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可通過減少繁殖應對氣候事件

2020-09-03 環球網

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北京8月26日電 (記者張夢然)美國科學家團隊發布一項生態學報告稱,委內瑞拉和馬來西亞的熱帶鳴禽在乾旱期間會減少繁殖,平均長期生存率更高的物種減少得更多。這些結果表明,壽命長的物種或能通過減少在這些年份裡的繁殖,緩解脅迫性氣候事件所造成的影響。研究相關論文24日發表於英國《自然·氣候變化》雜誌。

氣候變率包括乾旱頻率和強度,預計會隨未來變暖加劇而增加。一般來說,壽命長的物種繁殖率更低,意味著它們更難從氣候事件導致的種群死亡中恢復。不過,生存率和繁殖率之間有一種互為消長的關係,在氣候惡劣的年份裡降低繁殖率或許是增加成體生存率的一種方式。

此次,美國蒙大拿大學密蘇拉分校研究人員託馬斯·馬丁和詹姆斯·莫頓分析了新大陸和舊大陸的不同生活史(長命種與短命種)的熱帶鳴禽是否通過降低繁殖率來避免死亡。他們對委內瑞拉和馬來西亞的38個不同物種(包括灰胸林鷯和黑背燕尾)開展了多年的野外物種分布研究,包括每個野外場地的一次旱年。研究團隊還模擬了三種不同氣候變化情景下的未來種群動態。

團隊發現,這20個馬來西亞物種和18個委內瑞拉物種的繁殖率在乾旱期間平均下降了36%和52%。對於大部分減少繁殖的長命種來說,生存率相對於無乾旱年份有所增加;而繁殖沒有減少或是沒有顯著減少的物種,以及那些重度依賴溼生境的物種,它們的生存率有所下降。就模擬的種群增長而言,氣候變化下的乾旱對長命種的負面效應小於短命種。這說明長命種或許能通過調整繁殖率,在氣候變化引起的環境變異中存活下去。

在這項研究隨附的新聞與觀點文章中,科學家發表評論認為,這項研究明確了物種的脆弱性,為保育管理提供了信息,但文中也寫道,「這不改變棲地狀況對物種生存的核心重要性。」

