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目前亞泰大街上跨繁榮路立交橋、跨自由大路立交橋工程正在進行。下一步,人民大街地鐵一號線將全部展開施工,另外,城市核心區還有近百條街路大修及200多條街路管網改造展開。人民大街、解放大路、自由大路、亞泰大街等幾條主要街路已達到超飽和狀態運行。」5月24日,長春市交警支隊隊長王玉民,在做客長春民生直播間,與廣大網友交流在地鐵、「兩橫兩縱」快速路建設期間交通調流情況時如是說。
據最新統計,長春市機動車保有量已達65.2萬輛,比去年增加了9.8萬輛機動車。「至8月份前後,亞泰大街上的車流都壓到人民大街上。那時,市民在人民大街上行駛,每通過一個信號燈,需要排上幾個信號周期。」
如果細心分析,堵車必然與道路飽和度、規劃設計和機動車保有量增加有必然聯繫,但交通參與者的不遵規矩、一味顧著自己,卻使人為增加了堵車的概率。
從5月25日開始,記者隨機採訪了100名交通參與者。
在調查之後,搶行併線、佔用馬路進行刮碰糾紛處理、佔大小回線直行上述4種現象讓78%的交通參與者感到反感,其他諸如行車拋物、在快車道上緩慢行駛、會車時支遠光、遇到積水不減速等行為,讓其他23%的受訪者感到反感。
在此基礎上,藉助經濟學專家,引入了兩個十分生僻的名詞「囚徒困境」和「劣幣追逐良幣效應」,試圖用經濟學,在參與者層面構建一種具有可操作性的「治堵」模型。
最討人厭的行車方式典型調查
現象一 搶行併線不打轉向
「開車時間久了,每個人都有一種心理,快速地通過,難免見縫插針。」私家車主王超說,不搶行並道的都是規矩的新手。從交通法規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情況,如果沒有發生意外和事故,交管部門也難以追責。「公道自在人心」,每個交通參與者,對不打轉向搶行並道的,多會嗤之以鼻。而在人群車流混雜的路口,往往因為這些「破壞者」,導致周圍車輛行車不暢,有時甚至造成了擁堵。
而城市交通中的「龐然大物」公交車在外型上具有天然的優勢,在行駛過程中,憑藉自身常常不講交通道德,成為道路交通中的「霸王」。公交車為了搶時間,不設站點的路段,併到快車道與其他車輛爭搶道路,進站前再強行並回,著實讓同為交通參與者的私家車司機惱火。
現象二
小刮蹭大處理
人為造成擁堵
路上行車,難免有刮蹭,可道路上常常看到,後面車排成了長龍,好不容易「突出重圍」,卻發現最前面兩輛車,碰在了一起,原本是小的刮蹭事故,可兩個人絲毫不讓,將車保持原樣不動,人卻爭執起來,哪管後面多少車輛苦等,兩夥都一概視而不見,明顯是人為的車輛阻塞。換位思考一下,兩輛車如果真誠協商,何不給後面的車讓出一條路,予人方便,自己方便。
現象三 佔大小回道直行
為了快速地通過路口,很多人「自作聰明」,明明是直行,卻偏停在小回車道。信號燈一變,小回的車道上衝出了「異類」,快速地加入直行的車流中。而真正小回的車輛,只能苦苦等在後面,奈何想通過,也要等直行走完才是。而一路行車,記者發現這一行為,效仿者眾多。更有甚者,見大回車輛稀少,眼看著要變信號燈,快速從反道衝到信號燈下,只待信號燈一變,首先通過。
堵車衍生的經濟學原理:
博弈必輸 合作共贏
記者將現場踏察所得到的各種數據,交給吉林大學經濟學院講師王塑峰。讓他針對此次踏察的結果,配合經濟學原理,構建模型。王塑峰根據經濟學著名的「囚徒困境」原理結合「劣幣驅逐良幣」現象構建模型之後,最終得出堵車的經濟學結論:博弈必輸,合作共贏。
A「囚徒困境」
合作才能獲得最大程度的利益
