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車中衍生的經濟學原理:博弈必輸合作共贏(圖)

2021-01-09 搜狐網

  新聞背景:

  「目前亞泰大街上跨繁榮路立交橋、跨自由大路立交橋工程正在進行。下一步,人民大街地鐵一號線將全部展開施工,另外,城市核心區還有近百條街路大修及200多條街路管網改造展開。人民大街、解放大路、自由大路、亞泰大街等幾條主要街路已達到超飽和狀態運行。」5月24日,長春市交警支隊隊長王玉民,在做客長春民生直播間,與廣大網友交流在地鐵、「兩橫兩縱」快速路建設期間交通調流情況時如是說。

  據最新統計,長春市機動車保有量已達65.2萬輛,比去年增加了9.8萬輛機動車。「至8月份前後,亞泰大街上的車流都壓到人民大街上。那時,市民在人民大街上行駛,每通過一個信號燈,需要排上幾個信號周期。」

  如果細心分析,堵車必然與道路飽和度、規劃設計和機動車保有量增加有必然聯繫,但交通參與者的不遵規矩、一味顧著自己,卻使人為增加了堵車的概率。

  從5月25日開始,記者隨機採訪了100名交通參與者。

  在調查之後,搶行併線、佔用馬路進行刮碰糾紛處理、佔大小回線直行上述4種現象讓78%的交通參與者感到反感,其他諸如行車拋物、在快車道上緩慢行駛、會車時支遠光、遇到積水不減速等行為,讓其他23%的受訪者感到反感。

  在此基礎上,藉助經濟學專家,引入了兩個十分生僻的名詞「囚徒困境」和「劣幣追逐良幣效應」,試圖用經濟學,在參與者層面構建一種具有可操作性的「治堵」模型。

  最討人厭的行車方式典型調查

  現象一 搶行併線不打轉向

  「開車時間久了,每個人都有一種心理,快速地通過,難免見縫插針。」私家車主王超說,不搶行並道的都是規矩的新手。從交通法規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情況,如果沒有發生意外和事故,交管部門也難以追責。「公道自在人心」,每個交通參與者,對不打轉向搶行並道的,多會嗤之以鼻。而在人群車流混雜的路口,往往因為這些「破壞者」,導致周圍車輛行車不暢,有時甚至造成了擁堵。

  而城市交通中的「龐然大物」公交車在外型上具有天然的優勢,在行駛過程中,憑藉自身常常不講交通道德,成為道路交通中的「霸王」。公交車為了搶時間,不設站點的路段,併到快車道與其他車輛爭搶道路,進站前再強行並回,著實讓同為交通參與者的私家車司機惱火。

  現象二

    小刮蹭大處理

  人為造成擁堵

  路上行車,難免有刮蹭,可道路上常常看到,後面車排成了長龍,好不容易「突出重圍」,卻發現最前面兩輛車,碰在了一起,原本是小的刮蹭事故,可兩個人絲毫不讓,將車保持原樣不動,人卻爭執起來,哪管後面多少車輛苦等,兩夥都一概視而不見,明顯是人為的車輛阻塞。換位思考一下,兩輛車如果真誠協商,何不給後面的車讓出一條路,予人方便,自己方便。

  現象三 佔大小回道直行

  為了快速地通過路口,很多人「自作聰明」,明明是直行,卻偏停在小回車道。信號燈一變,小回的車道上衝出了「異類」,快速地加入直行的車流中。而真正小回的車輛,只能苦苦等在後面,奈何想通過,也要等直行走完才是。而一路行車,記者發現這一行為,效仿者眾多。更有甚者,見大回車輛稀少,眼看著要變信號燈,快速從反道衝到信號燈下,只待信號燈一變,首先通過。

  堵車衍生的經濟學原理:

  博弈必輸 合作共贏

  記者將現場踏察所得到的各種數據,交給吉林大學經濟學院講師王塑峰。讓他針對此次踏察的結果,配合經濟學原理,構建模型。王塑峰根據經濟學著名的「囚徒困境」原理結合「劣幣驅逐良幣」現象構建模型之後,最終得出堵車的經濟學結論:博弈必輸,合作共贏。

  A「囚徒困境」

  合作才能獲得最大程度的利益

  在堵車的情況下,每個人都希望短時間快速通過,減少堵車的困擾,結果是交通秩序混亂,誰也出不去,儼然已經圍城。每遇堵車,如果不是交警的疏導,很難順利通過。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按照利己的想法行事,最終卻帶來壞的結果。

  王塑峰說,博弈論中著名的「囚徒困境」模型告訴人們,個體的最佳選擇,卻未必是團體的最佳選擇。如果每個人都出於個體理性的自私自利而採取為自己謀取最大利益的行為,結果很可能損害自身利益,造成兩敗俱傷,誰也得不到好處。

