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來了,別錯過了

2020-10-11 知產前沿

國慶期間發生了一件大大大事!那就是,2020年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全部揭曉,一起和小編了解一下吧!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0月5日,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今年這一獎項頒給了哈維·奧爾特、麥可·霍頓和查爾斯·賴斯,以表彰他們發現了C肝病毒。

由於這項發現,科學家可以對該病毒進行高度敏感血液測試,從而基本消除了世界許多地區的輸血後肝炎,極大地改善了全球健康狀況。

在發現C型肝炎病毒之前,發現甲型和B型肝炎病毒是治療肝病的關鍵步驟,但大多數血源性肝炎病例仍無法解釋。C型肝炎病毒的發現揭示了剩餘的慢性肝炎病例的病因,並使血液檢測和新藥成為可能,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0月6日,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今年由三位科學家分享這一獎項。

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因「發現黑洞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一個有力預測」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德國天文物理學家萊因哈特·根策爾和美國天文學家安德烈婭·蓋茲因「在銀河系中心發現了一個超大質量的緻密物體」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羅傑·彭羅斯發明了極為精巧的數學方法,用於探索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黑洞是在宇宙中存在的一種質量相當大、引力相當強的天體,羅傑·彭羅斯通過數學推導指出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必然結果。

20世紀90年代,萊因哈特·根策爾和安德烈婭·蓋茲各自帶領一組天文學家研究銀河系的中心區域。隨著觀測的精度不斷進步,他們繪製出了銀河系中心最亮的一些恆星的軌道。兩個研究小組發現,那裡存在一個質量極大卻不可見的物體,迫使這些恆星圍繞著它飛速旋轉。這一團質量約達到太陽400萬倍的物質,擠在一個比太陽系還小的空間中。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


10月7日,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法國生物化學家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美國生物學家詹妮弗·杜德納因對新一代基因編輯技術CRISPR的貢獻,摘得今年的獎項。

她們開發了基因技術中最銳利的工具之一:CRISPR/Cas9。

利用這些技術,研究人員可以極其精確地改變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這項技術對生命科學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可以幫助研究者開發新的癌症療法,並使治癒遺傳疾病的夢想成為現實。

基因編輯聽起來有點高大上,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基因編輯技術,通俗來講就是通過基因編輯工具來精準地改變基因組序列。在遇到基因突變導致重大遺傳疾病的時候,通過基因編輯在基因水平上進行錯誤DNA序列的矯正。

CRISPR/Cas9技術又是什麼呢?

