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做一個關於預測的行為實驗

2020-12-02 騰訊網

最近在讀塔勒布的《黑天鵝》,希望能再體會和理解下隨機性的知識,以及如何應對不可預知的未來。

讀著讀著,突然就有個想法,決定做一個關於預測的行為實驗。關於大盤漲跌的預測實驗。

歷年來,我一直隱隱覺得,自己如果去預測大盤日漲跌,成功率應該有望超50%,但估計很難過60%。

一方面,是因為A股市場並不成熟,「韭菜」多,市場情緒可能比較有跡可循,而我畢竟入市多年(有12年多了吧),自信智商和專業知識也尚可,應該不至於低於50%才對。

另一方面,我也深知像大盤日漲跌這樣的東西,近似於隨機數值,不存在被大概率預測準確的可能,超出60%的準確率都是很不現實的。

當然以上說的基礎都是長期積累,需要大量樣本,否則結論容易偏頗。

話雖如此,我卻從未實踐過。

也許是因為我本身就不太信這個(預測短期走勢),所以便沒去嘗試。但仔細想想,實踐才能出真知,不試試看,又怎能確定?

王陽明說的「知行合一」,並不單單是指將知識應用到行動,還有一層很重要的含義,其實說的是知識來源於行動,從實踐中才能獲取真正的知識。

我打算這麼做實驗:

1、預測標的選擇上證指數。我個人其實偏好滬深300,但說實話還是上證指數更有存在感一些。大家都記得2007年牛市上證最高時6100點,不去查的話,誰記得當年滬深300的峰值是多少點?

2、只預測收盤漲跌與否,以及漲跌幅。不預測具體點位,也不管什麼陰線陽線。

3、只在「目標交易日開盤前、前一個交易日收盤後」這個時間段做預測。預測早了純屬瞎猜,開盤了再測則可能受交易信息影響,導致結果出現偏差(更準確、更不準確,或者沒影響,說不準)。

4、如果錯過預測時間段,就跳過。反正不差那些個別樣本,關鍵要總的樣本量。

5、為了體現確實是在嘗試預測,而不是純猜測,每次預測時還是要看看圖、思考或者起碼感覺一番,再下結論。嗯,其實我主要是想實驗的就是「看圖做預測」有沒有任何統計上的意義。

6、最終計算兩個數值,一個是預測漲跌的準確率,另一個是預測漲跌幅的偏離程度(偏離絕對值的平均)。

7、每記錄100個樣本,更新發布一次實驗結果。最終能堅持多久,再議了,但至少先完成100個。

說到預測這回事,塔勒布書裡一個案例讓我陷入思考。大致如下——

假設一枚硬幣正反面出現的概率均等,在某次實驗中,某人連續拋了99次,結果都是正面。問:當他拋第100次時,出現正面的概率是多少?

我一開始以為這是以前思考過的概率問題,答案當然還是50%。大數原則是通過樣本量將概率拉到預期值的,而不是通過某次特定樣本來糾正。

當一枚正面概率50%的硬幣,連續99次竟然都是正面時,第100次並不會讓反面的概率提高,而是可能第100至第10000次(共計9901次)中,正面差不多4950.5次,反面也差不多4950.5次,在10000次的大樣本稀釋下,讓實測的正面概率回歸到50.5%的值,並且隨著樣本量的增大,越來越趨近於理論的先驗概率值(即50%)。

但上面這個案例還有另外一種答案。有人說第100次出現正面的概率應該是100%。

因為既然連續99次都出現正面,說明你的前提假設「這是一枚正反面出現的概率均等的硬幣」很可能是錯的,這可能是枚有缺陷的硬幣、魔術硬幣,甚或實驗的過程有嚴重差錯或有人做了手腳。

這也確實是種思路啊。

所以你看,通過實驗,我們並不能真正獲知概率的真相。假如我實驗100次預測大盤,竟然猜中80次,那是不是說我預測準確率就能有80%?好像未必。

我認為這裡有兩點啟發:

第一,樣本量越大,實驗結果才越準確。這個前面也說過了。

所以這個實驗很可能我需要持續地做,直到某一天發現再怎麼做那個數值都很穩定了(比如只能在小數點後好幾位波動),也許才算完成。

但仔細想想也未必呢,萬一我的預測能力後期竟又有提升怎麼說?也許,就好比一個職業籃球運動員,他的投籃命中率是可以通過訓練提升的。所以除了大量樣本,可能還得持續不停得做這個實驗,才能真正有意義。

第二,除了簡單看實驗過程和結果數據,我們還要關注過程。

如果一枚硬幣拋了連續99次都是正面,我們是有必要仔細研究下這枚硬幣、拋硬幣的人,以及相關實驗的具體過程。

如果我實驗過程都是憑心情純瞎猜的,那麼實驗的相關結論,也就失去意義——因為邏輯上並不通,那根本不叫預測,講不出任何道理,你隨機選的數和現實中的數,相重疊的概率,從中企圖找規律?太無中生有了吧!

