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經濟學學習筆記

2021-01-13 我是千錘百鍊鋼

行為經濟學學習筆記

經濟學研究的主題是如何增加人們的財富。幸福學研究的主題是在財富一定的情況下如何極大化人們的幸福。

幸福準則:財富有限,快樂無限。

1.好事一起享受不如分開享受。

2.分開忍受不如一起忍受。

3.大好事小壞事分開經歷不如一起經歷。

4.大壞事小好事一起經歷不如分開經歷。

5.好事晚說不如早說。

6.壞事早說不如晚說。

7.靜止的好事不如變動的好事。

8.變動的壞事不如靜止的壞事。

9.小獎不如不獎,小罰不如不罰。

10.好事有選擇不如無選擇,壞事沒選擇不如有選擇

11.巧妙送禮:大中之小不如小中之大;有用不如無用;說要的不如想要的。

熟悉度偏見,大家傾向於更相信自己熟悉的東西。人們自然而然會偏向他們熟悉的東西,喜歡信任他們所知道的,但害怕變化而產生的不舒服,這就是為什麼最好的新產品都是用熟悉的模式。

蔡格尼克記憶效應:每個人天生就有一種辦事要有始有終的驅動力,人們之所以會忘記已完成的工作,是因為完成欲的動機已經得到滿足,自己心裡已經完全放下。如果工作尚未完成,那麼,這同一動機便使他留下深刻印象,無法遺忘。

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四個基本原理:

1.大多數人在面臨獲得的時候是風險規避的。

2.大多數人在面臨損失的時候是風險偏愛的。

3.人們對得失的判斷往往根據參照點決定。改變參照點,就可以改變對風險的態度。

4.通過比對,發現人們對損失更敏感。

賦予效應:對於同一樣東西,往往在得到時不怎麼值錢,而一旦擁有後再要放棄時就會感到這樣東西的重要性,索取的價格要高於不擁有時購買它願意支付的價格。

效應解釋:購買時,心理處於「得」的狀態;而出售使,處於「失」的狀態。人對「失」更加敏感,所以索價更高。最常見的商業應用,就是「無條件退貨」的促銷方式。

期望效用理論:人們應該選擇期望效用最多的那個選項,而不是期望值最大的那個。一個理性的決策者應該是風險規避的,因為錢越多,增加一元錢可以帶來的滿足越少。

得失不對稱性效應:相同的一樣東西,人們失去它所經歷的痛苦要大於得到它帶來的快樂。

心理帳戶:人的頭腦裡有一種心理帳戶,人們把實際上客觀等價的支出或者收益在心理上卻劃分到了不同的帳戶中。

心理帳戶的應用:

1.收入來源不同導致心理帳戶不同。

2.收入來源不同導致消費傾向和風險偏好不同。

3.大錢小花,小錢大花。人們不僅把不同來源的收入放到不同的心理帳戶中,有時候屬於同種收入的一大筆錢和一小筆錢也會被分開對待,分開消費。

要做一個理性的人,就要避免人為的設置心理帳戶,把不同用途或不同來源的錢割裂開來。而是應當讓財富在各個心理帳戶之間相互流通。錢是等價的,不應該把同樣的錢人為的打上不同的記號,而要對不同來源和不同數額的收入一視同仁。不應該在有了意外之財的時候大手大腳,也不必花自己辛苦錢的時候縮手縮腳。

利用換位法,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同樣實質的問題,看看在兩種情況下做成的決策是不是一致的。如果是一致的,那你在這件事上的決策就是理性的。做決定的時候,將自己帶入不同甚至相反的情形中考慮自己可能的決定,學會不受「得失」的幹擾。

未得收益和直接損失一樣,都需要人的關注。不要過分關注直接損失,而對未得收益麻木。

適應性偏見:人們常常低估了自己的適應能力,從而高估某些事情在一段時間之後對自己的影響。表現就是人們覺得好的事情會讓自己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感到快樂,但事實上並非如此。人們常常會低估自己適應不利環境的能力。人對物質性的東西適應性很強。

從理性的角度看,沉沒成本不應影響我們的決策。

無視客觀概率:人們對越明顯、越突出、越容易搜尋、越容易想像的東西印象越深刻,所以就以為它們佔的比例比較大。換言之,人們會普遍高估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件的發生頻率。