  對於普通人來說 「囚徒困境」這個概念十分生僻,王塑峰解讀說:假設兩個人離婚。每一位都在考慮是不是請一位離婚律師,如果都不請,則大家平分財產,好聚好散;如果男的請了律師,而女方沒請,則律師有能力把幾乎全部財產給男方爭取過來。但是當雙方都做如此考慮的話,最後的結果就是每個人都請律師,還是平分財產,除此,雙方還付出了很大一筆律師的費用。

  「這個時候,你想一想,從個人的角度而言,你會選擇哪個?」王塑峰說,兩個人在此種情況下,只有都選擇不請律師,才是合作共贏的方式。

  王塑峰說,涉及堵車問題,所有參與者,都應該像這個例子中的甲乙一樣,選取合作的方式,才能獲得最大程度的利益。如果每個人都自私為己,卻要求別人老實遵守規則,顯然不可能。但是現實情況中,儘管人人都認為這種理論合理,卻不見得遵守應用。

  B「劣幣驅逐良幣」

  遵守規則 排斥自私違規

  「劣幣驅逐良幣」定理說的是金屬貨幣流通時代,成色不足的劣幣如果能與成色充足的良幣共同流通,那麼誰也不願意把良幣拿出來用於交易,都會把劣幣用於流通,於是劣幣會將良幣驅逐出流通領域,市面上流通的就都是劣幣了。「通俗地講,如果你口袋裡有10張一元人民幣,其中有兩張是舊的,那麼這兩張肯定被你先花出去。」王塑峰說,這種類似於慣性的做法,註定會加速紙幣的磨損速度,會最終導致制幣成本的增加,但是人們的這種行為沒有觸犯任何的法律、法規,不應該受到制裁。

  而「劣幣驅逐良幣」定理,如果應用到交通領域,那麼體現的就是,不良的違規行為如果能經常帶來利益(快速地出行)而不受到懲罰,這種「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想法,就會讓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自私違規,終將把遵守規則的良性行為排斥掉。駕車時搶行並道泛濫,不被懲罰,並得以迅速通過,導致禮讓守法的司機總是被堵被搶,長此以往,規矩再無人遵守,「劣幣」大行其道,良幣被排斥在邊緣。

  經過一系列的經濟學推演,王塑峰最終得出堵車的經濟學結論:博弈必輸,合作共贏。

  建言獻策

  建立一個有廣泛意義的「交通道德體系」

  吉林師範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鄒之坤教授研究社會民生,同為有車一族,鄒教授稱這些不良的行車行為和習慣,在未出現意外的情況下,往往無法追責。「但不被懲罰並不意味著就是正確,這些行為顯然違背了行車道德。」鄒教授說。

  而交通情況隨時動態變化,面對堵車,應急對策暫時看是有效的,而長遠看,培養遵紀守法,提高交通參與者的行車道德素質則十分必要。這給眾多的交通參與者提出了一個新的議題,一旦上路行駛,是否要求自己同樣具備行車道德。但是道德建設非一朝一夕,鄒教授認為提升交通道德從兩個方面入手,首先是司機自身加強自律,提高道德修養,同時整個社會營造健康交通道德氛圍,加強輿論監督;其次是所有交通參與者之間相互監督,例如車內如有其他乘坐者,就應該對駕駛員做出提醒,督促遵守交通道德和法規,「畢竟,堵車是誰都不希望遭遇的。」鄒教授說。

  (記者 邵梁 實習記者 馮超/報導 董競琦/攝)

