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所有恐懼都是愛的代價

2021-01-11 中國新聞網

《浮士德》:所有恐懼都是愛的代價
2019-07-26 01:37:33來源:北京青年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姜貞宇

2019年07月26日 01:37 來源:北京青年報

參與互動 

  《浮士德》:所有恐懼都是愛的代價

  ◎獨孤島主

  魏瑪時代的德國電影創造了影響力輻射至今的獨有心理與文化結構,以「表現主義」為代表的電影美學在十數年中,憑藉厚實的電影工業,甚至成為好萊塢黃金年代電影創作力的一大直接淵源,當時的人們肯定始料未及。

  七月上海藝術電影聯盟策辦的德國大師展放映了五部經典作品,除了劉別謙早期自導自演的滑稽短片《在我死後》,其餘四部創作時間基本都在上世紀20年代,最晚的是約瑟夫·馮·斯登堡導演的《藍天使》。這幾部影片基本概括了魏瑪時代德國電影最高水準的面相,包括喬·梅伊、茂瑙等在內的導演作者,依託UFA式的電影片場及工業配置,在影片中戮力表現恐懼的真實或虛幻形態,亦在確認愛的幻想。比如《柏油路》中男女主人公看似不合理的虐戀,進退失據的階段女主角甚至用上了類似京劇武行的獵奇動作,配合片首對當時德國街道實景的炫目紀實展示,最大程度勾動觀眾的心態呼之欲出。

  這些電影中,作為表現主義電影代表人物的茂瑙導演的《浮士德》無疑是典範中的典範,這個意義不僅來自於其在當時的德國電影界的最高地位,亦不僅因電影文本同德國傳說、歌德名作之間的勾連關係。更因為以誇飾的燈光與布景展現古老的故事,甚至處理上帶有頗多的喜劇意味,讓這部1926年的電影在所處的時空中具有「當代性」的表徵。

  在片場規劃的人工痕跡濃重的超自然布景,似乎天然地適合表現片頭的正邪之戰,上帝與魔鬼的契約,做足了當時可用的疊印特效,在雙人景的鏡頭機位上亦有意識突出光耀寰宇的上帝同前景中黑暗低矮站位的魔鬼對比,先在地將這個關於「能否讓偉大博愛的浮士德背離上帝」賭局加上了視覺可見的神性光環,這同樣成為影片其後諸多場景的共同基調。

  茂瑙式的表現主義構圖與對「影」的創造性運用,在《諾斯費拉圖》《日出》等作品中表現相當直觀,《浮士德》裡民眾急走忙逃的場景,強烈展現了片場製作「以光影延展空間」的思路,混亂的群眾全景,被壓抑於反投在白色背景的巨大陰影之中,這是人們自身的影子投射,同時構成了一個整體性的對於罪惡的想像共同體,這同吸血鬼上樓如出一轍,是觀眾看到的影子背後的未知,而非影子本身傳遞的恐懼。

  許多論者容易將這一時期的表現主義高漲直接同一戰後德國人的惶惑無計的心理掛鈎,我反倒認為這是自有浮士德傳說以來數百年深銘於德國文化中的集體無意識使然。在歌德的筆下,浮士德與梅菲斯特的契約及其精神力量的起落建立於具體的五大悲劇(知識、愛情、政治、美、事業),任務挑戰進一步具象化,對「惡」的抵抗意味也就益發強烈。

  影片中飾演梅菲斯特的埃米爾·雅寧斯同時是首屆奧斯卡影帝,他在表演中非常細緻地還原了面目越來越明晰的梅菲斯特在每一個當下瞬間的心思。默片自身對演員微表情的強調也部分推動了這種表演的落實,梅菲斯特在片中一些頗具戲謔性的場景中表現得反而更加出色,角色自身在電影影像中祛魅,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人性化魔鬼。

  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這個版本的《浮士德》最終以浮士德變回老年而與真愛殉情為導火索,激發最終消滅魔鬼力量的源泉——愛——才變得更為可信,一個生動於銀幕上的梅菲斯特,事實上承擔的不僅是惡的化身,更是激發浮士德不斷戰勝自我的引導者。

  頻繁出現在影片中的意象/想像疊畫同一些並不恐怖,相反非常輕鬆的愛情段落一起,構成了這部電影看似弔詭、實則高度和諧的氣質。愛同恐懼本來就是一回事,梅菲斯特與姨媽之間的喜劇動作同他自身的暗黑特質殊途同歸。

  藉助畫面驚人的影像,茂瑙實際上對浮士德這樣一個國民圖騰進行了解構性的深探,這種介於正邪分明的對立與顛倒是非的模糊性之間的曖昧情緒,被掩蓋在極端形式化的外衣下,令人毛骨悚然又壯懷激烈。這是茂瑙短暫人生為世界影史留下的重彩筆觸,同樣也是那段短暫的德國電影輝煌期留給今人的無法窮盡的折磨與吸引。

