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旱使熱帶鳴禽停止繁殖!研究顯示鳥類面臨生存與絕種選擇

2020-09-05 南方都市報

一項研究顯示,熱帶雨林中的鳴禽為了在乾旱中倖存下來,選擇限制自己的繁殖能力。研究人員發現,壽命較長的物種比之前認為的更有能力應對這種環境波動。

隨著更多創紀錄的高溫天氣席捲地球部分地區,生物多樣性受到人類對它們棲息地的侵蝕。一個關鍵的問題是,這些物種是否能夠適應日益嚴酷的天氣條件。

研究人員說,由於氣候變化,乾旱預計將變得更加普遍,鳥類面臨著繁殖和自身生存之間的權衡,因為在食物變得越來越稀缺的情況下,下蛋和餵養雛鳥也需要額外的能量。

但是,發表在8月24日《自然·氣候變化》(Nature Climate Change)雜誌上的這項研究發現,大多數被研究的鳴禽物種沒有試圖在產後代的需求和惡劣的環境條件之間權衡,而是選擇在乾旱期間減少繁殖。

這項研究使用了委內瑞拉和馬來西亞38個鳥類物種的數據,這些物種來自17年來的田野調查,包括每個國家的一段乾旱時期。

研究發現,在20個馬來西亞物種和18個委內瑞拉物種中,繁殖平均減少了36%和52%。壽命較長的鳥類在乾旱期間繁殖速度最慢。

蒙大拿大學研究人員詹姆斯·穆頓(James Mouton)表示:「一般來說,在乾旱期間繁殖大幅減少的物種(即壽命較長的物種)成年存活率增加。」

「這很令人驚訝,因為我們原本預計乾旱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所有物種的存活率。」