相關焦點

  • 通俗版納什平衡:追女孩的博弈論 幻想為中情局工作
    影片中塑造出來的約翰·納什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天才,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瘋子。1994年,納什憑藉博弈論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納什均衡」這個名詞也被更多人所熟悉。這種並博弈現象被納什稱為合作博弈這種情況下達到的均衡被稱為「納什均衡」當然是消費者喜聞樂見的,可以用比從前低很多的價格買到同樣的商品。可如果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價格戰勢必會淘汰大部分小規模商家,剩下的一家或幾家實力雄厚的電商就可以重新進行聯合併對市場進行壟斷,把價格抬的更高。俗話說,買的沒有賣的精,受到侵害的仍舊是消費者的利益。這就是國家並不鼓勵價格戰並且會有反壟斷法律出臺的原因。
  • 「人」的發展經濟學:從「公地悲劇」到「公共福祉」
    ——「人」的發展經濟學之興起及其意義  如何解釋人類普遍合作這一現實?——「公地悲劇」抑或「公共福祉」  現代主流經濟學中流行著「公地悲劇」的信條,認為公共資源一定會遭到濫用,從而必然是無效的。  就來自行為試驗的文獻而言,大量的兩人討價還價博弈實驗表明,儘管非合作行為不會導致有效結果,但實驗結果卻遠比非合作博弈理論所預計的更具合作性,也更有效;同樣,公共品投資博弈實驗也反映出,受試者獲得的最終收益遠比非合作博弈理論所預計的要高。
  • 量子博弈論基本原理的簡單解釋
    經典博弈論建立在如電腦裡的基本計算的比特單位:不是0就是1的基礎上,即定義在不是輸就是贏的單一狀態基礎上。比如,對於博弈的雙方,存在有以下四種結局:對抗雙輸(0,0)、你贏我輸(1,0)、你輸我贏(0,1)、合作雙贏(1,1)。當代生命科學與認知科學的研究結果表明,認知決策及其博弈過程是人腦接受外界輸入信息,經過頭腦加工處理,轉換成內在心理活動,進而支配人的行為的信息加工過程。
  • [趣味數學]從日常生活中看「博弈論」
    」原本是數學的一個分支,但由於它較好地解決了對競爭等問題的可操作性分析,成為經濟學中激蕩人心的一個研究領域。可以說,「博弈論」已經改變了經濟學的傳統輪廓線。從對「博弈論」簡要、通俗的介紹中可以發現,我們身邊充滿了博弈,或者說,我們身邊的許多行為、現象都可用博弈來概括。「博弈論」不僅屬於經濟學,也理應屬於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歷史學等,這些學科也有理由分享「博弈論」那旖旎的學術風光和精細的分析技巧。
  • 《博弈與社會》:人類如何走出「囚徒困境」
    1982年獲西北大學經濟學學士學位,1984年獲西北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1990年9月入牛津大學讀書,1992年獲牛津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1994年獲牛津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人類如何走出「囚徒困境」,走向合作共贏?本書用博弈論的視角給出了答案。  本書用通俗的語言,系統地介紹了博弈論的基本方法和核心結論,並應用這些方法和結論深入分析了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和制度(包括文化)。本書特別關注的是人們為什麼有不合作行為,什麼樣的制度和文化有助於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合作。
  • 博弈論大師人生最後一場意外的博弈——紀念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我們現在很難知道冥冥中是什麼樣一種力量驅使著約翰·納什在5月23日作出了他的判斷和選擇,但可以肯定的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博弈論大師納什以一場意外終結了他一生的博弈。謹以本版文章向數學界、經濟學界這一傑出的天才致以哀悼。意外的車禍從美國新澤西州紐瓦克國際機場出發到夢落鎮有很多條路可以走,要麼走收費的新澤西高速公路,要麼走其他不收費的路。
  • 雙十一背後有哪些有意思的經濟學原理?
    雙十一背後有哪些有意思的經濟學原理?經濟學的智慧無處不在,人們的生活中處處蘊藏著經濟學的智慧。歷時11年的雙十一熱度不減,是什麼樣的真相「促使」人們一次次瘋狂的下單?1、價格彈性理論一般而言,商品價格下降,都會引起一定需求量的增加。雙十一最普遍的營銷手段就是低價、折扣,這些活動讓消費者感覺購買更划算了!因此需求量迅速增加。
  • 【徵文】2020年全國博弈論與實驗經濟學研究會學術年會
    為了適應新常態下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需要,促進博弈論與實驗經濟學在數字經濟中的應用和發展,全國博弈論與實驗經濟學研究會將於2020年10月30日至31日在重慶舉辦2020年全國博弈論與實驗經濟學研究會學術年會,誠邀海內外博弈論與實驗經濟領域的專家、學者參加。會議由四川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承辦。
  • 愛情經濟學的10大原理,豁然開朗!
    弗裡德曼對經濟學的解釋是:經濟學是一門研究在日常生活事務中過活、活動和思考的人們的學問。但它主要是研究在人的日常生活事務方面最有力、最堅決地影響人類行為的那些動機。這麼一看,好像經濟學和愛情是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還有人會想怎麼能把愛情這麼崇高而神聖的物體和庸俗的經濟學相提並論呢?