相關焦點

  • 電影《浮士德》:如果時光倒流,千萬不要回首
    劇照浮士德不久,爆發瘟疫,很多人死去,浮士德深感無力,開始懷疑自己,甚至對追求一生的知識都產生了懷疑,於是他將書燒了這時魔鬼找到了浮士德,因魔鬼與上帝打賭,關於人是否能通過理性與智慧的引導,最終找到一條有為道路。浮士德成為他們選中的人,所以在浮士德心如死灰的情況下,魔鬼引誘浮士德與之立下賭約(魔鬼可以幫助浮士德回到年輕的時候,並成為浮士德的僕人幫助他達成願望,但浮士德如果沉迷享樂,不再理性,魔鬼就會收取浮士德的靈魂。)
  • 造物法則2浮士德獲取方法 浮士德打團獲取小技巧
    最近很多玩造物法則2的玩家都在問,遊戲裡面的浮士德怎麼獲取,只要你是玩弓的肯定都想要浮士德,那麼我們如何從中脫穎而出呢?小編會在這裡給大家進行講解的,下面的攻略內容中會有詳細的分析情況:浮士德獲取方法及技巧如何獲取浮士德?浮士德是玩弓無法逃避的一個坎。
  • 鑑賞|德拉克洛瓦的文學插圖:從《浮士德》到《哈姆雷特》
    中文譯文:(浮士德)有希望擺脫迷津的人真是幸運!……唉,怎奈任何肉體的翅膀都不容易同精神的翅膀結伴而飛。在一次郊遊中,浮士德向朋友華格納傾訴了自己思想上的苦悶,他希望從中得到解脫。畫面正展示了浮士德的這種困頓——他癱坐在草地上,耷拉著腦袋,右手託腮,神情悵然若失。一旁正在勸解的華格納、遠處圍圈起舞的人們使浮士德的這種苦悶在畫面中更為凸顯。
  • 圖米納斯版《浮士德》:跟魔鬼籤約這事,中國人能懂
    有一整場,廖凡邊出壞主意,邊吃了一隻蘋果,所有人都走了,他站在觀眾面前,一心一意地啃那隻蘋果。這些小動作很多不是刻意的設計,而是演員自發的創作。這樣的表演狀態源於導演圖米納斯的理念和執導方法。尹鑄勝將之歸納為「沉浸式的表演」。導演只是給你幾個點,並不規定動作,中間的空白讓你自己完成。
  • 《浮士德博士的悲劇》:今生出賣靈魂,來生必入地獄
    ——題記01人總是容易沉醉於世俗的欲望和短暫的輝煌而忘記永遠的快樂《浮士德博士的悲劇》是馬洛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它取材於德國一個古老的傳奇故事。出身卑微的浮士德,通過努力而獲得了威登堡大學的博士學位,成為了一名出色的學者,但他卻對知識感到厭倦,遂求助於巫術。
  • 浮士德的「知識願望」——新科學對英國戲劇變革的影響
    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劇作家克里斯多福·馬洛於1588年創作了《浮士德博士的悲劇》,該劇主角浮士德向梅菲斯特(Mephistophilis)提出的要求,大半是關於知識的願望:解釋行星運行的書籍、闡釋植物藥草的書籍、辯論佔星術與天體學說、考察世界地圖的準確性、參觀昔日羅馬帝國的城市構造。浮士德作為文藝復興典型的知識人,被認為是馬洛塑造的最具自傳色彩的戲劇人物。
  • 別用生命的代價讓一個人覺醒
    人生短短幾十年,每天都在追什麼呢?房子,車子,票子,情人,你所有在欲望下生成的產物……在你離開人世的那一刻,你能帶走的是什麼?什麼是你的,你為啥被無名火控制著?生氣,發火,焦慮,緊張,恐懼為啥總在控制著你?你又在為誰而產生的情緒狀態?用內心的聲音問自己,是真的為了自己嗎?
  • 愛跟恐懼是人類行為的出發點,你認為的愛情,可能是潛意識的恐懼
    愛跟恐懼是人類行為的根本出發點。真正的愛發自內心溢於言表,真正的愛不來自於恐懼,那好比是愚民對暴君山呼萬歲,真正的愛不自欺也不欺人,真正的愛不是佔有而是成全,如果你愛上一朵花不要摘下來,如果你摘了它就死了!
  • 我們愛看災難片 是因為想超越對災難的恐懼
    災難片給了我們一種用恐懼的經歷,去超越恐懼的美學方式和藝術方式以表現災難為題材的電影,通常都被稱為災難片,尹鴻老師分析說,災難片有三個顯著的特點:第一,不可抗拒的巨大的破壞力量。無論這力量是來自自然、來自人為,還是來自外太空。第二,巨大的破壞性導致巨大的傷害。這種不可抗拒的破壞力,往往都會對我們的社會,對人們的生命、生存產生巨大威脅。
  • 《夜行動物》源於人內心的原動力只有兩種,愛和恐懼
    蘇珊最後還是跟託尼離婚了,但她其實還是愛著託尼的。可惜就好像被長輩預測的那樣,他們在生活中總是會有磕磕絆絆,這和剛開始在一起戀愛時的樣子完全不同。再婚的蘇珊被丈夫劈腿,她雖有所察覺,但也不知道算不算是甘願就這樣被蒙在鼓裡。而小說中的蘇珊,在一家三口出遊的途中遇到了不學無術的混混,最後和女兒都慘遭毒手。託尼則多年都在找尋兇手。