壽命較短的鳥類不太容易承受減少繁殖能力,它們要麼繼續繁殖,要麼只輕微的減少繁殖。但它們存活的可能性也較小。

然後,研究人員對某些物種在三種不同氣候變化情景下的表現進行了建模。

他們估計,雖然乾旱頻率的增加會減少所有研究的鳥類數量,但壽命較長的物種更具彈性。

穆頓說,這項研究表明「壽命較長的熱帶鳴禽數量可能比之前認為的更能減輕受到乾旱的影響」。

但他警告,乾旱只是氣候變化的一個方面,將對鳥類數量構成潛在威脅,這些風險與其他風險一起作用,特別是棲息地的退化或碎片化。

南裡奧格蘭德聯邦大學的貢卡洛·費拉茲(Goncalo Ferraz)在一篇關於這項研究的評論中表示,物種的適應能力可能不足以確保它們的生存。

他說,這項研究「為理解環境壓力下生物種群的動態提供了令人興奮的貢獻,但它並沒有改變棲息地可用性對物種生存的重要意義。」

南都記者 史明磊

相關焦點

  • 國際最新研究!熱帶鳴禽在旱期減少繁殖應對氣候變化
    中新網北京8月25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最新發表一篇生態學研究論文稱,研究人員發現委內瑞拉和馬來西亞的熱帶鳴禽在乾旱期間會減少繁殖,而平均長期生存率更高的物種減少得更多。這些結果表明,壽命長的物種或能通過減少在乾旱年份裡的繁殖,緩解脅迫性氣候事件所造成的影響。
  • 研究發現,天氣乾旱會影響動物繁殖率,未來或因人類而更加嚴重
    什麼是熱帶鳴禽呢?簡單來說,就是一種小型的雀形目鳥類,它們的壽命一般在5-18年之間,因為適應能力極強,所以,在世界上分布也非常廣泛。但是近年來,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很多鳴禽物種的數量也都越來越少。這次被選作研究的熱帶鳴禽,分別來自於38個不同的鳴禽物種(其中委內瑞拉18種,馬來西亞20種),雖然是熱帶地區,但是委內瑞拉和馬來西亞經常會發生嚴重的乾旱,導致當地鳴禽的生存環境變得更加糟糕。
  • 物種可通過減少繁殖應對氣候事件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8月26日電 (記者張夢然)美國科學家團隊發布一項生態學報告稱,委內瑞拉和馬來西亞的熱帶鳴禽在乾旱期間會減少繁殖,平均長期生存率更高的物種減少得更多。這些結果表明,壽命長的物種或能通過減少在這些年份裡的繁殖,緩解脅迫性氣候事件所造成的影響。研究相關論文24日發表於英國《自然·氣候變化》雜誌。 氣候變率包括乾旱頻率和強度,預計會隨未來變暖加劇而增加。一般來說,壽命長的物種繁殖率更低,意味著它們更難從氣候事件導致的種群死亡中恢復。
  • 研究:狩獵造成熱帶哺乳動物和鳥類大幅減少
    新華社北京4月16日電 眾所周知,人類狩獵行為會威脅野生動物的生存,但一直以來缺乏有關狩獵造成動物數量減少的具體數據的系統性研究。荷蘭和英國研究人員綜合分析了176項相關研究後經綜合估算,發現人類狩獵造成熱帶地區哺乳動物數量平均減少83%,鳥類數量平均減少58%。
  • 壽命可達200年,「短葉絲蘭」或面臨滅絕,可能直接波及20種鳥類
    但是在過去的幾十年之中,由於美國加州的一個氣候變化,導致高溫和乾旱不斷的在加州蔓延,最終導致頻繁的野火天氣出現,本身來說「約書亞樹」就不多,然而在這種極端天氣的影響之後,約書亞樹變得更加的少,所以美國加州植物管理局提出建議,希望將該樹木列為瀕危物種。
  • 中國6種嚴重瀕危的動物,第4種極少發現,瀕臨絕種
    四爪陸龜,一種生存在阿富汗到中國西北部的陸龜,產於乾旱地區,能適應乾燥的氣候,在中國分布的數量很少,而且大多為人工飼養,野外的四爪陸龜嚴重瀕危,面臨絕跡。白腹軍艦鳥,美麗的熱帶海洋鳥類,在天空翱翔時很容易發現其腹部獨特的白色羽毛,它們也因此得名,多見於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周圍海域,中國國內偶見廣東沿海島嶼,屬於全球範圍都嚴重瀕危的動物。
  • 鳥類起源新解:所有鳴禽可到澳洲等地"尋祖問親"
    東方網7月27日消息:由美國和瑞士科學家組成的一個研究小組對生活在北半球雀小目鳥類的脫氧核糖核酸(DNA)進行的測試表明,這些動物實際上源自4500萬年前的澳大利亞。   這項研究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美國《全國科學院學報》上。研究人員認為,這些鳥源自遠古時代的岡瓦納超大陸,而岡瓦納超大陸最終形成了今天的澳大利亞、紐西蘭和紐幾內亞島。
  • 鳥類的艱苦生存,保護鳥類,勢在必行!
    而鳥類作為生物鏈不可或缺的一環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某個物種的鳥類出現瀕危,不光是這一個物種的問題,與其相關的生物鏈都將遭到嚴重的破壞,從而造成生態失衡的一系列連鎖反應。今天看到了幾則報導是和捕獵野生鳥類相關的,從而感慨萬千。特發此文呼籲大家愛護野生鳥類,保護我們共同的生存家園。首先我們聊一下鳥的繁殖情況鳥類作為世界上飛行的物種,能避開很多地面上危險。
  • 鳥類為什麼喜歡用喙梳理羽毛?科學家:把特殊的氣味抹在身上
