情況下做成的決策是不是一致的。如果是一致的,那你在這件事上的決策就是理性的。做決定的時候,將自己帶入不同甚至相反的情形中考慮自己可能的決定,學會不受「得失」的幹擾。
未得收益和直接損失一樣,都需要人的關注。不要過分關注直接損失,而對未得收益麻木。
適應性偏見:人們常常低估了自己的適應能力,從而高估某些事情在一段時間之後對自己的影響。表現就是人們覺得好的事情會讓自己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感到快樂,但事實上並非如此。人們常常會低估自己適應不利環境的能力。人對物質性的東西適應性很強。
從理性的角度看,沉沒成本不應影響我們的決策。
無視客觀概率:人們對越明顯、越突出、越容易搜尋、越容易想像的東西印象越深刻,所以就以為它們佔的比例比較大。換言之,人們會普遍高估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件的發生頻率。
後視偏見。
交易偏見。
結果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