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研究顯示,熱帶雨林中的鳴禽為了在乾旱中倖存下來,選擇限制自己的繁殖能力。研究人員發現,壽命較長的物種比之前認為的更有能力應對這種環境波動。
隨著更多創紀錄的高溫天氣席捲地球部分地區,生物多樣性受到人類對它們棲息地的侵蝕。一個關鍵的問題是,這些物種是否能夠適應日益嚴酷的天氣條件。
研究人員說,由於氣候變化,乾旱預計將變得更加普遍,鳥類面臨著繁殖和自身生存之間的權衡,因為在食物變得越來越稀缺的情況下,下蛋和餵養雛鳥也需要額外的能量。
但是,發表在8月24日《自然·氣候變化》(Nature Climate Change)雜誌上的這項研究發現,大多數被研究的鳴禽物種沒有試圖在產後代的需求和惡劣的環境條件之間權衡,而是選擇在乾旱期間減少繁殖。
這項研究使用了委內瑞拉和馬來西亞38個鳥類物種的數據,這些物種來自17年來的田野調查,包括每個國家的一段乾旱時期。
研究發現,在20個馬來西亞物種和18個委內瑞拉物種中,繁殖平均減少了36%和52%。壽命較長的鳥類在乾旱期間繁殖速度最慢。
蒙大拿大學研究人員詹姆斯·穆頓(James Mouton)表示:「一般來說,在乾旱期間繁殖大幅減少的物種(即壽命較長的物種)成年存活率增加。」
「這很令人驚訝,因為我們原本預計乾旱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所有物種的存活率。」
壽命較短的鳥類不太容易承受減少繁殖能力,它們要麼繼續繁殖,要麼只輕微的減少繁殖。但它們存活的可能性也較小。
然後,研究人員對某些物種在三種不同氣候變化情景下的表現進行了建模。
他們估計,雖然乾旱頻率的增加會減少所有研究的鳥類數量,但壽命較長的物種更具彈性。
穆頓說,這項研究表明「壽命較長的熱帶鳴禽數量可能比之前認為的更能減輕受到乾旱的影響」。
但他警告,乾旱只是氣候變化的一個方面,將對鳥類數量構成潛在威脅,這些風險與其他風險一起作用,特別是棲息地的退化或碎片化。
南裡奧格蘭德聯邦大學的貢卡洛·費拉茲(Goncalo Ferraz)在一篇關於這項研究的評論中表示,物種的適應能力可能不足以確保它們的生存。
他說,這項研究「為理解環境壓力下生物種群的動態提供了令人興奮的貢獻,但它並沒有改變棲息地可用性對物種生存的重要意義。」
南都記者 史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