相關焦點

  • 熱帶鳴禽在旱期減少繁殖應對氣候變化
    中新網北京8月25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最新發表一篇生態學研究論文稱,研究人員發現委內瑞拉和馬來西亞的熱帶鳴禽在乾旱期間會減少繁殖,而平均長期生存率更高的物種減少得更多。這些結果表明,壽命長的物種或能通過減少在乾旱年份裡的繁殖,緩解脅迫性氣候事件所造成的影響。
  • 氣候變化或能影響雄性動物生殖能力,嚴重的可導致物種滅絕
    研究人員認為,這種由持續性極端高溫天氣對雄性生殖能力所構成的影響,或能解釋眾多由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所造成的影響,比如物種滅絕。圖丨熱浪下的城市(來源:Frank Neulichedl)領導此項研究的東英吉利大學生物科學系 Matthew Gage 教授說:「我們此前就知道生物多樣性正在受氣候變化影響,比如熱浪等極端天氣事件會減少生物的數量,而過於劇烈的溫度變化則有可能會導致局部滅絕,但造成這些現象的具體原因和具體的影響程度都很難說
  • 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全球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組圖)
    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中國氣象局局長、國家氣候委員會主任委員、聯相關公司股票走勢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中國首席代表鄭國光表示,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行動,是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構建國家新型安全體系、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有效應對氣候風險的重大舉措。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摘要
    為應對氣候變化,促進可持續發展,中國政府通過實施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能源效率、開發利用水電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加強生態建設以及實行計劃生育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為減緩氣候變化做出了顯著的貢獻。  一、中國氣候變化的觀測事實與趨勢  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中國近百年的氣候也發生了明顯變化。
  • 日本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這不僅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選擇,也是人類社會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向生態文明的重要途徑。2008年6月,日本政府的提出新的防止全球氣候變暖的對策,這是日本低碳經濟戰略形成的正式標誌,它包括應對低碳發展的技術創新、制度變革及生活方式的轉變,提出了日本溫室氣體減排的長期目標是:到2050年日本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比目前減少60%至80%。
  •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通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
    為應對氣候變化,促進可持續發展,中國政府通過實施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能源效率、開發利用水電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加強生態建設以及實行計劃生育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為減緩氣候變化做出了顯著的貢獻。五是冰川與凍土面積將加速減少。到2050年,預計西部冰川面積將減少27%左右,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空間分布格局將發生較大變化。六是積雪量可能出現較大幅度減少,且年際變率顯著增大。七是將對物種多樣性造成威脅,可能對大熊貓、滇金絲猴、藏羚羊和禿杉等產生較大影響。  (三)對水資源的影響。
  • 低碳農業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
    全球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災害使我國農業生產不穩定性增加,如不採取對應措施,到2030年我國種植業產量可能減少5%~10%。有關專家認為――低碳農業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  低碳農業是以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為目標,以減少碳排放、增加碳匯和適應氣候變化技術為手段,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土壤有機質、做好病蟲害防治、發展農村可再生能源等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方式轉變,實現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碳匯的農業。前不久,在北京召開低碳農業研討會上,有關專家認為,低碳農業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
  • 科學認知氣候變化 高度重視氣候安全
    極端暖事件增多,極端冷事件減少;歐洲、亞洲、澳大利亞等地熱浪發生頻率更高;陸地區域的強降水事件增加,歐洲南部和非洲西部乾旱強度更強、持續更長;熱帶氣旋的強度、頻率和持續時間存在長期增加趨勢。  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產生了深刻影響。氣候變化導致的全球降水變化和冰雪消融正在改變全球水文系統,影響到水資源量和水質,加劇淡水資源缺乏。
  • 解讀: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
    原則·目標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原則  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應對氣候變化的原則;  遵循《氣候公約》規定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  減緩與適應並重的原則;  將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其他相關政策有機結合的原則;  依靠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的原則
  • 蝴蝶需要「乘涼點」,以應對氣候變化衝擊
    研究者們建議,應當通過增加景觀多樣性等方式為蝴蝶保留適宜的微氣候,幫助它們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造成的衝擊。鉤粉蝶(Gonepteryx rhamni)。圖片來源:Andrew Bladon研究人員發現,英國不同的蝴蝶物種維持合適體溫的能力存在顯著差異。主要依賴找到合適陰涼處來維持體溫的物種正在面臨種群數量減少的巨大風險。研究結果預測氣候變化可能如何影響蝴蝶種群,並提供保護策略來保護這些蝴蝶。該研究發表在《動物生態學》(Animal Ecology)雜誌上。
  • 【專稿】孔鋒:氣候變化多樣性風險及其應對的全球機制
    因此,要高度重視城市及社區間減輕災害風險進展比較的科學評價,形成公共、私人與公民共同應對的合力,特別是地方政府要通過大力整合適應氣候變化與減輕災害風險的知識、工具與措施,不斷促進城市之間的交流、反饋和經驗共享,從而加強城市社區之間在應對氣候變化與提高城市抗災能力之間的有效合作,最終達到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多樣性的挑戰,實現綠色的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把提高城市的抗災能力做到家喻戶曉,形成一個整體的、可顯示的
  • 一夫多妻促進繁殖?研究:人類擔心動物一夫一妻,或導致物種滅絕
    根據英國Matt Gage教授表示,本身如今的地球生態系統就在發生巨變,在氣候變化,棲息地破壞嚴重的因素之上,世界各地的物種都出現了大規模的減少,從而增加了生物的滅絕風險。並且還通過了實驗來測量繁殖競爭和選擇對種群恢復力十分重要。如果動物種群的「一夫一妻」得不到改善,那麼生物種群的恢復將會更加困難,所以引發人類擔憂。
  • ——東北糧倉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對糧食生產有哪些影響?未來糧食產區將面臨怎樣的氣象風險?這些問題是國家相關部門近些年來高度關注的問題。  東北三省作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未來是否會受到全球變暖的不利影響以及如何應對,成為氣象部門農業氣象服務的重點課題、項目。
  • 應對氣候變暖還需持續攻堅
    在氣象專家看來,和我們近在咫尺的氣溫升高、風力減小現象,正是全球氣候變化的一個表現。國家氣候中心氣候預測室高工支蓉表示,1901年—2017年,中國地表年平均氣溫呈顯著上升趨勢,近20年是20世紀初以來的最暖時期。極端低溫事件顯著減少,極端高溫事件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明顯增多。「可以說,中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影響顯著區。」
  • 氣候變暖影響的不僅僅是冰川,一些物種正在因此被推到滅絕的邊緣
    這些極端高溫事件並不是過去就完了,熱浪的的每次到來都會對生物圈的帶來重大的影響。數百項研究結果表明,每十年受全球變暖的影響的物種向極地方向遷移17公裡,海拔11米。如果全球氣溫變化太過劇烈,比如升溫過快,會導致部分物種遷移到地理死角,比如無法越過的地理障礙懸崖、大洋等,那麼物種的滅絕就會發生。在2003年,80%的關於全球變暖對物種影響的研究發現,從草到樹木,從軟體動物到哺乳動物,全球變暖都對它們產生了或多或少的影響,即留下了氣候印記。
  • 塗瑞和:中國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引領者」
    各國應攜手應對氣候變化《21世紀》:中國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塗瑞和:就中國來講,可以說在全球氣候治理方面從最初的跟隨者、參與者,逐步發展成較大貢獻者,到近年來成為引領者。這是基於中國國情、社會經濟發展歷程和進入新時代以來推動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戰略選擇。
  • 哪些地球上的物種能逃過氣候變化的劫難
    當然,地球物種的命運也有另一種選擇,但這要取決於人類。如果我們人類萬眾一心,採取措施,改變生活方式,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就可以阻止氣候危機像滾雪球一樣地急速下滑加劇。但我們在預測不同物種受氣候暖化衝擊的回應和結局時,是假設這沒有發生。
  • 全球氣候變化下,未來的我們將會與山火共生,我們要如何才能應對?
    PETM事件除了導致氣候的變化之外,還導致了生態環境發生劇烈變化。 在陸地上最顯眼的變化就是哺乳動物中新物種的「爆發」,這些物種包括奇蹄類、偶蹄類、嚙齒類和靈長動物的快速演化,可以說,人類的出現、人類文明的發展都與這次事件關係密切(人類是靈長類,奇/偶蹄動物為人類文明的發展提供了畜力來源)。
  • 應對氣候變化,從我做起
    今日視點  新華社記者 黃 堃  在巴黎,一百多位各國領導人出席了氣候變化大會,這讓人感到各國對氣候問題的重視,但也讓一些人產生應對氣候變化是「高端事務」的感覺。作為普通人,我們又能為應對氣候變化做些什麼?  其實,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為緩解全球氣候變化做出自己的一點貢獻。
  • 鳥類如何應對極端天氣
    新的研究表明,幾種鳥類已經改變了它們的行為,以應對氣候變化模型預測的更炎熱和更乾燥的天氣。這些反應根據極端天氣的持續時間和鳥類的特性而有所不同。隨著氣候變化,熱浪和乾旱等極端天氣事件正變得越來越常見。結合Daymet的高解析度天氣數據和全球公民科學倡議eBird的地面觀測,一個研究小組最近調查了北美東部109種鳥類對此類事件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