拮抗炎症表型決定腫瘤的命運和治療反應

2020-11-26 科學網

拮抗炎症表型決定腫瘤的命運和治療反應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3 16:44:30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Santiago Zelenay研究組發現,拮抗炎症表型決定腫瘤的命運以及對免疫檢查點阻斷的反應。該項研究成果於2020年11月20日在線發表在《免疫》雜誌上。

通過深入研究與小鼠免疫依賴性控制相關的炎性腫瘤微環境(TME),研究人員尋找了癌症抑制性炎症的主要調節因子。研究人員發現,幹擾素產生型自然殺傷(NK)細胞的早期腫瘤內積累誘導TME的重塑,並促進細胞毒T細胞(CTL)介導的腫瘤清除。

從機制上講,腫瘤來源的前列腺素E2(PGE2)對NK細胞上的EP2和EP4受體有選擇性地起作用,阻礙了TME的轉換,並使免疫逃逸成為可能。對人類癌症患者數據集的分析顯示,獨特的炎症性TME表型類似於與小鼠的癌症免疫控制與逃避相關的炎症性TME表型。這使研究人員能夠生成整合了相反炎症因子的基因表達特徵,並預測患者的存活率和對免疫檢查點阻斷的反應。

這些發現確定了與癌症免疫控制相關的腫瘤炎症環境特徵,並建立了預測免疫治療結果的策略。

據悉,炎症可以促進或抑制癌症的進展以及對治療的反應。

附:英文原文

Title: Antagonistic Inflammatory Phenotypes Dictate Tumor Fate and Response to 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Author: Eduardo Bonavita, Christian P. Bromley, Gustav Jonsson, Victoria S. Pelly, Sudhakar Sahoo, Katherine Walwyn-Brown, Sofia Mensurado, Agrin Moeini, Eimear Flanagan, Charlotte R. Bell, Shih-Chieh Chiang, C.P. Chikkanna-Gowda, Neil Rogers, Bruno Silva-Santos, Sebastien Jaillon, Alberto Mantovani, Caetano Reis e Sousa, Nadia Guerra, Daniel M. Davis, Santiago Zelenay

Issue&Volume: 2020-11-20

Abstract: Inflammation can support or restrain cancer progression and the response to therapy. Here, we searched for primary regulators of cancer-inhibitory inflammation through deep profiling of inflammatory tumor microenvironments (TMEs) linked to immune-dependent control in mice. We found that early intratumoral accumulation of interferon gamma (IFN-γ)-producing natural killer (NK) cells induced a profound remodeling of the TME and unleashed cytotoxic T cell (CTL)-mediated tumor eradication. Mechanistically, tumor-derived prostaglandin E2 (PGE2) acted selectively on EP2 and EP4 receptors on NK cells, hampered the TME switch, and enabled immune evasion. Analysis of patient datasets across human cancers revealed distinct inflammatory TME phenotypes resembling those associated with cancer immune control versus escape in mice. This allowed us to generate a gene-expression signature that integrated opposing inflammatory factors and predicted patient survival and response to 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Our findings identify features of the tumor inflammatory milieu associated with immune control of cancer and establish a strategy to predict immunotherapy outcomes.