後視偏見。

交易偏見。

結果偏見。

相關焦點

  • 行為經濟學與實驗經濟學的學術分野
    行為經濟學與實驗經濟學的學術分野 2019年09月21日 07:27 來源:《經濟學動態》2019年第7期 作者:那藝 賀京同 字號 內容摘要:行為經濟學與實驗經濟學的興起及其對新古典理論的內涵拓展是西方經濟學近幾十年來的重要演進特徵
  • 梁小民︱接地氣的經濟學——理察·塞勒與行為經濟學
    以後我按主流經濟學的思想寫教科書、專著或論文,也用這一套來講解和思考。如果把主流經濟學作為一種宗教,我就是一個「受洗並虔誠的信徒和傳教士」。不過在學習與思考中,在與學生、朋友的交流中,我對主流經濟學「教義」的基礎之一——「理性人」假設有了些許不敬。主流經濟學的假設是「理性人」。
  • 行為經濟學:揭示經濟行為背後的情境因素
    周業安介紹,行為經濟學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步建立了獨具特色的決策理論,並把該理論廣泛運用到政治、法律和經濟領域,逐步形成了比較成型的行為決策理論、行為金融學、行為宏觀經濟學、行為勞動市場理論、行為法律和經濟學、行為政治經濟學。
  • 行為經濟學:引領經濟學的未來?
    1999年克拉克獎授予行為金融學的開創者之一的史萊佛教授(Andrei Shleifer),2001年又授予行為經濟學的代表人物拉賓教授(Matthew Rabin),而類似2013年克拉克獎得主切迪教授(Raj Chetty)等在行為經濟學領域也頗有建樹。這說明行為經濟學不僅僅是代表經濟學曾經的一種進步,更重要的是代表經濟學的一種未來。
  • 【哈佛筆記之二】曼昆的經濟學第一課
    他的研究興趣涉及廣泛,包括價格調整、消費者行為、金融市場、貨幣和財政政策以及經濟發展。他還以多產著稱,其代表作包括兩本流傳極廣的著作——《中級宏觀經濟學》和《經濟學原理》。這兩本書被翻譯成超過15種文字,銷量達上百萬冊。曼昆還活躍在經濟政策領域。從2003年到2005年,他曾擔任布希政府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
  • 「錯誤」的行為:行為經濟學與傳統經濟學思想激烈鬥爭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書——《「錯誤」的行為》縱觀理察·泰勒的職業生涯,我們發現他的研究始終圍繞著一個激進的觀點開展:經濟活動的主體是人,即擁有可預測行為且容易犯錯的個體。在《「錯誤」的行為》一書中,泰勒講述了他將經濟學從高高在上的「象牙塔」中帶回現實的艱難之旅,其中的故 事引人入勝,並且不乏詼諧幽默,徹底改變了我們對經濟學、對自己以及對整個世界的看法。《「錯誤」的行為》一書中點綴著泰勒與傳統經濟學思想激烈鬥爭的有趣故事,以獨特的方式探索了人類深層次的弱點。當經濟學遇到心理學,碰撞出的火花將對個人、管理者和決策者產生深遠和啟發性的影響。
  • 「就事論事」的行為經濟學
    李斌2019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再次使行為經濟學進入了公眾的視野。該獎項所表彰的實驗方法正是行為經濟學的傳統研究方法——儘管實驗方法對於其他經濟學者們來說是陌生的。實際上,行為經濟學在過去幾年經歷了一段好時光。
  • 中國社會科學報:行為經濟學:揭示經濟行為背後的情境因素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周業安說,行為經濟學一方面繼承了新古典經濟學賴以生存的兩大基石——個體主義方法論、主觀主義價值論;另一方面又對新古典經濟學關於行為假定的不現實性表示不滿,主張通過心理學打造一個現實的行為基礎。行為經濟學在新古典經濟學的基礎上,增加更多符合心理事實的內容,使原先的公理化假定趨向科學和合理,不僅能夠提高原先理論的預測力,也為今後的理論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 行為經濟學——更接近現實的經濟學?
    既然參與經濟活動的人並不都是理性的,那要構建一個更接近現實的理論模型,就必須考慮當事人的心理因素,所以結合心理學理論的行為經濟學應當成為更合理的理論模型。行為經濟學指出,人類的種種「非理性」的行為,不是偶然的發揮失常,而是普遍存在。前景理論三個基本結論是:1、大多數人在面臨獲利的時候是風險規避的;你會參與如下的賭博嗎?
  • 行為經濟學:新古典的繼承與發展
    於是,當所研究的決策行為恰好是經濟學家感興趣的行為時,認知神經科學就自然而然與行為經濟學聯繫起來,此即前述的第一類別的神經經濟學範疇。相對於行為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更類似於一種假想的基準理論,其中決策個體的偏好結構被高度抽象化與凝練化,而行為經濟學卻為這一偏好結構賦予了更多現實心理基礎。從這一意義上說,我們又可將行為經濟學看作一種描述性理論,而新古典經濟學則更具有規範性特徵。
  • 第二屆行為與實驗經濟學研討會暨國內實驗經濟學實驗室聯席會議在...