  • 從月球看地球為何感到恐懼?究竟在恐懼什麼?太空人發現了什麼?
    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然天體,但從月球上眺望過地球的太空人不過區區12個而已,如果加上月球軌道上的太空人,那麼也就幾十人,在遠離地球38萬千米的月球上看地球,肯定別有一番風情,但事實上卻不能用風情來形容,而是隱藏在內心的深深恐懼!
  • 從月球看地球為何感到恐懼?究竟在恐懼什麼?太空人發現了什麼?
    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然天體,但從月球上眺望過地球的太空人不過區區12個而已,如果加上月球軌道上的太空人,那麼也就幾十人,在遠離地球38萬千米的月球上看地球,肯定別有一番風情,但事實上卻不能用風情來形容,而是隱藏在內心的深深恐懼!月球上看地球,有什麼不一樣?
  • 如果愛不求代價,那便是世上最珍貴的感情一路以來,...
    懂球帝首頁>足球新聞> 如果愛不求代價,那便是世上最珍貴的感情一路以來,... 如果愛不求代價,那便是世上最珍貴的感情一路以來,... AC米蘭足球俱樂部 11-25 18:00 如果愛不求代價,那便是世上最珍貴的感情一路以來,無論我們遇到怎樣的困難,都能幸福地感受到萬千羅森內裡的支持這一次,我們想「秀一波恩愛」——請在這條微博盡情地留下你想對米蘭說的話吧我們會選取一些優質評論,在感恩節當天展示出來最後,像你們愛我們一樣,一直愛你們!
  • 災難和恐懼、愛和責任——韓國電影《流感》
    《流感》這部電影最早上映於2013年,影片講述的是致命豬流感病毒在韓國蔓延的故事,放在今年新冠病毒在全球蔓延肆虐的背景之下,現實感超強,非常震撼人心,在災難面前,人類真的很渺小,深感恐懼、無助的同時,卻不失有真摯無私的愛和沉重光榮的責任,是一部觸及靈魂和人性的好電影。
  • 跟教科書中不一樣的牛頓:哥白尼和浮士德的合身,聖誕節出生的神
    牛頓的手稿凱恩斯是牛頓的超級粉絲,他終生都在研究牛頓。在1936年,凱恩斯在一個拍賣會上拍得了一箱子牛頓的手稿,他研究之後,發現牛頓的真實形象跟原來19世紀書裡寫的完全不一樣。第二階段是我們熟悉的牛頓,第一階段的牛頓我們都不熟悉,雖然他所有的科學工作都是第一階段做的。凱恩斯說,牛頓雖然開啟了理性時代,他不是理性時代第一人,反而是最後一位魔法師,最後的奇蹟之子。凱恩斯認為稱呼牛頓為「東方的博士」是對牛頓恰如其分的尊敬。牛頓雖然在科學上做了很大的成績,但他並沒有在我們認為的科學上花費很多時間。
  • 氣質女神林嘉欣吃素愛地球,拍攝短片為你揭開肉食背後的代價
    氣質女神林嘉欣吃素愛地球,拍攝短片為你揭開肉食背後的代價分享美味點擊小圖看近期大賣產品來源|素食香港人對金馬影后林嘉欣的笑容毫無免疫力。如今擔任Green Monday形象大使的林嘉欣,透露自己受素食環保的理念影響,從最初每周一不吃肉,到現在已經每天都吃純素,她還鼓勵民眾從生活習慣中力行環保愛護地球。
  • 「愛是一種能力,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如何去愛」
    不管怎麼說,如何去愛是一種能力,而我們都需要用心去學習。 愛是一種能力,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如何去愛。在感情的世界裡,我們首先要承認這一點。
  • 《恐龍當家》:勇敢是克服內心的恐懼,更是為了所愛變得強大!
    阿木看了動畫電影《恐龍當家》,覺得這部電影超級適合給孩子看,成長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克服內心的恐懼,逐漸勇敢起來!恐龍爸爸和恐龍媽媽的三個孩子出生了,莉比和巴克看起來好像更強壯,而最後孵化的阿洛十分瘦弱,小小的身軀,大大的蛋殼,這個反差好可愛哦。
  • 所有大災難,都是一面照妖鏡!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所有重大災難,都是一面照妖鏡。關於瘟疫,你所看到的一切,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都是你想看到的。換句話說,只要覺察一下最近你關注的新聞都是正面還是負面,就已經可以推斷出你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