DOI: 10.1016/j.immuni.2020.10.020

Source: https://www.cell.com/immunity/fulltext/S1074-7613(20)30461-1

相關焦點

  • 耐受性樹突狀細胞:治療自身免疫和炎症性疾病的新手段
    例如,組蛋白脫乙醯基酶(HDAC)11負性調節人類和小鼠樹突狀細胞中IL10基因的表達。此外,在某些炎症反應過程中產生的氧化磷脂可使人單核細胞來源的樹突狀細胞在體外分化為耐受表型。
  • 新視角綜述: 從物理學角度解構腫瘤和炎症的發展過程
    常見的物理信號可以轉導成為生物化學信號,後者可以調控一系列細胞反應,例如上皮間質轉化後的惡性腫瘤發生、組織損傷後的炎症反應。此外,細胞對力學改變的適應是腫瘤發生和損傷後炎症反應的重要一步,例如細胞侵襲過程中的機制-偶聯(mechano-coupling)和機制-調控(mechano-regulating)功能。
  • Neuropilin-1:對癌症免疫學和免疫治療有獨特意義的檢查點靶點
    前言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出現在腫瘤免疫治療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大多數患者仍然未能獲得理想的臨床反應。人們提出了許多關於免疫治療抵抗的解釋,包括低抑制性受體(IR)配體表達,新表位的低免疫原性,高腫瘤負荷與炎症反應比以及免疫排斥等。
  • 柳葉刀-風溼病學 | 探索COVID-19過度炎症反應
    在一篇相關評論中,作者指出,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SARS-CoV-2)感染引發的宿主反應存在異質性,且與患者迥然不同的臨床結局有關。這項研究可促進後續研究深入了解該異質性的潛在機制,並探尋合適的治療幹預措施。儘管COVID-19重症感染病例中多種細胞因子升高,但其炎症模式和機制仍不清楚[1]。
  • 通路 NF-κB pathway參與炎症、免疫和腫瘤之間的紛爭
    今年大會關注的一個亮點就是,在長期關注腫瘤的靶向治療後,醫生們愈發對採用免疫治療多種癌症感興趣。而且鑑於目前免疫療法在晚期黑色素瘤的臨床治療上取得的非凡成果,所有人都相信免疫治療可能將徹底改變未來癌症治療的方向,並成為今後癌症治療的第三代標準模式。上文的開篇絮絮叨叨,小編只想強調弄懂免疫、炎症和癌症發生發展之間的關係,是目前腫瘤學研究的熱門所在。
  • NF-κB 、炎症、免疫和腫瘤
    十四年前,核因子活化B細胞κ輕鏈增強子(NF-κB)首次被證明是將持續性感染、慢性炎症與腫瘤風險增加聯繫在一起的關鍵因子。目前,炎症和腫瘤這一新興領域研究已日趨成熟,炎症也已被廣泛認可為腫瘤的標誌和原因之一。2018年《Nature Review.
  • 腫瘤進展和轉移擴散中的免疫串擾
    因此,近幾十年來的抗腫瘤治療發生了轉變:除了靶向治療以外,新的治療方式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應運而生,利用免疫系統來對抗腫瘤。 腫瘤患者治療中最大的挑戰是轉移,並且轉移在很大程度上是無法治癒的,造成了90%的腫瘤死亡率。本文關注的是原發性腫瘤如何幹擾局部和全身免疫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促進慢性炎症狀態和免疫抑制狀態,從而促使免疫逃避和轉移的形成。
  • 腫瘤免疫治療不良反應及處理
    目前研究的可能的機制有:1、體內免疫細胞過度活躍;2、促進炎症的細胞因子增多,3、自身免疫抗體增多。可能還有其他更複雜的免疫機制導致人體的免疫系統過度激活,在殺死腫瘤的同時攻擊自己正常的組織。那麼如果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中出現相關不良反應怎麼辦呢?我們就要通過各種免疫抑制劑藥物再抑制一下人體免疫系統,把過度激活的狀態糾正過來,重新調整天平。
  • 正確認識腫瘤免疫治療——免疫治療的不良反應及應對措施-健康界
    把身體比作花園,腫瘤比作花園裡的雜草,免疫治療就好比往土壤裡添加除草肥料,這種肥料能夠使土壤肥沃,控制雜草。但是土壤中肥料過多可能會對花園造成損害。免疫治療作為時下熱門的癌症療法,自獲得諾貝爾醫學獎之後更受到了多數患者的追捧。那麼,免疫治療適應哪些患者?治療後是否會有不良反應?如果有,怎麼應對?
  • 治療神經疾病與炎症反應的橋梁:你所不知道的多巴胺
    (inflammasome)是炎症反應過程中的關鍵性調控分子,然而它真的具體作用機制目前研究眼不夠清楚。另一方面, KH7(一種抑制腺苷酸環化酶的活性的藥物)能夠拮抗DA對nigericin促炎性反應的作用。泛素化檢測與以上結果吻合。說明DA能夠通過與DRD1的相互作用產生cAMP,後者與NLRP3特異性作用從而造成其K48的泛素化以及最終的降解。MARCH7是引起NLRP3降解的關鍵泛素化連接酶。
  • 對新冠肺炎過度炎症反應的研究,為精準醫療提供可能