    、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經濟學院、金融學院、《財經問題研究》編輯部聯合承辦的「第二屆行為與實驗經濟學研討會暨國內實驗經濟學實驗室聯席會議」在大連成功舉辦。會議由《經濟學動態》編輯部主任楊新銘主持,《經濟研究》《世界經濟》《中國工業經濟》《經濟學動態》《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財貿經濟》《管理科學學報》《南開管理評論》《中國社會科學博士後文庫》《學習與探索》《財經問題研究》, Experimental Economics。
  • 獲得諾貝爾獎的行為經濟學到底是什麼?
    這次行為經濟學的獲獎可以說是眾望所歸,對於所有學習經濟學的人來說,行為經濟學都不是一個陌生的話題,我們今天就來討論一下行為經濟學到底是什麼?他對我們的生活到底有何影響?這個時候,經濟學界開始進行了跨界的嘗試,最先進行跨界的是科斯先生,他通過將法學與經濟學的有機結合,開創製度經濟學的學派,從而也打開了經濟學界的一個全新的大門,在浩如煙海的經濟學分類中,有一支經濟學流派異軍突起,這就是將經濟學和心理學、社會學有機結合到一起的行為經濟學,以此次諾貝爾獎得主理察·泰勒先生為代表的行為經濟學學者,將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引入了經濟學的研究,從而可以讓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由經濟人變成了非理性的經濟主體
  • 行為經濟學的「聖徒」
    此後,本已對理性假設深表懷疑的塞勒徹底走上了對傳統經濟學的背叛之路。他開始大量閱讀心理學的著作,尤其是卡內曼和特沃斯基研究非理性行為的有關文獻,並開始和卡內曼等人通信交流、合作研究。一位傳統經濟學的「叛徒」從此時產生了,在數十年之後,他將成為一門新學科——行為經濟學的「聖徒」。
  • 行為經濟學的要義
    經濟學要想發展,並且能夠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更多智慧,應該向何處去?晚近發展起的行為經濟學,無疑是一個值得努力的方向。正如書中所指出的那樣,行為經濟學的崛起,是對應用經濟學新困境的一種補救。《凱恩斯會怎麼做》一書中,也列舉了一些傳統主流經濟學失靈而行為經濟學卻非常管用的案例。比如,關於如何解決鄰裡糾紛。
  • 行為經濟學對個體異質行為的研究與啟示
    行為經濟學突破了主流經濟學主張共性的理論迷思,回歸於個體行為的異質性本質,從而在本質上拓展了主流經濟學理論的解釋能力西方主流經濟學所基於的理性人假定偏重對個體的共性描述,這不利於對日趨複雜的經濟行為進行概括。行為經濟學突破了這種主張共性的理論迷思,回歸於個體行為的異質性本質,並巧妙地把「同質理性人」容納為「異質行為人」的極端特例,從而在本質上超越了主流理論的解釋能力。
  • 行為經濟學和傳統經濟學在吵什麼?
    1.行為經濟學是怎麼來的? 好,我們先講第一個問題,就是行為經濟學的由來。你可能聽說過丹尼爾·卡尼曼,他2002年拿了諾貝爾經濟學獎,而且他是一個沒有受過經濟學訓練的心理學家;2013年,羅伯特·希勒又拿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他是做行為金融學的;然後最近的2017年,理察·泰勒也拿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做的是純粹的行為經濟學。
  • 理察·塞勒對行為經濟學的貢獻——潛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評介
    來源: 經濟學動態 作者:鄒新月 陳玉琳2015年度美國經濟學聯合會會長理察·塞勒(Richard Thaler)是美國著名行為經濟學和行為金融學家。他於1945年出生在美國新澤西州。1967年獲凱斯西儲大學學士學位;1970和1974年分獲羅徹斯特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和哲學博士學位。
  • 「行為經濟學之父」、美國經濟學家理察·塞勒獲諾貝爾獎
    今年諾貝爾獎的「壓軸大戲」中,理察·塞勒,被稱「行為經濟學之父」的芝加哥大學教授獲得了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作為研究人的非理性經濟行為的「行為經濟學之父」,理察·塞勒被問及:你會怎麼花費9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72歲的老爺子繼續開起了玩笑:「我會盡最大努力,用非理性的方式把這些錢花光。」
  • 行為經濟學是用來幹什麼的?
    作為一名行為經濟學家,我不僅對金融、貧困、教育等領域基於行為經濟學進行了研究,還創立了旨在抗擊貧困的扶貧創新行動組織(在全球超過45個國家開展行動),以及 http://www.stickk.com網站。  行為經濟學是用來幹什麼的?
  • 行為經濟學,讓你更懂不靠譜的地球人
    當你仔細往下讀就會發現,原來這不是驚心動魄的星際小說,而是行為經濟學的科普讀物。書中用理性經濟人星球上來的瓊斯,對地球人的不靠譜行為進行分析。行為經濟學是將行為分析理論與經濟運行規律、心理學與經濟科學有機結合起來,以發現現今經濟學模型中的錯誤或遺漏,進而修正主流經濟學關於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設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