    我們都知道,鳥經常會使用喙整理羽毛,事實上在這個過程中,鳥類是把尾基中尾脂腺分泌的油脂均勻地塗抹在羽毛上,從而使羽毛油亮潤滑,還能起到防水作用。新研究指出,這些被整理後的羽毛上微生物的獨特味道,正是鳥類進行互相識別和交流的關鍵。
  • 為什麼有的鳥類不會飛?
    鬱鬱蔥蔥的雨林內,小鳥棲息在低矮的分支上在林地穿梭漫步,享受著樹蔭及熱帶水果,但是這片叢林並不專屬於其中。一隻澳洲野犬在陰影中潛行覓食,眾鳥逃往安全地 除了 火雞它小小的翅膀幫不了它逃命。相反的,它選擇攻擊! 用鋒利的爪子一揮就讓小野犬跑去找掩護 。
  • 鳥類如何應對極端天氣
    新的研究表明,幾種鳥類已經改變了它們的行為,以應對氣候變化模型預測的更炎熱和更乾燥的天氣。這些反應根據極端天氣的持續時間和鳥類的特性而有所不同。隨著氣候變化,熱浪和乾旱等極端天氣事件正變得越來越常見。結合Daymet的高解析度天氣數據和全球公民科學倡議eBird的地面觀測,一個研究小組最近調查了北美東部109種鳥類對此類事件的反應。
  • 鳥類在冬季如何生存金冠戴菊
    大多數鳥類逃離北部地區到溫暖的地方越冬似乎是合乎邏輯的,比如每年遷徙到熱帶地區。它們勇敢地離開家園,每年兩次跨越驚人的距離,表明他們不留在當地忍受咆哮的暴風雪和極寒溫度而選擇艱辛的遷徙是十分必要的。 然而,也有些鳥類會克服似乎無法克服的困難,選擇直面冬天。它們能做到這一點引起我們的敬畏和好奇,因為這需要同時解決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保持體溫,一般在105°F(40.5°C)左右才能保持鳥類的基本生存。
  • 鳥類繁殖環境自動監測系統的介紹
    據了解,有些自然保護區還在沿用「長期蹲點、隱蔽觀察、定期查巢」的傳統的監測方式,這種方式不僅人力物力消耗量很大,而且獲取的信息量少且資料連續性差,可信度低,同時監測人員每隔1至2天的定期查巢,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幹擾鳥類的自然繁殖活動。 研究表明光照強度、溼度、溫度等微環境的氣象指標,是影響鳥類選擇巢址與繁殖成效的重要因素。
  • 古鳥類化石揭示六百萬年前青藏高原東北緣的乾旱歷史
    這類主要以種子為食的鳥類具有一項獨特的適應乾旱地區生活的能力,雄性沙雞能夠利用胸部和腹部的羽毛收集水,然後飛回遠達十幾公裡以外的巢穴哺育口渴的雛鳥。  臨夏鳥生存的年代距今約六百萬年至九百萬年,當時青藏高原海拔持續快速上升,季風氣候加強,中亞的內陸地區氣候持續走向乾旱。
  • 科學家揭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
    另外一組是花粉記錄,揭示了6萬年來的區域植被變化經歷了亞熱帶常綠和落葉闊葉混交林至熱帶季雨林的演替過程,但未顯示出明顯的千年尺度的波動(圖2)。啞鈴型植矽體主要產自黍亞科C4植物的莖稈和葉片,春-夏季降水減少,為黍亞科C4植物在熱帶地區的擴張提供了適宜的氣候條件;降水減少,導致湖光巖湖面下降,暴露的湖岸為黍亞科植物的擴張提供了更多生存空間。因此,在目前MAP超過1600 mm的湖光巖地區,若啞鈴型含量快速增加超過15%,這明確指示了季節性乾旱事件的發生。
  • 科學家發現為什麼有些鳥類活得快而年輕死
    ,安全性和育兒方式都會影響一種鳥類的成熟速度,這可以幫助科學家理解和預測動物對氣候退化和生境破壞的反應。科學家小組研究了成千上萬種鳥類,以了解為什麼從受精卵成長為獨立成年所需的時間如此之多。研究是第一個考慮生活方式和環境因素以及進化史和體型大小來解釋這種變化的重要性的研究。所有生物都面臨著繁殖與生存之間的權衡,它們以不同的方式解決了這一問題。研究小組發現,採取"活快死幼"策略的鳥類物種發展更快,從而使它們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最大數量的後代繁殖。
  • 臺灣發布首份繁殖鳥類調查報告 麻雀數量最多
    臺灣野鳥學會18日發布了首份臺灣地區繁殖鳥類調查報告,在臺灣各地發現的200多種繁殖鳥類當中,麻雀的數量最多,紅嘴黑鵯則分布最廣。「臺灣繁殖鳥類大調查」在2009年和2010年分別記錄到201種和205種鳥類。
  • 地球上10大瀕危鳥類,鴞鸚鵡第七,南亞鴇第二,你認識幾個?
    人們對它們的繁殖習性一無所知。據估計,野外現存的大䴉可能也就100多對,森林砍伐、乾旱以及盜獵使得大䴉的數量銳減。 9、林斑小鴞:林斑小鴞在印度生長繁殖,是印度特有的鳥類。
  • 松鼠偷聽鳥類閒聊,它能聽懂些啥?
    科學家們最近發現,松鼠也會偷聽鳥類聊天,來判斷周圍是否有危險。結果顯示,在聽到紅尾鵟叫聲之後的30秒,灰松鼠處於「警戒」的時間增加了——它們會出現靜止不動,或是一溜煙兒地逃跑等,也比先前更常抬起頭來觀察周遭環境。
  • 各種熱帶觀賞魚的繁殖水溫問題,我們應該如何選擇?
    2、這樣的紅箭魚在我們北方,都是用魚池子養殖,魚兒天生在低溫池中長大,即使是水溫在18度上下,它們也不會出現問題,這樣在惡劣環境中長大的紅箭魚,20度左右的水溫,即使繁殖,小魚苗也會順利生長,並且很少患病。3、如果是正宗的高鰭紅箭和菊花帆紅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