在堵車的情況下,每個人都希望短時間快速通過,減少堵車的困擾,結果是交通秩序混亂,誰也出不去,儼然已經圍城。每遇堵車,如果不是交警的疏導,很難順利通過。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按照利己的想法行事,最終卻帶來壞的結果。
王塑峰說,博弈論中著名的「囚徒困境」模型告訴人們,個體的最佳選擇,卻未必是團體的最佳選擇。如果每個人都出於個體理性的自私自利而採取為自己謀取最大利益的行為,結果很可能損害自身利益,造成兩敗俱傷,誰也得不到好處。
對於普通人來說 「囚徒困境」這個概念十分生僻,王塑峰解讀說:假設兩個人離婚。每一位都在考慮是不是請一位離婚律師,如果都不請,則大家平分財產,好聚好散;如果男的請了律師,而女方沒請,則律師有能力把幾乎全部財產給男方爭取過來。但是當雙方都做如此考慮的話,最後的結果就是每個人都請律師,還是平分財產,除此,雙方還付出了很大一筆律師的費用。
「這個時候,你想一想,從個人的角度而言,你會選擇哪個?」王塑峰說,兩個人在此種情況下,只有都選擇不請律師,才是合作共贏的方式。
王塑峰說,涉及堵車問題,所有參與者,都應該像這個例子中的甲乙一樣,選取合作的方式,才能獲得最大程度的利益。如果每個人都自私為己,卻要求別人老實遵守規則,顯然不可能。但是現實情況中,儘管人人都認為這種理論合理,卻不見得遵守應用。
B「劣幣驅逐良幣」
遵守規則 排斥自私違規
「劣幣驅逐良幣」定理說的是金屬貨幣流通時代,成色不足的劣幣如果能與成色充足的良幣共同流通,那麼誰也不願意把良幣拿出來用於交易,都會把劣幣用於流通,於是劣幣會將良幣驅逐出流通領域,市面上流通的就都是劣幣了。「通俗地講,如果你口袋裡有10張一元人民幣,其中有兩張是舊的,那麼這兩張肯定被你先花出去。」王塑峰說,這種類似於慣性的做法,註定會加速紙幣的磨損速度,會最終導致制幣成本的增加,但是人們的這種行為沒有觸犯任何的法律、法規,不應該受到制裁。
而「劣幣驅逐良幣」定理,如果應用到交通領域,那麼體現的就是,不良的違規行為如果能經常帶來利益(快速地出行)而不受到懲罰,這種「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想法,就會讓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自私違規,終將把遵守規則的良性行為排斥掉。駕車時搶行並道泛濫,不被懲罰,並得以迅速通過,導致禮讓守法的司機總是被堵被搶,長此以往,規矩再無人遵守,「劣幣」大行其道,良幣被排斥在邊緣。
經過一系列的經濟學推演,王塑峰最終得出堵車的經濟學結論:博弈必輸,合作共贏。
建言獻策
建立一個有廣泛意義的「交通道德體系」
吉林師範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鄒之坤教授研究社會民生,同為有車一族,鄒教授稱這些不良的行車行為和習慣,在未出現意外的情況下,往往無法追責。「但不被懲罰並不意味著就是正確,這些行為顯然違背了行車道德。」鄒教授說。
而交通情況隨時動態變化,面對堵車,應急對策暫時看是有效的,而長遠看,培養遵紀守法,提高交通參與者的行車道德素質則十分必要。這給眾多的交通參與者提出了一個新的議題,一旦上路行駛,是否要求自己同樣具備行車道德。但是道德建設非一朝一夕,鄒教授認為提升交通道德從兩個方面入手,首先是司機自身加強自律,提高道德修養,同時整個社會營造健康交通道德氛圍,加強輿論監督;其次是所有交通參與者之間相互監督,例如車內如有其他乘坐者,就應該對駕駛員做出提醒,督促遵守交通道德和法規,「畢竟,堵車是誰都不希望遭遇的。」鄒教授說。
(記者 邵梁 實習記者 馮超/報導 董競琦/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