  • 消費者怒懟「報復性」漲價背後:這些經濟學原理在發生作用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消費者怒懟「報復性」漲價背後:這些經濟學原理在發生作用新冠肺炎疫情給今年一季度的居民線下消費按下了暫停鍵。隨著國內疫情逐漸受到控制和復工復產工作的推進,各界都期望出現一波補償性消費需求。對於一個餐飲大國,餐飲業很可能會成為最早迎來一輪補償性消費的行業。
  • 博弈蘊涵合作--如何運用博弈論解析中美關係
    其實,博弈本身就蘊涵合作,將「博弈」和「博弈論」簡單地等同於「衝突」和「衝突論」,這恰恰是對「博弈」和「博弈論」的極大誤解。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納什曾經來華演講,其題目即為「通過代理來研究博弈中合作」。事實上,正視和研究國家間的利益博弈,不僅可以更好地透視國家間的衝突,也為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國家間合作提供了一把「智慧之鑰」。
  • 漫談博弈論
    事實上博弈論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就叫「討價還價理論」!玩團隊遊戲的時候,僅僅知道某玩家個人的行為,還很難判斷他究竟是「豬一樣的隊友」還是「神一樣的對手」,他的這些行為必須放到大環境中、結合其他玩家的行為,才能判斷是妙招還是蠢招。一個玩家是贏還是輸,也不僅取決於他自己怎麼出牌、怎麼走棋,還要看他的對手(和隊友),所以棋牌遊戲毫無疑問是博弈。
  • 人生決策中,經常用到的經濟學原理,是何方神聖?
    這篇文章給大家介紹「海龜人生」知識體系的模塊之一——「經濟學與生活」中的經濟學十大原理(引用來源:尼可拉斯·格裡高利·曼昆的著作《經濟學原理》[1])。經濟(economy)這個詞來源於希臘語oikonomos,它的意思是「管理一個家庭的人」。乍一看,這個來源似乎有點奇特。
  • 納什均衡給經濟學帶來革命性變化
    此後,共有7屆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與博弈論的研究有關,博弈論在經濟學中越來越顯出它的無窮魅力。  一、由納什提出「納什均衡」理論,通過以他為原型的奧斯卡獲獎影片《美麗心靈》,讓這個數學理論和方法得以廣泛普及  生活中存在許多博弈論的例子,最常見的就是下棋,也叫對弈。
  • 復工後堵車了?太陽也陷入了宇宙級的幽靈堵車中
    @新京報 親切又無奈的堵車,又回來了。不過最氣人的是,有時路上並沒有發生事故,也會莫名其妙的堵車,這就是傳說中的「幽靈堵車」。堵車的源頭就像看不見的幽靈一樣讓人們捉摸不透。 正如魔鬼藏在細節中,堵車的幽靈也藏在細節之中。當路上的車輛趨近飽和時,司機一個小小的動作可能就埋下了隱患,比如剎車稍微有點急,或者與前車車距有點近,等等;即使這些都沒有,幽靈堵車還是有可能發生。
  • 諾貝爾獎又雙叒叕頒給了博弈論:博弈論為何如此被偏愛?
    他還在激勵與組織、經濟與博弈論、網絡簡介、價格戰略、精算科學等領域多有著述。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Wilson)的主要研究領域為:經濟學一般理論、經濟學數學方法、博弈論以及交易理論。威爾遜試圖利用博弈論作為基礎來重構經濟學理論,並利用博弈論將現實中經常發生的現象引入經濟學理論。
  • 博弈論告訴我們,找好工作最大的敵人不是企業,而是另有原因
    其中羅素克勞扮演的約翰納什的人物原型,便是博弈論領軍人物之一,1994年與另兩位數學家分享了當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博弈自古有之,全球各地歷史中都不乏大量的博弈遊戲。但直到近代,博弈論體系的不斷完善和科學化,使之大放異彩。博弈論已經成為經濟學的標準分析工具之一。在生物學、經濟學、國際關係、計算機科學、政治學、軍事戰略和其他很多學科都有廣泛的應用。
  • 趣味經濟學——個人利益最大化還是集體利益平均化?
    博弈論 :亦名「對策論」、「賽局理論」,是研究決策主體的行為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時候的決策以及這種決策的均衡問題,具有鬥爭或競爭性質現象的數學理論和方法。也是運籌學的一個重要學科。博弈論考慮遊戲中的個體的預測行為和實際行為,並研究它們的優化策略。納什均衡:又稱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論的一個重要術語,以約翰-納什命名。
  • 博弈論大師約翰·納什領獎返家途中遇車禍身亡
    納什均衡:又稱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論的一個重要術語,以約翰-納什命 名。假設有n人局中人參與博弈,給定其他人策略的條件下,每個局中人選擇自己的最優策略(個人最優策略可能依賴於也可能不依賴於他人的戰略),從而使自己 利益最大化。所有局中人策略構成一個策略組合。納什均衡指的是這樣一種戰略組合,這種策略組合由所有參與人最優策略組成。
  • 約翰·納什:均衡博弈走出「囚徒困境」
    他顯露出對拓撲、代數幾何、博弈論和邏輯學的興趣。   提出「納什均衡」後淡出公眾視野   1950年,22歲的納什以非合作博弈為題的27頁博士論文畢業。他的博士論文中提出了一個重要概念,也就是後來被稱為「納什均衡」的博弈理論。   畢業後他先後在美國蘭德公司、普林斯頓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工作和教學,並在1957年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