嗯,就這樣,先做做再說唄。

挖掘價值,分享成長。

投資有道

investing_road

相關焦點

  • 態度決定行為,還是行為決定態度?
    我們的行為是由什麼決定的?是由我們的個人信念和感受決定的。那麼,如果我們要改變我們的行為,首先要改變我們的心智模式。但是,改變一個人的心智模式,是一個慢功夫,長期工程。態度和行為的關係非常緊密,態度影響行為,也能預測行為、控制行為。反過來,行為又進一步強化態度和我們的信仰、道德。行為影響態度的原因,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者提出了三個理論。
  • 1906年一項被駁回的實驗的新嘗試表明,單細胞生物可以決定做什麼
    新的研究表明,當被接受外界刺激時,它能夠做出複雜的迴避行為。被單細胞化並不一定會讓一個生物過上簡單的生活。一項長期被忽視的、長達一個世紀的實驗表明,所謂的原始生物可以進行令人驚訝的複雜方式活動。研究人員發現一個小號形狀的原生生物,可以躲閃,閃開或者逃跑。為了應對刺激,當一個策略失敗時改變它的行為。
  • 人類行為93%是可以預測的
    人類的日常行為模式不是隨機的,而是具有「爆發性」的。預測人類行為是一個經久不衰的夢想。科學家乃至偽科學家們為了解開人類行為之謎,已經努力了數百上千年。人類在這個實驗中留下的電子蹤跡,比如打上時間印跡的文本、聲音和圖像,網際網路搜索,社交網絡中的種種關係等加在一起,合成了史無前例的海量數據集,記錄了我們的活動、我們的決定以及我們的生活本身。
  • 一個行為經濟學小實驗的啟示
    ⊙農銀增強收益債券、農銀金祿債券、農銀豐澤定開債券、  農銀金祺定開債券基金經理 周宇   近年來,行為經濟學利用微觀實驗研究取得快速發展,這些實驗不僅有趣,而且能給我們從事投資提供有用的啟示。  諾貝爾獎獲得者康納曼做過一個與風險偏好以及決策有關的實驗。
  • 從心理學實驗到網際網路產品設計02:利用從眾效應,引導用戶行為
    我們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要考慮到所有信息反而不容易做決策,信息出現的背景和心理情境漸漸變成了決定影響力的核心要素,所以我們需要思考傳達哪些信息,如何傳達信息,才能讓用戶或受眾認同信息並依言行動。本文介紹社會心理學的從眾效應,描述實驗設計並分析結果,展示從眾效應在產品設計中如何應用。
  • 自然規律能否決定人類行為?自由意志與決定論孰是孰非?
    由這樣的因果論自然會衍生出決定論,即認為在某時刻發生的事情,完全由在它之前的一系列事情所決定,並且我們可以找出它必定符合的某種規律,而一旦找出這種規律,恐怕就可以說這是自然界所普遍符合的。因此這樣看來自然界的事件似乎是符合因果條件並被自然規律所決定的。
  • 能預測你行為的「通靈」細胞,到底是什麼鬼?
    這是他們在哈佛大學自己設立的技術平臺的首次正式實驗。這一平臺使他們得以觀測到斑馬魚幼體腦內的每一個細胞,儘管幼魚們還沒一根睫毛長。它們在一個直徑35毫米的水碟裡自由遊動,尋覓著它們的微小獵物。在科學家們體量龐大的數據裡,出現了一小群可以預測幼魚何時會捕捉併吞咽食物的神經元。這其中的一些甚至在幼魚將視線集中在獵物身上的幾秒前就被激活。
  • 用雙縫實驗來檢測電子的物理行為
    使用雙縫實驗與各種不同衍生的變版來檢試單獨粒子的物理行為,這方法已成為經典的思想實驗,因為它能夠清楚地探討量子力學的核心謎題,它演示出對於實驗結果的理論預測能力所不可避免的基礎極限。康斯拉夫·布魯克納(Časlav Brukner)與安東·蔡林格精簡地表示如下:觀察者可以決定是否裝置探測器於光子的路徑。從決定是否探測雙縫實驗的路徑,他可以決定哪種性質成為物理實驗。假若他選擇不裝置探測器,則幹涉圖樣會成為物理實驗;假若他選擇裝置探測器,則路徑信息會成為物理實在。然而,更重要地,對於成為物理實在的世界裡的任何特定元素,觀察者不具有任何影響。
  • 科學家可以操控猴子的大腦「做決定」了
    Louis)的研究人員在恆河猴身上展開了實驗研究,結果表明,這些神經元的活動編碼了每一個選項的價值,並決定了最終選擇。在實驗中,研究人員讓動物們選擇不同口味的果汁。通過改變神經元的活動,研究人員改變了每個選項對恆河猴們的吸引力,從而引導動物做出不同選擇。近日該研究發表於《自然》(Nature)。
  • 人類行為93%是可以預測的
    人類的日常行為模式不是隨機的,而是具有「爆發性」的。預測人類行為是一個經久不衰的夢想。科學家乃至偽科學家們為了解開人類行為之謎,已經努力了數百上千年。原因很簡單,巴拉巴西擁有前邊的追尋者所不具備的利器,那就是:當今世界的數位化,已然通過網際網路、社會化媒體、電子郵件和行動電話等,將我們的社會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實驗室。人類在這個實驗中留下的電子蹤跡,比如打上時間印跡的文本、聲音和圖像,網際網路搜索,社交網絡中的種種關係等加在一起,合成了史無前例的海量數據集,記錄了我們的活動、我們的決定以及我們的生活本身。
