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可以說是我們餐桌上最常見的海(河)鮮。
如果你愛吃它,那你很可能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魚刺每根都尖尖的,卡到嗓子眼兒特別疼,那它們長在魚身上,魚疼不疼?
吃得真乾淨
這問題想是想過,但沒人幫你解答過吧?
我來。我來從吃魚的角度,講講魚身上的骨頭。
「 有人說
魚長那麼多刺但不會扎疼自己
是因為只有七秒記憶第一秒:啊好疼! 七秒過後:我是誰我在哪...」
骨頭硬,就會卡
魚刺為什麼會卡嗓子?因為魚刺是硬的。
注意啊,我這不是在跟你說廢話——硬質骨骼在動物分類上,是非常重要的特徵呢。
之前多次給大家科普過軟骨的鯊魚,而我們平時所說的大部分「魚」,都屬於硬骨魚總綱。
硬骨魚脊柱上的兩排「大刺」是脊柱刺,作用是支撐身體,不會穿出體外。
硬骨魚的種類超過2萬種,幾乎佔領了地球表面每一片海水和淡水水域,當然也涵蓋了絕大多數常見食用魚。
從小到幾毫米的蝦虎魚,到三四米長的金槍魚,它們都和哺乳動物一樣,有一條硬質脊柱貫穿身軀,胸腹部有兩排肋骨,腦袋由堅硬的頭骨保護,甚至還有與四肢同源的鰭條骨骼。
金槍魚的魚骨(硬質脊柱)
魚刺挺多,種類更多
大家留意一下就會發現,魚刺特別多的主要是鯉魚、鯽魚、草魚、鰱魚等淡水魚,而鱸魚、鱈魚、龍利魚等海魚就沒有小刺。
這些密密麻麻、呈「I」「Y」「卜」等各種字形的小刺,大名叫「肌間骨」(也叫肌間刺),是保守類型硬骨魚的典型特徵——所以有沒有小刺,並不是海水魚或淡水魚的區分標誌,只是因為國產淡水食用魚以保守的鯉形目為主。
同樣生活在淡水的各種鯰魚、鱒魚等,就不長肌間刺。
鯽魚、團頭魴、鰱魚、鱅魚的肌間刺
肌間刺跟脊柱並不相連,而是一根根各自安插在肌肉中,主要作用就是支撐原本鬆弛的肌肉,增強魚的運動能力。
回憶一下,當你夾起一塊鯉魚肉或草魚肉,把小刺都挑乾淨之後,是不是覺得肉的口感就變得綿軟,沒嚼勁兒了?
而像鱸魚、鱖魚等鱸形目魚類,肌肉是緊實有彈性的「蒜瓣肉」,當然不需要肌間刺了。
不過就算沒有肌間刺的硬骨魚,脊柱上下也有兩排大刺——記得小時候家裡吃帶魚時,大人們把帶魚肉吃乾淨後,跟我說:來,送你一把梳子。
組成梳子的大刺,是硬骨魚脊柱延伸出的「脊柱刺」,支撐起整個身體。
魚類遊泳時只能左右擺動身體,而沒法像哺乳動物(比如海豚)那樣上下擺動,就是脊柱結構的原因。
帶魚的魚刺(脊柱刺),排列整齊
除了脊柱刺外,魚的身體兩邊也有兩排大刺,那是肋骨。
硬骨魚的肋骨保護著胸腹部的內臟,細長堅硬,分布規律,你吃魚的時候很容易把它從魚肉當中挑出來。再加上魚腹囤積的脂肪,使得這部分的魚肉鬆軟細嫩,口感極佳。
魚頭為啥沒有鱗?
如果不想費勁挑魚刺,那麼吃魚頭也是個好選擇,尤其是長著大腦袋的鰱魚、鱅魚(胖頭魚)。
雖說魚頭裡面的肉不是很多,但含有豐厚的軟組織,熬湯之後鮮美極了。
魚頭豆腐湯
作為相對「原始」的脊椎動物,硬骨魚的頭骨不像哺乳動物這麼嚴絲合縫,而是由一堆鬆散的骨片組成。這些骨片需要大量的韌帶、筋膜等軟組織連接,正是它們和魚唇、魚腦一起造就了魚頭湯的美味。
愛吃魚頭的朋友,不妨在吸乾嘬淨魚頭之後,把吃剩的骨片收集起來洗滌乾淨,試試自己拼一拼,沒準哪年參加生物競賽就用得上呢。
網友拼出來的寶刀魚魚頭
圖片來自:百度貼吧
魚頭還有一個好,不用去鱗——硬骨魚的整個頭部都沒有鱗片,因為組成它們頭骨的骨片,本身就和鱗片是同源器官,都是由硬化的真皮結構形成。
在魚類演化史上,骨片比現代硬骨魚的骨鱗出現得更早。只是為了保護腦袋,這些骨片才保持了堅硬「大甲片」的形態,沒有變成細碎的魚鱗。
鯉魚這樣的硬骨魚頭部無鱗,頭骨的一部分是鰓蓋骨,魚鰓被其覆蓋,因此不像鯊魚、鰩魚等軟骨魚的魚鰓那樣露在體表。
魚鰭居然也是骨骼
吃魚時,最沒有存在感的部位就是魚鰭,它永遠被我們無視,甚至在後廚就被扔掉了,連上桌都莫得資格。
然而,硬骨魚活著的時候,可離不開這些運動器官。
鯉魚的胸鰭
典型的硬骨魚魚鰭分為胸鰭、腹鰭、背鰭、臀鰭和尾鰭,由細小的骨骼支撐。其中1對胸鰭和1對腹鰭,和我們人類的四肢是「同源結構」。
不過與我們的四肢不同,魚鰭與脊柱之間沒有骨骼連接,只是靠附近肌肉的力量各自為戰。
我這麼說,你就能理解它們對魚來說有多重要了吧?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