    在一篇相關評論中,作者指出,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SARS-CoV-2)感染引發的宿主反應存在異質性,且與患者迥然不同的臨床結局有關。這項研究可促進後續研究深入了解該異質性的潛在機制,並探尋合適的治療幹預措施。 儘管COVID-19重症感染病例中多種細胞因子升高,但其炎症模式和機制仍不清楚[1]。
  • 腫瘤細胞免疫治療時代到來的機遇與挑戰
    自噬是十分重要的生物學現象,既是細胞的一種正常生理活動,也可在細胞遭受各種細胞外或細胞內刺激時作為應激反應而被激活,對細胞的損傷起到一種保護作用。自噬功能的異常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疾病的發生發展,惡性腫瘤是最早被發現的與自噬作用有關的疾病之一。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自噬在控制癌症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以及決定腫瘤細胞對抗癌治療的反應時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 研究揭示臨床背景下細胞衰老以及衰老相關分泌表型調控新機制
    長期以來,化療、放療、手術治療以及靶向治療等手段是臨床醫生對於腫瘤患者採取的主要治療方式;其中,帶有脅迫性DNA損傷的放、化療手段是生理水平影響最深遠、臨床最常見、對患者治療效果影響最顯著的一種結構性和物理性傷害。
  • 限制蛋白飲食重編碼腫瘤相關巨噬細胞並增強免疫治療
    巨噬細胞有兩種表型:免疫激活(即M1樣)與免疫抑制(即M2樣),其表型在很大程度上受腫瘤微環境(TME)或局部釋放的腫瘤衍生因子影響。從一種功能狀態到另一種功能狀態的轉變被稱為「極化」,同一巨噬細胞群體具有獨特的可塑性,以適應並應對炎症環境。巨噬細胞的極化和功能又受各種信號通路和轉錄因子的影響。mTOR通路與細胞營養敏感性密切相關,其激活可誘導巨噬細胞向M2亞型極化,促進腫瘤進展和免疫抑制。
  • 血管鄰近性決定腫瘤內代謝分帶及由此產生的表型多樣性
    血管鄰近性決定腫瘤內代謝分帶及由此產生的表型多樣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31 10:38:40 以色列希伯來大學Eli Keshet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腫瘤相關巨噬細胞的預後意義:過去、現在和未來
    2 巨噬細胞作為預後標誌物以及治療靶點的潛能  巨噬細胞作為免疫細胞的複雜性反映在其促腫瘤和抗腫瘤功能的微妙平衡上。單核吞噬細胞同時是腫瘤微環境中的免疫調節因子、腫瘤治療策略的調節因子和腫瘤免疫治療的潛在靶點。正因如此,它們的臨床相關性不能明確界定,必須逐個病例進行評估。
  • Scientific Reports:射頻治療能夠改變癌細胞表型
    這是因為,通過評估癌細胞的生理特性或者表型,能夠為我們提供很多細胞的行為(包括轉移和細胞間交流)的信息。這些生理特徵或者表型在不同類型的癌細胞、正常細胞中表現不同,而且還會隨著治療產生差異,同時在疾病的不同階段也是大相逕庭。美國德克薩斯州研究者們在《Scientific Reports》發文稱,他們發現,胰腺癌細胞會因為射頻治療(Radiofrequency treatment)而發生改變。
  • 腫瘤幹細胞靶向治療火熱背後:「免疫逃逸」風險暗存 眾多藥品三期臨床挑戰巨大
    馬嵐指出,目前治療惡性腫瘤的主流和常規手段包括手術、放療、化療和靶向藥物。但很多病人在治療腫瘤後還是會發生腫瘤轉移和復發的情況,一旦復發,病人的生存期就會很短。研究發現,腫瘤幹細胞與腫瘤的發生、生長、轉移和耐藥復發密切相關。「我們把腫瘤幹細胞稱為腫瘤的王,擒賊先擒王,想要完全根治腫瘤,除掉腫瘤幹細胞這一罪魁禍首很關鍵。」
  • 中國科大揭示NLRP3炎症小體活化和髓系細胞控制腫瘤化療敏感性的...
    化療是目前治療腫瘤最常用的手段之一,但是一些腫瘤患者對化療藥物並不敏感。除了受腫瘤細胞自身因素的影響外,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免疫微環境對腫瘤的化療效果同樣具有重要作用。儘管腫瘤微環境中NLRP3炎症小體活化對化療效果的發揮至關重要,但是在腫瘤微環境中決定NLRP3炎症小體活化的因素還不清楚。PTEN蛋白是機體中重要的腫瘤抑制子,具有脂質磷酸酶和蛋白磷酸酶雙重磷脂酶活性。
  • 阿爾茨海默病中的神經炎症和小膠質細胞激活互作相關
    AD患者炎症標誌物水平升高以及先天免疫功能相關的AD風險基因的發現提示神經炎症在AD的發病機制中起著重要作用。本文就神經炎症與澱粉樣蛋白和tau病理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神經炎症對AD疾病軌跡的影響作一綜述,特別關注小膠質細胞作為神經炎症的主要參與者,並討論在不同條件下觀察到的小膠質細胞表型的時空變化,以及如何將這些細胞調節為AD的治療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