CRISPR/Cas9是繼「鋅指核酸內切酶」「類轉錄激活因子效應物核酸酶」之後出現的第三代「基因組定點編輯技術」。

是不是看不懂的樣子,其實我們只需要知道CRISPR/Cas9成本低、製作簡便、快捷高效,它是科研、醫療等領域的有效工具就可以啦。


來源:發明與創新雜誌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獎錯過的那些人
    由此亨獲得了1944年的諾貝爾化學獎,而邁特納曾多次被提名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最終都遺憾地錯過了。美國物理學會首席科學家菲利普·舍韋表示,至今絕大多數物理學家都認為邁特納的諾貝爾獎是被亨搶走的。 2、在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奧斯瓦爾德·艾弗裡多次獲得諾貝爾獎提名。 起初,艾弗裡由於對抗原的研究工作而獲提名,後來因為對DNA的研究被提名。
  • 諾貝爾獎之外的「諾貝爾獎」,在數學、醫學、環境等多領域
    現在這一獎項已成為全世界最負盛名的環境科學獎之一,每年都會頒發給在環境和可持續發展領域內做出卓越貢獻的科研工作者。二、菲爾茲獎(Fields Medal)是據加拿大數學家約翰·查爾斯·菲爾茲要求設立的國際性數學獎項,於1936年首次頒發。因諾貝爾獎未設置數學獎,菲爾茲獎常被視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
  • 他一生錯過3次諾貝爾獎,隱姓埋名為祖國建了原子彈
    從1901年開始頒發的諾貝爾獎,是無數科學家做夢都想獲得的成就。這個成就的獎金並不低,但更加吸引人的是那個「對人類做出最大貢獻」的稱號。對諸多科學家而言,名留千史的吸引力無疑是誘人的,誰都希望自己能夠被世人謹記。因此諾貝爾獎的競爭總是十分激烈,沒有含金量的學術根本難以登堂。而在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位中國科學家,他一生錯過三次諾貝爾獎,但為了祖國他卻無怨無悔。
  • 他一生錯過3次諾貝爾獎,隱姓埋名為祖國建了原子彈
    而在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位中國科學家,他一生錯過三次諾貝爾獎,但為了祖國他卻無怨無悔。但鮮少人知道的是,王老的學術成就其實可以堪比全球大佬,更有3次錯過了諾貝爾獎。可惜的是,王老出生在一個不平靜的年代,那個時代中,比起學術研究他們更加願意建設祖國,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王老不平凡的一生。
  • 中國第一個自然科學諾貝爾獎心酸歷程
    第一個諾貝爾獎的心酸歷程2015年世界生物醫學諾貝爾獎被來自中國的屠呦呦、愛爾蘭科學家威廉·坎貝爾、日本科學家聰大村共同分享了該獎項。這也是中國在自然科學領域第一個諾貝爾大獎,然而屠呦呦的獲獎卻遭受很多的質疑,因為屠呦呦僅是青蒿素的發現者而已,而且還是來自古代中國的中草藥配方中,並沒有真正闡述青蒿素的作用機理,因此青蒿素最早被中國古人應用在臨床醫療中,也是最早被中國科學家發現青蒿素化合物。1972年屠呦呦帶領研究團隊從中藥青蒿中分離得到抗瘧有效單體,命名為青蒿素。
  • 2020諾貝爾獎三大自然科學獎揭曉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10月5日至7日,2020年諾貝爾獎三大自然科學獎項——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逐一揭曉,各獎項「名花有主」,諾貝爾獎百餘年歷史再添8個熠熠生輝的名字。  其中,美國科學家哈維·阿爾特(Harvey J. Alter)、查爾斯·賴斯(Charles M.
  • 2020諾貝爾獎|自然科學獎背後的高校故事(一)
    這是諾貝爾獎的魅力。北京時間2020年10月5日17:30分開始,本年度的諸個諾貝爾獎將依次揭曉。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兩個學術機構——卡羅琳斯卡學院與瑞典皇家科學院內的諾貝爾委員,會選擇最新諾獎得主的工作,進入到了最後關鍵階段。
  • 如果她們的名字不被抹去,諾貝爾獎的「女性年」早就該來了
    2020年的諾貝爾獎已經陸續頒出,有人說,2020年是諾貝爾獎的「女性年」。為什麼這麼說呢?是因為截止目前,2020年的諾貝爾獎已經有4名女性獲獎,目前佔比今年獲獎總人數的45%,1位女性獲得了物理學獎,而化學獎、文學獎都是女性獨攬。
  • 盤點百年諾貝爾獎歷史中,最具影響力的十大自然科學成果
    諾貝爾獎是以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的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巨額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最初分設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和平五個獎項,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資收益授予「在前一年中這些領域對人類作出巨大貢獻的人」。
  • 諾貝爾獎是怎麼來的?何以成為最高榮譽獎項,諾貝爾獎的由來