  • 關於動物行為學實驗,這份功課拿走不謝!
    動物行為學實驗是研究人類發病機制、評價動物模型造模效果和新藥效果的一種重要實驗手段,在生命科學、醫學、藥學、軍事醫學和心理學等領域中被廣泛應用。動物行為學實驗可以科學客觀地評價動物的溝通行為、社交行為、學習行為和探索行為等,它可以幫助科研人員探索認知、情緒和運動等複雜的生命現象。
  • 人類隨機行為首次成量子物理實驗關鍵因素
    人類隨機行為首次成量子物理實驗關鍵因素 2016-12-01 15:30:1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比雙縫幹涉更恐怖的物理實驗,證明現狀可能是由未來決定的
    另一部分源於人類自私自利的某種要求,比如說預言未來,我們就能夠提前做準備,如在股票市場中能夠提前預言三天的走勢,就可以賺大錢。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算命是一種迷信。但是,人性的另一面決定了幾乎所有人都想知道自己未來的命運。從古到今,從中國到外國,算命術在幾千年裡盛行不衰。
  • 詭異的量子實驗:未來真的能決定過去嗎?
    在量子粒子的層面上,也就是單個光子、基本粒子或單個原子的層面上,有一個被稱為惠勒延遲選擇實驗,表明現在的行為可以影響過去。這些實驗使用了粒子的波粒二象性,量子物體的物理性質在被測量之前是不確定的。換句話說,這意味著根據測量設備的不同,光子或其他粒子可以表現為波,或粒子。
  • 一個神奇的實驗:現在的行為可以改變過去?
    這個實驗不是用電子來做實驗,而是用光子來做,具體的做法也比較簡單,讓一束光通過一個半反半透鏡(半反半透鏡的功效就是光來後要麼透射過去,要麼反射過去,到底屬於哪種情況是微觀裡面的隨機事件),那麼光有可能透射過去走路線A,也可能反射到上面走另一條路線B,雖然光分成了兩條路線,但是我們可以在兩條路的末端各用一個全反射鏡(全反射鏡就是光過來只可能反射不可透射)讓這兩束光再次匯聚到一起,然後看著兩束光的幹涉情況
  • 科學網—一個有關社會屈從性的「殺人」實驗
    你會照做嗎? 這只是英國著名魔術師兼心理學家達倫·布朗在他的真人秀紀錄片《達倫·布朗:就範》中的一碟「前菜」。 達倫·布朗以表演心理魔法出名,這部受到國內觀眾熱議的紀錄片其實是他精心策劃的一個心理實驗,有關人類的「社會屈從性」。他想展示的是,一個人是如何服從權威的,他究竟可以被一種社會力量操控到什麼程度——隨意偷走別人的孩子,又或者,把一個活生生的人推向「死亡」。
  • Uber 的行為經濟學實驗
    但實際上,這家公司在背後正進行一套行為科學實驗,驅動司機們配合公司一起成長。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個「科學遊戲」,我們先來看看 Uber 究竟遇到了什麼問題。在企業管理模式上,Uber 帶來了巨大創新,這個平臺上的司機已經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獨立經營者,而不再是按時間表工作的傳統僱傭工。但是,平臺對這些勞動力缺乏掌控。
  • 神經經濟學助力預測個體行為
    自經濟學誕生以來,個體如何進行選擇、決策,人類決策行為能否預測嗎,這類問題一直居於其研究核心。傳統經濟學的理性經濟人假設認為人類具有穩定、持續的偏好,人們可以根據各自的效用函數作出理性的行為決策。神經經濟學創始人之一、美國紐約大學教授保羅·W.格萊姆齊認為,「將經濟學、心理學、神經科學綜合,建立一個規範的跨學科理論體系,就可以描繪出超乎人們想像的人類決策行為完整圖景」。
  • 中微子實驗發現了一個時間倒流的平行宇宙,將徹底改變物理學?
    我們有大量的證據表明,中微子的行為與我們的粒子模型所預測的不同。最新的證據之一來自T2K實驗,他最近發現中微子和反中微子改變「風味」的方式不同。這可能是我們第一次了解為什麼宇宙中物質多於反物質,因為這是我們第一次看到反物質粒子與其對應粒子有不同的行為。
  • 一個關於音高的有趣實驗
    吉他的基音和泛音對於單一頻率聲音,我們感知到的音高是由這個唯一的頻率決定的。對於一個有基音和泛音組成的複合聲音來說,它的頻率成分不單一,我們對它的音高判定是由基音的頻率決定的。這裡有一個關於音高的有趣實驗。人類音高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