    其中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化學獎和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稱為諾貝爾三大自然科學獎。自1901年諾貝爾獎初次頒發至今的100餘年,其獲獎者或獲獎工作有爭議、不足,甚至有錯誤,但基本上反映了現代自然科學的主要成就。
  • 潘建偉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為啥與諾貝爾獎無緣呢?
    潘建偉院士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成就,被一些網友冠之為「量子力學之父」,那麼他有可能在近期獲得諾貝爾獎嗎?這是不少網友關心的問題,現在我們就來討論一下這個可能性。潘建偉院士如果一直從事的是目前這類研究課題,他永遠也得不到諾貝爾獎。因為這類研究不是諾貝爾獎的鼓勵對象。
  • 2018年諾貝爾獎首開,為何諾獎能成為學界最高獎項?答案讓人感慨
    諾貝爾獎晚宴諾獎每年頒發給獲獎者的大額獎金,到底是怎麼來的呢?四、偉大諾獎的種種爭議回頭再看,即使有各種機制確保公平,但百年諾獎歷史中依然有許多爭論被人們非議,比如直到2017年,在所有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項的590人中,女性只有17人,如此也讓世人相信,在諾貝爾獎的評選當中,存在著女性歧視的惡習。
  • 重金投資科學領域 韓國民眾為獲諾貝爾獎著急
    重金投資科學領域 韓國民眾為獲諾貝爾獎著急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15日 15:15 來源:新華網       雖然討論會的主題是基礎科學發展,但每次在這種會議上,主持人和與會者都不會漏掉一個問題——「韓國人能否在科學技術領域獲得諾貝爾獎?」  韓國人對諾貝爾獎的痴迷已經達到令人吃驚的程度。從2004年10月到次年2月,韓聯社和韓國科學文化財團以「挑戰諾貝爾獎的韓國科學家」為主題,向全國436名科學家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最有希望獲諾貝爾獎的韓國科學家是黃禹錫。
  • 科學三大領域——自然科學
    自然科學,與「 社會科學」、「 思維科學」並稱「科學三大領域」,它是以定量作為手段,研究無機 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 屬性在內的有機自然界的各門科學的總稱。自然科學是研究 大自然中有機或無機的事物和現象的科學,包括 天文學、 物理學、 化學、 地球科學、 生物學等。
  • 超過一半諾貝爾獎頒給這5大研究領域
    引言:根據最新一項分析表示,近幾十年來僅有五個研究領域摘得超過半數的諾貝爾科學獎項,而這種「榮譽不平等」可能會導致科研經費不平衡。 諾貝獎無疑是整個科學界最引人注目,也是最令人垂涎的獎項。
  • 諾貝爾獎120年來首次!3位女性獲物理和化學獎,共計僅10位
    北京時間10月7日傍晚,瑞典皇家科學院首次將諾貝爾化學獎頒給兩位女性科學家,同樣在10月6日晚間的物理學獎獲獎名單中,3位科學家中也有一位女性,至此,今年諾貝爾獎的三個自然科學類獎項長期以來,自然科學領域女性科研工作者的比例一直偏低,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更是少之又少。
  • 超過一半諾貝爾獎頒給這5大研究領域
    引言:根據最新一項分析表示,近幾十年來僅有五個研究領域摘得超過半數的諾貝爾科學獎項,而這種「榮譽不平等」可能會導致科研經費不平衡。諾貝爾獎獲得者代表了一個領域內傑出科學家的大牛,他們的科研成果反覆被用來評估影響力,獎項,模式轉變和科學合作。研究這類有影響的團體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其中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就是這些頂級獎項都包含了哪些學科。其實並非所有領域都在諾獎的範圍內,但是在自然和生物醫學的三個獎項涵蓋面非常廣,分別是化學獎,物理獎,生理學/醫學獎。
  • 諾貝爾獎不是衝擊出來的!
    據新華社、《人民日報》報導,該計劃將用10年左右時間遴選支持1萬名高層次人才,包括100名「具有衝擊諾貝爾獎、成長為世界級科學家潛力」的傑出人才。(10月31日京華時報)  看了這個報導,筆者認為,「遴選百人衝擊諾獎」的計劃是國人諾貝爾獎情結的急功近利式爆發,因為諾貝爾獎不是衝擊出來的!  翻看新華詞典上「衝擊」的解釋:快速向前闖。
  • 2020年諾貝爾獎三大自然科學獎、文學獎揭曉 已有9人獲獎
    1964年與後來的諾貝爾獎得主巴魯克·塞繆爾·布隆伯格發現了澳大利亞抗原,後來被認為是B肝病毒的一部分。他還以動物模型來研究人體免疫缺陷病毒,並確定了C型肝炎病毒。2000年獲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2013年獲蓋爾德納國際獎。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英國生物化學家,參與開發C型肝炎測試。
  • 諾貝爾獎120年來首次!今年有3位女性獲物理和化學獎,共計僅10位
    北京時間10月7日傍晚,瑞典皇家科學院首次將諾貝爾化學獎頒給兩位女性科學家,同樣在10月6日晚間的物理學獎獲獎名單中,3位科學家中也有一位女性,至此,今年諾貝爾獎的三個自然科學類獎項8位獲獎者中,女性佔了3位,比例之高前所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